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妇科肿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疗是治疗妇科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临床所应用的化疗药物存在较严重的毒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VD)和维生素D受体(VDR)除了已熟知的维持血清钙离子平衡和骨结构的生理功能外,还与肿瘤有密切关系。体内外试验证明VD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综述VD和VDR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孕妇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与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温州市中心医院产检的1477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PCR-焦磷酸测序法检测VDR基因FokI位点多态性,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477例孕妇中,VDR基因Fok I位点TT、TC、CC基因型分别有353例(23.90%)、702例(47.53%)和422例(28.57%)。TT、TC、CC基因型组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平均浓度分别为(30.93±9.42)nmol/L、(41.32±8.43)nmol/L和(51.34±9.82)nmol/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VDR基因多态性Fok I位点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有相关性,TT基因型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浓度最低,CT型次之。建议孕妇行VDR基因FoK I多态性及血清25(OH)维生素D水平检测,个体化补充维生素D,预防新生儿先天性佝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D调节钙和磷吸收,促进骨骼的生长和重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维生素D在高血压、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VDR)广泛分布于卵巢、子宫、输卵管、宫颈、乳腺、睾丸、精子等生殖器官、组织与细胞中。关于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产物的生理作用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其在人类生殖中的报道较少。现本文就维生素D缺乏对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D(vitamin D,VD)作为一类常见的营养元素,不仅在调节钙稳态和骨骼健康方面具有明确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其与男性生殖可能存在密切关系。本文通过阐述VD的代谢、VD与男性性激素、精子质量以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以进一步说明VD对男性生育力的重要影响。了解VD对男性生殖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D受体基因BsmI多态性与儿童佝偻病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I多态性分布,以及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遗传易感性。方法对象为41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和68例健康对照组儿童,均为山西籍汉族儿童,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 RFLP)等技术测定VDR基因BsmI多态性,比较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并用Hardy 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方法进行基因分布遗传平衡吻合度检验。结果佝偻病患儿组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4.6%和85.4%,健康对照组儿童Bb、bb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19.1%、80.9%。病例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7.35%、92.7%,对照组等位基因B、b分布频率分别为9.6%、90.4%,佝偻病组和正常对照组VDR基因型Bb、bb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间没有显著性差异。BsmI多态性分布极不平衡,bb型最多占80.9%,b位点占90.4%,是优势基因。结论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及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法测定96例早产孕妇及139例足月分娩孕妇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检测孕妇外周血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浓度,分析维生素D受体与早产的关联。结果:96例早产孕妇胎盘组织中,48例(50%)细胞质中VDR阳性表达,其中12例(12.5%)强阳性表达,16例(16.7%)中度阳性表达,20例(20.8%)弱阳性表达;139例足月分娩胎盘组织中,121例(87%)细胞质中维生素D受体阳性表达,其中67例(48.2%)强阳性表达,42例(30.2%)中度阳性表达,12例(8.6%)弱阳性表达。早产组和足月组胎盘组织中维生素D受体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76,P0.05)。96例早产孕妇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20μg/L者49例(51%),20~30μg/L者37例(38.5%),30μg/L者10例(10.4%)。139例足月孕妇中,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20μg/L者36例(25.9%),20~30μg/L者58例(41.7%),30μg/L者45例(32.4%)。早产组和足月组的血清维生素D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36,P0.05)。结论:孕期维生素D的缺乏,可导致外周血25-羟基维生素D低浓度,继而增加早产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1,25(OH)_2VitD_3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联合化疗是治疗多数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但是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化疗药物多存在较严重的毒性 ,限制了在临床的应用。近年研究发现 1,2 5 (OH) 2 VitD3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现将其在肿瘤领域及在妇科肿瘤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α,25-二羟维生素D3[1α,25-(OH)2D3]对体外培养人输卵管上皮细胞活性及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钙结合蛋白calbindin-D28k(CaBP-D28k)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0,10-10,10-9,10-8,10-7mol/L)1α,25-(OH)2D3处理体外培养人输卵管壶腹部上皮细胞,分别于不同时间收集细胞。应用溴化四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VDR、CaBP-D28k 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1α,25-(OH)2D3对体外培养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增殖无影响。以不同浓度1α,25-(OH)2D3处理细胞12 h,与对照组比较,10-7mol/L 1α,25-(OH)2D3组细胞VDR、CaBP-D28k mRNA表达显著增加(P均0.05)。以10-7mol/L1α,25-(OH)2D3处理细胞不同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处理6h,12h后细胞VDR、CaBP-D28k mRNA表达显著增加(P均0.05);处理24h,48h后细胞VDR、CaBP-D28k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均0.05)。结论:在体外培养条件下,1α,25-(OH)2D3不影响人输卵管上皮细胞增殖,1α,25-(OH)2D3可能通过VDR上调人输卵管上皮细胞CaBP-D28k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分析技术检测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159例佝偻病患儿和78名健康儿童(对照组)VDR基因BsmⅠ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两组之间VDR基因型和基因分布。结果  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Bsm I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BB(0%),Bb(15.7%),bb(84.3%)和BB(0%),Bb(11.5%),bb(88.5%),两组 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佝偻病患儿和对照组儿童的VDR基因Bsm I位点等位基因分布分别为:B(7.9%),b(92.1%)和B(5.8%),b(94.2%),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VDR基因Bsm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关系尚须大样本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骨密度(BMD)的关系,为临床儿童低BMD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收集排除影响骨代谢疾病的上海地区0~6岁汉族儿童204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血清锌;用放射免疫法测血清25(OH)D3;用超声BMD仪测定胫骨中段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4个限制性酶切位点(ApaI、TaqI、BsmI、FokI)的多态分布。用多因素协变量方差分析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BMD的关系。 结果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消除血清25(OH)D3水平、血清锌水平、户外体育活动等因素对BMD的影响后,发现VDR基因Bsm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型和FokI酶切位点等位基因型与BMD相关,Bb基因型的BMD百分位数明显低于bb基因型,分别为2200%和4314%,差异有显著性(F=504,P<005);ff基因型骨密度低于Ff与FF基因型,分别为2697%、3795%、5352%,差异有极显著性(F=811,P<0001)。而在Apa I、Taq I酶切位点,不同等位基因型与BMD无关(F=108、127,P>005)。 结论VDR基因在BsmI、FokI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与0~6岁汉族儿童BMD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孕妇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在冬季与夏季的差异,为临床医师在不同季节指导孕妇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日至2010年2月2日(冬季)以及2010年7月23日至2010年9月9日(夏季)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保健的妊娠24~27+6周孕妇,排除妊娠期糖尿病、慢性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结缔组织疾病者.冬季组入选孕妇78例,夏季组7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25.0 nmol/L定义为维生素D缺乏,25.0~50.0 nmol/L为维生素D不足,>50.0 nmol/L为维生素D正常.采用t检验比较冬季和夏季25(OH)D水平,x2检验比较不同25(OH)D水平孕妇的构成比.结果 (1)夏季组血清25(OH)D[(26.4±10.7) nmol/L]高于冬季组[(22.7±4.8)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06).(2)冬季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正常的孕妇构成比分别为65.4%(51/78)、30.8%(24/78)和3.8%(3/78),夏季组分别为47.4%(36/76)、48.7%(37/76)和3.9%(3/76).冬季组维生素D缺乏孕妇的比例高于夏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4,P=0.024).结论 南京地区妊娠中期孕妇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冬季维生素D缺乏比夏季更严重,提示孕妇应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并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重度子痫前期(sPE)母体及胎盘中维生素D(VD)代谢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于武汉市第四医院建卡的妊娠妇女101例,按孕妇情况将其分为sPE组(n=43)及对照组(n=58)。采集各受试者母体血、脐带血及胎盘组织,记录胎儿胎龄,测量新生儿体质量及身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及胎盘组织中VD代谢物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胎盘组织中1α-羟化酶、24-羟化酶及维生素D受体(VDR)mRNA水平。分析胎盘VDR mRNA水平与母体、脐带血清中25(OH)VD水平的关系,以及胎盘VDR mRNA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身长的关系。结果:sPE组孕妇母体血清中25(OH)VD、1,25(OH)_2VD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PE组孕妇母体血清中24,25(OH)_2VD、3-epi-25(OH)V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PE组胎盘组织中25(OH)VD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PE组胎盘组织中24,25(OH)_2VD、3-epi-25(OH)V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PE组孕妇胎盘中1α-羟化酶与24-羟化酶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DR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PE组新生儿体质量与身长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胎盘VDR mRNA水平与脐带血清中25(OH)VD水平呈负相关(P0.05);胎盘VDR mRNA水平与新生儿体质量及身长呈负相关(P0.05)。结论:sPE孕妇母体及胎盘均存在VD代谢紊乱;sPE可导致胎儿发育不良;VD代谢紊乱与sPE胎盘及胎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3.
维生素D(Vitamin D,VD)作为孕产期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其不仅与骨代谢有关,而且具有影响脑内神经免疫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传递在内的多重神经活性。近年研究发现,VD对抑郁症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产前和产后抑郁症作为抑郁症的分支,其与VD的关系也备受关注。VD缺乏不仅可能导致复发性流产、妊娠期糖尿病和子痫前期等,还与妊娠期和产后的抑郁症状有关。有文献报道VD缺乏可能是围生期抑郁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围生期合理补充VD对抑郁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对于VD补充的时机和剂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结合近年发表的国内外文献,探讨VD缺乏与围生期抑郁症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D3及其衍生物是维系体内钙磷平衡最重要的调节因子,近期随着研究的深入,已逐渐发现除上述功能外,它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对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作者深入分析了1,25二羟基维生素D3(1,α25(OH)2D3)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免疫性流产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内关于维生素D3在免疫性流产中的作用尚无相关的报道,它将对我国免疫性流产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生物制剂1α,25-二羟基维生素D3(calcitriol)对绒毛膜癌细胞株JAR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10-8、10-7、10-6mol/L)calcitriol在不同的时间点(1天、3天、6天)对JAR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calcitriol对JAR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VDR蛋白表达。结果:MTT比色法检测10-6mol/Lcalcitriol作用JAR细胞3天,10-7、10-6mol/L calcitriol作用6天抑制率分别为(22.74±12.08)%(P<0.05),(29.64±8.66)%(P<0.01),(49.74±17.42)%(P<0.01),呈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calcitriol作用JAR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组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周期G1期细胞比例从39.78%增至59.81%(P<0.01),S期细胞数百分比从54.6%减至33.08%(P<0.01)。calcitriol上调JAR细胞的VDR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论:calcitriol能明显抑制绒毛膜癌细胞株JAR增殖,并诱导JAR分化,其作用机制与calcitriol上调VDR mRNA,进而增加VDR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D作为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在生理上具有维持骨质钙磷代谢平衡的功能,有研究显示在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部分肿瘤、炎症发生发展中维生素D发挥促细胞分化、凋亡的作用。维生素D主要通过调节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介导靶基因转录过程,实现抗肿瘤的生物学效应。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存在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提示其可能与子宫内膜癌进展有关,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潜在靶点。随着对抗肿瘤机制的深入探索,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被用于肿瘤内分泌治疗。综述维生素D受体生物学基础、维生素D抗肿瘤作用及其在子宫内膜癌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妇女健康~([1-2])。文献报道,维生素D(vitamin D,VD)在多种肿瘤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循环中VD水平升高与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发生风险降低有关~([3-4])。VD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凋亡、黏附、侵袭和血管生成、炎性反应等参与肿瘤发生~([5])。目前,VD与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故在VD对子宫内膜癌有局部作用的基础上,对其潜在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可能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思路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保守治疗方案或手术治疗方案,但这些治疗方案都存在弊端。多年来,医学界一直在寻找更佳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案,维生素D与子宫肌瘤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被发现。作为一种类固醇类化合物,维生素D在人体各器官组织中起到重要作用。已证实的与维生素D有关的妇产科疾病包括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和早产等。近十年的研究证实,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降低是子宫肌瘤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也有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可以起到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型糖尿病(T1DM)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T1DM患儿45例,为T1DM组,其中27例合并酮症酸中毒(DKA)。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儿童3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结果 T1DM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T1DM患儿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D与T1DM合并DKA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足量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能降低或延迟儿童T1DM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前维生素D水平与产后盆底肌肉力量强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8例孕妇,孕36周时单次采集孕妇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根据维生素D水平及分娩方式分为4组:维生素D水平15ng/ml、阴道分娩为Ⅰ组(n=42),维生素D水平15ng/ml、剖宫产为Ⅱ组(n=48),维生素D水平≥15ng/ml、阴道分娩为Ⅲ组(n=24),维生素D水平≥15ng/ml、剖宫产为Ⅳ组(n=34)。记录所有孕妇的每周妊娠状态,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孕前体质指数(BMI)。产后8~10周,采用排尿困扰量表(UDI-6)评估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测量产妇盆底肌力(PFMS)。结果: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别有63.6%(42/66)和58.5%(48/82)的孕妇患有维生素D缺乏症。Ⅳ组产后PMFS最高,Ⅰ组最低。阴道分娩组中,维生素D缺乏组产妇PFMS显著低于正常产妇(t=3.213,P=0.001)。维生素D水平与肌肉力量耐力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中,维生素D水平均与PMFS呈正相关(r=0.425,P=0.000;r=0.334,P=0.013)。阴道分娩组中新生儿出生体重和PFMS呈负相关(r=-0.209,P=0.044),而在剖宫产组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剖宫产组中,UDI评分和PMFS呈负相关(r=-0.522,P=0.000),而在阴道分娩组中两者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组(B=0.451,P=0.001)、阴道分娩组(B=0.311,P=0.001)维生素D水平回归系数均大于0且P0.05,提示维生素D水平与PFMS呈正相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维生素D水平升高PFMS也升高。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孕妇产后PMFS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