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娟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12):536-540
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多数DLBCL 患者可以被治愈,但仍有30% ~40% 的DLBCL 患者治疗后复发或难以治愈而死亡。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 ,DHL )主要发生于DLBCL 及介于DLBCL 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BL)之间无法分类的B 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 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s lymphoma ,BCLU)为生存期短、预后差、易复发的一种独特类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虽然BCLU更容易发生DHL ,但DLBCL 是DHL 最常见的淋巴瘤,因此本文旨在对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ouble hit-DLBCL ,DH-DLBCL )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诊断、分子遗传学及其治疗和预后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恶性淋巴瘤.虽然R-CHOP标准治疗方案改善了DLBCL患者的整体生存,但高危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50%.因此DLBCL一直是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如新药的联合治疗、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和抗体治疗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如何降低治疗的长期不良反应以及寻找新的预后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型系统等.文章就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DLBCL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96例临床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种因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Kaplan 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2、3和5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为98.8%、91.5%、87.5%、70.3%;Ⅲ期、Ⅳ期患者为62.1%、55.5%、40.1%、23.8%。结论: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身体状况评分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儿童肠道息肉样淋巴瘤(P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诊治的15例儿童肠道PL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bcl-2、MUM-1和ERCC1表达,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结果 15例肠道PL中伯基特淋巴瘤(BL)13例,患者CD10、bcl-6、bcl-2、MUM-1和ERCC1阳性率分别为100.0%(13/13)、92.3%(12/13)、0、7.7%(1/13)和15.4%(2/13),EBER阳性7例(53.8%);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介于BL和DLBCL之间的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BL/DLBCL)各1例.13例BL患儿临床分期:Ⅱ期11例(84.6%),Ⅲ期和Ⅳ期各1例(7.7%);DLBCL和BL/DLBCL患者临床分期均为Ⅱ期.术后化疗的14例PL患儿均无瘤生存,随访时间24~120个月,1例术后未化疗的Ⅳ期BL患儿于术后2个月死亡.结论 儿童肠道PL以BL多见,临床分期较低,术后积极化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5.
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期间收治的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所有病例经过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胃肠道原发32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共14例,其余部位53例.结果 结外DLBCL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高龄、男性略多见、全身症状少见、Ⅰ~Ⅱ期多见、一般状态较好、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多为中低分.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78.9%,原发胃肠道、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其他原发部位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37.0%、74.6%.全组病例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PS评分、结外受侵>1个及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对5年总生存率有影响.结论 结外DLBCL为一组异质性疾病,预后良好,但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和睾丸部位的病例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24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4例中胃淋巴瘤16例(66%),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9例.黏膜相关样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7例;肠道淋巴瘤8例(33%),其中DLBCL6例,MALT淋巴瘤2例.经胃镜确诊17例,手术确诊7例.DLBCL患者接受CHOP、ECHOP及CHOP样化疗方案,7例经手术确诊的患者有6例术后接受了联合化疗,1例患者自动出院.7例MALT淋巴瘤患者予以CHOP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2例予以FMD方案化疗.5例肠道淋巴瘤患者化疗结束后接受累及野放疗.24例患者中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失访.目前20例患者生存,其中12例患者完全缓解(CR),7例患者部分缓解(PR),1例患者稳定(SD),化疗有效率79%,生存率83%.结论 内窥镜活检目前是胃肠道淋巴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 ,也是漏诊率、误诊率最低的方法 ,化疗对胃肠道淋巴瘤的作用已取得共识,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对于已有播散的晚期NHL以及生长迅速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患者应首选化疗,胃淋巴瘤手术联合化疗效果并不优于化疗联合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 )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以期更好的指导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1999年1 月至2012年3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胃原发DLBCL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点、分期、病理诊断、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特征。结果:共计纳入研究患者126 例,中位年龄49(16~81)岁,男女比例为6 8 :58。病理诊断为单纯DLBCL 96例、MALT伴大B 细胞转化27例、伴浆样细胞分化3 例。早期患者114 例(90.5%),其治疗方式包括单纯化疗37例、化疗+ 放疗39例、手术+ 化疗± 放疗38例。中位随访48个月,全组患者PFS 和OS分别为75.6% 和82.7% ,早期和晚期患者的PFS 分别为77% 和41.7%(P = 0.005)。 早期患者采用单纯化疗、化放疗联合和含手术治疗的PFS 分别为67.3% 、77.8% 和77.8%(P = 0.588)。 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0 分、1 分和> 1 分患者的PFS 分别为85.4% ,74.4% 和55.6%(P = 0.011)。 Ⅰ期和Ⅱ期患者的PFS 分别为81.2% 和66.1%(P = 0.018)。 LDH 正常和升高患者的PFS 分别为86.6% 和63.3%(P = 0.006)。 病理类型为单纯DLBCL 和含有MALT成分、生发中心(GCB )和非生发中心(non-GCB )、年龄> 60岁等与预后无关。结论:早期病变比例占胃原发DLBCL 患者的绝大多数。早期患者预后良好,手术切除并不能提高疗效。早期患者中IPI> 1 分、LDH 升高和临床分期II 期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目前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NHL分为B细胞性、T细胞性和NK细胞性三大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为其中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在美国每年约有25000例新发病例,约占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在中国也属最常见的病理亚型,约占40%左右.联合化疗方案已使DLBCL由不可治愈性疾病变为潜在可治愈疾病.但如何在治疗前诊断出常规治疗疗效差的病例,给予合适的治疗,主要围绕这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合并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小B细胞淋巴瘤(PCNSL-SBC)合并胃DLBCL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初诊为PCNSL-SBC,经手术、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及局部放疗,颅内病变完全缓解并持续22个月。诊断为胃DLBCL时颅内磁共振成像无异常,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吡柔比星、泼尼松)方案化疗4个周期胃部病灶缓解,但颅内病灶出现进展,再予大剂量甲氨蝶呤+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4个周期,神经系统症状缓解,颅内病灶缩小,但合并Ⅳ级骨髓抑制且胃部病灶进展,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病情迅速恶化。结论:复合型淋巴瘤临床少见,针对一种类型淋巴瘤有效的治疗方案对另一种类型基本无效,由于严重骨髓抑制,患者不能耐受两种方案同时应用。  相似文献   

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是一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分子亚群及临床预后均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瘤.通过识别单核苷酸变异进行基因测序,从基因角度对DLBCL的重新定义,为该病在分子亚型精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中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腮腺非霍奇金淋巴瘤(PLP)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LP。根据Ann Arbor分期,ⅠEA期12例,ⅡEA期10例。根据WHO淋巴肿瘤病理分类,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L)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0例,1、2级滤泡淋巴瘤(FL)3例。有2例MALTL患者有干燥综合征病史。8例MALTL和FL在术后接受单纯放疗,仅3例术后接受化放综合治疗。8例DLBCL在术后接受化放综合治疗。结果全组首程治疗后复发5例,无放疗野内复发,其中9例MALTL中1例复发,10例DLBCL中3例复发。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和73%。MALTL和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0% (P=0.160),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和59%(P=0.090)。结论腮腺是MALTL易于发生的部位,尤其是伴有干燥综合征的患者;早期腮腺MALTL采用单纯放疗,早期DLBCL采用化放综合治疗后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总结中国儿童各类型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其诊断的标准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97例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包括伯基特淋巴瘤(BL)81例、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8例、介于BL和DLBCL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L/DLBCL)8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 BL的bcl-2和MUM1的阳性率分别为3 %(2/66)和17 %(12/71),DLBCL分别为50 %(4/8)和63 %(5/8),BL/DLBCL分别为 50 %(4/8)和63 %(5/8)。BL、DLBCL 和BL/DLBCL 的Ki-67平均值分别为(93±4.4)%、(83±14.3)%和(80±11.5)%。BL、DLBCL 和BL/DLBCL 的c-myc 基因易位的比例分别为98 %(79/81)、38 %(3/8)和50 %(4/8)。38 %(3/8)的DLBCL和25 %(2/8)的BL/DLBCL 存在bcl-6基因的多拷贝,BL与DLBCL 之间、BL与BL/DLBCL之间bcl-2、MUM1和 Ki-67平均值的差异及c-myc基因易位和bcl-6基因多拷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需要综合分析形态学、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儿童BL/DLBCL 可能是DLBCL 的一个亚型。CD+10、bcl-6+、bcl-2-、Ki-67>90 %、伴有IGH/c-myc重排、不伴有bcl-2和bcl-6重排时,支持BL的诊断;bcl-2+、Ki-67 为50 %~90 %,同时伴有bcl-6基因的多拷贝时,支持 DLBCL或BL/DLBCL 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背景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是目前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主要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套细胞淋巴瘤(MCL)。超过60%的患者被诊断出B细胞淋巴瘤时年龄都在60岁以上。在过去的30年间,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是治疗DLBCL的金标准。年龄较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Ⅰ和Ⅱ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订的欧美淋巴瘤分类(REAL)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均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定为一个独立的病种。DLBCL是欧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淋巴瘤,约占1/3。我国滤泡性淋巴瘤约占5%,明显少于欧美的35%,因此DLBCL理应占我国NHL的大多数。因临床医师对DLBCL尚不熟悉,而且其Ⅰ、Ⅱ期的治疗方案当今有较大的改变,故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推测来源于胸腺髓质B细胞,占所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6%~10%,具有特殊的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基因异常,需要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其他结性DLBCL亚型鉴别.文章就PMBCL的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改变、治疗、预后及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在评估初始治疗反应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现阶段利妥昔单抗与CHOP方案的联合应用已显著改善了DLBCL的预后,约50%的DLBCL可以治愈。然而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对于难治、复发的DLBCL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基因表达谱(GEP)的运用以及对淋巴瘤细胞内活化信号途径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很多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DO表达对CD2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RCHOP方案治疗的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经组织活检诊断为DLBCL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免疫组化检测CD20蛋白阳性表达,先后通过RCHOP方案治疗,分析IDO阳性与阴性表达患者预后差异。结果非GCB型、临床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化疗效果为PD+SD的CD20+DLBCL患者IDO表达阳性率高于GCB型、临床分期Ⅰ~Ⅱ期、无B症状、化疗效果为PR+CR患者(P<0.05)。IDO阳性患者1年、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22%、36.11%,低于IDO阴性患者的91.67%、70.83%(P<0.05);IDO阳性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3%、50.00%,低于IDO阴性患者的95.83%、79.17%(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非GCB型、临床分期为Ⅲ~Ⅳ期、有B症状、IPI评分为3~5分、IDO阳性表达均是导致CD20+DLBCL患者RCHOP方案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DO高表达患者近期疗效较差,3年无进展与总生存率较低。IDO表达水平可以作为DLBCL患者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PGIL)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 对临床与病理确诊的16例PGIL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内窥镜、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胃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4例,其中幽门螺旋菌(HP)阳性者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5例;回盲部DLBCL2例;回盲部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结肠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结肠DLBCL 1例.治疗后CR 6例、PR 4例、NR 6例,有效率62.25%.结论 PGIL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呈非特异性症状,易发生误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24例原发胃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4例中胃淋巴瘤16例(66 %),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9例,黏膜相关样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7例;肠道淋巴瘤8例(33 %),其中DLBCL 6例,MALT淋巴瘤2例。经胃镜确诊17例,手术确诊7例。DLBCL患者接受CHOP、ECHOP及CHOP样化疗方案,7例经手术确诊的患者有6例术后接受了联合化疗,1例患者自动出院。7例MALT淋巴瘤患者予以CHOP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2例予以FMD方案化疗。5例肠道淋巴瘤患者化疗结束后接受累及野放疗。24例患者中3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失访。目前20例患者生存,其中12例患者完全缓解(CR),7例患者部分缓解(PR),1例患者稳定(SD),化疗有效率79 %,生存率83 %。结论 内窥镜活检目前是胃肠道淋巴瘤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也是漏诊率、误诊率最低的方法,化疗对胃肠道淋巴瘤的作用已取得共识,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对于已有播散的晚期NHL以及生长迅速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患者应首选化疗,胃淋巴瘤手术联合化疗效果并不优于化疗联合放疗。  相似文献   

2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淋巴肿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40%.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是DLBCL的标准治疗方案.尽管三分之二以上患者一线治疗后可缓解,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难以经诱导缓解,常表现为难治或早期复发,特别是高危(高国际预后指数评分)或伴MYC基因异常者,可使该类患者获得长期缓解的治疗方案不多.第57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对于复发、难治、高危、双表达淋巴瘤及特殊类型DLBCL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了详细报道,文章就此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