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Bmi-1及P16蛋白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mi-1-P16通路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正常口腔黏膜10例、上皮异常增生31例、口腔鳞癌61例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mi-1及P16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Bmi-1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29%(9/31)和62.3%(38/61);P16在正常、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10)、77.4%(24/31)和47.5%(29/61)。OSCC中Bmi-1阳性率在P16阴性组高于P16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两者间具负相关关系(r=-0.414,P<0.05)。Bmi-1阳性表达及Bmi-1高表达且P16失表达与OSCC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Bmi-1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口腔鳞癌中Bmi-1过表达可能与P16失表达有关并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临床评估口腔鳞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B细胞特异性莫洛氏鼠白血病病毒插入位点-1(Bmi-1)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口腔黏膜10例、上皮异常增生31例、口腔鳞癌61例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相应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Bmi-1蛋白表达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结果Bmi-1在正常口腔黏膜无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及口腔鳞癌中阳性率分别为29%(9/31)和62.3%(38/61),口腔鳞癌组Bmi-1阳性率高于正常上皮组及上皮异常增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1阳性率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增加及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964,P〈0.05),Bmi-1阳性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Bmi-1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进程有关,有可能作为临床评估口腔鳞癌侵润、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4-亚基硝氧喹啉(4NQO)诱发大鼠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细胞角蛋白19(CK19)和间隙连接蛋白43(Cx43)的表达,探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CK19与Cx43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4NQO诱导SD大鼠的口腔黏膜癌变,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K19、Cx43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各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 在大鼠正常舌黏膜组织中,CK19阳性染色的细胞散在分布于黏膜基底层;随着大鼠舌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CK19表达于黏膜基底上层;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CK19阳性染色细胞分布在黏膜各层。CK19在正常舌黏膜、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度上皮异常增生、重度上皮异常增生、O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50.00%、58.33%、80.00%、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常舌黏膜中Cx43蛋白主要表达于大鼠舌黏膜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上皮的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呈阳性染色。随着大鼠舌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Cx43的表达明显下降。Cx43在正常舌黏膜、轻度上皮异常增生、中度上皮异常增生、重度上皮异常增生、OS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85.71%、66.67%、40.00%、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鼠舌黏膜癌变过程中,CK19蛋白表达水平随病变程度加重显著升高,提示CK19与口腔上皮细胞的癌变有关;Cx43蛋白表达水平随病变程度加重显著下降,Cx43表达下降是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事件。CK19与Cx4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CK19和Cx43的联合检测对OSCC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OSCC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综合征突变基因(ATM)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上皮单纯增生,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黏膜标本共6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ATM蛋白表达与基因杂合性缺失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上皮异常增生组平均染色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鳞癌中,22例(68.8%)ATM蛋白表达正常或升高,10例(31.3%)ATM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经统计学分析,ATM蛋白表达正常或升高组与ATM蛋白表达降低或缺失组两组分别在病理分级与淋巴结转移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结果表明,上皮异常增生中未发现异常改变,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3例(9.38%)发生杂合性缺失,2例(6.25%)发生微卫星不稳定,发生杂合性缺失的3例病例ATM蛋白表达均缺失。结论ATM在上皮异常增生中表达升高可能有利于消除基因组不稳定,阻止癌变发生;而ATM基因失活可能是促使口腔鳞癌恶性演进的基因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实验对比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与口腔正常黏膜中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B,TrkB)的表达,观察TrkB和生存基因蛋白Survivin的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TrkB在口腔鳞癌中的功能。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OSCC标本57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kB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TrkB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TrkB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0.05)。结论:TrkB在OSCC中呈高表达,并与Survivin联合表达,可能对OSCC的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与口腔黏膜癌变的关系.方法 ①以30例健康成年人唾液样本为对照,通过放射免疫法对12例上皮异常增生患者、40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唾液EGF含量进行测定分析.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16例上皮异常增生,30例OSCC上皮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上皮异常增生组唾液EGF含量[(5.12±4.30)μg/L]显著高于口腔鳞癌[(2.35±1.00)μg/L]和正常对照组[(2.18±1.02)μg/L](P<0.01),OSCC和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②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高于正常黏膜(P<0.05).OSCC中EGFR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1).OSCC组和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GF和EGFR可能参与口腔黏膜癌变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7.
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中心体的扩增及其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中心体的状况,探讨中心体的异常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正常口腔黏膜(12例)、轻度上皮异常增生(2例)、中度上皮异常增生(8例)、重度上皮异常增生(12例),口腔高分化鳞癌(10例)、中分化鳞癌(15例)、低分化鳞癌(7例)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双重染色(γ-微管蛋白单克隆抗体及细胞角蛋白多克隆抗体)显示上皮细胞中的中心体,分析其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及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正常口腔黏膜上皮表现为大小数目正常的中心体,但在72·73%(16/22)的上皮异常增生及84·38%(27/32)OSCC组织中观察到部分上皮或肿瘤细胞中出现异常中心体,表现为中心体直径的增加或数目的增多。具有异常中心体的细胞数目随上皮异常增生程度的增加及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加,二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中心体的扩增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与口腔癌发生发展进程有关,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学改变与中心体扩增之间可能存在直接机制上的联系。从调控中心体循环入手治疗口腔癌前病损及OSCC,有可能成为口腔癌预防和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TAT3 mRNA、EGF mRNA和EGFR 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6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STAT3 mRNA、EGF mRNA和EGFRmRNA的表达,并结合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口腔鳞癌癌变过程中STAT3、EGF和EGFRmRNA的表达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及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依次增高,分别为25.0%(15/60)、40.0%(12/30)、68.3%(41/60)和33.3%(20/60)、43.3%(13/30)、80.0%(48/60)及18.3%(11/60)、46.7%(14/30)、75.0%(45/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口腔鳞癌组织中STAT3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EGF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EGFR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口腔鳞癌中STAT3、EGF和EGFR mRNA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STAT3、EGF和EGFR mRNA可能在口腔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STAT3、EGF和EGFR mRNA的联合检测可望成为口腔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陈钟  董孟华  邓锋 《口腔医学研究》2013,(11):1051-1053,1056
目的:对比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与口腔正常黏膜中P120-连环蛋白(P120-catenin,P120^ctn)和E一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观察P120^ctn和E—cad的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6例OSCC标本49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20^ctn和E—cad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P120^ctn和E—cad的正常表达率显著低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正常表达(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P120^ctn及E-cad的正常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0.05)。OSCC组织中P120ctn异常表达组的E—cad正常表达率显著低于P120^ctn正常表达组(P〈0.05),P120^ctn与E—cad高度相关(P〈0.01)。结论:P120^ctn和E—cad在OSCC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且随组织病理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0.
PTEN、p53在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p53在口腔黏膜白斑(oralleukoplakia,OLK)和口腔鳞癌(oralsquamouscellcancer,OSC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役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5例口腔黏膜白斑(其中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15例,白斑不伴上皮异常增生10例)及32例口腔鳞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和p53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正常口腔黏膜和白斑不伴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PTEN蛋白全部阳性表达;白斑伴上皮异常增生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3. 3%;OSCC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1. 9%,其中高、中、低分化OSCC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 7%、75%和33. 3%,统计学分析表明PTEN在OSC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 05)。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p53蛋白阴性表达;白斑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48%;OSCC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56. 3%,其中高、中、低分化OSCC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 1%、58. 3%和50%,统计学分析表明p53在OSC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 05)。p53阴性表达的14例OSCC组织中有5例PTEN也阴性表达。结论:OSCC组织中PTEN和p53蛋白异常表达,说明PTEN和p53基因突变或缺失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Dicer蛋白表达水平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OSCC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对76例OSCC、20例白斑、10例癌旁非肿瘤性口腔上皮(normal adjacent to the tumor,NAT)样本的Dicer酶表达进行评估研究。利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SPSS 14.0软件系统分析Dicer蛋白MOD、阳性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positive cells,PP)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OSCC、白斑组织、NAT的Dicer蛋白MOD、PP依次递减,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er过度表达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与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无相关关系。结论 Dicer蛋白表达上调可能通过影响OSCC的生长以及淋巴转移而参与OS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口腔癌中骨桥蛋白及相关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相关基因在口腔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OPN、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58例口腔癌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中的表达。结果在10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OPN、NF-κB p65和MMP-9均无阳性表达。在32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组中OPN、NF-κB p65和MMP-9的表达率依次为40.6%、34.4%和37.5%,在26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口腔癌组中其阳性率依次为69.2%、65.4%和84.6%,其阳性表达率在有转移的口腔癌组中高于无转移的口腔癌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均无相关性(P〉0.05)。OPN和NF-κB p65的表达与NF-κB p65和MMP-9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1=0.57,r2=0.52,P〈0.05)。结论 OPN可能通过活化NF-κB,上调转移相关分子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口腔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S100A4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OSCC组织及口腔正常黏膜组织中S100A4蛋白和MMP-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S100A4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②MMP-2蛋白的表达与OSCC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S100A4蛋白与MMP-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36,P<0.05)。结论:S100A4蛋白及MMP-2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转移密切相关,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有助于对口腔鳞癌进行转移的预测并为抗癌治疗提供新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血管、淋巴管生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调查拥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67例口腔鳞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VEGF-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他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晚期病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的VEGF-C表达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5和<0.001),而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C高表达组的LVD明显高于VEGF-C低表达组(P=0.001),但两组间MVD无统计学差异(P=0.125)。此外,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LVD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26)。结论VEGF-C可能主要通过参与诱导口腔鳞癌淋巴管生成促进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检测口腔鳞癌中核转录因子кB(NF-κB)和乙酰肝素酶(HPA)的表达,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微阵列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46例口腔鳞癌、48例正常口腔黏膜中NF-κB和HPA的表达。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NF-κB和HPA在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和63.7%,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5)。NF-κB和HP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有无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无关(P>0.05)。NF-κB的表达与HPA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01,P<0.05)。结论:NF-κB与HPA协同作用,促进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15蛋白、mRN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0—2011年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口腔科手术切除的口腔鳞癌标本108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及口腔鳞癌组织中p15蛋白的表达, RT-PCR测定p15 mRNA表达。结果    口腔鳞癌组织中,p15的阳性表达率(37.96%)较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明显降低(P < 0.05),在Ⅰ~Ⅱ和Ⅲ~Ⅳ期中口腔鳞癌组织中p15阳性率分别为59.46%和26.76%(P < 0.05),在无颈淋巴结转移组p15阳性率(42.86%)显著高于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组(20.83%)(P < 0.05),p15的mRNA表达水平在肿瘤组中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P < 0.05)。结论    p15在口腔鳞癌中呈低表达,其与口腔鳞癌病期进展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有一定关系,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p15可作为反映口腔鳞癌生物学行为和估计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巨噬细胞在口腔鳞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中的浸润情况,探讨其在口腔鳞癌中的功能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CD68和CD34在42例口腔鳞癌、15例淋巴结转移灶和10例口腔正常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CD68在口腔鳞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且在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原发灶(P〈0.01)。同时CD34在肿瘤原发灶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灶和正常组织(P〈0.01),而淋巴结转移灶和正常组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巨噬细胞在口腔鳞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浸润情况并不一致,在淋巴结转移灶中,巨噬细胞的功能可能与原发灶中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Kank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使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Kank1在60例OSCC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OSCC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研究Kank1与OSCC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 Kank1在OSCC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5%,而在NOM中的高表达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585,P<0.001);Kank1的表达与OSCC的分化程度有关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Kank1的表达也呈下降趋势(P < 0.05);Kank1在有淋巴结转移的OSCC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明显关联(P>0.05)。结论 Kank1可能参与了OSCC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