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患者同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2003年6月-2010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肿瘤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8~64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2年.6例采用后正中枕下入路,4例采取远外侧入路,咬除部分枕骨,咬开枕骨大孔,打开寰椎后弓、颈2和颈3椎板,显露肿瘤,显微镜下切...  相似文献   

2.
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疾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区疾病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 对37例颅颈区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术后完全康复步行出院33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结论 术前应重视心理护理及口咽腔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呼吸道管理和营养支持;术后3mo内,保持颅颈区稳定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经口咽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颈区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颅颈式腹侧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颅颈区腹侧畸形6例,手术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下切除齿状突,斜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腹侧的压迫,结果:痊愈4例,好转2例,无手术死亡和感染,结论: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是治疗延髓,颈髓腹侧受压的颅颈区畸形的首选方法,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髓肿瘤的诊疗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5例颈髓肿瘤手术病人。结果:颈髓肿瘤因其位于颅颈交界,临床表现呈多样性,易被误诊及致术后并发症。结论:了解颈髓肿瘤的诊疗特点可避免临床误诊。减少颈髓、臂丛神经及脑的手术性创伤及继发损害从而防止术后并发症;操作轻柔,不损伤脊髓供血血管,避免脊髓牵拉损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4种传统方法及后颅凹深度测量法,对22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图像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对颅颈区畸形诊断阳性率:钱氏线、布加德角均达90.9%(20/22),麦克雷线达72.7%(16/22),寰齿间隙达45.5%(10/22),后颅凹深度达86.4%(19/22);颅底凹陷伴其它颅颈交界区畸形19例,依据Goel分型:A型9例,B型10例;其它颅颈交界区畸形3例(1例为特殊类型).结论:MRI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对颅颈交界区畸形的诊断敏感性高;5种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联合MR多方位图像,对颅颈交界畸形分类,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护理配合。方法 总结1996—2007年17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颈段哑铃型神经源性肿瘤的术中配合,分析护理配合的重点及难点。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1例;出院时生活完全自理6例,一般能自理6例,完全不能自理的5例。结论 除熟练掌握精细显微外科技术外,术中护士熟练密切的配合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显微手术治疗上颈段椎管内肿瘤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颅颈交界区畸形是一类位于枕骨大孔及上颈椎的先天性畸形,可出现多种骨性以及脑和脊髓的畸形病变。该病治疗目前尚存诸多争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学科协作交流的日益密切,其治疗方式和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将对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进翻身法对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82例先天性颅颈畸形采取后路植骨融合术的患者,采用不同翻身法分组对比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翻身组与改进组术后伤口顺利愈合率分别为95.1%和100%。结论改进翻身法能改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伤口愈合情况。  相似文献   

9.
颅颈区畸形指颅颈关节区先天发育异常造成延髓、高颈段脊髓及脊神经等神经结构受压损害的一组病变。报告了68例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手术治疗颅颈区畸形患者的手术后护理。主要包括保持颅颈区的稳定性,行持续头颅牵引,强调绝对轴位翻身,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严密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的营养支持,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本组术后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3例、环枕脱位1例、软腭裂开2例,均早期发现、对症治疗。本组术后症状明显改善64例(94.17%)。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过程中,X射线、CT对于颅颈交界部病变的检查只能显示其骨性结构,无法显示脊髓情况.目的:分析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前后的磁共振图像,探讨MRI成像对其内同定术式的选择及效果判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06/2010-04收治的颅颈交界部畸形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术前均行X射线、CT、MRI检查,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方式,置入后6个月内行MRI复查.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固定,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5例患者置入后MRI成像显示内固定在位,寰枢椎复位,脊髓受压情况改善,11例随访患者中,原上颈椎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有9例明显改善或消失.提示MRI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颅颈交界部畸形情况,对脊髓及颅内病变的显示更直接,可为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脊髓受压情况及手术效果的判断、术后恢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朱慧敏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7):F0003-F0003
颅颈交界区畸形常致延髓、高位颈髓受压,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四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和呼吸困难。我科新近开展了经口咽人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治疗颅颈交界畸形,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粱琼  莫美珍 《现代护理》2005,11(14):1169-1170
目的报道显微手术治疗颈段髓内肿瘤的术中护理配合经验。方法通过对2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段髓内肿瘤的术中配合,观察显微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2例,出院时生活能完全自理16例,一般能自理的7例,完全不能自理的5例。结论除精细显微外科技术外,术中护士熟练密切的配合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显微手术治疗颈段髓内肿瘤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颈段及延颈交界区椎管内肿瘤病人表现肢体瘫痪,肢体麻木,吞咽困难,大小便障碍等,围手术期的护理很重要,应做好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分析我科2010年来收治经段及延颈交界区椎管内肿瘤21例,围手术期护士对影响颈段及延颈交界区椎管内肿瘤病人安全的危险因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实施有效预控对策。结果:本组21例中19例达全切除,2例达次全切除(星形细胞瘤),2例术后星形细胞瘤切除术后肢体出现瘫痪、感觉加重,但术后2周后基本恢复术前水平,其余均较前有改善,尤其2例延颈交界区肿瘤术后无呼吸障碍,吞咽功能障碍基本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护理方面无一例发生中枢性感染、褥疮、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3年,患者生活可以自理。结论:预防脊髓压迫症、压疮、感染、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疏导等,实施预见性安全护理措施,是病人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显微手术治疗颈段髓内肿瘤的术中护理配合经验.方法通过对2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段髓内肿瘤的术中配合,观察显微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2例,出院时生活能完全自理16例,一般能自理的7例,完全不能自理的5例.结论除精细显微外科技术外,术中护士熟练密切的配合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显微手术治疗颈段髓内肿瘤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选取32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行一期后路复位内固定,术中配合包括术前仪器、器械的处置及患者体位的准备,术中巡回护士、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结果 由于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熟练的术中配合,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5~317 min,平均(146.8±30.7)min;术中出血量110~625 ml,平均(186.0±56.3)ml.术后JOA评分、寰椎齿突间距(ADI)、延髓颈髓角(CM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机器设备及各种管线的合理处置、安全合理的摆放体位、术中熟练调节颈椎体位配合复位、各种检测指标的观察与及时反馈、术中内固定矫形的熟练配合、术中止血的良好处理等,是安全、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1例出血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配合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1例术后出现患侧上肢无力,肌力Ⅳ级,经康复治疗术后2周症状缓解,肌力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应用抗生素和持续腰大池引流后感染消失。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其他并发症。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及不同的手术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颅颈交界畸形外科治疗中辅助外固定支具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回顾48例先天性颅颈交界畸形外科治疗中辅助外固定支具的应用,其中包括颈围、头环胸衣(Halo-vest)、胸骨-枕骨-下颔固定器(SOMI)3种颈部支具。结果后路内固定术后辅助外固定支具初选分别为费城式颈围(20例)、SOMI(16例)、头环胸衣(12例),应用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0.0%、87.5%和91.7%。初选支具效果不满意者经更改支具后,最终在康复期应用的支具分别为费城式颈围16例、SOMI15例、头环胸衣17例35例(72.9%)获得了随访4个月以上,支具固定时间均超过3个月,满足所需术后支具外固定时间。结论颈围、头环胸衣、SOMI3种颈部支具在颅颈交界畸形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和康复期的应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需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和外科治疗不同阶段加以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8.
颈髓肿瘤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段脊髓肿瘤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术后护理非常重要。现将颈髓肿瘤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19例颅颈交界区病变患者在内镜辅助下经高位颈前咽后入路完成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护理重点包括:术前针对性地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口腔准备,术后保持颈椎的稳定性,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脊髓和神经功能,加强呼吸道护理,注重切口敷料及切口引流管的护理,防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组均获得满意疗效,术前神经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0.9±4.2)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8±2.8)分。  相似文献   

20.
背景:枕颈部后路融合能够解除脊髓压迫并能让失稳枕颈部重新早期获得稳定。解剖型设计的Cobra系统对失稳的枕颈区提供坚强的内固定,结合Halo-vest外固定,具有固定,复位,利于植骨融合的作用。目的:观察Cobra枕颈内固定系统结合Halo-vest在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枕颈融合术中的应用,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行术前术中牵引复位固定,固定后依患者耐受情况决定保留或去除Halo-vest等针对性治疗。根据JOA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根据尹庆水等制定的方法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内固定后3,6,12,24个月摄颈椎正侧位X射线平片、CT及三维重建,以判断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对部分患者同时行MRI检查以明确颈脊髓减压情况。结果与结论: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内固定后未出现脊髓症状加重病例。内固定前JOA评分平均8.2分,内固定后平均14.8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5%;1例并发脑梗死死亡。内固定后6个月复查,2例患者植骨块部分吸收骨不连,2例患者枕骨板螺钉出现松动,1例螺钉脱出,1例切口不愈合。10例患者术后继续Halo-vest外固定,并于内固定后三四个月拆除;其余患者佩戴颈托至植骨完全愈合。提示Cobra枕颈内固定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配合Halo-vest便于术中固定和复位,适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