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类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时,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尤序的颤动波,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类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时,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心房颤动发病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50~59岁组慢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0.5%,80~89岁组上升为8.8%。22年随访心房颤动的累积发生率男性2.2%,女性1.7%。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死率是无心房颤动对照组的2倍,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在50~59岁组为1.5%,  相似文献   

3.
心房纤维颤动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唐慈心房纤维颤动(AF)是成人最常见而且又重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仅次于各种早搏而居第二位。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尤其是伴有心力衰竭者均可发生。其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悸、心前区压迫感或心绞痛、恐惧,偶尔发生晕厥。本文就我院近...  相似文献   

4.
正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非心脏瓣膜病房颤患者每年发生栓塞事件的几率为5%左右,是非房颤患者的2~7倍,占脑栓塞事件的15%~20%[1]。2014年AHA/ACC/HRS指南推荐,对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权衡药物与导管消融风险及疗效后,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2]。目前我国导管消融适应证已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维颤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维颤动(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人群中的发病率0.15~1.7%,对机体的主要危害有三个:①心律不齐引起患者心悸、胸闷不适。②血流动力学损害:由于心房肌有效收缩功能丧失,心室充盈时间减少;心室率不规则可仪心输出量减少15~40%。③血栓栓塞:伴有AF的风湿性心脏病其血栓栓塞的危险性较正常人高17倍,传统的药物治疗只能控制心室率,射频消融术同时安置起搏器的方法也仅能缓解自觉症状,不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及血栓栓塞发生的危险性,鉴于此,近年来,人们对AF的外科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组织多普勒测定左右心房收缩和电机械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模式,探讨非侵入性方法能否测定左右心房收缩和电机械时间,方法:受试者为30例健康志愿者,仪器采用美国Acuson Aspen彩色多普勒声像仪,取组织多普勒的速度模式,取心尖四腔切面,取样分别放置在二尖瓣,三尖瓣环处,测量左,右心房的电机械时间(P-A),即从P波的起始点至A波开始点,测量左右心房收缩时间(A),即从A波起始点至终止点,然后将多普勒取样容积放置在二,三尖瓣尖处,探及清晰的二,三尖瓣血流频谱,同步测定心电图P波至A波时间(P-A)和A波时间(A),结果:组织多普勒测定结果示,右心房的电机械时间明显短于左心房,右心房的心房收缩时间较左心房明显延长(P<0.01),多普勒血流测定结果示,左,右心房的P-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组织多普勒测定左右心房电机械时间及收缩活动与有创性电生理检查结果相似,能无创,简便地观察左右心房电机械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预激综合征食管心房调搏诱发房颤房扑伴快速心室反应湖北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施冰,江洪,陈芳,许家,左进预激综合征(WPW)可用食管心房调搏了解旁道位置、电生理特性及诱发和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观察室上速性质与对血液动力学影响[1,2]。本文选自1985-19...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调节在心房电重构中的变化。方法成年杂种犬9只,麻醉后分离双侧颈部交感-迷走神经干。给予美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的影响。在右心房(RA)、冠状静脉窦(CS)和右心室(RV)放置多极导管。消融希氏束完全阻断房室结并植入右室临时起搏器。通过RA导管进行600次/min的起搏30min构建急性心房电重构模型。在心房电重构前后测量基础状态(无迷走神经刺激)和迷走神经刺激下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房颤易感窗口(VW)。结果在基础状态下,ERP在心房电重构后明显缩短(P〈0.05)。迷走神经刺激下,ERP在心房电重构后也明显缩短(P〈0.05)。基础状态下,在心房电重构前后均不能诱发房颤(VW接近0)。迷走神经刺激时,房颤易感窗口在心房电重构后明显增大(P〈0.05)。结论短期的心房电重构能够缩短心房的有效不应期。心房电重构伴随着迷走神经对心房电生理特性的调节发生改变,导致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心房重构是指房颤后心房肌发生电生理、生化、解剖结构和收缩功能上改变(即电重构、生化重构、收缩功能重构、解剖重构),也称为心房心肌病。心房重构在房颤的发生、复发及维持方面起着明显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下是国内外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人工心脏起搏的方法制备家兔急性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模型时心房发生电重构的机制和干预方法.方法 家兔45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生理盐水起搏(NSP)组、氯沙坦起搏(LP)组.观测每组基础状态、快速心房起搏时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及心房肌L-型钙通道的电流密度(ICa-L),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快速起搏时NSP组较NS组各个基础周长下的AERP均显著下降(P<0.01);NSP组快速起搏6小时和8小时与NS组AERP的差距随着基础周长的下降而减少.[2]而快速起搏8小时后LP组AERP的下降较NSP组显著减轻(P<0.01);LP组快速起搏后与NS组AERP的差距随着基础周长的下降未见减少趋势.[3]NSP组较NS组心房肌ICa-L降低;LP组较NS组和NSP组心房肌IC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P组较NSP组心房肌ICa-L的标准差显著降低(P<0.05).结论 快速心房起搏可引起AERP缩短及AERP频率适应性不良为特征的心房肌电重构.氯沙坦可以抑制这种电重构及心房肌ICa-L离散度增加,从而降低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P波离散度(Pd)是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的标志,是引起房颤的重要的电生理学基础。最大P波时限延长是房内或房间传导延缓的标志,而P波离散度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体表心电图一个新指标[1] 。对预测心房纤颤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 ] 。本研究观察了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Pmax)和Pd ,并与非心房纤颤的患者比较,旨在探讨它们在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方面的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选择2 0 0 1年1月~2 0 0 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与非心房纤颤患者…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2):4338-4339
选取我院收治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208例,均予经食道心房调搏术。208例中PSVT164例,心房扑动23例,心房颤动18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其中PSVT、心房扑动患者行电诱发和终止成功率均较高。经食道心房调搏术应用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诊治中准确性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治体会。方法:对11例该类患儿行心电图(ECG)检查,其中5例行食道电生理、4例行三维电磁系统心内电生理检查。11例首先应用药物治疗,其中5例予食道心房刺激、4例予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5例患儿通过ECG诊断,ECG与食道电生理、药物治疗后反应结合能够确诊其他病例。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扑、房速的发生与手术切口有关。药物治疗2例恢复窦性心律,食道心房刺激可终止房扑、房速发作。4例射频消融均成功。结论:ECG结合食道电生理及药物治疗后反应有助于诊断,心内电生理检查能够明确部分病例病因,食道心房刺激及射频消融术是治疗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161例SVT食管心房调搏资料的分析表明:1.预激综合征(包括隐匿性)是SVT最常见的原因,本组占50%(81/161);其次是房室结双径路,占43%(70/161)。2.食管心房调搏诱发SVT 112例(诱发率70%),其电生理机制以AVRT为第一位,占54%;AVNRT为第二位,占38%,证实国人SVT电生理机制情况与国外相比有不同的特点。3.用食管心房调搏可对SVT进行电生理分型,并作出无创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心房纤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在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中仅次于室性心律失常及期前收缩,居第三位。人群中心房纤颤的发生率是0.3%~0.4%,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纤颤发生率呈直线上升,60岁以上者发生率达4%,75岁以上者发生率可高达10%以上,男性为女性2倍,60岁以上老年患者如有器质性心脏病,则心房纤颤的发生率可高达40%[1,2]。心房纤颤发生时由于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功能,不能承担起增加心室舒张末容量的功能,尤其是伴有快速心律失常时,严重影响心脏功能,可导致心功能不全,并可致血栓栓塞的危险。研究证明心房纤颤死亡危险较无心房纤颤者高2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地高辛与美托洛尔单独使用与联合使用对永久性心房纤维颤动控制心室率的效果。方法:心房纤维颤动患者108例,随机分成三组,地高辛组36例,美托洛尔组34例,地高辛与美托洛尔两药联用38例。结果:对静息时心室率的控制,地高辛优于美托洛尔;对运动时心室率的控制,美托洛尔优于地高辛;而两药联用控制心房纤维颤动静息时心室率与运动时心室率均优于两药单独使用效果。结论:对老人永久性房颤患者联合使用地高辛和美托洛尔控制心室率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地高辛或美托洛尔,且安全,不良反应不增加。  相似文献   

17.
超声心动图对房颤电转复后的心房机械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房颤患者电除颤后心房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2 0例房颤患者成功电除颤后,于复律后1 d、3 d、7d、1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 VA)、A峰速度时间积分( A- VTI)、心房充盈分数( AFF)和心房射血力( AEF) ,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恢复窦律后第1 d,VA、A- VTI、AFF和AEF均明显低于正常组,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VA、A- VTI、AFF至第7d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AEF至除颤后1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房颤转复后心房收缩功能出现一过性减低;VA、A- VTI、AFF和AEF可用于评价左房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临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琴  刘焕金 《临床荟萃》1999,14(7):331-332
心房颤动(Auriculer fibrillation,Af)是一种与心房扑动在发病基础上密切相关的快速的房性异位心律,是临床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在正常人中发病率25~35岁为0.05%,69岁以上为5%,男性多于女性,少数可有家族性,与10号染色体异常有关。 1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 1909年有人在常规心电图上发现房颤波,经过20年的探讨,至1929年发现房颤是内在多发性子波的折返。研究发现,心房扑动的主导激动环作为“母环”,而在其激动向心房其他部位扩散传导时,又因心房肌的多处传导性不匀齐,即形成很多大小不等、速度不同的折返性“子环”,当子环少时仍近似扑动,临床上称为“租糙性心房颤动”或“扑动-颤动”性心房律,但当子环多而子环又极为零乱不齐时,便在心电图上表现为纤细或典型的心房颤动。心房越大,子环折返环越多。越易发生房颤,折返环越小,越不易终止。折返环周长为组织传导速度乘以不应期,即组织波长。而组织波长减小与组织纤维化、炎症、缺血、老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肌细胞原代培养和快速电场起搏模型的建立方法,为对房颤早期电重构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1周左右的大鼠,取左、右心房,胰蛋白酶结合Ⅱ型胶原酶消化细胞,利用2次差异性贴壁技术及加用Brdu纯化心房肌细胞,观察细胞形态以及结合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心房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α-肌动蛋白鉴定心房肌细胞.结果:可得到高存活率和高纯度的心房肌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90%以上培养细胞α-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快速电场起搏24 h后细胞存活率无显著降低.结论:分离培养大鼠心房肌细胞时,低浓度的胰酶和胶原酶合用,并用2次差速贴壁,可提高原代心肌培养的存活率和纯度,初步建立了快速起搏的房颤模型,为房颤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心房利钠多肽的某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世生  徐昭文 《临床荟萃》1994,9(10):442-445
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以下简称ANP)又称心房肽、心房利钠因子、心钠素,是哺乳动物心房肌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长期以来,人们知道心房肌细胞含电子致密颗粒,并认为这些颗粒是心脏儿茶酚胺钠贮藏地。1981年de-Bold等在实验中静脉注射心房提取物,发现大鼠产生快速短暂的排钠利尿效应。1984年de-Lean等分别从人和大鼠心房组织中分离和提纯到一种具有生物活性多肽,并确定其氨基酸序列,为心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揭示了序幕。晚近ANP的研究不断深入,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