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优化扁形绿茶自动化生产线做形和炒干工艺,以外观度、色泽度和成形度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分、容重、茶汤-b/a值、儿茶素品质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采用感官评价和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做形工序最佳工艺参数为投叶量75 g、时间75 s、温度220℃,炒干工序最佳工艺参数为投叶量60 g、时间160 s、温度160℃。扁形绿茶加工过程中理化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制品的含水率、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呈不断减少趋势;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先减少后不断增加趋势,在杀青工序含量最低;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炒干工序含量最高。相比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的扁形绿茶,利用优化工艺加工扁形绿茶的感官评分提高了2.27分,茶叶容重增加10.84%,茶汤色泽有明显改善,儿茶素品质指数上升。  相似文献   

2.
为综合利用石榴资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蒸青石榴叶茶加工过程中影响品质的蒸汽流量、杀青时间、揉捻时间和烘二青温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蒸青石榴叶茶产品最佳工艺为投叶量100 kg/h,蒸汽流量120 kg/h,杀青时间50 s,揉捻时间22 min,烘二青温度(90℃,15 min),炒三青(60℃,30 min),炒干(50℃,2.5 h),其石榴叶茶外形整洁、香气浓、青臭味淡、汤色深、叶底匀,感官评分达85.62。  相似文献   

3.
催化式红外杀青对绿茶热风干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镇江金山翠芽绿茶鲜叶为原料,以蒸汽杀青为对照,研究红外杀青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对杀青后茶叶进行不同温度热风干燥得到茶叶成品。考察茶叶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含量、VC保留率、茶多酚含量以及感官审评分等指标的变化,建立一种催化式红外杀青联合热风干燥的绿茶加工技术。最优杀青干燥工艺条件为:红外辐照距离20 cm杀青150 s,经揉捻作形后,热风干燥温度70℃、干燥40 min。实验结果建立了红外杀青过程中PPO钝化动力学模型和干燥过程中水分干燥动力学模型,可为杀青干燥过程预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本所引进的“大毫茶”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鲜叶,通过独特的加工工艺,研制成“黄山白雪”名优绿茶。其加工工艺流程为杀青→做形→初烘→足烘。全芽鲜叶杀青叶温80℃3分钟后,立即降温至65℃,边杀青边做形,初烘约70℃,1分钟~2分钟翻叶一次并用手将茶芽稍许按捺进行再做形,使芽成略扁平状,七成干下烘摊凉,足烘控制在50℃左右进行低温慢烘,足干即可;一芽一叶初展鲜叶除杀青叶温提高到90℃,初烘温度提高到80℃外,其他加工技术与全芽型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方法:以茶树品种碧香早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杀青、揉捻、干燥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将微波杀青工艺替代传统滚筒杀青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设置了14组微波杀青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干茶与汤色色泽三个方面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结果:与传统滚筒杀青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500w、杀青时间为3min的微波杀青工艺,所制绿茶色绿味醇且综合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总儿茶素、简单儿茶素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苦味评价指标酚/氨比、酯型儿茶素含量与总儿茶素含量的比值则显著降低(P<0.05),且干茶与茶汤色泽在绿、明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利用微波杀青工艺加工秋季绿茶具有较好的保绿降苦效果,可应用于提高秋季绿茶品质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6.
用相同原料、经过相同杀青与揉捻后,采用不同做形工艺制作针形绿茶。结果表明,其成茶品质有一定的差异:以手工做形和以理条机做形辅以手工做形的加工工艺,其成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对绿茶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三重串联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对比杀青方式、揉捻时间、干燥方式等对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规律,并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减少丙烯酰胺生成量的最佳加工方式。结果:通过L_9(3~4)正交试验,对绿茶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热风干燥温度揉捻时间滚筒杀青温度,滚筒杀青温度150℃、揉捻时间30 min、热风干燥温度150℃为优选工艺。结论:茶叶加工过程中,常规热处理方式较微波热处理方式更不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其中,随着滚筒杀青温度的升高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增加,揉捻时间延长和热风干燥温度升高则丙烯酰胺的生成量降低。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叶龄的草莓叶片为原料,参照毛峰茶叶加工工艺制成草莓叶茶,并对制茶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草莓叶茶的适宜制茶原料为嫩叶;草莓叶片最佳萎凋时间为6 h;杀青温度为100℃~120℃、时间为1.5~2 min、投叶量为700~800 g;适当的揉捻有利于成茶品质的形成;干燥过程分两次进行,初烘温度为80℃、摊叶厚度1.5 cm、时间为20 min,初烘后充分摊凉30 min进行复烘,复烘温度为70℃、摊叶厚度4 cm、时间为60 min;采用铝塑复合薄膜袋包装草莓叶茶防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化秋季绿茶干燥工艺。方法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秋季一芽二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烘二青、烘三青的干燥工艺基础上,对烘二青、烘三青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长的变温干燥及其组合处理,从感官品质、呈味物质及香气物质三方面探讨变温干燥处理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 研究表明,与传统绿茶干燥工艺相比,采用90℃二青干燥17min后升温至100℃干燥3min、再75℃三青干燥10min后升温至95℃干燥3min、最后回温至75℃烘至足干的变温干燥处理加工出的绿茶栗香高长、滋味醇厚且综合感官品质最佳,其茶多酚、咖啡碱、酯型儿茶素等苦涩滋味物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醇类、酯类、杂环化合物等茶香物质的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26.14%、38.95%、81.34%(P<0.05),其中苯甲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2-正戊基呋喃等栗香特征性香气成分增幅较大,且新增加了植烯、合金欢醇、丁位癸内酯等甜香、花果香香气成分。结论 在秋季绿茶干燥过程中,烘二青、烘三青组合变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秋季绿茶品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炒青绿茶品质优异,风味独特。杀青工序在绿茶品质形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多酚氧化酶类的失活是绿茶加工的酶化学本质,更是杀青技术的关键。从传统杀青工艺出发,制备杀青叶在制品为丙酮粉酶液,采用氧电极测定法、研究杀青过程中多酶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和不同杀青温度及透闷方法对杀青叶残留酶活性的影响,利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分离出杀青叶中残留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探讨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与绿茶品质形成机理,为杀青工艺的改进和提高绿茶品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y卜’、/二月I小卜人hmZw乙x/全村人。卜(n。。ZJ’-’广、Z\S。又一个引f.天乳胶电泳技。Z分人J。_;二.-一中已、、。”《附\;〕一计J、隽州、探讨会刚气化,、’。件、引C讣kh;品阿卜0l贝。人不打工艺的政返和人高绿茶已则引Z理论和火协共破。  相似文献   

11.
绿茶的微波-热风联合杀青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葛庆丰  张聪  于海  汪志君 《食品科学》2011,32(24):196-199
以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和茶叶失水率为指标,对绿茶的微波-热风联合杀青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投叶量为20g时,在微波功率1200W、热风温度50℃、杀青时间60s的微波-热风联合杀青工艺条件下,绿茶多酚氧化酶活性几乎被完全钝化,且杀青叶颜色黄绿、自然卷曲、质地柔软、香气良好,有利于后期揉捻整形,达到了绿茶杀青的品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大叶种卷曲型、毛尖型名优绿茶研制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云抗10号种和云南大叶群体种的一芽一叶初展或半开展鲜叶为原料,制作卷曲型、毛尖型名优绿茶是可行的。其工艺流程为:摊青(失重率,约18%)→杀青(温度约92℃,失重约27%)→揉捻(一次轻揉约10min)→做形(卷曲型和毛尖型,温度先高后低,失重率分别为58%~60%和53%左右)→干燥(低温慢烘,80℃~50℃)。  相似文献   

13.
杀青工艺对柿叶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不同的杀青方式,探讨杀青工艺对柿叶绿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柿叶绿茶以鲜叶直接采用锅式炒青的感官品质最佳;杀青条件以150℃、3min的处理形成的柿叶绿茶感官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相色谱法对以杜仲雄花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杜仲雄花茶中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分析,研究分析杀青温度、杀青时间、揉捻时间等加工工艺参数对桃叶珊瑚苷和京尼平苷酸总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 Box-Behnken 实验设计。结果表明,当杀青温度250℃,杀青时间2min,揉捻时间2min时,桃叶珊瑚苷和京尼平苷酸的含量达到了8.99 mg/g。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杜仲雄花茶工艺合理可行,该研究可为杜仲的功能性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叶加工》1999,(2):30-32
采用福鼎大白茶、大毫茶和本地宜昌大叶茶的单芽为原料,制作的“采花毛尖王”茶,工艺流程为: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炒二青——做形——提毫——初烘——足干——精制包装。杀青锅温(110±5)℃3分钟,降止70℃,2~3分钟;再经适度揉捻,杀二青,进入做形、提毫8成干起锅摊凉;而后进入初烘,温度为80℃,每1~2分钟翻烘一次,约8~10分钟,烘止9成干,摊凉回潮再进入足烘,温度55~50℃文火慢烘,约90分钟,足干即可。制花用茶树芽叶制成,除穿花做形不同外,其它工序与毛尖制作相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秋葵冰淇淋的TPA质构和口味测定,研究秋葵杀青时间、均质温度和均质压力对样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葵冰淇淋加工过程中,秋葵杀青时间对样品的硬度、弹性和口味测试有显著影响,均质温度对口味测试无显著影响,均质压力对硬度无显著性影响。正交实验优化关键工艺参数为:秋葵杀青时间30 min、均质温度75℃、均质压力18×10~5 Pa。  相似文献   

17.
蒸青名优茶加工及贮存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名优绿茶较为稳定绿色和良好的综合品质,研究了早秋茶应用蒸汽杀青机进行杀青处理后加工成名优茶的工艺,并对制成的茶叶进行了不同条件的贮藏试验。结果表明,蒸汽杀青制成的茶叶苦涩味轻,绿色程度良好且较稳定,容易贮存;加工后期进行去除蒸青特有苔菜香的提香工艺后,香型和滋味表现良好,综合品质优于锅杀青的同类名优茶;与蒸青茶比较,更适合我国人群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18.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的夏季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将"做青(晒青、晾青、摇青、静置)"工艺技术融入其摊放工序中,通过感官审评及滋味、香气品质成分分析,优化夏季茶鲜叶加工花香型绿茶的"做青"工艺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晒青5 min、晾青0.5h、晒青5min,晾青0.5h,10r/min摇青10转,静置1h,15r/min摇青60转为最佳"做青"工艺,加工出的夏季绿茶花香显露,滋味醇正,苦涩味降低,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传统工艺绿茶增加了1.29%,11.08%,10.50%,而茶多酚、儿茶素含量、酚氨比、酯型儿茶素/简单儿茶素则分别降低了6.05%,2.35%,15.38%,19.15%;同时新增了苯甲醇、柏木醇、α-合欢烯、柠檬醛等花香成分,且香草醇、橙花醇的相对含量高于传统工艺绿茶;说明在传统绿茶加工的摊放工序中融入"做青"工艺技术,可加工出具有花香品质的夏季绿茶。  相似文献   

19.
赵梨铭 《轻工机械》2009,27(2):71-74
在传统制茶工艺中引入计算机智能自动控制技术,以单片机为控制单元,以温度、湿度作为主要的信息采集参数,通过对汽热杀青工艺的建模和分析,拟定了控制器的控制规则与参数,实现了绿茶杀青工艺中温度、湿度、速度(杀青时间)多因素联合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茶饮料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原料用绿茶适宜的烘焙工艺及其品质变化,以绿茶饮料加工常用的蒸青绿茶为材料,分别采用焙煎机和烘箱两类设备,设置不同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添水量,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适宜的工艺参数;并分析评价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和特征香气。结果表明:烘焙可去除绿茶青草气,增加花果香、烘焙香,降低苦涩味;烘焙过程中,绿茶的主要理化成分含量呈降低趋势;焙煎机烘焙的绿茶香气浓郁,茶多酚等主要理化成分及呈焙香的挥发性组分含量高,而烘箱烘焙的绿茶汤色、滋味更佳。研究条件下茶饮料用绿茶烘焙优化工艺为:焙煎机:18%添水量、140 ℃烘焙10 min;烘箱:15%添水量、140 ℃烘焙5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