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究‘巴山早’紫色芽叶的红茶加工工艺及其制茶品质特点。本研究选用‘巴山早’紫色芽叶为原料,在万源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进行工艺优化,对红茶关键加工技术(萎凋、发酵和干燥)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TFRB为评价指标,确定紫色芽叶红茶的最优工艺参数,探究关键加工技术不同参数对红茶品质的影响;以‘福鼎大白’绿色芽叶为对照,采一芽一叶新梢,按照优化后的加工工艺加工成红茶,所制茶样与‘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通过感官审评、内含品质成分测定分析和香气组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的最优加工工艺为萎凋时间21 h,发酵时间4.5 h,干燥温度90±2℃,此时感官评分最高为92.83±0.19,‘巴山早’紫色芽叶红茶的感官品质优于对照,其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咖啡碱、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分别为12.58%、3.62%、2.89%、37.89%、4.61%、0.38%和3.57%,均高于对照,TFRB为1.07是其滋味鲜醇,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氨基酸组分总量、呈鲜爽味氨基酸组分和呈甜味氨基酸组分含量分别为32.35、22.68和3.4...  相似文献   

2.
以贵州省安顺市岩腊乡古茶树鲜叶为试验原料,分别采摘春梢、秋梢一芽两叶制成红茶、绿茶、白茶三类茶样,对其进行特征性成分含量分析及感官审评,为岩腊乡古茶树的适制性及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岩腊乡古茶树制作6份茶样,茶多酚含量在21.31%~31.32%之间;游离氨基酸总量在2.42%~3.01%之间,差异不显著;咖啡碱含量在3.16%~4.56%之间;水浸出物含量普遍较高,在40.18%~45.26%之间。结合感官审评结果可看出古树绿茶、红茶风格特征明显,品质较好,可红茶、绿茶兼制,其中春季绿茶和秋季红茶品质较优;白茶滋味品质较优,香气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湖红"工夫红茶适制性较好的茶树品种。方法选取碧香早、黄金茶2号、槠叶齐3个茶树品种为材料,采用传统的红茶加工工艺制成红条茶;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动态分析,测得3个茶树品种制作的红茶各个工序阶段茶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对其主要理化成分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感官审评中碧香早和槠叶齐品种做出的茶样香气、汤色与滋味都较好,理化分析中碧香早做出的茶样中茶多酚含量和茶红素含量最高,分别为14.0%和2.19%。结论综合比较,碧香早的"湖红"工夫红茶适制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3个不同等级烘青绿茶的生化成分、感官品质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3种茶样中总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的含量,利用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1,1-dipheny-2-picryhydrazyl free radical, DPPH)法测定了其抗氧化活性,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 3个等级绿茶总黄酮、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差异显著(P<0.05),茶多酚随着茶样等级的降低而升高,咖啡碱的含量则相反,而氨基酸和黄酮是波动变化;不同等级绿茶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差异显著(P<0.05),且IC50随着等级的降低而下降;感官评价得分随着等级的降低而降低;3种茶的抗氧化活性与其茶多酚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咖啡碱的含量和感官审评得分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3个等级的炒青绿茶抗氧化性随着等级的降低而升高,且与其主要生化成分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一芽三四叶的鲜叶原料,比较了信阳绿茶、信阳红茶和3个不同做青程度的信阳茶的品质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期为江北茶区小叶种茶树品种的鲜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5种茶主要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检测此5种茶的抗氧化活性,最后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发现:不同做青程度的信阳茶中所含主要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存在差异,随着做青程度加深,茶多酚由21.17%降到18.90%(P<0.05),氨基酸由3.43%增加到3.73%(P<0.05),黄酮由5.63 mg/g增加到6.55 mg/g(P<0.05),香气成分呈递增的趋势,尤其单帖类物质增加明显,如β-蒎烯由0.13 μg/g增加到0.37 μg/g、E-β-罗勒烯0.05 μg/g增加到0.15 μg/g(P<0.05)。感官审评发现,轻度做青处理所制的茶叶品质相对较优。通过计算不同做青处理所制茶叶清除DPPH自由基半抑制浓度IC50值(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发现随着做青程度加深,IC50值在增大,1/IC50值与茶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9种挥发性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适当的做青工艺可以改善一芽三四叶所制信阳绿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信阳群体种、信阳10号、福鼎大白茶树新梢一芽二叶为原料,研究主要滋味物质在茶树新梢不同部位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梗中氨基酸、可溶性糖在(p0.05)水平显著高于芽、第一叶、第二叶;茶多酚、咖啡碱、儿茶素总量在(p0.05)水平显著低于芽、第一叶、第二叶;在芽、第一叶、第二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含量依次降低、可溶性糖含量依次增加,儿茶素第一叶高于第二叶,第二叶高于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大叶种鲜叶原料的生化特性,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清水3号、香归银毫、云抗10号、云抗14号、云茶普蕊)的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等不同嫩度的茶树新梢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主要滋味物质(茶多酚、黄酮苷、氨基酸及可溶性糖等)含量,探明不同品种云南大叶种鲜叶原料滋味品质随嫩度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嫩度鲜叶的分类,建立不同类别鲜叶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茶树新梢的成熟度越高,酚氨比、总简单儿茶素、黄酮苷、过氧化物酶等值越高(且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显著高于单芽和一芽一叶(P<0.05)),但没食子酸、氨基酸等值越低(且单芽和一芽一叶显著高于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P<0.05));茶多酚、总酯型儿茶素、咖啡碱等值随着嫩度的降低先升后降,与一芽三叶相比,一芽二叶的茶多酚、总酯型儿茶素、咖啡碱等值分别增加了7.67%、13.77%、10.22%;黄酮苷和可溶性糖中含量较高的组分分别为芦丁、蔗糖,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3%~0.93%、0.14%~1.14%;单芽的云抗14号、一芽二叶的清水3号分别为适制绿茶、适制红茶的较佳原料;多元统计分析可把不同嫩度鲜叶分为单芽和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和一芽三叶两类,总简单儿茶素、酚氨比、过氧化物酶、黄酮苷等可作为两类鲜叶中的关键差异指标;Fisher判别模型对鲜叶分类的验证正确率达85%。该研究为云南大叶种新梢的分级及标准化加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茶树品种夏季鲜叶工夫红茶适制性,为工夫红茶加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比较10个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主要内含成分、汤色L~*a~*b~*值及感官品质,分析各因素与感官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 10个品种工夫红茶感官品质依次表现为:蜀永2号巴渝特早蜀永1号早白尖5号四川中小叶种名山白毫131福鼎大白茶渝茶一号崇枇71-1南江1号。鲜叶中多酚氧化酶(polyphenylene oxide,PPO)活性与感官审评得分相关性不显著,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与审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0.660;鲜叶水浸出物、成茶酚氨比、茶汤b~*值、茶褐素、茶色素生成量(gross of tea pigment, GP)与审评得分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0.785、0.855、0.771、0.795;鲜叶茶多酚、鲜叶酚氨比、成茶茶多酚、茶汤a~*值、茶黄素、茶红素与审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49、0.637、0.668、0.731、0.760、0.698;成茶氨基酸、茶汤L~*值与审评得分分别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68、-0.782。结论在本研究中,蜀永2号、巴渝特早、蜀永1号、早白尖5号、四川中小叶种、名山白毫131夏季鲜叶表现出较好的工夫红茶适制性。茶叶中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含量、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茶汤L~*a~*b~*值可作为判断夏季工夫红茶适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不同等级10个信阳红茶的品质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进行测定,探讨信阳红茶品质与生化成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信阳红茶汤色与茶红素相关性最高,其次是茶黄素;香气与茶多酚的相关性最高;滋味与氨基酸相关性最高,其次是茶多酚、咖啡碱;叶底主要与茶红素、茶黄素和茶多酚相关;与茶叶综合品质相关性较高的主要是茶多酚、氨基酸与咖啡碱。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杀菌条件对酱牛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酱牛肉为研究对象,以真空包装、未经杀菌的酱牛肉为对照,采用9 种不同杀菌条件处理肉样,测定杀菌后肉样水分活度、色差值、咀嚼性、弹性、出水出油量和感官指标的变化,并测定肉样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氨基酸总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杀菌条件对酱牛肉品质的影响,优选出酱牛肉适宜的杀菌条件。结果表明:杀菌温度与杀菌时间均对酱牛肉品质具有显著影响(P<0.05),虽然杀菌组肉样出水出油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115 ℃杀菌30 min时酱牛肉的水分活度及亮度值均稍高于对照组(P>0.05),红度值、咀嚼性和弹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感官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为提供含硒茶的正确饮用方式,以红茶、青茶和绿茶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检测茶叶和茶汤中硒元素的定量分析方法,并揭示室温(25±2)℃下沸水浸泡的茶叶茶汤中硒元素溶出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叶和茶汤中硒元素检测的准确度、精密度、检出限、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和线性关系均符合定量分析方法学要求。所选红茶、青茶(乌龙茶)和绿茶中的硒元素含量分别为104.27、149.48 μg/kg和179.93 μg/kg。在室温(25±2)℃下,当茶水比为1∶200(g/mL),用沸水浸泡时,红茶、青茶(乌龙茶)和绿茶中硒溶出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0、60 min和120 min,溶出率分别为68.31%、65.44%和67.51%。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水温有规律下降的同时,茶汤中硒的质量浓度也以不同速率下降。当浸泡时间达到5 h时,红茶和青茶中硒的质量浓度分别下降到10.09 μg/kg和 10.35 μg/kg,而绿茶中硒的质量浓度为 83.31 μg/kg。  相似文献   

12.
选用‘毛蟹’、‘丹桂’、‘九龙袍’、‘矮脚乌龙’4个乌龙茶树品种新梢为原料,分别蒸青固样并加工成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所制茶样通过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分析其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用‘毛蟹’试制的绿茶,其氨基酸含量在4个品种中最高,为2.02%,酯型儿茶素含量为10.27%,仅低于九龙袍;用‘毛蟹’试制的黄茶,其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为40.91%、2.13%、3.96%,均高于其它3个品种;用‘毛蟹’试制的白茶,其水浸出物含量在4个品种中最高,为44.32%,茶多酚含量为24.28%,仅低于矮脚乌龙;用‘矮脚乌龙’试制的红茶,其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儿茶素总量和茶黄素含量均为4个品种中最高,分别为40.17%、23.34%、3.18%、0.42%。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毛蟹’制绿茶、黄茶和白茶品质均优,‘矮脚乌龙’制红茶品质优,‘丹桂’制白茶品质较优。综上,‘毛蟹’品种茶类适制性强,适制绿茶、黄茶和白茶,‘矮脚乌龙’适制红茶,‘丹桂’适制白茶。  相似文献   

13.
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抗氧化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研究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乌龙茶能有效的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诱导的鲁米诺化学发光,并且随着发光体系中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浓度的升高,发光强度呈现下降趋势即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对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茶的功能及罐装茶饮料的制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研究非常活跃作为茶叶重要的活性成分的茶多酚类物质的生理功能,并介绍了罐装茶饮料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茶籽油及茶皂素加工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钟科贤 《中国油脂》2002,27(5):92-95
对茶籽的压榨、浸出、精炼及茶皂素的浸出、精制等加工技术作了综合性的概述。  相似文献   

16.
用茶叶多酚氧化酶生物传感器测定茶多酚(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盔  刘仲华 《食品科学》2006,27(7):95-98
从鲜茶叶中提取多酚氧化酶,与氧电极偶合制成酶传感器,以焦性没食字酸子酸为底物,研究了激活剂浓度、缓冲介质、体系pH、操作温度等对响应性能的影响,测得对茶多酚响应的酶动力学方程为R(mV/S)=17.35C/(3.058+C)(C:g/L),米氏常数为3.06g/L,响应的线性范围为1.5~9.4g/L,用于茶叶样品与茶多酚制品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的相符。从而为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建立了一种生物传感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茶渣分离茶多酚咖啡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试验考察茶渣对茶多酚的吸附性,然后考察了上样流速对茶渣分离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渣能较好地去除茶多酚中的咖啡碱,但其茶多酚得率偏低;柱分离的最佳条件为:以2 mL/min的流速上样,水洗脱咖啡碱,80%乙醇洗脱茶多酚。洗脱液经浓缩,干燥,得到茶多酚产品,其中茶多酚含量在95%以上,EGCG含量大于60%,咖啡碱含量小于0.2%。  相似文献   

19.
利用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和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接种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茶汤,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显著降低,黄酮类化合物总量在黑曲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分别减少72%、31.76%,在根霉作用下增加了94.92%;儿茶素各组分的含量变化较大,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儿茶素、没食子酸在不同菌株作用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茶黄素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先增加后减少,冠突散囊菌则相反;茶红素总体呈下降趋向,茶褐素在根霉、冠突散囊菌作用下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日照绿茶茶多酚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重要的功效成分之一,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市售日照绿茶(2011年春茶)茶多酚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售高档、中档和低档日照绿茶中茶多酚平均含量分别为20.7%,16.1%,14.0%,其中高档日照绿茶茶多酚含量比中档和低档产品高22.2%和3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