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不同乙醇含量和含湿量的酒醅,以酒产率为指标,研究了酒醅填装高度和加热蒸汽量对蒸馏效果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白酒蒸馏存在最佳加热蒸汽量和最佳酒醅填装高度。对于水分含量一定但乙醇含量不同的酒醅,其最佳蒸汽量都接近相同,而最佳填装高度随乙醇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给定乙醇含量的酒醅,较高的含湿量对应的较高的最佳加热蒸汽量和较低的最佳填装高度。加热蒸汽量与酒醅填装高度联合影响蒸馏效果,较高的填装高度对应的最佳加热蒸汽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实验测定了酒醅含湿量、乙醇含量、真实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堆积角和静摩擦系数在窖池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窖池深度的增加,含湿量从60.2%升高到71.3%,乙醇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表层最低为4.1%,中下层最高为6.4%,底层为5.7%;真实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振实堆积密度随窖池深度增加而增大,其范围分别为747.5kg/m3~913.4kg/m3、374.7kg/m3~443.2kg/m3和529.8kg/m3~580.6kg/m3;堆积角的变化范围是42.8°~45.3°,表层最小、中下层最大;酒醅在生铁、玻璃和木板上的静摩擦系数均随窖池深度增加而增加,其范围分别为0.54~0.58、0.58~0.66和0.69~0.85.研究结果为酒醅混合搅拌及输运设备的设计和蒸馏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泸型酒不同窖龄窖池的酒醅在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对不同窖龄窖池不同空间层次的酒醅进行理化指标(水分、酸度、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乙醇含量)分析检测与变化规律探究,可以更准确地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更好的指导实际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在泸型酒发酵过程中,随着淀粉的不断消耗,酒醅酸度、水分、乙醇含量逐渐上升,还原糖含量先上升后降低;老窖池不同空间层次的酒醅水分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各层次的酒醅酸度普遍高于新窖池;在第7~21天新窖池下层酒醅的还原糖含量普遍高于上层、中层,在发酵后期老窖池的上层酒醅还原糖含量高于中、下层;新、老窖池的乙醇含量呈现前期上升后期缓慢降低的趋势,但新窖池上层的乙醇含量在发酵第56天后因有机酸含量低,酯化反应底物不足,出现积累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解析浓香型白酒发酵周期与原酒品质的关系,跟踪了发酵周期长达5个月的窖池,并重点关注了窖池下层酒醅中主要风味物质和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酒醅中的乳酸、乙酸在发酵初期(0~14 d)迅速增加,之后增速放缓;己酸、丁酸以及己酸乙酯含量则随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整个发酵过程中,乳杆菌科占绝对优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酒醅中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和梭菌科(Clostridiaceae_1)微生物的相对丰度逐渐上升,这些微生物也是窖泥中的高丰度微生物。结果表明,在长期发酵过程中,窖泥为酒醅持续不断地提供其主体的厌氧微生物。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这些微生物对发酵后期己酸、丁酸、乙酸的合成具有重要贡献。虽然窖泥来源的微生物在酒醅微生物中占比较低,但对于浓香型白酒的贡献却非常巨大。该研究为从发酵角度控制浓香型原酒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谢旭 《酿酒科技》1998,(4):33-34
叙述了压窖时间对酒醅质量、出酒率及酒质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入池温度虽低,出池醅酸度相近,入池醅酸低,升酸幅度高;3排平均出酒率有提高,对窖池无影响;己酸乙酯含量与乳酸乙酯含量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1 株产酯香功能细菌在堆积和窖池发酵过程中对酒醅的影响,将该菌制成麸曲的形式添加到酒醅中,并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比较加菌组和空白组在堆积后和窖池发酵后,酒醅的细菌群落结构和香气成分的差异,并结合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堆积和窖池发酵过程中该功能菌对酒醅中的水分、残糖、淀粉含量和酸度的影响较小,但是可以明显提高酒醅的蛋白酶活力、氨基态氮含量和酯化力。同时,该功能细菌主要在堆积过程中影响酒醅的细菌群落结构,在属水平上增加酒醅中芽孢杆菌属的含量和细菌的种类,从而使酒醅在堆积过程中醇类、酸类、酮醛类物质含量减少,酯类物质含量增加;在发酵过程中醇类、酸类、酮醛类和酯类物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采用间歇式多次投粮工艺,即下沙、1次酒、5次酒生产按5∶3∶2比例投入新粮生产酱香型白酒,对糟醅酸度、淀粉、还原糖、水分、堆积和窖内发酵温度变化规律、轮次出酒率和酒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新粮投入可增加糟醅淀粉含量,适当降低糟醅酸度;相同环境条件下,堆积升温先于对照,快于对照,提前24 h达到入池温度;1~5次酒总出酒率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实验窖池6次酒出酒率比对比窖池高出0.5%;整个轮次酒质差异主要集中在3次酒和6次酒,其他轮次酒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压窖时间对酒醅质量、出酒率及酒质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入池温度虽低,出池醅酸度相近,入池醅酸低,升酸幅度高;3排平均出酒率有提高,对窖池无影响;己酸乙酯含量与乳酸乙酯含量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9.
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淀粉和还原糖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试验跟踪采取白酒生产整个发酵期的酒醅样品,采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分析窖池不同空间位置的酒醅中淀粉、还原糖两个指标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发酵过程中酒醅的淀粉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且发酵前期上层酒醅淀粉含量下降最多;发酵中后期三层酒醅淀粉含量缓慢下降;酒醅中的还原糖含量在发酵前期呈上升趋势,下层酒醅中的还原糖含量增加最多;发酵中后期还原糖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也谈窖池退化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窖池的退化是酿造优质酒生产的一个重大技术阻碍。窖池中铁离子、钙离子过多积累,酒醅pH值过低和工艺管理不善等均会引起窖池老化。减少铁离子、钙离子含量,降低酒酷pH值和防止水分流失等强化工艺和管理手段,可有效防止窖壁上乳酸铁、乳酸钙的生成和窖泥板结现象,保证窖池有充分的有益功能微生物,是防止窖池老化,提高出酒率和酿造优质酒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从绵柔型白酒的风格特征和绵柔型白酒动物试验两方面开展研究,分析了绵柔型白酒风味组成、蕴含的健康功能因子及其特征比值;通过开展绵柔型白酒健康因子动物相关试验,阐明了绵柔型白酒组成、特征成分与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低度(38%vol)浓香型成品酒理化指标及主要香味成分进行了7年的跟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优级低度浓香型成品酒贮存到两年半后,其己酸乙酯已达不到标准要求,产品已不合格。因此,提出了低度浓香型白酒是有保质期的观点,并提出了适当延长低度浓香型白酒保质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HS-GC-MS快速测定白酒酒醅中乙醇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静态顶空(HS)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定量分析白酒酒醅中乙醇含量的方法。通过优化确定了该方法最佳分析条件为:酒醅样品2 g,于20 m L顶空瓶中,加水4 m L进行振荡浸提,45℃恒温孵育2 min,后经顶空大体积进样,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低于0.0016 m L/100 g,RSD10%,回收率为93.73%~95.51%。该方法与传统的蒸馏法相比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的优点,为白酒酒醅中乙醇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用ABTS(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清除实验和铜离子还原法测定玫瑰香蒸馏酒的总抗氧化能力,实验结果以Trolox(可溶性维生素E)等价表示。结果表明,添加了玫瑰花发酵的蒸馏酒样的总酚含量、自由基清除作用、铜离子还原作用均比未添加玫瑰花的对照组酒样明显提高。并且随着玫瑰花使用量的增加,酒样总酚含量、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对铜离子的还原作用也相应增加。总酚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呈同时上升趋势,说明玫瑰香蒸馏酒的总抗氧化能力与多酚类物质含量有较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放线菌作为酱香型白酒生产主要微生物之一,对酱香型白酒的风味有一定的影响,研究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放线菌的种类和对窖池环境的适应性对于认识放线菌对酱香型白酒风味的具体影响方式有一定作用。以酱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筛选获得的A2、A22为对象,对其进行多相分类鉴定,并考察其对窖池环境中p H值、乙醇、温度的耐受性。结果表明,A2菌株为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A22为白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us),均能耐受p H值4.0及4%vol乙醇浓度。A2、A22两株链霉菌对酿造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HS-SPME-GC-MS法分析了3个特殊工艺的兼香型基酒中的风味成分,并对应相应化合物嗅味阈值计算出其香气强度,从3个兼香型酒样中定性定量了主要风味化合物63种,其中酯类37种,醇类7种,酸类3种,醛酮类8种,芳香类8种。酒样1偏向于清香型兼香,酒样2有浓香的风格,酒样3的风味较偏向酱香型兼香。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了云门酱香型白酒主要风味成分与南方酱香型白酒存在的差异,得出云门白酒高级醇(尤其是正丙醇)、己酸、己酸乙酯、正己醇等含量偏高,其中两款成品云门陈酿和乳白陈酿含己酸乙酯比飞天茅台分别高出245.22%和211.43%,己酸分别高出22.51%和54.98%。同时,醋酉翁、辛酸乙酯、四甲基吡嗪等风味含量偏低。分析认为,这些是云门酱香型白酒的风味特征,也是可能造成北方酱香型白酒不同于南方酱香型白酒风格特征的主要原因。通过香气强度计算分析了云门酱酒的主要呈香风味构成。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改进工艺,提高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原料是前提,大曲是基础,工艺是关键。其中,入池发酵工艺的主要目的是营造适宜于酿酒微生物生长繁殖与生化代谢的微生态环境,以利于糖化发酵、产酯生香等,对提高出酒率与生成呈香呈味物质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现代浓香型白酒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对其入池发酵工艺的分析,指出做好入池发酵工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合理配醅、调整各排次粮醅入池参数、执行入窖控制、做好窖池管理等工作,实现入池发酵工艺关键点的优化调控,对浓香型白酒产质量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浓香型"山庄老酒"的香气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共鉴定出84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物质47种,醇类物质12种,酸类物质8种,醛类物质7种,酮类物质3种,烷烃3种,芳香烃1种,酚类物质1种,含硫化合物1种,呋喃类物质1种;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得出酯类、醇类和酸类化合物的含量,约占"山庄老酒"香气成分总量的90%,构成浓香型"山庄老酒"中主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标准品与内标峰面积之比确定校正因子,对主要风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山庄老酒"中己酸乙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含量较高,占酯类的90%,己酸乙酯含量最高达到5360.6 mg/L,浓香型风格突出。  相似文献   

20.
从酱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到的30株放线菌中复筛出2株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A2、A22,对2株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放线菌发酵时间对其代谢生物学活性产物的影响,并且对其生物学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与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放线菌A22、A2均能代谢产生生物学活性物质,A22代谢产物相对A2抑菌活性更强,在30℃、120 r/min摇床培养30~36 h时,代谢产物抑菌效果最强,初步结果表明此代谢产物极可能为一种非蛋白类和非肽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