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公路隧道火灾工况下的人员疏散逃生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而影响到逃生设计方案的可靠性。基于国内外相关隧道疏散模拟试验的统计分析结果,依据风险管理规范相关规定,采用Monte Carlo随机数值试验方法对疏散逃生设计进行模拟分析,并对火灾工况下人员逃生风险等级与逃生距离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火灾工况下人员逃生的风险可接受的逃生距离区间为(0,380]m,风险勉强可接受的逃生距离区间为(380,445]m,这一结果虽与国内外公路隧道规范中逃生通道间距的取值范围基本一致,但由于其与特定人员荷载、逃生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公路隧道逃生通道间距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采用某一固定不变的上限或下限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人员密集的大型公建火灾科学逃生机理,选择"L"形写字楼标准楼层为例,采用CFD计算软件FLUENT,设定了四种逃生出口开启条件,开展数值仿真试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不同逃生出口条件会导致逃生路径适宜程度有较大差异;高温和烟气聚集区位置出现在风阻最小的走廊一侧,沿壁逃生可能加重伤害;最短的逃生路径不一定是最优的逃生路径;FLUENT软件能较好地模拟相对密闭空间的火灾温度场和烟气场。  相似文献   

3.
高层建筑应急逃生装置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介绍国内外高层建筑应急逃生装置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各种逃生设备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真正能用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集体逃生且技术比较成熟并已有使用案例的设备不多.可在楼顶安装导轨解决葙式缓降装置安装地点固定缺乏灵活性的问题.没有相关标准对高于60m的建筑的逃生装置的使用进行规范.对新型逃生设备的研制及相关配套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林彧 《消防与生活》2006,(10):31-32,48
每个人对自己工作、学习或居住所在的建筑物的结构及逃生路径要做到了然于胸,必要时可集中组织应急逃生预演,使大家熟悉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及自救逃生的方法。这样,火灾发生时,就不会觉得走投无路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
海上冰期石油开发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时,如何选择有效的逃生手段,以降低损失,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是海上石油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现有逃生方案,包括守护船逃生、直升机逃生、救生筏逃生、安全岛逃生和救生艇逃生,进行了研究,并以渤海冰期海上逃生为对象,分析了各种方案在逃生程序、响应时间、安全风险和方案成本等因素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救生艇逃生方案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响应时间短、逃生程序简单等优点。根据研究和国内外动态,研制和装备冰区救生艇是渤海冰期逃生技术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鲁甸县伤亡最严重的龙头山镇土坯房典型平面布局(一、二层布局相同)为例,借助Anylogic仿真软件,基于社会力模型,考虑了地震疏散时墙体及家具等障碍,设计了不同的逃生路线。同时根据地震时恐慌状态对疏散速度的影响,分析在不同速度下的逃生时间,并进行逃生过程的仿真模拟,得出了疏散速度是能否顺利逃生的一个关键因素,且存在最优逃生速度。另外,建筑物的布局和逃生路线的选择对于逃生时间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残障人在紧急情况下从多层建筑逃生问题,本文结合康复医院紧急逃生装置逃生滑梯研究与应用,深入地对逃生滑梯设计思路和有关要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制定高层建筑逃生器材配备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层建筑逃生器材的配备标准如何制定 ,直接关系到我国高层建筑防火减灾大业的发展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国高层建筑逃生器材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 ,为此必须十分慎重 ,要考虑得十分周全。1 高层建筑配备逃生器材的配备高度高层建筑特点决定了消防救生体系如何建立 ,配备逃生器材就是一个显著特点。笔者认为 ,逃生器材配备高度应为 30 m以上所有楼层。理由主要有两点 :(1) 30 m以上楼层都应强制配备。从高层建筑火灾中人员疏散的需要看 ,楼层越高 ,疏散的直线距离就越大 ,被烟气封锁而不能通过楼内设施逃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因而也就更需要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目前逃生装置存在结构复杂、操作不便,逃生效率较低的缺点,研发一种新型的、可实现快速逃生的逃生悬臂装置。首先明确了设计思路,逃生悬臂装置不仅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又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多种优点;其次,对逃生悬臂装置进行详细设计;最后,对逃生悬臂装置进行设计分析。使用有限元分析仿真模拟计算逃生悬臂装置的安全性,经现场实际操作验证,可以满足2名现场维保人员的快速逃生需求,因而装置满足了设计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火灾形势日趋严峻,火灾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也在不断增加,仅1993、1994两年,全国在各类火灾中就死亡5067人,受伤9977人.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痛的人员伤亡,缺乏消防知识,不懂得逃生自救是导致惨剧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如何才能从火场上逃生呢?一般火灾逃生法 当所住的房屋起火后,应迅速跑到屋外.如果是所住房间外起火,发现后不要急于开门逃生,先观察火情,再考虑如何逃生.当影剧院、商场、体育场等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在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应按疏散指示标志指明的方向跑,通过安全出口脱离危险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影响动车车窗玻璃隔音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车窗玻璃隔音性能的技术改进方向,设计了几种不同的车窗玻璃结构。通过样件试制和试验,进行了隔音性能的对比分析,为今后隔音车窗玻璃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相对风速对高速列车车厢火灾烟流及温度分布的影响,利用PyroSim建立我国复兴号某型二等座车厢火灾数值计算模型。在着火后3 min关闭外端门条件下,研究车窗破裂状态及不同的相对风速对车厢火灾烟流及温度分布的影响,评估火灾作用下高架桥列车运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对于人为砸碎应急逃生窗的情况,无论是形成单侧开口还是对流开口,对客室内部整体温度没有明显影响,火灾初期车厢火势主要向逃生窗破裂一侧蔓延;随着相对风速的增加,车厢走道温度降低,烟气抵达两侧客室端门的时间延长;在火灾初期,相对风速的增加对两侧通过台的冷却和排烟作用较为明显,缩小了危险区的范围;50 s前火源点附近很小范围为轻危险区,大致在(-2,2) m,车厢走道大多处在安全区,是人员逃生的最佳时段,综合考虑人员疏散及火势的蔓延情况,提出列车车厢发生火灾后安全运行速度为40 km/h。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大型建筑应急疏散救援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GIS的大型建筑应急疏散救援系统的结构设计、疏散建模和应用案例等技术内容,通过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基于系统的危险源分析和最优应急疏散策略分析,实现人员在疏散通道上的合理分配、组织人员及时疏导阻塞路段等功能,并以可视化、具有真实感的模拟仿真测试对系统功能和应用效果进行仿真验证,以求能够为大型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典型住宅建筑火灾进行数值模拟和全尺寸实验,研究客厅起火时火灾发展趋势和不同门窗开启状况下卧室内的温度、能见度、CO体积分数,分析其对人员逃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烟气的蔓延和聚集是危害人员安全的重要因素,客厅起火时,扑救火灾的最佳时间为起火后680 s内。关闭卧室门、开启卧室窗最多可以增加497 s的应急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超高层建筑应急照明系统设计实例分析,阐述了如何确定建筑物内全部人员完成安全疏散所需时间的计算方法;如何设置应急照明设施以及应急照明系统在超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中的重要性。最后简介了智能疏散逃生系统的性能分析与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
夏登权 《安徽建筑》2008,15(1):100-100,119
文章对应急照明作了较详尽的解释和探讨,按照使用功能及使用场所的不同给出了应急电源的设置方法,并提出应急光源的选择要求。  相似文献   

17.
建设项目应急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建设项目突发事故的演化发展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非线性微分方程是能够描述建设项目突发事故应急演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应急系统Logistic模型进行改进,考虑到应急系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系统外部的影响,结合项目突发事故的海因里希法则原理,提出了基于T-S方程的应急系统演化模型,论证了应急系统在不同阶段的规律与特点。针对应急系统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应急能力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美国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及其借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美国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依据和机构设置、美国国家环保局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及俄亥俄州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具体应急预案,总结了美国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在法律体系、机构设置、信息技术应用、多部门参与、专业研究、资金保障6个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为我国同类饮用水源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用LPG改质气掺混LPG配制不同试验气进行燃具试验的要求和方法,分析了试验结果。以12T基准气华白数配气得到的掺混气可以替代天然气作为补充气源或应急气源。  相似文献   

20.
在对工业园区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工业园区各企业应急救援系统、应急预案和应急体系的相关研究,识别出工业园区突发事件应急协同的11 个主要影响因素,即工业园区应急多目标协同、应急目标实现、应急阶段协同、应急过程、组织结构协同、部门协同、职能协同、信息共享、信息系统、应急资源数量和应急资源调度。同时,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技术,确定工业园区突发事件应急协同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计算、分解可达性矩阵,得出应急协同影响因素的内在层次性。然后利用交叉影响矩阵(MICMAC)的驱动力—依赖性图,将影响因素分为依赖、联动和独立三类因素。针对不同类型的因素,确定了应急协同工作的关键性因素与优先环节,为有效构建工业园区突发事件应急协同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