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健康受试者多次口服异丙肌苷片1 000 mg后体内药动学特点。方法:1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每次口服1 000 mg异丙肌苷片,tid,连续7 d,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血浆中N,N-二甲氨基-2-丙醇(Dip)和4-乙酰氨基甲酸(PACBA)的浓度,采用DAS软件计算给药后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单次给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如下:Dip的tmax和Cmax分别为(1.55±0.16)h和(2.24±0.18)μg.mL-1;t1/2为(4.42±0.81)h;AUC0-24为(12.93±2.11)μg.h.mL-1;PACBA的tmax和Cmax分别为(1.03±0.51)h和(5.18±1.80)μg.mL-1;t1/2为(0.95±0.13)h;AUC0-24为(7.69±1.13)μg.h.mL-1;多次给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如下:Dip的tmax和Cssmax分别为(1.00±0.46)h和(2.49±0.11)μg.mL-1;t1/2为(5.74±1.24)h;AUC0-24为(16.06±2.80)μg.h.mL-1;Cssav为(1.36±0.19)μg.mL-1;DF为1.29±0.31。PACBA的tmax和Cssmax分别为(0.50±0.00)h和(7.37±0.94)μg.mL-1;t1/2为(1.04±0.17)h;AUC0-24为(7.90±1.16)μg.h.mL-1;Cssav为(0.99±0.14)μg.mL-1;DF为7.44±0.90。结论:本测定方法灵敏、准确、简便,多剂量口服异丙肌苷片后Dip及PACBA均有蓄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试验药罗红霉素胶囊在人体的相对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试验药或对照药罗红霉素胶囊300 mg,采用微生物杯碟法测定血清中罗红霉素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试验药与对照药药时曲线符合口服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t1/2β分别为(10.41±6.28)h和(12.50±6.40)h;Cmax分别为(7.19±2.72)μg.mL-1和(7.31±2.38)μg.mL-1;Tmax分别为(2.80±1.21)h和(2.52±0.91)h;AUC0-t分别为(67.72±32.92)μg.h.mL-1和(69.21±31.38)μg.h.mL-1。试验药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7.85±14.19)%。结论:经方差分析和单双侧t检验,试验药罗红霉素胶囊与对照药罗红霉素胶囊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富马酸奎的平片的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受试者交叉口服单剂量(100mg)国产片与进口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两种片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7±0.8)h与(1.6±0.7)h,Cmax分别为(100.4±18 9)μg·L-1与(100.0±17.8)μg·L-1,AUC0-t分别为(246.8±29.4)μg·L-1·h与(244.7±28.8)μg·L-1·h,AUC0-∞分别为(250.7±30.2)μg·L-1·h与(248.9±29.6)μg·L-1·h,T1/2分别为(1.8±0.5)h与(1.8±0.4)h,国产片相对于进口片的生物利用度为(101.9±7.4)%.结论: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汉族和藏族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苯扎贝特片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健康志愿者20名(其中汉族和藏族各10名,男女各半),单剂量口服笨扎贝特片400 mg,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苯扎贝特的含量.用DAS软件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用SPSS软件对不同性别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受试者单剂量口服400 mg苯扎贝特片后,汉族健康志愿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Gmax为(11.33±3.02)μg·mL-1,tamx为(1.96±0.21)h,t1/2为(2.05±0.37)h,AUC0-12为(40.54±11.25)μg·h·mL-1;AUC0~∞为(46.63±12.42)μg·h·mL-1.藏族健康志愿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11.17±3.26)μg·mL-1,tmax为(2.05±0.32)h,t1/2为(2.04±0.31)h,AUC0~12为(38.25±9.74)μg·h·mL-1; AUC0-∞为(44.52±10.35)μg·b·mL-1.结论 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苯扎贝特片的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由于样本数太少,以上结果仅是初探,要得出有无种属差异的结论,尚需扩大样本数,作进一步研究才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盐酸特比萘芬片的人体药动学,并对试验制剂盐酸特比萘芬片和参比制剂盐酸特比萘芬片(兰美抒)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按照两制剂两周期随机交叉设计,19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盐酸特比萘芬片和参比制剂盐酸特比萘芬片(兰美抒)250 mg.采用HPLC-UV法测定血浆盐酸特比萘芬片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单剂量口服250mg盐酸特比萘芬片试验和参比制剂,测定得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1.66±0.62)μg·mL-1和(1.55±0.66)μg·mL-1,Tmax分别为(1.5±0.7)h和(1.4±0.6)h,t1/2(Kel)分别为(12.65±3.07)h和(14.24±3.65)h,MRT分别为(10.21±3.13)h和(11.56±3.62)h,AUC0-48分别为(5.98±2.45)μg·h·mL-1和(6.76±3.14)μg·h·mL-1,AUC0-∞分别为(6.32±2.58)μg·h·mL-1和(7.20±3.27)μg·h·mL-1.按AUC0-48估算,受试制剂的人体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5.1±22.5)%,按AUC0-∞估算,平均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3.9±21.6)%.结论 两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经对数转换后进行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并计算90%置信区间,表明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兰索拉唑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采用三交叉拉丁方设计,12名健康受试者分别静脉滴注兰索拉唑15、30、60 mg(45 min滴完),洗脱期为1周。血浆中兰索拉唑的浓度以HPLC-UV法测定,以DAS Ver 2.1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受试者静脉滴注兰索拉唑后体内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单次给药15、30、60 mg后主要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1.76±1.43)、(1.21±0.4)、(1.86±1.29)h,Cmax分别为(0.92±0.33)、(2.05±0.59)、(4.04±0.55)μg.mL-1,AUC0-10h分别为(3.41±2.14)、(6.25±3.55)、(11.65±5.96)μg.h.mL-1,AUC0-∞分别为(7.67±6.37)、(9.21±7.13)、(14.68±10.01)μg.h.mL-1,V分别为(5.95±5.18)、(6.32±3.74)、(5.26±6.03)L,CL分别为(3.98±4.38)、(4.81±2.18)、(5.43±2.43)L.h-1。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单剂量静脉滴注兰索拉唑后,在15~60 mg内的体内过程呈线性药动学特征。兰索拉唑在人体的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变异来源可能与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有关,临床宜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米屈肼胶囊的耐受性和药动学。方法:健康志愿者40名,按随机区组设计,分为5组,每组男女各4名,分别单次口服米屈肼胶囊250,500,1 000,1 250mg和1 500mg,进行耐受性和单剂量药动学试验。经过1周洗脱期后,单剂量试验中500mg剂量组的受试者,进行多次给药药动学试验,8名受试者每天服药3次,每次500mg,连续服药13 d。试验期间通过观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生命体征实验室数据的变化,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血药浓度采用HPLC-MS法测定,以计算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单次口服米屈肼胶囊250,500,1 000,1 250mg和1 500mg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1.2±0.3),(1.0±0.4),(1.2±0.6),(1.2±0.4)h和(1.0±0.4)h;t1/2分别为(3.6±0.7),(5.3±1.2),(6.1±0.5),(6.1±0.4)h和(6.6±0.9)h;MRT0-24分别为(7.3±0.9),(8.4±1.1),(8.7±1.5),(8.7±0.7)h和(9.0±1.1)h;V/F分别为(39±7),(54±12),(66±9),(68±7)L和(71±14)L;CL/F分别为(7.6±1.2),(7.2±1.1),(7.5±1.1),(7.8±1.0)L.h-1和7.5±1.3L.h-1;Cmax分别为(5.9±0.9),(13.8±3.2),(30.4±6.3),(35.5±13.1)μg.mL-1和(46.3±14.1)μg.mL-1;AUC0-24分别为(32±6),(68±7),(128±17),(155±20)μg.h.mL-1和(193±36)μg.h.mL-1;AUC0-∞分别为(34±5),(71±10),(135±19),(164±21)μg.h.mL-1和(206±38)μg.h.mL-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剂量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tmax和AUC0-24等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t1/2和MRT0-24随服药剂量的增加而延长。多次口服米屈肼胶囊后,t1/2为(14.6±2.5 h),MRT0-24为(21.4±3.5)h,tmax为(1.0±0.3)h,CSmSax为(24±4)μg.mL-1,CSmSin为(9.3±1.6)μg.mL-1,C珚SS为(12.9±2.2)μg.mL-1,血药浓度波动度DF为(1.2±0.2),蓄积系数R为(3.3±0.5),AUCS0S-8为(116±20)μg.h.mL-1。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多次给药后t1/2,tmax,Cmax,C珚SS,DF和AUCS0S-8等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t1/2和MRT0-24与单次给药500mg剂量给相比明显延长,AUCS0S-8与单次给药500mg剂量组的AUC0-∞相比约增加了60%。结论:米屈肼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耐受性良好。单次口服米屈肼胶囊250,500,1 000,1 250mg和1 500mg后,呈非线性药动学特征,多次给药后在人体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根据多剂量组的研究结果,其t1/2延长为14.6 h,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推荐每日服药2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朝鲜族和汉族健康受试者口服单剂量氯沙坦钾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健康受试者20名(朝鲜族10名,汉族10名,男女各半),口服单剂量氯沙坦钾片剂50mg;用HPLC-荧光法测定氯沙坦及其代谢物E-3174血药浓度,采用DAS软件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剂量口服50 mg氯沙坦钾片后,朝鲜族受试者的氯沙坦和E-3174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524±349),(493±188)ng·mL-1;tmax分别为(0.9±0.4),(2.4±0.8)h;t1/2(1.5±0.4),(3.1±0.7)h;AUC0-24分别为(682±319),(2563±752) ng·h·mL-1;AUC0-∞分别为(752±331),(2608±766)ng·h·mL-1.汉族受试者的氯沙坦和E-3174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Gmax分别为(351±168),(242±60)ng·mL-1;tmax分别为(1.4±1.1),(3.6±1.7)h;t1/2分别为(0.8±0.4),(4.7±1.1)h;AUC0-24分别为(498±172),(1853±194) ng·h·mL-1;AUC0-∞分别为( 523±184),(1960±182) ng-h·mL-1.结论:氯沙坦钾片在朝鲜族和汉族健康受试者体内药动学参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间药动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体间药动学参数存在较大差异,临床治疗中应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依地普仑草酸盐片的体内药动学特点.方法32例受试者单次空腹口服依地普仑草酸盐片,剂量分别为10(n=10),20(n=12),30mg(n=10).用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的依地普仑浓度,用DA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草酸依地普仑片药动学特点符合二房室模型,为线性药动学特点,单次口服依地普仑10,20和30mg的主要药动学参数是Cmax分别为(20.91±4.94),(40.28±10.13)和(57.66±10.51)μg·L-1;Tmax分别为(3.80±1.23),(4.18±0.98)和(4.00±1.49)h;t1/2分别为(34.08±26.58),(36.02±23.68)和(36.95±11.58)h;AUC0~1,分别为(846.8±466.7),(1437.5±535.5)和(2277.5±506.5)μg·h·L-1,AUC0~∞分别为(975.7±622.4),(1587.1±731.2)和(2496.6±707.4)μg·h·L-1.药动学参数的个体间差异较大,CV%最大值为77.99%.女性受试者和男性受试者的血浆清除率(CL/F)及单位剂量的AUC0~1和AUC0~∞值相似.结论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不同剂量草酸依地普仑的药动学参数具有线性药动学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OATP1B1 A388G基因多态性对缬沙坦(抗高血压药)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影响.方法 筛选23名OATP1B1 521TT野生型受试者,按OATP1B1 A388G基因型分组:388GG突变纯合子组14名,388AA-AG杂合子组9名.受试者单剂量口服缬沙坦80 mg,用HPLC-MS法测定血浆缬沙坦浓度.结果 缬沙坦药代动力学参数在2个基因组间显示出显著差异,388AA-AG组的AUC0-48和AUC0-∞较388GG组均高51%[(24.8±11.1)μg·h·mL-1 vs(16.3±4.3)μg·h·mL-1,P<0.05;(25.0±11.2)μg·h·mL-1 vs(16.5±4.4)μg·h·mL-1,P<0.05];Cmax较388GG组高39%[(3.6±1.4)μg·mL-1 vs(2.6±0.9)μg·mL-1,P>0.05];t1/2和tmax在2组之间未显示出差异(P>0.05).结论 在排除OATP1B1 T521C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A388G基因多态性是影响缬沙坦药代动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子宫中隔切除术后预防粘连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中隔并不孕患者宫腔镜术后不同处理方法预防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 55例子宫中隔并不孕患者行腹腔镜监护下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TCRS),术后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术后处理措施,包括宫腔放置与不放IUD,是否进行人工周期治疗,部分患者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术后第1、3个月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宫内放置IUD的患者;于术后第3个月取环.结果 54例患者术后进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其中40例分别于术后第1、3个月完成了术后2次宫腔镜检查,另14例只完成一次检查.宫腔术后放环与否对术后宫腔形态影响无差异(P>0.05),术后使用人工周期治疗患者较未使用者子宫内膜厚,此两者术后第3个月宫腔镜检查发现宫底创面均已有内膜覆盖.使用GnRH-a类药物患者术后官腔形态满意.结论 TCRS术后宫腔放置IUD无助于预防术后粘连的发生;术后人工周期治疗应更个体化并有针对性的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术后及时进行宫腔镜检查随访可防止术后宫底新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许明哲  杨昭鹏  李波 《中国药事》2011,25(12):1243-1246
目的介绍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为国内药品监管机构和原料药生产企业提供信息,促进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国际化。方法通过查阅调研欧盟相关药品法规和与EDQM同行面对面的交流,详细了解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的组织机构和具体程序。结果与结论欧洲药典适用性认证程序在对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有重要作用,加强了药典的监管力度,进一步保证了原料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狂犬病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十二年来,我们共遇见狂大病23例,其中10例被误诊为其它疾病,现就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岁。发病季节为3月~11月。首诊科室,儿科3例、内科3例、转院3例、急诊科1例。1.2 临床表现:发热7例,恐风5例,恐水6例,怕光3例,流涎10例,胸闷、气促、呼吸困难4例,烦躁不安10例,多汗7例,恐惧6例,肢体麻木4例,抽搐4例,恶心、呕吐2例,昏厥1例。所有病例发病至死亡时间为2天~6天,死亡原因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县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县乡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提高医疗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9-2010年1504例县乡级医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按性别、年龄、院别、付费方式、疾病分类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秩和检验分析.结果 不同性别间及院别间平均住院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平均住院日为10.39 d,女性为8.69d,乡级医院为9.27d,县级医院为9.50 d.不同年龄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5岁组、15 ~24岁组、25~44岁组、45 ~65岁组、大干65岁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8.10 d、7.66d、8.83 d、10.26 d和11.33 d.自费患者平均住院日为8.39 d,新农合组为9.10 d,商业保险组10.17 d,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患者则为11.08 d.不同疾病分类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明显,妊娠类平均住院日最短,为6.73 d,而肿瘤患者则为14.26 d.结论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分类及不同付费方式间平均住院日存在差异,县级医疗机构和乡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16.
住院患者精神用药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住院精神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一日法调查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403例住院精神患者诊断和治疗情况,并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04年调查结果相比较。结果:①传统精神药物使用显著减少,新型精神药物使用占据首位;②抗精神病药物使用趋向小剂量化;③本组联用丙戊酸盐类药物显著增多;④我院精神药物使用情况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近年来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已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新型精神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少,患者依从性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