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职业性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方法 以山东德州某电动车制造企业521名噪声接触工人为暴露组, 该企业521名管理人员为对照组, 对两组工人进行听力测定、血压测量和心电图的检查, 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 暴露组的听力异常率、耳鸣检出率、高血压患病率和心电图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暴露组的听力异常亚组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听力正常亚组,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长期噪声暴露对作业工人的听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均有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噪声作业人群的健康监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某医院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收集入选者的纯音测听结果及其他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879名噪声作业工人平均年龄(36.51 ±4.12)岁,平均工龄(9.65 ±2.25)年;男性工人739人,女性工人143人。听力异常检出286例(检出率32.54%)。男性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35.60%)高于女性(1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异常检出率及不同类型听力损失检出率均有逐渐增高趋势(P < 0.01);随着工龄的增长,听力异常检出率有逐渐增高趋势(P < 0.01)。
结论 接触噪声工人的听力损失较为严重,须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某汽车制造企业接触噪声工人听力损失情况,探究职业性噪声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某汽车制造企业暴露于职业性噪声超过一年的3 411名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噪声作业工人开展问卷调查,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结果 该企业有509人检出有听力损失,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生率为15.7%。听力损失组的接触噪声声级、接触噪声工龄、婚姻情况和工作班制情况与听力正常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接噪工龄、接触噪声声级增大,听力损失的风险增高(OR=1.09~1.54,P < 0.01);相比三班制,单一班制和两班制是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9、2.43,P < 0.01或0.05)。
结论 汽车制造企业工作场所噪声危害不容忽视。企业应加强工作场所噪声治理,为噪声作业工人开展定期职业健康体检,实行科学健康的工作班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临床中常用且简单的检测指标,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以便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
  方法   以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10—2019年收治的199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资料以及入院24 h内的血气分析指标、凝血指标、血常规指标和血生化指标。使用SPSS 26和R 4.0.3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采用lasso回归筛选出影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然后使用R软件构建lasso-logistic临床预测模型对其进行验证。
  结果   199名患者中死亡率为62.31%(124/199)。lasso回归筛选出口服百草枯剂量、碳酸氢根离子(HCO3-)浓度、凝血酶时间(TT)、白细胞(WBC)计数、血糖(GLU)、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是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口服剂量、WBC、SCr数值增加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P<0.05),HCO3-浓度增加是百草枯中毒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OR = 0.811,P < 0.05)。百草枯中毒预测列线图模型的C值> 0.9,Calibration校准曲线中理想曲线与校准曲线高度重合。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在整个阈值范围内预测模型都具有临床有效性。
  结论   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死亡率高,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制作的百草枯中毒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及肝功能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保护工人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某铅酸蓄电池公司1 179名体检工人为研究对象。接触组为一线接触铅的801名工人,对照组为该企业行政、后勤类等378名非铅接触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工人基础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范围为89~463 μg/L,其M(P25,P75)为152.2(65.4,356.7)μg/L,血铅超标率(血铅值≥400 μg/L)为10.2%。铅接触组血铅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接触组血铅升高的风险是对照组的7.321倍(P < 0.01);血铅水平> 200~300 μg/L组、> 300~400 μg/L组及> 400 μg/L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为 < 100 μg/L组的1.775倍、2.659倍和3.114倍(P均 < 0.05),10~13年工龄组及5~ < 10年工龄组发生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是 < 5年组的1.454倍和1.122倍(P < 0.05);血铅水平> 200~300 μg/L组、> 300~400 μg/L组及> 400 μg/L组发生肝脏B超异常的风险为 < 100 μg/L组的1.650倍、2.219倍和2.658倍(P均 < 0.05),铅接触组B超异常风险是对照组的2.235倍(P < 0.05)。
结论 职业铅接触引起工人血铅水平升高,血铅是肝功能和肝脏B超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应加强工人健康监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噪声、粉尘接触对职业人群血压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广东省某钢琴制造厂765名工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不接触粉尘和噪声组(对照组,n=237)、噪声接触组(n=167)、粉尘接触组(n=222)和噪声与粉尘联合接触组(n=139),分析4组人群血压情况。
结果 4组人群在年龄、BMI指数和体育锻炼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对照组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其他3组。高血压总患病率为20.3%(155/765),4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以对照组最低,同时接触噪声与粉尘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吸烟、噪声、粉尘及噪声粉尘联合暴露均能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噪声(OR=2.646)、粉尘(OR=1.713)及噪声和粉尘联合暴露(OR=2.624)能增加人群罹患高血压的风险(P < 0.01)。
结论 噪声、粉尘接触对职业人群的舒张压、收缩压都可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同时接触噪声、粉尘危害因素的职业人群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可能比单独接触粉尘的人群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玩具制造业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这类职工健康损害程度,为这类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以2018年某玩具厂接受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1 340例工人为观察对象,对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工龄、性别间工人的健康状况。
结果 不同工龄噪声作业工人的血压、心电图、听力异常率有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 < 0.01);不同工龄胶粒粉尘作业工人的X线胸片异常率有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 < 0.01);不同工龄苯系物作业工人的血常规、ALT异常率有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 < 0.01)。噪声作业男性工人心电图、听力异常率较女性工人高(P < 0.01);胶粒粉尘岗位男性X线胸片异常率较女性工人高(P < 0.01)。
结论 塑料玩具制造企业接触噪声、胶粒粉尘、苯系物的职工工龄越长,其相应体检各项目异常率越高。应加强对该类企业职工健康教育工作,改良生产工艺,改善生产环境,做好工人(尤其是男性员工)职业健康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分析广州市货运码头企业作业工人噪声暴露特征, 对超标岗位进行分级, 确定噪声防控重点, 为货运码头噪声危害防控治理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现场检测, 分析广州市8家货运码头企业2016年噪声检测结果, 并根据国家标准分析超标情况, 评估噪声作业级别。
结果 货运码头各岗位噪声超标率23.3%(36/153), 不同工种所接触的噪声声级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维修工及现场作业人员相对较高; 对超标岗位作业工人进行分级显示, 噪声危害大部分为Ⅰ级(34/36), 1名维修人员及1名现场作业人员噪声声级大于90 dB (A), 为Ⅱ级, 属于中度危害。
结论 货运码头噪声危害严重, 尤其是缺乏防噪设施的现场作业工人及维修作业工人, 故需采取隔声降噪等工程措施, 预防治理该行业的噪声危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某铁路站段检修库轮对驱动跑合试验噪声控制措施及效果,以保护劳动者健康。
方法 通过对该站段轮对驱动跑合试验作业开展现场调查,并对现场所采取的噪声控制措施进行调查分析,对轮对驱动跑合试验台噪声控制前后噪声检测评价。
结果 为控制噪声影响,同时不妨碍正常试验作业,站段在轮对驱动跑合试验台四周建立了可移动式隔声室,噪声控制前试验操作台8 h等效声级达92.4 dB(A),控制后8 h等效声级71.4 dB(A),降低21.0 dB(A),周边相邻作业区噪声声级降低14.9~17.2 dB(A)。
结论 可移动式隔声室建立后,轮对驱动跑合试验操作台噪声声级符合国家标准限值要求,且大大改善了检修库工作环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水平苯乙烯接触和噪声协同作用对职业人群纯音听力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某运动器材企业同时接触高水平苯乙烯和噪声的114名生产工人为观察组,单纯接触噪声的97名工人为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不同苯乙烯接触水平下的听力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空气中苯乙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402.81±52.25)mg/m3,合格率为16.67%;对照组的空气中苯乙烯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未检出。观察组噪声接触水平的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7.1±1.1)dB(A),对照组噪声接触水平的8 h等效声级均值为(86.7±1.0)dB(A),两组接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19.2%,对照组的听力结果异常率为8.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高频平均听阈分别为(28.3±9.0)dB、(25.0±2.7)dB,观察组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苯乙烯接触浓度(< 213 mg/m3、213~426 mg/m3、>426 mg/m3)递增,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分别为6.5%、25.0%、47.6%。
结论 高浓度的苯乙烯增加听力损伤的风险,可能与噪声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影响职业人群的听力神经系统。应把同时接触噪声和高水平苯乙烯的接触人群列为重点健康监护对象,实施以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苯乙烯和减少噪声接触时间等多种防治措施,保护工人听力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电子厂接触噪声工人职业紧张和精神卫生状况。
方法 采用麦克林职业紧张问卷和一般健康问卷, 采取整群抽样调查法对某电子厂183名工人进行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172份, 其中95份问卷来自接触噪声工人, 为接噪组; 77份来自非接噪工人, 为对照组。
结果 噪声岗位噪声声级为85.0~89.5 dB (A)。接噪组工人精神卫生得分异常率为67.3%, 对照组为18.2%。接噪组在职业紧张问卷中的职业紧张程度、应付能力、工作满意感和普通健康问卷中的精神卫生等方面的得分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接噪组精神卫生状况总得分为(28.9 ±3.7)分, 高于对照组的(25.9 ±3.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工人精神卫生的可能影响因素为是否接触噪声和应付能力的大小(F=10.45, R2=0.362, P < 0.05)。
结论 噪声可致工人职业紧张, 同时引发工人精神卫生方面的负面影响, 应该引起企业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和分析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状况, 为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某汽车制造厂662名噪声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职业健康体检, 调查噪声作业工人噪声声级、年龄、工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饮酒和戴耳机听音乐的频率等指标, 分析在听力检测结果、类神经症检出情况以及血压检查结果方面, 不同工人间是否存在差异性。
结果 662名噪声作业工人个体噪声声级为80.1~102.0 dB (A), 均值为(84.1 ±2.5) dB (A)。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20.2%, 类神经征阳性率为32.6%, 血压异常率为60.9%。听力正常组接触噪声声级低于高频听力损失组, 类神经症阳性组接触噪声声级大于类神经症阴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或0.05)。不同年龄、接噪工龄、BMI, 以及戴耳机听音乐频率不同的接噪工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不同(P < 0.01或0.05), 且随着接噪工人年龄的增长、工龄的增加、BMI的升高, 以及戴耳机听音乐频率的增多, 有升高的趋势(P < 0.01或0.05)。不同年龄、接噪工龄以及戴耳机听音乐频率不同的工人类神经症的阳性率不同(P < 0.01或0.05), 且有随着接噪工人年龄的增加、工龄的增加, 有升高的趋势(P < 0.01)。不同年龄、接噪工龄和BMI的工人血压异常率不同(P < 0.01或0.05), 且随着BMI的降低、年龄的升高以及接噪工龄的增加, 接噪工人血压异常率存在下降的趋势(P < 0.01)。
结论 该企业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应当加强噪声作业工人职业卫生管理, 保护工人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类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基因(hOGG1)、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基因(APEX1)、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XRCC1)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的易感关联性。
方法 以江苏省某化纤公司下属3个子公司接触噪声的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结合工作场所噪声声级测量结果和工人纯音测听结果,筛选病例组585人和对照组619人。获取两组人群周围血基因组DNA,采用TaqMan探针法对所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 共筛选3个候选基因:hOGG1、XRCC1和APEX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显性模型中,相比GG基因型,rs2072668 CC+CG基因型可能是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病的危险因素,其调整的OR值及95% CI值为1.40(1.10~1.78);在90~95 dB(A)·年累积噪声暴露量下,相比GG基因型,rs2072668位点CC+CG基因型可能是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病的危险因素,其调整的OR值及95% CI值为2.11(1.16~3.82);在 < 90 dB(A)·年累积噪声暴露量下,相比TT基因型,rs 1130409 GG+GT基因型可能是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病的危险因素,其调整的OR值及95% CI值为2.76(1.13~6.73)。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CTG(rs2072668-rs1799782-rs2230409)可能是噪声性听力损失发病的危险因素,相比对照组,其调整OR值及95% CI值为1.78(1.21~2.61)。
结论 rs2072668 CC+CG基因型增加了噪声作业工人患NIHL的风险,提示hOGG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NIHL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英德市水泥行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现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对该市水泥行业461名男性噪声作业工人进行健康问卷调查及职业健康检查, 对噪声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 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听力损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有194名(42%)工人日接触噪声声级大于85 dB (A), 有343名(占74.7%)噪声作业工人未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品(耳塞); 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检出率为58.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16~25岁, 26~35岁、36~45岁、≥ 46岁工人发生听力损伤的OR值分别为3.101、10.625、24.000(P < 0.01或0.05);相比1~5年工龄工人, 6~10年、11~15年、≥ 16年工龄工人发生听力损伤的OR值分别为2.853、3.424、3.659(P < 0.01);与环润工相比, 巡检工、机修工、管理人员、电工发生听力损伤的OR值分别为3.227、4.840、5.417、5.556(P < 0.01);相比不吸烟、不饮酒者, 吸烟、饮酒者发生听力损伤的OR值分别1.666、1.845(P < 0.01)。
结论 水泥行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情况较为严峻。听力损伤与工龄、年龄、噪声作业和个人吸烟与饮酒习惯均有关, 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中文版工作内容量表(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22)在噪声作业工人中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该量表应用于噪声作业人群中的可推广性。
方法 采取自愿填写的方式,对500名某汽车制造企业噪声作业工人进行JCQ22的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其中40位调查者,间隔两周后进行重复调查。问卷的信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进行分析;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结构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进行分析。
结果 本次问卷中的工作内容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3,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重复调查结果显示两次的测得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量表中三个维度两次测评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P < 0.01),说明重测一致性好;各维度得分与量表总得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P < 0.01),说明内容效度较高;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933,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7 835.941(P < 0.01),表示各变量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适合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解释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6.583%,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4个公因子的条目载荷与工作内容量表的结构框架基本一致。
结论 中文版工作内容量表(JCQ22)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噪声作业工人的职业紧张状况,适用于评价噪声作业工人的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通市噪声接触电焊工人的听力损失(尤其是高频听力损失)情况,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南通市3 265名噪声接触电焊工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2017年在岗职业健康检查相关资料,分析其听力损失情况。
结果 3 265名电焊工人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3.94%)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左耳各个频率听阈、语频平均听阈和高频平均听阈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右耳(P < 0.01)。左耳的500 Hz听阈、2 000 Hz听阈、3 000 Hz听阈、6 000 Hz听阈、语频平均听阈和高频平均听阈均大于右耳(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男性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性高于女性(OR=1.840,P < 0.01)。年龄增加为电焊工人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OR=1.073,P < 0.01);相比噪声接触工龄 < 5年组,接触噪声10~年为电焊工人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OR=1.490,P < 0.01)。
结论 南通市电焊工人左耳的听力损失较右耳严重。企业应降低生产性噪声来源,加强对工人的健康教育,为工人配备合格的个人噪声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以保护工人的听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噪声对作业工人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公司动力车间单纯接触噪声的作业人员96人为噪声接触组, 同时选取同一单位不接触噪声的工作人员95人为对照组, 两组均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测量或计算24 h平均心率(HR)和HRV时域指标24 h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内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内相邻两个正常窦性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数(PNN50), 及频谱指标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极低频功率(VLF), 比较接触组与对照组各指标的差异, 并分析接触组HRV各指标与工龄、年龄、性别、HR的相关性。
结果 接触组SDNN、PNN50、LF、VLF低于对照组, HR高于对照组(P < 0.05);接触组中SDNN、PNN50、LF、VLF与工龄及HR呈负相关(r=-0.582~-0.283, P < 0.05), 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 SDNN、PNN50、LF与年龄呈负相关(r=-0.233~-0.211, P < 0.05)。
结论 噪声作业工人心率变异性降低, 提示长期的噪声接触可引起作业工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轮胎制造厂953名噪声作业人员的高频听力损失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2017年天津市某轮胎制造厂953名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该企业工作场所噪声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该轮胎制造厂噪声声级82.0~91.2 d B(A)。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0.49%。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相比男性、噪声低暴露程度员工,女性、高暴露程度员工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OR估计值分别为0.304(95%CI:0.108~0.854)、2.175(95%CI:1.220~3.878),年龄、接噪工龄每增加一个等级,发生高频听力损失的OR估计值分别为1.963(95%CI:1.388~2.775)、1.549(95%CI:1.043~2.300)。[结论]该厂噪声危害较严重。噪声暴露是接触噪声作业人员高频听力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当引起重视;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