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观察乙肝疫苗注射后两年人群免疫效果,我们在张家港市凤凰乡设立了乙肝疫苗接种观察点,凡SGPT 正常,HBsAg、抗-HBs、抗-HBc 阴性的15岁以下儿童列为观察对象,随机抽样分组,采用0、1、6月免疫程序,对免疫组用10μg 剂量免疫(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乙肝疫苗),另设空白对照组。在免疫儿童首次接种乙肝疫苗后两年采血,用RIA 法定量测定抗-HBc,分别计算出每毫升血清含毫国际单位抗-HBs 浓度,凡被测血清>10mIu/ml 为抗-HBs 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在新生儿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探究乙肝疫苗再免的需求.方法 对上海市黄浦区1997年出生并接种合格乙肝疫苗的儿童,在免疫后1、3、5、7年采血随访观察,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并开展急性肝炎流行病学监测.  结果 7年问,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在1.5%上下波动,平均为1.47%(95%可信区间为0.61%~2.33%),与免疫前同一地区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本底资料比较,乙肝疫苗保护效果为84.03%(95%可信区间78.92%~89.60%).1997年接受乙肝疫苗免疫人群中,无急性乙肝发病.  结论 新生儿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效果良好,目前无需考虑再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并与血源乙肝疫苗效果比较。方法对1997年出生并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隔年随访一次,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1998年以后对乙肝免疫人群开展急性乙肝发病监测。结果5年期间3次随访检测 HBsAg 阳性率平均为1.5%,较免前本底的 HBsAg 阳性率呈较大幅度下降,疫苗保护率为83%(95%可信区间为76.97%~89.02%),无论母亲 HBsAg 阳性或阴性,使用不同乙肝疫苗的儿童 HBsAg 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接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的对象中,无一例急性乙肝病例报告。结论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前使用血源乙肝疫苗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状况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效果。方法对1599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检测。结果 1599名学龄前儿童共有4例HBsAg阳性,占0.25%,抗-HBs阳性率为57.91%。结论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较低,但部分学龄前儿童需加强或及时给予乙肝疫苗的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免疫应答者的免疫对策。方法对乙肝二对半检测(ELISA法)130例全阴者按0、1、6个月10μg×3方案,以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第210天抽血检测,抗-HBs阴性者按0、1、2个月20μg×3再次接种乙肝疫苗,第90天抽血检测抗-HBs。结果130例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免疫应答者,再次免疫后抗-HBs阳性115例,阳转率为88.46%,抗-HBs滴度均值(GMRT)为94.3mIU/ml。结论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免疫应答者,通过增加剂量可提高抗-HBs阳转率。  相似文献   

6.
自2002年乙肝(乙型肝炎)疫苗纳人出生儿童计划免疫以来,绝大多数儿童已按免疫程序接种了乙肝疫苗。随着时间的推移,乙肝抗体(抗-HBs)滴度会逐渐下降以至消失。如不加强免疫,可能对儿童感染乙肝病毒(HBV)受到威胁。有些社区医疗门诊和一些医院,在检测抗-HBs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肝疫苗接种后的持久性及最佳复种时间。方法 对徐州市区1997-1999年506例儿童做了血清抗-HBs的测定。结果 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血清抗-HBs阳性率逐年下降,复种后的儿童血清抗-HBs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 提示乙肝疫苗初种后5-6年给予复种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并应对初种后儿童进行定量检测血清抗-HBs,以规范乙肝疫苗免疫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院从1994~1998年底对143名健康儿童采用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并于2~5年后.1999年5月份进行了抗-HBs水平测定。以便了解和分析初免乙肝疫苗后抗-HBs水平,及时对抗-HBs阴性儿童进行有效的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9.
接种乙肝疫苗早已列入我国计划免疫之中,也就是说,孩子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必须接受乙肝疫苗注射。免疫程序是“0、1、6方案”,即出生后立即(不超过24~48小时)注射1针,以后1个月龄和6个月龄时再各注射1针,注射完3针疫苗才算完成对乙肝的免疫程序。可以肯定,完成乙肝疫苗免疫程序的孩子,保护率达90%以上。 接种疫苗后体内如果产生抗体(抗-HBs),则说明有免疫力,不会患乙肝。专家们对接种乙肝疫苗的孩子调查表明,接种1年后抗-HBs阳性  相似文献   

10.
袁梅 《中国医药科学》2011,(21):109-110
目的掌握湾里区15岁以下重点人群乙肝感染和免疫状况,为制定15岁以下儿童乙肝防治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3 128名1~15岁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问卷和查验预防接种证或卡片的方式对乙肝疫苗接种率进行调查。结果 3 128名儿童中HBsAg阳性104名,阳性率为3.32%。合格接种乙肝疫苗2 438人,接种率为77.94%。结论 HBsAg携带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乙肝疫苗的接种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合格接种乙肝疫苗接种是阻断乙肝传播的有效途径,今后需提高乙肝疫苗的合格接种率,重点在大年龄组(6岁以上)儿童中开展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加强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实现15岁以下重点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3%以下目标。  相似文献   

11.
邓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98-199
目的:了解东莞市东城区托幼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东莞市东城区13间幼儿园中,每间幼儿园随机抽取大1、中1、小1各1个班,被抽中班级儿童均为调查对象,对各调查对象进行乙肝免疫状况调查,并对抗-HBs阴性者进行5μg疫苗加强免疫1~3针,免疫后1~3个月进行抗-HBs检测。结果:1362名儿童抗-HBs阳性率为67.47%。接种4、5、6针次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8.93%、90.16%和92.86%)与接种3针次以下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1、2、3针次者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8.51%、87.21%和91.80%。加强免疫3针组的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加强免疫1针组(P〈0.05)。结论:东莞市东城区托幼儿童抗-HBs阳性率与其他全国地区相似,对抗-HBs阴性儿童应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2.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观察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方法: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的118名产妇随机分组,一组是单纯疫苗组,按0、1、6个月注射三针乙肝疫苗(5μg);另一组是孕妇临产前3月,每月注射一次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100U,婴儿出生后使用乙肝疫苗的同时,加注100U HBIG。全程免疫后7个月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SLIA)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结果: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75.39%,无应签率为6.15%,HBsAg阳性率18.46%,保护率为76.92%;联合免疫组,抗-HBs阳性率为90.57%,无应答蟀为3.77%,HBsAg阳性率5.66%,保护率为92.92%。结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病毒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乙肝疫苗接种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现状,掌握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前的基础资料。方法随机对我市8所小学526名儿童,取静脉血5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我市不同时期出生的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达75.10%。HBsAg、抗-HBc、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71%、9.31%、54.37%。结论比较客观的反映义马市乙肝的预防控制策略,为今后的乙肝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与掌握乙肝血源疫苗的免疫效果,产生的抗-HBs在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我们于1991年9月对我市托幼机构内348名接种乙肝血源疫苗0~2年的儿童进行了抗-HBs水平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乙肝血源疫苗由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免疫接种程序及疫苗接种剂量均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采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检测方法:RIA法。检测试剂由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在有效期内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和进口重组乙肝疫苗在15岁以下儿童中的免疫效果。方法国产组采用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进口组采用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提供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于接种完成后对两组儿童进行血清抗-HBs检测,记录两组儿童抗-HBs检测结果及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国产组抗-HBs阳性率96.00%、进口组抗-HBs阳性率97.00%(P〉0.05)。国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0%、进口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P〉0.05)。结论临床使用价格更为经济的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可显著降低接种人群经济压力,提高接种疫苗依从性,利于更为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我站自1986年春至1987年1月对部份新婚夫妇、新生儿、幼托儿童、保育员和医务人员等计5000余人,进行了乙肝疫苗的预防按种,并对其中203人测定了抗-HBs,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选择区内幼儿园一所,对大、中、小三个班的儿童和保健老师空腹采静脉血作SGPT 和HBsAg 及抗-HBs 的测定,凡SGPT<40单位和HBsAg 及抗-HBs 均阴性者列为乙肝疫苗接种及血清学免疫效果观察的对象。观察对象分别于0,1,6个月在三角肌各注射乙肝疫苗1ml(10μg)。疫苗系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儡研究所生产,批号8504-16。测SGPT 用赖氏法。HBsAg 和抗-HBs 的  相似文献   

17.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母婴传播、乙肝病毒意外接种,和误输 HBsAg 阳性血液造成的感染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对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报告筛选有一定基础滴度抗-HBs的献血员,用乙肝疫苗以一针法进行免疫,获得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用于成人的免疫效果。方法对经筛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均阴性的一般状况良好的18~60岁成人240例,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20μg按0、1、6个月免疫程序免疫,静脉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时,抗-HBs阳性率84.6%,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74.65m IU/m l;6个月时,抗-HBs阳性率68.5%,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34.6 m IU/m l。结论对成人开展乙肝疫苗接种选用基因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20μg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农村18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病毒感染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农村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乙肝疫苗普种前基础资料,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 采用随机的方法,在我省选择了普种前的5县12村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3285例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率及乙肝病毒感染率(HBV)调查,对血清样本检测HBsAg、抗-HBc、抗-HBs。结果 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4.78%(814/3285),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22.80%(749/3285):接种乙肝疫苗者的HBsAg、抗-HBc阳性率明显低于无接种乙肝疫苗者;1992~1998年出生的儿童HBV感染率为21.6%,明显低于1984~1991年出生的儿童乙肝HBV感染率(43.37%)和1980~1983年出生的儿童HBV感染率(50.14%)。结论 提高农村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率,是降低我省乙肝病毒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乙肝疫苗接种时机、剂量研究和远期效果评价。方法对180名早产儿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过不同接种时机、剂量来反应其检测抗-HBs阳性远期效果情况。结果 180名观察对象经过检测后,观察发现抗-HBs阳性人数为90名,检出率为50.0%,其中首次接种后第13、和6个月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20.0%、38.3%和91.7%,逐渐增加,3个时间段前后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免疫后时间段的大剂量抗-HBs阳性率都明显高于小剂量(P<0.05)。结论小儿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在应用建议推迟到6个月进行免疫,多采用大剂量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