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研究建立了体外豚鼠皮肤一次性中波紫外(UVB)损伤和多次性UVB损伤模型,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为对照,探讨两种融合了蛋白转导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PTD—SOD)PTD—SOD1和PTD—SOD2对豚鼠UVB损伤的预防效应,动物实验利用数码相机拍摄豚鼠背部相关区域皮肤的颜色变化,再利用PHOTOSHOP软件通过测量a^*值,分析产生红斑程度来衡量辐射损伤的程度。结果表明,对于一次性辐射损伤,SOD基本没有预防效果,两种PTD—SOD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PTD—SOD2的预防效果优于PTD—SOD1,两种蛋白的剂量与其保护效果均呈钟形曲线关系。其最佳给药时间均为辐射前0.5h,使用量为2000U,超过则保护效果减弱。对于多次性辐射损伤,也是SOD基本没有预防效果,两种PTD,SOD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而PTD-SOD2的预防效果优于PTD-SOD1;皮肤切片结果也表明,两种PTD—SOD都能有效减轻豚鼠皮肤表皮层因多次性UVB辐射引起的肿胀。  相似文献   

2.
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探讨了融合蛋白PTD-SOD是否径由跨膜转导而增强SOD对靶细胞紫外辐射损伤防护和修复能力.结果表明辐照时间为120s,酶活力为320U/mL时,PTD-SOD对细胞的保护率达58.5%,约为野生型SOD的5倍;紫外辐照时间为140s,酶活力为500U/mL时,PTD-SOD对细胞的保护率仍有43.2%,相同情况下野生型SOD的保护率趋近于0;辐照时间40s,酶活力为500U/mL时PTD-SOD对细胞的修复率有50.1%,而野生型SOD的修复率最高也没有超过8%.这些结果说明相对野生型SOD,PTD-SOD对L-02细胞的保护和修复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能有效地提高SOD的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干预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效果。方法 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受照组均接受6 Gy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亚低温+照射)组在照射前给予亚低温干预(28℃~30℃),(照射+亚低温)组照射后给予亚低温干预,动态观察各组小鼠体温、体重、外周血白细胞,照后28天解剖观察脏器与骨髓恢复情况。结果与单纯照射组相比,(亚低温+照射)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恢复时间提前1周,胸腺重量和系数增大,且差异显著;(照射+亚低温)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恢复时间提前4天。结论亚低温对6 Gy单次全身照射小鼠有一定的辐射损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蜂胶对大鼠骨髓辐射损伤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0Cy^60Co γ射线一次性全身照射大鼠,观察不同时期给予蜂胶对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照射前、后给予蜂胶均能够显著抑制受照大鼠骨髓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降低,减轻大鼠骨髓的辐射损伤并促进白细胞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探讨低聚壳聚糖对受γ射线照射小鼠辐射损伤防护作用。采用γ射线照射小鼠,检测骨髓有核细胞数、淋巴细胞凋亡数、脾脏脏器系数、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P53蛋白、GADD45蛋白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技术检测凋亡基因,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单纯照射组相比,低聚壳聚糖能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提高骨髓有核细胞数,降低骨髓淋巴细胞凋亡细胞数量;下调脾脏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3,上调Bc1-2,Bcl-2/Bax比值升高;抑制P53蛋白、GADD45蛋白表达。结果提示,低聚壳聚糖可能通过抑制P53蛋白、GADD45蛋白表达,影响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凋亡细胞的产生,促进造血功能恢复,从而起到保护受照损伤小鼠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凝溶胶蛋白(Gelsolin)在辐射损伤中的作用,以6、8和12Gyγ射线分别照射BALB/c小鼠和人小肠上皮隐窝细胞(HIEC).于照后不同时间抽提HIEC全蛋白,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检测胞浆型Gelsolin(cGSN)蛋白相对含量.照射后24h给受照小鼠注射重组人源Gelsolin蛋白,不同照后...  相似文献   

7.
将大鼠胰腺外分泌细胞(AR42J)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细胞根据姜黄素处理水平又分为A/B/C/D/E 5个姜黄素处理组,分别经0、2、4、8、16 μM姜黄素处理,实验组予以一次性大剂量X射线照射(6 Gy),模拟急性辐射损伤事件。照后收集细胞蛋白行免疫印迹试验(Wenste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ARP、BCL-2,应激及能量代谢相关因子HIF-1ɑ、LDHA、PDH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荧光酶标仪检测细胞ATP及ROS生成情况。清洁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加药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加药组,予以12 Gy X射线照射或假照射,射后24小时处死并解剖取出胰腺组织,Wensten-blot检查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姜黄素在胰腺外分泌细胞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细胞在受照24 h后,凋亡蛋白PARP表达升高,BCL-2蛋白下调,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表明线粒体受损。辐照促使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上调,介导糖酵解的关键因子LDHA表达增强,PDH表达下调。细胞增殖活力下降,ROS生成增多,沉默HIF-1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辐照诱导的这种能量代谢转变。经姜黄素预处理,纠正了HIF-1α及LDHA的表达上调,部分恢复PDH表达,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并且对细胞的增殖能力及ATP生成具有正向作用。动物实验显示辐照诱导HIF-1α表达加强,调控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发生改变,LDHA表达增强,PDH表达下调;经姜黄素预处理,纠正了HIF-1α上调所介导的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趋势与细胞实验相符。以上结果说明,胰腺外分泌细胞在电离辐射损伤下,通过上调HIF-1α表达,促使能量代谢发生转变,糖酵解途径加强,而经线粒体的有氧氧化受到抑制。姜黄素通过下调HIF-1α,纠正了辐射诱导的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并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线粒体,从而发挥其对胰腺外分泌细胞的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进行热休克处理后恢复不同时间的V79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情况,采用克隆形成法观察经过热休克预处理的V79细胞经γ射线照射后细胞存活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1)V79细胞经42℃热休克预处理恢复1小时后,热休克蛋白70即有明显增加,4小时开始达到高峰,可持续24小时;2)热休克预处理可以提高γ射线照射后V79细胞的存活分数(当照射剂量小于6 Gy时),说明热休克蛋白70对受辐射损伤的V79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富氢水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8.0 Gy γ射线照射ICR小鼠,探讨富氢水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前24小时给水组、照前0.5小时给水组动物的平均存活天数分别提高了2.1天和7.1天,其保护指数分别为1.08和1.26;富氢水组动物的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以及脾脏、胸腺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也优于单纯照射组;而动物体重、血清生化指标、骨髓有核细胞数等指标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富氢水对于小鼠的辐射损伤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照射前0.5小时给水对小鼠的保护作用要优于照前24小时给水和照射后给水。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文献资料和作者的工作讨论了以下的问题:1.照射后VE含量的变化;2.VE缺乏对辐射致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3.VE对辐射致的脂质过氧化的保护作用;4.VE应用于防治辐射损伤。实验结果表明:照后组织细胞VE含量减低;VE缺乏能增加组织细胞对辐射所致的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敏感性以及VE能有效地抗辐射脂质过氧化作用等。但VE防治辐射损伤的效果则不一致,有阳性的也有阴性的,文中对产生不一致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低聚壳聚糖提高辐射损伤动物存活率的机理。小鼠受到5 Gyγ射线照射后,检测骨髓淋巴细胞凋亡数、脾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P53蛋白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RT-PCR技术检测凋亡基因,Western方法检测蛋白表达。与单纯照射组相比,低聚壳聚糖提高受照小鼠的存活率,降低骨髓淋巴细胞的凋亡细胞数量;下调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as-3,上调Bc1-2,Bcl-2/Bax比值升高;抑制P53蛋白表达。低聚壳聚糖可能通过抑制P53蛋白表达,影响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凋亡细胞的产生,有效提高受照小鼠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自由基在辐射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抗氧化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清除自由基,从而减轻辐射损伤。该研究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照后小鼠组织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MDA的含量变化,以此来研究其剂量效应关系,以及抗氧化剂Vit E和DMSO对照后小鼠的保护作用,探讨抗氧化剂在临床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1)3.0Gy照后12~24小时,MDA含量最高,然后逐渐下降;(2)MDA随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增高,即MDA可很好地反映机体损伤情况;(3)Vit E和DMSO都能明显地降低照后小鼠体内MDA的水平,DMSO的作用大于Vit E,两者的最佳用量分别为:10mg/g体重和0.25mg/g体重;(4)DMSO和Vit E联合应用,其防护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小鼠脾淋巴细胞辐射死亡与凋亡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细胞凋亡在小鼠脾脏辐射损伤与重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为急性放射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用原位末端标记、DNA电泳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经2~8Gy不同剂量γ射线整体照射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过程和Bax、Bcl-2蛋白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照射后早期淋巴细胞凋亡率迅速增加,如6Gy照射后4h和1d凋亡率分别为对照值的4.9和9.7倍;凋亡率还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迅速升高,照射后8h当照射剂量为2、4、6、8Gy时,凋亡率分别为对照值的3.7、5.4、6.2和8.3倍.(2)透射电镜观察表明,6Gyγ-线照射后,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出现早、中、晚期典型凋亡细胞的形态学特征.DNA凝胶电泳显示6Gy照射后4和6h,脾脏淋巴细胞出现特征的DNA梯形谱;末端标记法显示6Gy照射后4h凋亡率约为照前值的3.4倍.(3)照射后Bax、Bcl-2蛋白的异常表达证实两者在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参与了小鼠脾脏辐射损伤与修复的全过程,Bax和Bcl-2蛋白对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修义  龚守良 《辐射防护》1993,13(3):186-191
本研究采用5 Gy X 射线全身照射雄性大鼠,观察人参三醇组甙对下丘脑-垂体-睾丸系统功能的影响。动物于照前24 h 及照后每天经腹腔给予三醇组甙5 mg,共14次。实验结果表明,单纯照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睾丸组织受到明显损伤,血清睾丸酮水平和睾丸环磷酸腺苷(cAMP)及下丘脑亮氨酸脑啡肽(L-Enk)含量明显降低,血清滤泡刺激素(FSH)水平明显增加;但在照射加人参组中,上述指标都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提示人参三醇组甙可减轻受照大鼠生殖内分泌轴的损伤,具有保护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功能的作用,并促进其辐射损伤的恢复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对受照射动物的白细胞计数、尿中牛磺酸以及动物存活率的效应。还研究SOD对受照射淋巴细胞~3H-TdR掺入能力的保护作用。文中还讨论了SOD对进行放疗和化疗癌患者外周白细胞计数的保护作用以及SOD与动物急性苯中毒后外周白细胞计数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简称SOD]对受照射动物的白细胞计数、尿中牛磺酸以及动物存活率的效应。还研究SOD对受照射淋巴细胞~3H-TdR掺入能力的保护作用。 文中还讨论了SOD对进行放疗和化疗癌患者外周白细胞计数的保护作用以及SOD与动物急性苯中毒后外周白细胞计数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人外周血为研究对象,研究照射后RPS27L基因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以及本底水平,探究其作为辐射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采集3名健康成人外周血,利用γ射线对其进行照射至吸收剂量分别为0、0.5、1、2、4、6和10 Gy,受照后37℃培养2、4、8、12和24 h,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PS27L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在37个健康人个体中的本底水平。结果显示,受照后的4、8、12和24 h RPS27L基因表达变化显著,而且具有很好的剂量依赖关系;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中RPS27L本底水平相对稳定。因此,RPS27L基因具有作为新的辐射损伤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终浓度(0、5、25、50、250和500μg/m L)四君子汤及其单味组份作用48 h对AHH-1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不同终浓度(0、0.4、2、10和50μg/m L)四君子汤及其单味组份预处理AHH-1细胞2 h后对经4 Gy60Coγ射线照射的细胞存活的影响。将BALB/c小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照射对照组、四君子汤低剂量组(0.75 g/kg)、四君子汤中剂量组(2.25 g/kg)、四君子汤高剂量组(6.75 g/kg),检测各组照后3天和7天的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以及照前7天至照后7天小鼠体重的变化,研究四君子汤对60Coγ射线照射引起的小鼠体重及外周血象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细胞相比,5、25和50μg/m L四君子汤及其单味组份作用于AHH-1细胞48 h对细胞存活无明显影响(p0.05),但50μg/m L四君子汤可显著提高受照后24 h AHH-1细胞的存活率(p0.05)。四君子汤中剂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与照射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并且四君子汤中剂量组能明显减弱受照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的降低,同时四君子汤可以减轻辐射损伤所致的体重下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四君子汤对受照射AHH-1细胞具有一定的辐射损伤防护作用;四君子汤通过影响受照射后小鼠造血系统,促进体重恢复,减轻辐射所致损伤。  相似文献   

19.
研究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AT)患者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AT5BIVA(AT细胞)的应对电离辐射导致细胞氧化损伤的能力。以源于正常人皮肤的成纤维细胞系GM063(GM细胞)为对照,采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c,MDA)测定试剂盒,AT细胞和GM细胞经60^Coγ射线0、1、2、3、4Gy照射后,观察比较它们的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在1、2、3、4Gy剂量照射下,AT和GM细胞中SOD活性均随受照剂量增加而明显降低(P〈0.01),同一剂量点的AT细胞中SOD活性明显低于GM细胞(P〈0.05);AT和GM细胞中MDA含量均随受照剂量增加而升高(P〈0.05),同一剂量点的AT细胞中MDA含量明显高于GM细胞(P〈0.05)。AT细胞和GM细胞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均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关系。结果表明由于AT细胞中SOD活性降低,导致AT细胞应对辐射的氧化损伤能力不足,引起AT细胞中MDA含量增加,是AT细胞高辐射敏感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低强度紫外线UVB(Ultraviolet B,280~315 nm)对人永生化细胞(HaCaT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及其与Bad通路的潜在机制,首先通过预实验从3、5和7 mJ/cm2强度的UVB中挑选出5 mJ/cm2强度的UVB分别照射HaCaT细胞18、36和72 h,收集细胞进行细胞凋亡和增殖检测;提取照射后HaCaT细胞的总蛋白进行免疫印迹实验检测AKT、Bad和Bad-p153的表达。结果表明,5 mJ/cm2强度的UVB照射HaCaT细胞18、36和72 h,对HaCaT细胞的凋亡没有影响,但是照射72 h可以促进HaCaT细胞的增殖;免疫印迹实验证实UVB照射后Bad的表达量维持正常,而AKT和Bad-p153表达升高。说明长时间5 mJ/cm2强度的UVB照射可能通过Bad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这可能是皮肤肿瘤发生发展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