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筛选四君子汤的抗辐射有效部位,本文通过检测小鼠受照射后3天和7天的外周血象、胸腺系数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探讨比较了四君子汤不同提取部位对受照小鼠的辐射损伤防护作用。将6~8周的BALB/c小鼠192只,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照射对照组以及四君子汤水提取物组、乙醇提取物组、水提醇沉50%部位组、水提醇沉60%部位组、水提醇沉70%部位组、水提醇沉80%部位组,以3.5 Gy 60Co γ射线全身单次照射造成小鼠电离辐射损伤模型,给药方案为照前连续7天给药,照后连续7天给药。实验结果显示,与照射对照组比较,照后3天,四君子汤水提醇沉80%部位组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水提醇沉50%、60%、70%部位均能显著降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p<0.05);照后7天,四君子汤水提醇沉70%、80%部位组小鼠的胸腺系数显著升高(p<0.05),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水提醇沉60%、70%、80%部位可显著降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p<0.05),其中水提醇沉70%、80%部位组小鼠的微核率最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提醇沉70%、80%部位可能是四君子汤抗辐射活性的主要部位。此结论为明确四君子汤抗辐射损伤作用的化学成分及抗辐射损伤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为开发四君子汤抗辐射中药新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低温干预对急性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效果。方法 4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受照组均接受6 Gy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亚低温+照射)组在照射前给予亚低温干预(28℃~30℃),(照射+亚低温)组照射后给予亚低温干预,动态观察各组小鼠体温、体重、外周血白细胞,照后28天解剖观察脏器与骨髓恢复情况。结果与单纯照射组相比,(亚低温+照射)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恢复时间提前1周,胸腺重量和系数增大,且差异显著;(照射+亚低温)组外周血白细胞数恢复时间提前4天。结论亚低温对6 Gy单次全身照射小鼠有一定的辐射损伤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细胞核靶向富勒醇固体脂质纳米粒(C60(OH)24-SLN-E)对亚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致小鼠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采用SPF级雄性ICR小鼠,连续7天腹腔注射细胞核靶向富勒醇硬脂质纳米粒,于第7天送往辐照中心接受60Coγ射线全身均匀照射,照射剂量为6 Gy,照射剂量率为0.42 Gy/min,观察照后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变化,测定照后14天小鼠外周血液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细胞核靶向富勒醇固体脂质纳米粒(C60(OH)24-SLN-E)能有效减轻亚致死剂量60Coγ射线所引起的小鼠体重、外周血白细胞的降低,还可以促进照射后小鼠骨髓红系造血的恢复,与照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细胞核靶向富勒醇固体脂质纳米粒(C60(OH)24-SLN-E)对受亚致死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Phlips SL18型直线加速器发射的6 MV高能X射线照射BALB/c小鼠(吸收剂量分别为6.5和8.5 Gy),于照射前后不同时间(照前24 h、12 h、6 h、20 min和照后即刻)腹腔注射不同剂量(10、30 μg/鼠)的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 (rhIL-8),观察动物的存活情况及造血功能指标.结果表明:(1)8.5 Gy照后30 d内,rhIL-8 10 μg给药各组的小鼠全部死亡,其中照前24 h给药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短于单纯照射组,照前6 h给药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rhIL-8 30 μg给药各组中,照前20 min给药组小鼠存活率达40%左右,其余各组均死亡,其中照前12 h给药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短于单纯照射组.(2)受6.5 Gy照后第6 天,各组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均在正常对照组的10%以下,各组受照小鼠外周血WBC计数未见明显差别;骨髓细胞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计数与受8.5 Gy照射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在变化规律上有内在联系.以上结果说明,rhIL-8在一定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时间的条件下,对受到急性放射损伤的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小鼠30 d存活率实验和外周血白细胞、骨髓DNA含量、脾克隆形成单位及各脏器指数指标考察NO特异性清除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亚铁(Fe(DETC)2)对辐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给予不同剂量Fe(DETC)2后,照射给药组小鼠30 d存活率、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DNA含量、脾克隆形成单位及各脏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ETC)以30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可使存活率提高约43%,白细胞数、骨髓DNA含量和脾克隆形成单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提示,一氧化氮清除剂Fe(DETC)2对辐射损伤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sCD40L在小鼠急性辐射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40和CD40L的相互作用在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调节及其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注射可溶性CD40L(sCD40L)可促进骨髓移植小鼠粒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恢复。本实验采用外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了sCD40L对小鼠急性辐射损伤的救治作用。结果显示,体内注射sCD40L以最佳剂量100μg处理受照小鼠时可明显延长其存活时间,并促进CD8^ T细胞比例和CD4^ /CD8^ T细胞比值的恢复。说明sCD40L对受照小鼠免疫系统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微核实验、Annexin Ⅴ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双荧光染色结合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的VND3207对60Co γ射线照射人淋巴母细胞AHH-1基因组损伤和凋亡的防护作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显示,5~40μmol/L VND3207能显著减轻2Gy 60Coγ射线照射AHH-1细胞的即刻DNA双链断裂损伤,其表现为与未加药组相比,VND3207保护组细胞的DNA双链断裂损伤(彗星尾矩)显著减小(p<0.01),保护效果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更明显。同样,VND3207在5~40μmol/L浓度下,能显著降低0.5Gy、1.0Gy和2.0Gy 60Coγ射线照射AHH-1细胞的微核率,且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40μmol/L浓度作用下2.0Gy照射细胞的微核率减少40%。Annexin Ⅴ标记结合流式细胞术和双荧光染色法检测均显示,4.0Gy 60Coγ射线照射AHH-1细胞后8~48h,凋亡发生率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40μmol/L VND3207能显著降低4.0Gy照射诱发的凋亡率及坏死率。本实验结果表明,VND3207对60Co γ射线致细胞基因组损伤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采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正常人淋巴母细胞(AHH-1)、受照AHH-1细胞和AHH-1旁效应细胞在照后8h和24hAP1S1基因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情况;采用siRNA干扰技术抑制AHH-1细胞AP1S1基因表达,并利用CCK-8的方法检测AHH-1旁效应细胞细胞增殖率的变化,NO检测试剂盒检测AHH-1旁效应细胞培养液NO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1)受照细胞、旁效应细胞中AP1S1基因mRNA、蛋白表达变化明显,AP1S1基因在受照及旁效应细胞中显著上调,其中旁效应细胞上调更加明显。(2)抑制AP1S1表达的旁效应细胞组在照后16h、24h时间点增值率高于阴性对照组,说明AP1S1可能在介导旁效应损伤中起作用;各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NO含量相比变化不大(p0.05),说明抑制AP1S1表达对NO释放与运输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美娟  丁振华 《辐射防护》2006,26(3):188-192
为探讨湿热环境对辐射损伤动物的影响,将受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的小鼠放人自然湿热环境(HHE)及模拟HHE中,观察其对小鼠存活时间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拟HHE暴露条件,7Gy照射,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缩短,死亡率增加;9Gy照射,暴露60分钟以上,小鼠一周内全部死亡;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各组均在照后显著下降,但室温(RT)组比HHE组下降幅度小且恢复较快。(2)自然HHE暴露条件,7Gy照射,小鼠存活时间缩短,死亡率增加;9Gy照射,除HHE暴露3h外,小鼠存活时间缩短,死亡率增加。RT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下降速度低于各自然HHE组且有顿挫回升。所以,自然及模拟HHE环境,使受照小鼠生存指标明显下降,加重照后早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探讨体内补充褪黑素 (melatonin ,MLT)对电离辐射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实验采用昆明小鼠 ,连续 1周每天腹腔注射 0 .1mg/kg(体重 )的MLT ,第 8天给予 1~ 4Gy全身照射 ,2 4h后检测脾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另外 ,小鼠腹腔单次注射 0~ 2 .5mg/kg(体重 )的MLT ,60min后给予 2GyX射线全身照射 ,1 2h后检测脾淋巴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时相 (用流式细胞术 )和DNA裂解率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 )的变化。结果发现 :小鼠连续 1周腹腔注射MLT ,1 .0~ 4.0Gy照射后 2 4h ,脾淋巴细胞数呈剂量依赖性降低 (p <0 .0 1 ) ;而受照前连续 1周注射MLT( 0 .1mg·kg- 1·d- 1) ,预先给予MLT组脾淋巴细胞数比预先不给予MLT组显著增高 (p <0 .0 5 )。 2GyX射线全身照射后 1 2h ,细胞凋亡小体百分率和DNA裂解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1 ) ,G0 /G1期和G2 +M期细胞百分数增高 (p <0 0 5 ) ,S期细胞百分数降低 (p <0 .0 1 ) ,细胞发生G1和G2 期阻滞 ;而照射前单次注射MLT ,其凋亡小体百分率和DNA裂解率均显著降低 (p<0 .0 5或p <0 .0 1 ) ,G1期阻滞缓解 ,G2 期阻滞加剧。以上结果表明照射前预先补充MLT可减轻电离辐射所致小鼠脾淋巴细胞损伤 ,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叶飞  刘树铮 《辐射防护》2001,21(6):365-368
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低、高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后不同时间小鼠胸腺细胞CyclinB1和p34^cdc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假照组相比,75m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8h小鼠胸腺细胞CyclinB1蛋白表达开始升高,12h达高峰,48h恢复至正常水平;而2Gy照射后4h小鼠胸腺细胞CyclinB1蛋白表达开始降低,12h降至最低,24h有回升趋势,48h恢复至假照水平。p34^cdc2蛋白的表达,与假照组相比,75mGy照射后4~48h未见明显变化;而2Gy照射后的时程变化与相同剂量照射后CyclinB1蛋白表达的变化基本一致。提示:低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可诱导小鼠胸腺细胞CyclinB1蛋白表达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周期进程,但对p34^cdc2表达无影响;相反,较高剂量照射导致CyclinB1和p34^cdc2蛋白表达均下降,最终发生G2阻滞。  相似文献   

12.
孟庆勇  刘志辉  郑辉 《辐射防护》2005,25(4):211-215,222
通过研究小鼠胸腺细胞周期进程、巨噬细胞吞饮和分泌功能的变化,探讨半叶马尾藻多糖(SHP)对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影响。利用常规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小鼠巨噬细胞的功能和胸腺细胞周期进程。结果发现给予小鼠5 Gy^60Coγ射线单次全身照射(剂量率为0.673Gy/min),小鼠巨噬细胞吞饮功能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但是,在照射前给予SHP(10mg/kg~40mg/kg)组的小鼠巨噬细胞吞饮功能明显高于单纯照射组,小鼠巨噬细胞IL-1分泌功能SHP(20mg/kg~40mg/kg)加照射组也显著高于单纯照射组。5Gy照射引起小鼠胸腺G0/G1期细胞百分率增高,S期和G2/M期细胞百分率减少,SHP(20mg/kg~40mg/kg)可以有效抑制辐射损伤小鼠胸腺G0/G1期阻滞和G2/M期细胞百分率下降,SHP(10mg/kg~40mg/kg)也能够预防辐射损伤小鼠S期胸腺细胞百分率的下降。说明SHP对辐射损伤小鼠胸腺细胞和巨噬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凝溶胶蛋白(Gelsolin)在辐射损伤中的作用,以6、8和12Gyγ射线分别照射BALB/c小鼠和人小肠上皮隐窝细胞(HIEC).于照后不同时间抽提HIEC全蛋白,Western blot半定量法检测胞浆型Gelsolin(cGSN)蛋白相对含量.照射后24h给受照小鼠注射重组人源Gelsolin蛋白,不同照后...  相似文献   

14.
以人外周血为研究对象,研究照射后RPS27L基因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以及本底水平,探究其作为辐射损伤早期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采集3名健康成人外周血,利用γ射线对其进行照射至吸收剂量分别为0、0.5、1、2、4、6和10 Gy,受照后37℃培养2、4、8、12和24 h,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PS27L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在37个健康人个体中的本底水平。结果显示,受照后的4、8、12和24 h RPS27L基因表达变化显著,而且具有很好的剂量依赖关系;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中RPS27L本底水平相对稳定。因此,RPS27L基因具有作为新的辐射损伤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观察植物凝集素PHA-L对小鼠急性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采用动物30 d存活率实验,即小鼠全身辐照至吸收剂量为7.2 Gy后观察其存活情况;利用外周血和免疫学实验,小鼠全身照射至吸收剂量为7.2 Gy后测外周血白细胞数(White blood cell,WBC)、股骨有核细胞数(The number of nucleated cells in bone marrow,BMNC)、骨髓DNA含量以及各脏器指数;对小鼠进行9.0 Gy腹部照射,取小肠组织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照射给药组小鼠30 d存活率比单纯照射组均有提高,特别是高剂量组提高约60%;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高剂量组的白细胞数、骨髓DNA含量和脾结节数均有提高,分别从0.74±0.16、1.02±0.17和9.80±6.46提高到1.18±0.40、1.22±0.17和18.10±6.87,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PHA-L对脏器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高剂量组小鼠肠道组织损伤恢复明显。提示植物凝集素PHA-L对急性辐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雄性昆明小鼠为对象,探讨低聚壳聚糖和岩藻低聚糖对其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辐照对照组、低聚壳聚糖低剂量组[每天0.9 mg/kg(体重)]、低聚壳聚糖高剂量组[3 mg/kg(体重)]、岩藻低聚糖低剂量组[0.9 mg/kg(体重)]和岩藻低聚糖高剂量组[3 mg/kg(体重)]6个组,采用灌胃方式,连续灌胃25天。空白对照组和辐照对照组则给予等量去离子水。在第17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均接受一次性全身4 Gy的 60Co γ射线照射。照射后第1天和第7天,对小鼠的免疫、遗传和抗氧化三方面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灌胃低聚壳聚糖和岩藻低聚糖的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均显著升高,未表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说明两种多糖可能对辐射损伤小鼠的器官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灌胃多糖的小鼠股骨骨髓DNA含量显著增加,低聚壳聚糖高剂量组表现更突出,表明两种多糖能够减轻辐射诱导的遗传损伤;灌胃多糖的小鼠肝脏、心脏和肾脏的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表明两种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低聚壳聚糖和岩藻低聚糖对辐射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为保健品开发可能性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富勒烯与赖氨酸直接反应,合成了一种富勒烯赖氨酸衍生物(C60-Lys),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NMR、13C-NMR等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细胞毒性研究发现C60-Lys对人淋巴母细胞AHH-1的毒性较小,在1200mg/L浓度以下的细胞存活率和未用药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辐射生物效应研究发现400mg/L以上C60-Lys预处理能显著提高受照细胞的存活率,并降低辐射诱发的凋亡率,其辐射保护效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说明C60-Lys预处理对受4Gyγ射线照射的AHH-1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文波  庞华  周静  吴宏  姜蓉 《辐射防护》2016,(4):218-223,231
利用直线加速器全身均匀一次性照射昆明小鼠,建立放射损伤模型,经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NS)、枸杞多糖(LBP)50、100和200 mg/kg,连续注射观察14天,计数小鼠外周血WBC、RBC、PLT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检测BMNCs的细胞周期、凋亡率及BMNCs表面黏附分子CD49d和CD44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照射后小鼠表现为饮水、进食减少,行动缓慢、嗜睡,毛发凌乱,光泽性差,说明放射损伤模型建立成功;在相同时间点下,N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外周血WBC、RBC、PLT及BMNCs细胞计数明显减少(p0.05)、BMNCs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5)、G_0/G_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BMNCs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多(p0.05)、黏附分子CD49d和CD44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各LBP组与NS组相比,外周血各项指标、BMNCs细胞计数明显增多(p0.05)、BMNCs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多(p0.05)、G_0/G_1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p0.05)、黏附分子CD49d、CD44表达明显增加(p0.05)。以上结果说明,LBP可能通过加速BMNCs细胞周期由G_0/G_1期向S期转换、降低BMNCs细胞凋亡率,提高放射损伤小鼠BMNCs细胞的增殖能力,进而上调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9d和CD44的表达,来促进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雄性C57小鼠60只平均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0 Gy)、模型对照组(1.0 Gy)、阳性药对照组(1.0 Gy+523片)、西咪替丁(Cimetidine,CMD)低、中、高剂量组(1.0 Gy+33.3、1.0 Gy+100、1.0 Gy+300 mg/kg),采用60Cog射线全身照射至吸收剂量1.0 Gy,剂量率为8.33 m Gy/min。CMD于照射前连续灌胃给药6 d,每天1次,照射后5 h给药1次。照射后24 h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数和血清中IL-2、IL-4、IL-6、IL-12、IFN-g和TNF-α含量。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照射后24 h,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CD3~+、CD3~+CD8~+T细胞和CD3~-CD19~+B细胞数量均下降(p0.01),血清中的IL-4、IL-12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与辐照模型组比较,CMD各剂量组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CMD给药组血清中IL-4、IL-6、IL-12、TNF-α和(40)FN-g含量显著增加(p0.01,p0.05),CMD高剂量组的CD3~+、CD3~+CD4~+和CD3~+CD8~+T细胞及CD3~-CD19~+B细胞数量均显著上升(p0.01,p0.05)。结果提示,CMD可有效改善g射线辐照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辐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检测了不同剂量X射线全身照射后 ,昆明种小鼠胸腺细胞p16、CyclinD1、CDK4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和量效关系。结果表明 ,2GyX射线照射后 8h小鼠胸腺细胞p16表达明显增高 ,2 4h达到峰值 ,持续至照射后 4 8h ,72h降至正常水平 ;CDK4表达水平在照射后8h明显降低 ,12h降至最低 ,照射后 4 8h恢复近正常水平 ;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轻度下调。不同剂量 (0 .5 - 4Gy)照射后p16蛋白表达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2Gy组与假照射组相比显著增多 (p<0 .0 1) ;CDK4蛋白表达在 2Gy照射后明显低于假照射组 (p <0 .0 1) ;CyclinD1表达在 0 .5 - 2Gy照射后可见下降趋势。结果提示 :p16 /CyclinD1/CDK4 /pRb通路在电离辐射诱导胸腺细胞G1期阻滞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