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血清、肝组织IL-1β、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和肝组织IL-1β、IL-6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血清IL-1β、IL-6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组织病理损害减轻,血清IL-1β和肝组织IL-6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柔肝消癥饮能显著下调肝硬化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具有减轻肝硬化炎症损害,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以及肝脏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和柔肝消癥饮高、低剂量组。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TGFβ1水平以及肝脏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血清TGFβ1水平显著升高、肝脏TGFβ1 mRNA表达明显增强。各治疗组大鼠肝脏病理损害较轻、血清TGFβ1水平明显降低、肝脏TGFβ1 mRNA表达明显减少。结论:柔肝消癥饮通过显著抑制肝硬化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升高和肝脏TGFβ1 mRNA的表达,以达到抗肝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组织抑制因子-1(TI 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实验分组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复方鳖甲软肝片)对照组和柔肝消癥饮高、低剂量组。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肝脏TI MP-1和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肝脏中TI MP-1和TGFβ1表达明显增强。各治疗组肝脏病理损害较轻,与模型组比较,肝脏TI MP-1和TGFβ1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阴性药物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肝脏TI MP-1和TGFβ1表达也减少(P0.05)。[结论]柔肝消癥饮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硬化大鼠肝脏TI MP-1和TGFβ1的表达,以达到抗肝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肝细胞TGFβ1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肝细胞TGFβ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脏病理损害较轻,肝细胞TGFβ1表达减少(P<0.01).结论 柔肝消癥饮能显著抑制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细胞TGFβ1表达,具有抑制细胞外基质合成、抗肝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柔肝消癥饮对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肝小叶正常结构消失,肝间质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结节(假小叶),肝细胞体积明显增大,超微结构明显异常;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肝小叶结构受损较轻,纤维组织增生较少,肝细胞超微结构损害较轻.结论柔肝消癥饮具有改善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肝细胞超微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CCl4复合造模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模型,探讨毒消肝清丸对大鼠肝脏炎性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66只大鼠造模过程中有17只死亡,取3只大鼠检测内毒素和观察肝脏结构,确定造模成功,剩余随机分成正常组(n=6),模型组(n=8)、乳果糖组(n=8)、毒消肝清丸高、中、低剂量组(223. 4 mg/kg、111. 7 mg/kg、58. 9 mg/kg,n=8)。采用CCl4复合造模法造模8周,制备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乳果糖组予乳果糖,毒消肝清丸药物组按上述剂量每天给药1次,连续8周。测定内毒素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变化情况、采用ELISA检测肝脏组织TNFα、IL-1β、IL-6的含量;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检测TLR4、MyD88、NF-κB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各组间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 011,P 0. 001);模型组内毒素水平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 0. 01);给药后乳果糖组、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组大鼠血清内毒素含量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 01)。各组间大鼠血清IL-6、IL-1β以及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5. 390、38. 271、40. 241,P值分别为0. 002、0. 001、0. 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显著升高(P值均0. 01);给药后乳果糖组及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药物组大鼠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水平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值均0. 01)。各组间大鼠肝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 483、29. 547、19. 242、18. 752、22. 146、15. 834,P值均0. 0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值均0. 01);乳果糖和毒消肝清丸不同剂量治疗后大鼠肝组织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显著下降(P值均0. 01)。与低剂量治疗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TLR4、MyD88、NF-κB mRNA及其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尤为显著(P值均0. 01)。结论药物组可能通过下调肝脏组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信号的转导,减少了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进而缓解内毒素血症并对肝脏组织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探讨黄芪在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形成过程中的防治作用。方法52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阳性对照组(B组)和黄芪干预组(C组,推荐剂量:1g/只大鼠)。采用CCl4造模,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汁酸(BA)及白蛋白(A)水平;HE染色和VG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及纤维化面积的变化,分析黄芪对肝功能及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结果肝硬化早期B组和C组的ALT、AST水平较A组明显增高(P〈0.01),而C组较B组损害较轻(P〈0.05),晚期B组和C组则无明显区别。肝硬化早期3组的血清白蛋白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晚期B组和C组较A组明显下降(P〈0.01),肝硬化早期3组的BA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晚期B组、C组较A组明显升高(P〈0.01)。肝硬化早期,3组的肝组织病理及胶原染色显示B组纤维化(S1~S3)较A组和C组明显(P〈0.05),晚期B组和C组则无明显差别。结论黄芪在肝病早期可起到延缓肝功能损害及纤维化的作用,但如不去除有害因子,则不能阻止肝病向晚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软肝冲剂治疗前后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变化。探讨软肝冲剂对肝硬化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RT—PCR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和25例肝硬化患者软肝冲剂治疗前、治疗2、4、6月后PBMC中TGF-β1、IFN-γ和IL-8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PHA体外诱生PBMC培养上清中TGF-β1、IFN-γ和IL-18分泌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PBMC中的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TGF-β1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而IFN-β1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经软肝冲剂治疗后,TGF-β1 mRNA表达水平及分泌水平逐渐下降,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IFN-γ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及IFN-γ和IL-18分泌水平逐渐上升,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软肝冲剂能通过下调PBMC中TGF-β1 mRNA和上调IFN-γ和IL-8 mRNA表达,对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芪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参芪和常规治疗1个月;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参芪注射液治疗患者治疗后血清IL-6水平显著下降(68.6±12.3U/L对113.4±19.2U/L,P〈0.05),而IL-10水平显著升高(75.8±21.1U/L对22.6±7.3U/L,P〈0.01);参芪注射液治疗患者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和层粘蛋白等肝纤维化指标也明显降低(HA:98.6±12.3U/L对153.4±23.2U/L,P〈0.05;C-Ⅳ265.8±42.1U/L对432.6±67.3U/L,P〈0.01;LN101.9±20.6U/L对172.2±18.7,P〈0.05);结论参芪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软肝冲剂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机制是否与抑制TIMP-1的表达有关。方法:用CCl4诱导大鼠的肝纤维化模型(病理分期为0-Ⅴ期),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软肝冲剂和生理盐水治疗2个月后。对肝组织TIMP-1mRNA的表达进行分析,并检测羟脯氨酸(Hyp)的量,同时检测血清中TIMP-1和TGF-β1的浓度。结果:软肝冲剂能够降低大鼠肝组织中TIMP-1mRNA的表达和胶原蛋白的含量,同时血清中TIMP-1和TGF-β1较CCl4诱导的模型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软肝冲剂治疗肝纤维化可能通过阻止TIMP-1的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毒素致大鼠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时。肝、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及乌司他丁(ulinasta-tin)对肝、肾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一次性舌下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复制出大鼠MOF模型,在实验后2h、6h分别测定大鼠肝、肾组织SOD活性和MDA的含量。结果 大鼠MOF时。肝、肾组织中SOD活性较对照组降低(P〈0.01),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P〈0.01,P〈0.05)。而注射乌司他丁后,大鼠肝、肾组织6h组与MOF组比较SOD活性有所升高(P〈0.01),MDA含量下降(P〈0.01,P〈0.05)。结论 内毒素致MOF时体内SOD和MDA变化是导致大鼠肝、肾组织功能损伤的原因之一,而乌司他丁对大鼠肝、肾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利  朱海杭  徐永居 《胃肠病学》2007,12(12):756-757
背景:血清总胆汁酸(TBA)以及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U1)、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可判断肝硬化程度,但国内外研究关于肝纤维化指标与Child-Pugh分级关系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TBA含量以及PCⅢ、C-Ⅳ、LN、HA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4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酶法测定血清TBA含量,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空腹血清PCⅢ、C.IV、LN、HA水平。结果:血清TBA含量随Child.Pugh分级增高而升高,不同分级间有显著差异(P〈0.01)。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PCU1水平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5),各级肝功能患者间血清C-Ⅳ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LN水平显著高于A级和B级患者(P〈0.01,P〈0.05),肝功能B级和C级患者血清HA水平均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1)。结论:血清TBA含量能灵敏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对指导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PCU1、LN、HA对指导肝功能的分级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癌患者血清和组织IL-1β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IL-1β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探讨IL-1β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为胃癌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70例胃癌、45例癌旁和70例胃炎手术切除组织和胃镜下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组织IL-1β蛋白表达水平;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胃癌、胃炎患者血清中IL-1β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胃癌患者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胃炎病人(P〈0.05),且与临床分期有关,进展期胃癌高于早期胃癌(P〈0.05)。IL-1β蛋白在胃癌、癌旁和胃炎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5.95%、44.44%和22.50%;胃癌组IL-1β表达高于癌旁、胃炎组。低、未分化癌组织IL-1β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癌组织(P〈0.05);进展期胃癌高于早期胃癌(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胃粘膜组织中IL-1β表达高于胃炎组,提示胃粘膜IL-1β表达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瘦素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兵  罗和生  黄振录  黄莹 《内科》2007,2(1):7-9,F0003
目的通过检测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瘦素(Leptin)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瘦素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l4)油剂制备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注射后1、4、8周处理动物。抽取血清并留取肝组织,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瘦素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中瘦素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表达。结果放免及免疫组化结果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注射CCl4诱导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瘦素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0.05),且1,4,8周组瘦素的表达强度呈明显递增趋势(P〈0.01,〈0.05)。瘦素主要表达于肝星状细胞胞质中。结论瘦素主要表达于肝星状细胞,并可能通过窦内皮细胞发挥重要的促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炎平对肝纤维化肝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平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中对肝脏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的影响及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CCl4诱导大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和肝炎平治疗组。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CD)法检测肝组织中NE和DA水平。结果:肝炎平组和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内NE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且模型组NE含量低于肝炎平组(P〈0.05);而DA在3组中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炎平可增加肝纤维化肝组织中NE的含量,可能主要通过调节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的NE含量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甜菜碱对大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eysteinemia,HHcy)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甜菜碱低、高剂量组,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组。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给予酒精、鱼油灌胃配合高脂饮食构建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药物治疗于造模4周后开始,第8周处死全部大鼠,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plasma homoeysteine,tHcy)浓度、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白/球蛋白比值(A/G)、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Hcy、ALT、AST、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SOD、GSH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对比,甜菜碱低、高剂量组大鼠tHcy、ALT、AST、MDA均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SOD含量明显上升(P〈0.01),GSH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甜菜碱低、高剂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SAM组能显著增加肝组织GSH贮量(P〈0.01),但对血浆tHcy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余治疗作用均与甜菜碱治疗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甜菜碱可防治酒精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为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改善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本文结果显示,甜菜碱的作用优于腺苷蛋氨酸。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清IL-1β和IL--6含量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自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对冠心病发病和严重度的预测作用。方法:70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2组:急性冠脉综合症组32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38例,另有对照组患者30例。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冠脉造影术对冠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并了解其与血清中IL-1β、IL--6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IL-1β、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O.05);在冠心病组内,急性冠脉综合症组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5)。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与血清中IL-6水平呈正相关(r=0.358,P〈0.05)。结论:IL-1β、IL-6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其血清水平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个炎性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冷保存肝移植大鼠肝窦内皮细胞(SEC)细胞凋亡与移植肝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UW1h肝移植组(11=48)、UW12h肝移植组(n=48)。参照Kamada的方法行原位肝移植(OLT)。观察大鼠I68h存活率。分别于术后不同时相点采取血液及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透明质酸(HA)水平;TUNEL法检测SEC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UW12h组168h存活率为50%,显著低于UW1h组(F=6.39,P〈0.05)。UW12h组肝移植后血清ALT、HA水平明显高于UW1h组(F=3.99,P〈0.05;F=12.43,P〈0.05),两组大鼠ALT水平均于术后6h达高峰。UW12h组SEC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UW1h组和假手术组(F值分别为63.58和86.58,P值均〈0.01),两组大鼠SEC的AI也于术后6h达高峰,与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高峰时相点一致。且两组大鼠SEC的AI均与AL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值分别为1.0和0.962,P〈0.05)。结论SEC凋亡程度与移植肝肝细胞损害呈显著正相关,SEC凋亡是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关锋环节。  相似文献   

19.
观察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腺苷蛋氨酸低及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余三组给予酒精、鱼油灌胃配合高脂饮食构建酒精性肝损伤大鼠模型,造模4周后腹腔注射SAM,第8周处死全部大鼠。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otal plasma homocysteine,tHcy)、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水平、肝匀浆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Hcy、ALT、TC、TG、TNF-α、TGF—β、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GSH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SAM治疗组ALT、TC、TG、MDA(P〈0.01)和TNF-α、TGF—β明显降低(P〈0.05),GSH含量升高(P〈0.01),但血浆tHcy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SAM低、高剂量组各项指标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SAM可明显改善大鼠酒精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并与抗免疫炎性因子和抗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孟欣颖  马健  江晨  周长宏 《胃肠病学》2011,(10):593-596
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慢性炎症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IL)-17、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重要的炎症相关因子,三者在胃癌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IL-17、IL-6和TGF-β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月青岛市市立医院的50例胃癌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L-17、IL-6和TGF-β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IL—17、IL-6和TGF-β1中-高强度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胃癌组织中IL-17、IL-6和TGF—β1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IL-17表达与IL-6、TGF-β1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IL-17、IL-6和TGF—β1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促进作用,IL-6和TGF-β1可能是IL-17生成的正向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