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晓燕 《食品与机械》2021,37(10):181-184
为国民身体素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食育之路,必须深入分析与探索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食育理念。文章以传统饮食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概括出医食同源、饮食有节、饮食有礼等先进的食育观点。分析传统饮食与现代食育的关系,认为食育是弘扬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饮食文化是发展现代食育的基础。但探索现代食育仍面临着西方快餐文化冲击和国民食育进程缓慢等困境,必须采取强化国民食育意识、加强食育法制建设、健全食育教育体系、推进食育试点工作等措施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食育体系建设,真正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食育之路。  相似文献   

2.
"食育"(eating education)——饮食行为教育,已经倍受民众关注,甚至有人提出把它和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把食育列为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日本的《食育基本法》,即推行"食育",与德、智、体并列。那么,食育对民众有着怎样的重要性?是否需要把食育提升为基础教育?食育与我国饮食文化关系如何?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教育部食品科学营养教学指导主任李里特,请专家为我们解密食育与食文化。  相似文献   

3.
王秋云 《食品与机械》2022,(12):151-155
为了解城市青少年在健康饮食与营养知识、传统饮食文化、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开展食育状况调查活动。以1088名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从食物营养认知、正确饮食习惯培养与安全知识、传统饮食与礼仪的传承、食育知识认知及态度4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中学生对食物营养知识、传统饮食文化与礼仪、正确饮食习惯的认知程度较高,并显示出对全社会食品安全状况与食育教育的较高关注度。大多数青少年能正确认知嗜好性食品存在的健康隐患,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有效克制。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的食育教育活动参与意愿较强烈。建议加快食育教育进校园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广西轻工业》2016,(2):143-145
通过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高校饮食文化宣传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饮食文化宣传教育在湖南高校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从高校食堂、学生组织和饮食文化课程建设等三方面加强饮食文化宣传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日常习惯,扩大"食育"的文化影响力,促进高校饮食文化的课程建设,有利于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饮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正>食育的概念是由日本学者最先提出的,最初是指“吃什么、怎么吃”的教育或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还指出食育教育应始终贯穿儿童的成长过程。现在的食育被赋予了饮食文化内涵,还包含培养人的各种能力的教育,除了饮食文化的教育,还有人的价值观及能力的培养教育,能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如今,食育已成为备受瞩目的教育新重点,帮助儿童在饮食活动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已成为教育的新趋势。为此,我国学者林振华和刘红就如何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6.
系统梳理了日本幼儿食育的发展历程、实施特点,提出中国可在借鉴日本幼儿食育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从创设幼儿特色食育课程、加强食育师资培养、构建食育协同机制、传承优秀饮食文化和完善食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国幼儿食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饮食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行为,从而构成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饮食文化现象.大学生对饮食文化同样充满浓厚兴趣和热情,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中国高度教育,需要真正重视并发挥饮食文化的教育功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大学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而又特色独具的饮食文化活动,将"食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无疑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蒋洪 《美食》2014,(1):88-89
<正>四季餐桌,属饮食养生文化范畴。一年四个季节,从气候的变化到生物的发展各有不同,博大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将"四季"纳入其中,对于不同季节的饮食也颇有讲究,将大自然的规律与饮食规则、养生方法相结合。四季餐桌,属饮食养生文化范畴。饭店餐馆应季推出适口的饭菜,家庭可以了解自然生长的植物分别产自哪个季节?哪个季节吃什么食物对人体有益?按照时令节气调整饮食结构,保障家人身体健康。四季餐桌是中国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食育教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丰硕  王珞 《食品与机械》2021,37(10):176-180
以中国古代食育思想为基础,总结了国内外食育研究现状,从中国古代食育思想中食礼、食养、食技3个方面分析了其对现代中小学食育的启示,并从传统礼仪教育、传统饮食营养搭配学习和传统烹饪技法锻炼3个方面提出了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流传有"民以食为天"、"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思想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当今社会,受多元文化和价值理念冲击,西餐文化、日韩料理等国外饮食习俗备受大学生推崇,但对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不强,如能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来,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食育已经深入民众的生活,成为其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我国食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已有不同社会主体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食育工作,但是由于我国食育教育起步较晚,很多方面还需要借鉴国外食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饮食行为教育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已经产生一定的差距。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对日本《食育基本法》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立法理念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借鉴日本成熟、先进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开展食育工作所面临的客观问题,得出中国的发展需要食育、食育的发展需要立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元素,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饮食文化的思政和劳动育人功能。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将饮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饮食文化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然后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合理的融入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饮食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职食品教学要加强对饮食文化内容的渗透和指导,充分体现出教育传承的功能与价值。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做好模块教学整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把学生培养成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中职食品教学的重要宗旨。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高校食育现状和食育研究的意义,说明高校加强食育的重要性。借鉴国外先进食育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食育实践模式,即“双线两课堂”模式,探讨食育的实施路径,为我国高校开展食育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苏佳 《食品与机械》2021,37(10):171-175
在阐明“食育”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性梳理日本食育实施体系和实践发展状况,提出从进一步完善食育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构建以学校教育为重点的食育教学体系、建立多社会主体参与下的综合食育模式等方面推进中国食育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日本对食育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2005年6月制定了《食育基本法》,并成立了食育推进机构-食育推进会议,2006年3月实施"食育推进基本计划"。日本从立法入手,建立了由政府引导、全体国民参与的推动食育发展的体制,对增进国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享有"东方美食王国"的美称,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并积累了大量影响周边国家甚至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所蕴含的辩证法、历史观、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可以从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饮食文化典故》一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1、内容丰富、视角新颖,从饮食文化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家提到儿童教育,首先会联想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现在的孩子厌食、挑食、肥胖等现象非常普遍,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孩子最基本最重要的饮食教育——食育。2012年12月12日,由上海市食品学会,儿童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及乳酸菌专业委员会主办,养乐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知食育益肠道乐未来——2012儿童食育与营养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台湾阳明大学教授、亚洲乳酸菌联盟理事蔡英杰博士,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副主任医师、儿科营养学博士陈津津女士、及上海50家示范、一  相似文献   

20.
"食育"是国民健康的大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疾病、食品安全、食物生产与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有必要在提倡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提倡食育。文章论述了食育的定义、内涵和必要性。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婴幼儿开始。食育包括生命与营养科学知识的教育,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和食文化的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