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对药物性肝衰大鼠的治疗作用 ;测定受体存活率、肝功能的变化及CD4 ,CD8的变化。方法 :海藻酸钠体外包裹经胶原酶技术制备的异种 (豚鼠 )肝细胞为供体 ,SD大鼠为受体 ,D -氨基半乳糖 (19.5ml/kg)腹腔内一次性注射 ,制作肝衰模型。 4 8h后将微囊化的游离豚鼠肝细胞 (1.5× 10 7)移植于大鼠脾脏内。以豚鼠裸肝细胞 (1.5× 10 7)移植及生理盐水1.2ml脾脏注射为对照。移植后 14d观察存活率、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情况 ,免疫组化ABC法测定CD4 ,CD8的变化。结果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存活率 80 % ,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2 5 % )和裸肝细胞移植组(70 % )。 (P <0 .0 1 V P <0 .0 5 )。微囊肝细胞移植组 14d总胆红素 (7.99± 0 .5 8mg/L)和ALT(5 5±6 .7u) ,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9.6 3± 0 .83mg/LV 91± 8.0u)和裸肝细胞组 (8.9± 0 .6 6mg/LV 74± 7.1u)(P <0 .0 5VP <0 .0 1)。移植后 12h ,72h ,14d分别测定受体脾脏CD4 ,CD8淋巴细胞 ,微囊化肝细胞组72h ,14d呈阳性。裸肝细胞组均呈阳性。结论 :大鼠药物性肝衰微囊化肝细胞脾内移植后维持存活率14d ,细胞免疫参与排斥反应 ,肝细胞微囊化处理可延迟细胞免疫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毒活血汤联合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Caspase-8、Bid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肝衰动物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解毒活血汤联合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造模后24 h、48 h、72 h、120 h和168 h测定ALT、AST,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8、Bid表达。结果解毒活血汤联合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ALT、AST下降,48 h、72 h与裸肝组、微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毒活血汤联合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Caspase-8、Bid表达下降,48~168 h较裸肝组、微囊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活血汤联合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显著改善肝衰大鼠肝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大鼠肾脏内移植异种肝细胞后的生化指标变化,观察异种植肝细胞肾脏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防治效果.方法 建立大鼠90%肝切除肝功能衰竭模型.切肝术前1d分别植入豚鼠肝细胞和大鼠肝细胞,建立异种移植组、同种移植组及未移植对照组,观察受试大鼠的切肝术后24h血液受体总溶血补体活性(CH50)变化.结果 异种移植组、同种移植组24 h内受体CH50均下降,异种移植组下降尤为显著,以后逐渐回升,至7d时已达正常水平.结论 ALF大鼠肾脏内移异种植肝细胞后总溶血补体与排斥反应关系密切,异种移植组排斥反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海藻酸钠纯度对大鼠微囊纤维化和囊内肝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海藻酸钠纯度对微囊纤维化及囊内肝细胞组织形态、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逐步过滤和氯仿和丁醇萃取蛋白的方法纯化海藻酸钠,用纯化和未纯化的海藻酸钠制作两种微囊化肝细胞,分别作同种异体腹腔移植并观察移植后不同时间(2周、1、2、和6个月)微囊和囊内肝细胞的组织结构、功能表达及对急性肝衰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纯化组的微囊回收率较未纯化组明显增高(P〈0.001)。纯化组移植1个月时大部分肝细胞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移植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与成体肝细胞悬液对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 ,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 D-氨基半乳糖 ( D- gal)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 ,2 4 h后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治疗。 A组 :经脾内移植体外培养 7d的肝细胞 2× 1 0 7;B组 :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 2× 1 0 7;C组 :经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观察受体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A组、B组大鼠存活率 ( 77%、5 9% )与 C组大鼠存活率 ( 2 2 % )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A、B组与 C组大鼠的肝功能改变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经 HE和 PAS染色证实 ,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 :经脾内移植的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和肝细胞悬液均能提高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变化 ,但培养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优于成体肝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壳聚糖代替聚赖氨酸,制备包埋大鼠胰岛的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胶囊进行异种胰岛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SD大鼠胰腺原位消化法分离纯化胰岛,气流吹喷制作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钠(ACA)微囊化大鼠胰岛,比较微囊化与未微囊化胰岛的胰岛素释放情况、在异种受体腹腔内存活情况及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逆转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胰岛素释放试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糖尿病小鼠模型血糖正常持续时间为23~65 d(平均48 d),对照组为3~6 d(平均5 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小鼠腹腔灌洗分离ACA微囊化大鼠胰岛,发现微囊膜完整,囊壁无纤维化,胰岛存活良好.结论 ACA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胰岛素释放正常并可使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腹腔内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的动物模型,观察微囊及肝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改变,并探讨移植物转归。方法:实验组60只Wister大鼠(受体)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分离纯化SD(供体)大鼠肝细胞,进行微囊化包裹,以每只鼠2.5×10^7个微囊化肝细胞进行腹腔移植,在移植后1周、2周分别处死30只受体大鼠.回收微囊.进行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的观察。对照组15只Wister鼠只接受同等量空微囊.对比观察两组生存率、肝功能。结果:实验组大鼠存活率和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移植后1周,微囊膜较完整。微囊间可见小血管增生,其内细胞活性好(81%±3%),腹腔中未见到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迹象.且电镜观察细胞内结构正常、胞浆内细胞器丰富、核内容物存在。移植2周后微囊膜开始纤维化,部分肝细胞有变性。结论: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以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微囊及肝细胞随着移植时间出现退行性改变。微囊的纤维化可能是导致移植后肝细胞存活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混合细胞共微囊化对肝细胞功能的支持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F  Xue YL  Nan X  Liang F  Luo Y  Li YL  Gao YH  Yue W  Pei X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5):2481-2486
目的观察大鼠肝细胞、转基因肝星状细胞株HGF/CFSC和/或大鼠骨髓来源Thy-1^+β2M^-细胞(BDTC)共微囊化对肝细胞生物学活性的支持,及腹腔移植混合细胞微囊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利用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或混合细胞的微囊,依微囊内包裹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微囊化肝细胞组、微囊化肝细胞+CFSC/HGF组)和微囊化肝细胞+CFSC/HGF+BDTC组,通过观察囊内细胞形态和体外培养测定培养液中白蛋白和尿素的分泌,判断各组囊内肝细胞活性和功能的维持;将90%肝大部切除所致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按照移植微囊种类不同分为空囊对照组和上述3个实验组(每组10只),观察腹腔植入后不同时间大鼠的一般状况、存活时间、血生化改变、肝组织再生及微囊化移植物的组织学特征。结果与单独肝细胞微囊者相比,混合细胞微囊内肝细胞存活时间超过1倍,培养液中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明显增加(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微囊化肝细胞或微囊化混合肝细胞移植后,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显著改善、存活率明显提高(10/10 vs 1/10),其肝组织再生完全;移植21—42d时,部分微囊附着于肝脏表面并出现血管化,微囊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微囊内仍有存活的细胞,以微囊化混合肝细胞组优于微囊化肝细胞组。结论混合细胞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存活寿命、形态和功能的维持,微囊化混合肝细胞腹腔移植对促进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大鼠肾脏内移植异种肝细胞后的生化指标变化,观察异种植肝细胞肾脏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防治效果.方法 建立大鼠90%肝切除肝功能衰竭模型.切肝术前1d分别植入豚鼠肝细胞和大鼠肝细胞,建立异种移植组、同种移植组及未移植对照组,观察受试大鼠的切肝术后24 h血液生化指标改变.结果 异种移植组血糖(BG)和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较明显(P<0.05),同种移植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血糖(BG)、凝血酶原时间PT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微胶囊 (海藻酸钠 多聚赖氨酸 海藻酸钠 )对大鼠糖尿病异种胰岛组织移植的免疫隔离作用。方法 糖尿病大鼠 30只。随机分为 5组 :( 1)微囊组 ;( 2 )未包囊组 ;( 3)空囊移植组 ;( 4 )生理盐水组 ;( 5 )糖尿病组。每组各 6只。微囊组用微囊化的小鼠胰岛细胞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未包囊组用纯化后的胰岛细胞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空囊移植组用与微囊组数量相同的空微囊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生理盐水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入糖尿病大鼠的腹腔内。糖尿病组对糖尿病大鼠不行移植操作。各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后 2h、4h测量血糖 ,以后每天测定血糖 1次 ,1周后改为每 10d测 1次 ;同时称量体重 ,观察饮水量及尿量 ,直至空腹血糖高于 19.3mmol/l定为胰岛移植物排斥。结果 糖尿病组、空囊移植组及生理盐水组大鼠血糖无明显变化 ;微囊组糖尿病大鼠异种胰岛移植 2h后血糖明显低于未包裹组 ,下降幅度为 8~ 12mmol /L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未包裹组血糖下降仅维持 2~ 3d ,微胶囊组血糖下降可持续 5 6~ 12 0d ,两组持续天数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移植后 1个月从腹腔回收的微囊胰岛呈圆型、表面光滑 ,无明显纤维组织包绕。囊内胰岛DTZ染色呈桔黄色。结论 微胶囊制作技术可明显延长小  相似文献   

11.
太子参多糖粗提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研究太子参多糖粗提物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通过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免疫器官重量法、T细胞亚群CD3、CD4、CD,测定等方法,评价太子参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太子参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能不同程度地使CD3、CD4、CD4/CD8升高,使CD8下降。说明太子参多糖粗提物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CD3,CD4,CD8,CD4/CD8的差异以及在预测冠状动脉病变风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4-01~2007-04在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42例作为观察组,抽取静脉血,同时以40例正常体检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4/CD8。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观察组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结果观察组患儿CD3,CD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CD4,CD4/CD8显著升高(P<0.01)。冠状动脉病变组CD3,CD8明显低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而CD4/CD8显著高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结论T细胞亚群失衡在川崎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预测冠状病变发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不同外周血细胞GPI锚定蛋白的表达情况,为PN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PNH患者外周血各类细胞膜上CD55、CD59、 CD16及CD14的表达百分率。结果: PNH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膜上CD55、CD59表达均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且粒细胞上CD55、CD59表达率低于红细胞(P<0.05);血小板CD55、CD59表达率也较对照组减少(P<0.05);有27例PNH患者的淋巴细胞CD55、CD59表达降低,其缺失率达30%,低于粒细胞和红细胞;CD16在粒细胞上表达量差异很大(34%~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单核细胞上可见CD14表达缺失的PNH克隆,CD14表达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 检测外周各系血细胞CD55和CD59可以使典型PNH的诊断更加可靠,使部分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PNH明确诊断。检测CD16和CD14对排除PNH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周血中CD23 、CD19 及CD23 /CD19 细胞的异常表达在SLE发病及病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动期与稳定期SLE患者外周血中CD19 、CD23 及CD23 /CD19 细胞的表达率;同时应用流式直方图分析细胞表面CD19,CD23分子的表达密度。结果活动期SLE患者组CD23 、CD19 及CD23 /CD19 细胞表达率均高于稳定期SLE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稳定期SLE患者组CD23 及CD23 /CD19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稳定期SLE患者组CD19 细胞表达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且CD19 、CD23 及CD23 /CD19 细胞的表达率与病情积分及ANA均成正相关。活动期SLE患者组CD23的平均荧光强度与对照组及稳定期SLE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活动期SLE患者组CD19的平均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稳定期SLE组比较及稳定期SLE患者组CD19、CD23的平均荧光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外周血中CD23 、CD19 及CD23 /CD19 细胞的异常表达在SLE发病机理及病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CD23 、CD19 及CD23 /CD19 细胞的表达情况对SLE病情监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IgA肾病(IgAN)与扁桃体组织免疫异常的关系.方法 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IgAN患者19例,另以慢性扁桃体炎非肾炎患者19例作对照,扁桃体切除后运用Envision二步法对扁桃体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IgAN组和非肾炎组患者扁桃体组织CD4的阳性物面积系数分别为21.7土5.4和16.4±4.3,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扁桃体组织CD20的阳性物面积系数分别为57.3±6.7和63.2土5.8,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扁桃体组织CD8和TGF-β1的阳性物面积系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AN与扁桃体的免疫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观察加味青蒿鳖甲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期患者骨髓细胞CD34、CD13/CD3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5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常规化疗方案(DA或MA或HA方案)巩固维持治疗,治疗组加服加味青蒿鳖甲汤煎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髓细胞CD34、CD13/CD33表达率.结果:治疗组骨髓细胞CD34表达率及CD13/CD33表达率有所下降.结论:加味青蒿鳖甲汤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缓解期患者骨髓细胞CD34、CD13/CD33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CD28、B7-1(CD80)及B7-2(CD86)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SLE患者共刺激通路是否异常。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28、B7-4,及B7-2,并以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B7-1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而B7-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28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SLE患者PBLC上的B7-2及CD28的表达降低,影响B7-CD28共刺激通路,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脂多糖(LPS)刺激对CD80、CD86、CD40在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上表达的影响,探讨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中与T细胞活化的关系.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并进行OX42染色鉴定,当细胞培养达80%融合状态时分为正常培养组和LPS刺激组.采用RT-PCR法检测两组细胞CD80、CD86和CD40 mRNA的表达,硝酸还原法和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一氧化氮(NO)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量.结果 RT-PCR检测显示,LPS刺激组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CD80、CD86和CD40 mRNA的表达较正常培养组显著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培养组的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有少量NO和TNF-α分泌,LPS刺激组的小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和TNF-α的分泌量较正常组显著增加[(18.10±1.57)μmol/L vs (1.55±0.15)μmol/L,(51.07±4.30)pg/mL vs (2.37±0.31)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培养的大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有共刺激分子表达,LPS刺激后表达上调,提示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可能与T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分子靶点药物索拉菲尼(Sorafenib)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形成过程中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和自然杀伤细胞标记物CD57的分布、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改良法建立HCC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模型组(B组)、早期单倍组(C组)、早期双倍组(D组)、晚期单倍组(E组)、晚期双倍组(F组),在HCC形成早期和晚期应用单、双倍剂量的索拉菲尼对C~F组进行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观察HCC组织中CD57、CD68和CD34的变化.结果 B组CD57、CD68阳性细胞的数目逐渐增加,各个实验组(C~F组)分别在第12、14周时出现峰值后不同程度的减少,而D、F组在第18周后两者数目减少不明显,其中第20、22周时D、F组分别与B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同时D组比C组,F组比E组以及D组比F组亦显著增加(P<0.01,P<0.05),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D34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增加,各个实验组(B~F组)在第16周后随诱癌时间延长有不同程度的减少,D组与C、E、F组相比亦显著减少(P<0.05).结论 索拉菲尼不仅可以抑制HCC组织的血管生成,还可以诱导HCC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聚集,以早期双倍剂量组更明显,提示索拉菲尼治疗HCC的分子机制可能存在一种新的免疫调节机制,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CD133、CD34、CD44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不同表达组合所构成的细胞亚群.方法 收集术前病理确诊的肺癌新鲜组织40例,外周正常肺组织10例,制备成单细胞悬液,选用CD133、CD34、CD44、CD117、CD43、CD45、LIN(CD2,CD3,CD31,CD64)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上述表面抗原在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细胞中的分布,通过流式双参数图分析CD133、CD34、CD44双抗原组合表达形成的细胞亚群.结果 肺癌实质细胞中(LIN系列及CD45阴性),CD133、CD34、CD44表达弱阳性,CD117、CD43阴性;非参数秩和检验示,CD133、CD34、CD44在肺癌及正常肺组织幼稚细胞中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肺鳞癌与肺腺癌细胞中,CD44 、CD133-CD34-、CD133 CD44 、CD133 CD44-、CD133 CD34 、CD133-CD34 及CD133-CD44 的表达量不同(P<0.05),其余表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聚类分析显示,肺癌幼稚细胞可主要归类为4种亚型.结论 CD133、CD34、CD44可能是肺癌幼稚细胞标记,有利于更好研究肺癌细胞发育和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