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分化型甲状腺癌为低度恶性,自1985年4月至1995年6月,作者对其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37例,并进行总结分析。本文阐述了功能性颈清术的理论基础、手术适应证、手术要点及用于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作者认为:颈淋巴系统分布在颈部的肌肉、大血管等器官间隙的蜂窝组织中,并限定在一些筋膜之间,这些筋膜只要从被覆的肌肉和静脉上剥离下来,淋巴组织即可完整切除。如果适应证选择得当,施行功能性颈清术既能达到根治目的,又能保存功能及外形,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传统改良颈清扫术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差异。方法选取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50例,根据患者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局部的浸润度和转移程度,分别实施传统改良式颈清扫术(对照组,65例)和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实验组,85例)。对照组保留颈清扫术为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而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保留了颈部浅静脉、颈丛皮神经和颈横血管。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每例患者的平均淋巴结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耳部、颈肩部皮肤感觉基本上在术后3~5个月内可以恢复正常,并且其面部以及上颈部肿胀的发生率大大降低;实验组患者肩部疼痛麻木、锁骨下皮肤疼痛麻木、颈外疼痛麻木、枕部疼痛麻木、耳周疼痛麻木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功能保留颈清扫术,没有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难度,却达到了治疗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外侧筋膜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中修复乳房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行乳腺癌保乳术的7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乳房修复方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观察组38例采用胸外侧筋膜皮瓣移植,观察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乳房重建效果、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且术后均无肿瘤复发.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乳房外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手术满意度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病灶切除术中,利用胸外侧筋膜皮瓣填充乳房缺损部位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口底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o ZM  Zeng ZY  Xia LP  Chen FJ  Zhang Q  Chen WK 《癌症》2002,21(9):979-982
背景与目的:口底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口底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根治性治疗的79例口底鳞癌病例,比较其临床和病理阳性淋巴结分布差异;比较临床淋巴结阳性组经根治性颈清扫术,上半颈清扫术术后颈部的复发率和临床淋巴结阴性组经根治性颈清扫术,上半颈清扫术,颌下三角清扫术的复发率,及临床观察组颈部的复发率。结果:临床和病理阳性淋巴结分布都以Ⅱ区为主,分别占61.8%和40.0%。其次是Ⅰ区和/或Ⅲ区,而Ⅳ,Ⅴ,Ⅵ区则极少;临床淋巴结阳性组中根治性颈清扫术术后颈部的复发率低于上半颈清扫术者,但无统计学意义(X^2=3.403,P=0.065);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组中上半颈清扫术,颌下三角清扫术,临床观察等方法处理的颈部复发率分别是11.1%(1/9),40.0%(2/5)和23.5%(4/1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54,P=0.46)。结论:口底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分布主要在Ⅰ、Ⅱ、Ⅲ区;临床颈淋巴结阴性者宜进行Ⅰ、Ⅱ、Ⅲ区(上半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分化型甲状腺癌为氏度恶性,自1985年4月至1995年6月,作者对其行功能性颈巴结清除37例,并进行总结分析。本言语阐述了功能性颈清术的理论基础、手术要点及用于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作者认为:颈淋巴系统分布在颈部的肌肉、大血管等器官间隙的蜂窝组织,并限定在一些筋膜之间,这些筋膜只要从被覆的肌肉和静脉上剥离下来,淋巴邓可完整切除。如果适应证选择得当,施行功能性颈清术既能达到根治目的,又能保存功能及外形  相似文献   

6.
冯彦  王斌全  温树信 《肿瘤学杂志》2012,18(11):861-864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比较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放疗、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声门上型喉鳞癌临床N0(cN0)患者的疗效.[方法]检索Cochrane中心临床对照试验注册数据库、Medline(OVI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时间截至2012年6月.[结果]按纳入标准筛选,共有8个临床研究的995例患者纳入研究,涉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放疗、放射联合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在声门上型喉鳞癌N0患者的生存率和颈部复发率方面的比较.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与放疗、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相比较,并未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颈部复发率.[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大样本高质量的声门上型喉鳞癌cN0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目前最佳循证依据表明,声门上型喉鳞癌cN0患者经治疗后生存率及颈部复发率方面,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并非优于放疗、放疗联合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胫骨前肌肌筋膜瓣转位在胫骨肿瘤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胫骨上段骨肿瘤 3 1例。其中骨巨细胞瘤 1 7例 ,成骨肉瘤 8例 ,软骨肉瘤 4例 ,软骨母细胞瘤 2例。肿瘤切除后 ,沿深筋膜浅层游离外侧缘皮肤达趾长伸肌内缘。沿趾长伸肌与胫骨前肌的间隙切开深筋膜 ,向内游离深筋膜达胫骨前肌外缘 ,切缘的上端向内绕行 ,使胫骨前肌的胫骨侧起端与深筋膜一起游离 ,形成深筋膜及胫骨前肌肌瓣。将此肌筋膜瓣向内翻转 ,覆盖在假体前方 ,与内侧的髌韧带、深筋膜或股薄肌、半腱肌、半膜肌与鹅足缝合 ,形成一肌筋膜袖重新包裹在胫骨侧假体周围 ,然后再缝合皮肤。结果 切口愈合按甲、乙、丙、丁分级。其中 :甲级 2 6例 ,乙级 3例 ,丙级 2例 ,切口一期愈合。关节活动度 :术后 2周 ,0°~ 85°。术后 6周 0°~ 1 1 0°。随访 0 5~ 9 0年 ,局部复发 1例 ,远处转移 5例。结论 胫骨前肌肌筋膜瓣解剖血管恒定 ,血运丰富。采用胫骨前肌肌筋膜瓣向内转移与肌筋膜或深筋膜共同形成一肌筋膜袖重新包裹在胫骨侧假体周围 ,可有效避免胫骨肿瘤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陈小平  李圆 《肿瘤》2007,27(9):752-754
目的:探讨保留颈部肌肉、神经和主要血管的全功能性颈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应用。方法:19例年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施行保留肌肉和颈丛神经的全功能性颈清扫术。结果:19例患者术后全部耳部感觉良好,下颈部及肩部无麻木感。颈部肌电图术前、术后无差异。颈部外观无改变。结论:手术适应证:(1)N0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2)N1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仅仅局限Ⅵ区者,或颈内静脉旁淋巴结较小(长径<3 cm)无包膜外侵犯者。手术禁忌证:手术前已有不规范颈清扫术史者;颈淋巴结广泛转移或淋巴结有明显外侵者。  相似文献   

9.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中的宫颈再造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明 《肿瘤学杂志》2001,7(4):251-251
对照分析我院1998年至2000年间49例筋膜内子宫切除宫颈再造术与49例子宫全切除术病例,认为筋膜内子宫切除宫颈再造术手术安全性提高,手术时间短,术后对性生活影响小,解除了术后宫颈残端癌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舌体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Guo ZM  Zhang Q  Zeng ZY  Chen FJ  Wei MW  Peng HW  Xu GP  Chen WK  Wang ZF 《癌症》2003,22(3):282-285
背景与目的:目前,对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舌癌病例是否需行颈淋巴清扫术治疗仍存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舌体鳞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分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应用于cN0舌癌病例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至1997年214例手术治疗的舌体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N0pN+(病理检查淋巴结阳性)病例和cN+pN+病例的颈部转移淋巴结分布规律;比较不同分组的远期疗效;Cox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舌体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pN+病例69例,颈淋巴结转移率32.2%,其中同侧Ⅰ、Ⅱ、Ⅲ、Ⅳ、Ⅴ区各占22.3%、33.5%、22.3%、4.6%、1.0%;对侧Ⅰ、Ⅱ、Ⅲ、Ⅳ、Ⅴ区各占6.6%、3.6%、3.0%、2.0%、0.5%。pN+组和pN0组5年生存率各为47%、83%(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舌体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为T分期、N分期。结论:舌体鳞癌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于同侧颈部Ⅰ、Ⅱ、Ⅲ区;分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cN0病例既可起治疗的作用,又可用于评价颈部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决定是否行全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改良Glasgow评分(modified Glasgow prognostic score,mGPS)联合其他临床资料评估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术后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宫颈癌术后患者数据,计算mGPS,将mGPS及其他临床数据纳入COX回归模型分析可能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之一,LNM阳性者生存率明显降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18)已将LNM状态纳入疾病分期。有关宫颈癌LNM危险因素的研究,绝大多数文献是通过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adical hysterectomy,RH)标本的病理因素,来分析宫颈癌LNM的危险因素。然而,能否在根治性手术前对LNM状态作出预判,目前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本文旨在检索有关早期宫颈癌患者锥切标本病理因素与LNM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并加以分析总结,目的是找出早期宫颈癌RH前与LNM有关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对预测早期宫颈癌LNM风险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规腹腔镜根治手术与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LNSRH术式)治疗宫颈癌患者的疗效以及术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发症情况。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我院接受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94例宫颈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4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其中47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联合LNSRH术式,纳入观察组;47例患者采用常规腹腔镜根治手术治疗,纳入对照组,对比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FACT-Cx评分、血清相关炎症因子(IL-6、IL-8、TNF-α、LP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NSRH术式与常规腹腔镜根治手术均可作为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有效手段,其中LNSRH术式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NEAT1(lncRNA-NEAT1)在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及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并初步探讨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1例首治的宫颈病变患者(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19例,宫颈癌12例)和22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血清lncRNA-NEAT1表达水平,探讨血清lncRNA-NEAT1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同时,收集宫颈癌患者术后血清标本5例,分析术前、术后血清lncRNA-NEAT1的表达变化。结果:宫颈病变患者血清lncRNA-NEAT1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宫颈癌患者血清lncRNA-NEAT1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用血清lncRNA-NEAT1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 0.664,P=0.043(95%CI:0.511~0.818),灵敏度为63.6%,特异度为74.2%;lncRNA-NEAT1低表达与宫颈癌细胞分化差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均>0.05);术后患者血清lncRNA-NEAT1的表达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血清lncRNA-NEAT1可作为宫颈癌潜在的肿瘤标志物,有望应用于宫颈病变(CIN及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宫颈癌分化类型的判断及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多西他赛+奈达铂的新辅助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陕西省肿瘤医院的248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只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为对照组,每组124例。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初治时肿瘤直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平均新辅助化疗次数1.30次,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的体积明显缩小。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也降低(P<0.05),淋巴结清扫数量、阴道切除长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平均化疗次数及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西他赛+奈达铂的新辅助化疗能够显著缩小宫颈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同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其中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精准医学自2015年被正式提出以来,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层面探究宫颈癌的发病机制,并利用生物大数据综合分析推动宫颈癌的诊治。HPV DNA与人类基因组整合是宫颈癌发生关键点;多种基因的序列及拷贝数异常所致的基因表达特点改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不同类型宫颈癌分子表达特点日渐清晰;甲基化异常和非编码RNA尤其是长链非编码RNA方面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成果备受瞩目。宫颈癌精准理论的发展将为临床精确治疗奠定基础,在宫颈癌有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发展方面,精准医学具有广阔前景,有望使宫颈癌成为第一个可以预防的肿瘤,但如何将众多精准医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转化为临床实践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是全世界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由于肿瘤转移或复发,特别是对于那些晚期肿瘤患者,宫颈癌的总体预后仍然很差。肿瘤转移约占所有与癌症相关死亡的90%。因此,鉴定转移的原因和潜在标志物对于促进早期诊断,预测预后和制定新的宫颈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宫颈癌的发展和恶性进展期间,许多microRNA(miRNA)已被证明能显著失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可以有效调节上皮间质转化(EMT)的过程,miRNA包含控制EMT信号通路和直接靶向EMT转录因子进而调节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性,本文将简要阐明miRNA调控EMT对宫颈癌侵袭转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卓娜  柏璐  张晓红  魏莉 《现代肿瘤医学》2019,(22):4125-4128
随着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宫颈癌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逐渐增多。保留生育功能的术式在治疗早期宫颈癌的同时,为患者保留生育的希望。通过回顾文献,总结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适应症,手术方式及患者术后妊娠情况,探讨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晓阳  于韬 《现代肿瘤医学》2018,(12):1925-1927
目的:探讨经阴式三维超声(3D-TVUS)与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宫颈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Ib1-Ⅱa2期临床早期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前宫颈癌用临床FIGO、3D-TVUS、MRI进行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比较用3D-TVUS和MRI对肿块大小、宫旁组织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3D-TVUS和MRI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一致性较好,在诊断宫颈癌肿块直径、宫旁组织浸润都有较高的准确率,诊断淋巴结转移3D-TVUS比MRI较优。结论:3D-TVUS与MRI对宫颈癌分期均有较好的准确率,MRI在宫颈癌分期中优于3D-TVUS技术,但3D-TVUS实用、方便、可重复检查,有实用价值,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提高宫颈癌在术前的分期。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关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间淋巴结(the lymph node between sternocleidomastoid and sternohyoid muscle,LNSS)转移的相关研究较少。文献报道,LNSS在初治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中的转移率为7.4%~23.5%,但因其解剖位置隐蔽而易在颈淋巴结清扫中被忽视。LNSS认知的加深对于术中充分暴露相关区域并予以彻底清扫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针对LNSS概念的提出及目前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PTC患者颈部淋巴结处理中LNSS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