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红枣为原料对五种酵母菌采用密闭式发酵方式发酵红枣酒,通过比较五种红枣酒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和相对酒精含量的变化趋势及发酵结束红枣酒的甲醇、杂醇油的相对含量,总糖、还原糖、总酸含量和酒精度,筛选出最适合酿造红枣酒酵母菌。五种酵母中适合酿造红枣酒的酵母为法国Laffort F15陈酿型红葡萄酒酵母,发酵得到的红枣酒的杂醇油中,异丁醇未检出,检出的异戊醇的相对含量较少,为0.063 g·L-1,甲醇未检出,总糖含量为7.8 g·L-1,总酸含量为5.1 g·L-1,酒精度为8.5%vol,其酒香果香协调悦人,滋味柔和爽口。  相似文献   

2.
以桑椹鲜果为原料,利用现代发酵工艺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可获得桑椹酒。通过对桑椹酒主发酵的正交试验分析和明胶澄清试验的选择,实现了对影响桑椹酒的酿造工艺关键因素的优化。结果表明:桑椹果汁中添加SO2含量为50 mg/L、初始含糖量为23%和酵母含量为0.02%可以得到最佳发酵结果。在桑椹酒的澄清工艺试验中,添加0.11%的明胶含量可以获得最佳澄清效果,当大于这个浓度时,原酒的色度将会持续降低,腥味将增大,从而影响桑椹果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桑椹酒人工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桑椹酒人工发酵过程中一些主要成分如总糖、总酸、挥发酸、单宁、乙醇、甲醇、高级醇和酯等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桑椹通过加糖发酵原酒酒度可达到12.0%vol,总酸6.83g/L,pH3.12;单宁含量基本上无变化;挥发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但最终可控制在1.0g/L(国标≤1.2g/L);甲醇在刚开始发酵时就存在,且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高级醇主要包括正丙醇、异丁醇和异戊醇3种,占香气成分的50%,且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增加;发酵过程中还检测到乙醛、乙酸乙酯、己酸乙酯、戊酸乙酯、乳酸乙酯和一些未知成分。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红枣白兰地原料酒中杂醇油的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生产红枣白兰地原料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类、酵母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醪液初始p H值对杂醇油生成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安琪葡萄酒、果酒专用酵母发酵的红枣白兰地原料酒杂醇油含量较低;控制酵母接种量、降低发酵醪液p H值可减少杂醇油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5.
挥发酸是评价果酒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果酒中挥发酸的含量,主要取决于酿造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是否新鲜、对整个发酵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控制以及后续对原酒的贮存管理是否得当等。通过对挥发酸含量的测定,可以判断该果酒是否健康[1]。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在车间进行中试实验,验证在山楂果酒发酵过程中不同因素对挥发酸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个最适合山楂果酒的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6.
发酵条件对桑椹果酒中挥发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研究发酵条件对桑椹果酒挥发酸的影响。分别考察了糖度、温度、pH、酵母接种量等单因素对桑椹果酒挥发酸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糖度180 g/L、温度28℃、pH4.25、酵母接种量4%,在此条件下,挥发酸含量为1.32 g/L,酒精度10.5%vol,综合评分为0.93。桑椹酒样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鉴定,共检测到29种化合物,并以醇类、酯类为主。通过优化桑椹果酒发酵工艺条件,可有效降低果酒中挥发酸含量。  相似文献   

7.
酒是一类经发酵微生物将糖发酵而制成的酒精性饮料,除含有乙醇外,还有少量甲醇、杂醇油、醛、酮、酸和酯类等发酵产物。其中有些成分,如甲醇、杂醇油等对人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性,它们在酒中的含量应严格控制。国家规定100毫升以谷类为原料生产的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04克,100毫升以薯干代用品为原料生产的酒中不得超过0.12克;100毫升酒中杂醇油含量不得  相似文献   

8.
在冰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常有挥发酸超标的现象,研究冰酒高含量挥发酸的影响因素对冰酒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意义重大。试验对可能影响冰酒挥发酸含量的因素:冰葡萄汁的初始糖含量、酵母种类及用量、发酵温度和是否添加酵母营养盐分别进行控制试验,比较测定小试发酵的冰酒的糖、酸、乙醇体积分数、甘油等主要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冰葡萄汁初始糖度、发酵温度与挥发酸生成量呈显著正相关;发酵过程中所采用的酵母种类也会影响挥发酸的生成量,该研究中Y-3#酵母生成的挥发酸量最低;酵母用量以及添加酵母营养剂对冰酒挥发酸的生成量没有明显影响。同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冰葡萄酒挥发酸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贵州荔波产大果梅不同果实成熟度对发酵青梅酒理化品质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青梅果实经酒精发酵后果酒中挥发酸、游离二氧化硫、苹果酸、乳酸、乙酸、甲醇、异戊醇、腐胺、色胺、香气物质种类均有显著变化。青梅果酒酒精发酵过程中存在苹果酸乳酸发酵现象。完熟青梅果实挥发酸、腐胺、甲醇含量偏高,八成熟青梅果实酿酒香气物质种类相对较少,选择九成熟青梅果实酿造果酒有利于发酵过程控制和改善青梅果酒品质。研究结果为青梅酒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阎贺静  时月  刘畅  赵琳琳 《食品科学》2017,38(22):117-124
为酿造特色玫瑰香干红葡萄酒,开发本土发酵剂是目前重要发展方向。从昌黎产区玫瑰香干红葡萄酒自然发酵醪中共分离得到337株酵母,通过WL(Wallerstein laboratory)鉴别培养基对其进行分类鉴定、计数,将其鉴别为7大类,根据计数结果选取优势酵母接种至BIGGY(bismuth sulphite glucose glycine yeast)固体培养基,从中进一步筛选不产H2S酵母,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HBKS-Y1、HBKS-Y3为酿酒酵母,HBKS-Y2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考察3株本土酵母酿造因子耐性,发现3株酵母对乙醇、SO2、糖度均具有较高耐性,满足葡萄酒酿造要求;以商用活性干酵母FX10葡萄汁发酵为对照,考察3株酵母对玫瑰香葡萄汁单菌、混菌发酵理化指标和香气成分的影响,3株本土酵母单菌和混菌发酵各指标(例如:还原糖、酒精度、总酸、挥发酸、甘油和乙醛含量)均符合干红葡萄酒酿造标准。同时发现,与HBKS-Y2单菌发酵相比,3株酵母混菌发酵总酸和挥发酸含量降低,对葡萄酒有益,且混菌发酵对葡萄酒其他理化指标没有不利影响。本土酵母发酵尤其是混菌发酵,表征玫瑰香品种香气的萜烯醇类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活性干酵母发酵。以上结果表明,3株本土酵母可以应用于玫瑰香干红葡萄酒的酿造,且3株酵母混菌发酵对突出玫瑰香干红葡萄酒品种香气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以桑葚为原料,安琪活性干酵母SY为发酵菌种,采用全汁发酵法酿造桑葚果酒,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确定了桑葚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起始糖度为204 g/L,活性干酵母接种量为1.4 g/L,不添加偏重亚硫酸钾,起始pH自然,发酵温度为30 ℃,发酵时间8 d,制备得到的桑葚果酒的酒精度可达到9.3%vol,残总糖18.48 g/L,总酸8.12 g/L。该条件下,桑葚果酒酒液澄清透亮,颜色纯正,酒香果香浓郁,酸甜适口,口感醇厚,风味独特,感官评分为88.7分。  相似文献   

12.
The impact of fusel oil addition on volatile compounds formation in papaya wine fermented with yeast Williopsis saturnus var. mrakii NCYC2251 was studied with a view to enhancing papaya wine aroma production. Time-course papaya juice fermentation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W. saturnus var. mrakii NCYC2251 with fusel oil added (0, 0.1 and 0.5% v/v).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yeast growth, Brix and pH changes were similar for all fermentations except for those added with 0.5% (v/v) fusel oil. The addition of 0.5% (v/v) fusel oil inhibited yeast growth. A wide range of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produced during fermentation including acids, alcohols, esters and aldehydes with esters being the most abundant volatile compounds produced. The addition of 0.1% (v/v) fusel oil reduced the production of undesirable volatiles such as ethyl acetate and acetic acid, while increasing the desirable volatiles production such as ethanol and acetate ester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apaya juice fermentation with W. saturnus var mrakii NCYC 2251 together with a low concentration of added fusel oil can be another means of modulating papaya wine aroma compound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试验优化桑葚果酒发酵工艺及其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均  黄传书  赵珮  刘艳 《中国酿造》2021,40(1):98-104
以桑葚为原料,以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初始糖度和酵母接种量为自变量,以花色苷含量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桑葚果酒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桑葚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8 d、发酵温度26 ℃,初始糖度24.5 °Bx,酵母接种量0.10 g/L。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所得桑葚果酒花色苷含量为208.79 mg/L,残糖量为3.1 g/L,酒精度为12.7%vol,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5.55%、97.82%。桑葚果酒呈澄清透明的紫红色,酒香馥郁,口感柔和,带有明亮的桑葚风味。  相似文献   

14.
孙敏  高鑫  李博  梅俊 《中国酿造》2018,37(4):196
以糯米和桑葚汁为原料,酿造桑葚糯米黄酒。 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发酵过程中酒曲用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桑葚汁用 量对桑葚糯米黄酒发酵的影响;以发酵酒精度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桑葚糯米黄酒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 发酵条件为酒曲用量0.60 g/100 g、发酵温度25.0 ℃、发酵时间10 d、桑葚汁用量17.0 g/100 g。 在该优化条件下,酒精度最高为14.46%vol, 感官评分为9.05分,酒体呈紫黄色、清亮透明;口味醇和、爽口,具有少量的桑葚味;酒体协调。  相似文献   

15.
以石榴和葡萄为原料榨汁,混合果汁经酸度和糖度调整后(添加蔗糖调整糖度,添加酒石酸和碳酸钙调整酸度),添加酵母,通过前发酵、后发酵,酿制出石榴葡萄酒.再以4-甲基-2-戊醇为内标物,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测定石榴葡萄酒中甲醇和杂醇油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2.1797%~3.2125%,加标回收率为95.8143%~101.9143%,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最后以该方法测定石榴葡萄酒中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检测结果甲醇未检出,杂醇油(以异丁醇和异戊醇计)0.0228g/100mL.  相似文献   

16.
以黑珍珠桑椹和赤霞珠葡萄为原料,进行桑椹葡萄复合果酒的研制,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特征。结果表明,桑椹与葡萄混合发酵的最佳质量比为1∶4,最佳发酵工艺为:酵母接种量2.0%、发酵温度24℃和发酵时间9 d。在此最佳条件下,桑椹葡萄复合果酒酒精度为13.6%vol,感官评分为90分。GC-MS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醇类20种、酯类9种、酸类10种、醛类3种、酚类3种、酮类1种、醚类2种、烯烃类2种。桑椹葡萄复合果酒色泽暗紫、幽深沉稳,果香与酒香协调,是一款兼具桑椹和葡萄果酒特有风味和营养功能的美酒。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桑椹果酒主发酵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在糖度150 g/L、柠檬酸添加量1 g/L、温度26℃、酵母接种量2 g/L条件下,对不同发酵阶段桑椹果酒pH、总酸、挥发酸、酒精度、总糖、干浸出物、有机酸和感官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主发酵过程中,pH先下降后上升,总酸先升高后降低,挥发酸、酒精度、干浸出物逐渐升高,总糖逐渐下降,发酵6 d时,理化指标趋于稳定。发酵结束后,理化指标分别为:pH4.22、总酸4.31 g/L、挥发酸0.72 g/L、酒精度7.22% vol、干浸出物20.15 g/L、总糖1.55 g/L;有机酸含量中,酒石酸、乳酸、柠檬酸含量较高,分别为2.184、2.303、1.115 g/L;通过感官评价,发酵6 d后,桑椹果酒感官达到最佳,主发酵结束。  相似文献   

18.
张龙  马辉  邓娜娜  王行  严蕊  马永昆 《中国酿造》2012,31(4):182-185
以黑莓为原料,研究黑莓白兰地原料酒发酵工艺。从4种酵母中筛选出AWRI 796酵母作为黑莓白兰地原料酒发酵用酵母,其起酵时间短,发酵平稳、彻底且产酒率高,原料酒香气协调,黑莓酒发酵香气典型。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参数,当发酵温度为14℃,酵母接种量为0.40g/L,发酵液中(NH4)2HPO4添加量为0.5g/L时黑莓白兰地原料酒中甲醇和杂醇油含量最低,分别为422.62mg/L,130.54mg/L。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采用异常威克汉逊酵母(Wickerhamomyces anmalus)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BO213混菌发酵制备桑葚酒,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感官、微生物、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桑葚酒的最佳混菌发酵工艺为:异常威克汉逊酵母与酿酒酵母的接种量均为1.5%,桑葚汁与蒸馏水体积比3:2,初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1 °Bx,前发酵温度28 ℃。采用最优发酵工艺制备的桑葚酒较酿酒酵母BO213单菌发酵的桑葚酒品质更优,感官评分为93.10分,酒精度为11.9%vol,总酯、总酸、挥发酸含量分别为2.42 g/L、7.95 g/L、0.84 g/L,其理化指标及微生物指标均符合相关国标要求。从混菌发酵的桑葚酒中共检出28种主要挥发性成分,较酿酒酵母BO213单菌发酵的桑葚酒多6种,赋予了桑葚酒坚果、樱桃、哈密瓜、草莓等香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桑葚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