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比较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与小切口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优缺点。方法将46例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且有相应手术指征的患者分成两组,即完全胸腔镜组(完全胸腔镜手术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与小切口辅助胸腔镜组(小切口辅助胸腔镜手术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在胸腔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引流液量、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病理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及大出血情况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完全胸腔镜组出血量(155.2±42.7)ml、止痛药物使用时间(6.8±1.2)d、引流液量(517.4±76.1)ml、拔管时间(4.8±0.8)d及住院时间(7.3±0.8)d均少于或短于小切口辅助组[(213.3±56.1)ml、(8.2±1.3)d、(633.0±80.5)ml、(5.8±1.0)d、(8.9±1.0)d],手术时间(129.8±23.9)min长于小切口辅助组(112.8±16.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量[(14.2±2.2)个vs(13.9±2.1)个]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适合于早中期肺癌,可以作为早中期非小细胞型肺癌的一种可行的、比较安全的手术方式,并可以成为一种标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周伟鹤  黄宪平  章岳峰  刘勇 《浙江医学》2016,38(1):39-41,48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手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使用全胸腔镜手术治疗组(全胸腔镜组46例,采用3孔法)及使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组(胸腔镜辅助组40例,采用2孔法)。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术后生存质量及无瘤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胸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胸腔镜组患者术后胸腔液引流量[(217.8±50.5)ml]和视觉模拟评分(VAS)[(3.9±0.6)分]均低于胸腔镜辅助组[(258.0±48.6)ml、(6.5±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12.96,均P<0.05)。全胸腔镜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评分[总分(88.7±9.6)分]高于胸腔镜辅助组[总分(71.1±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P<0.05)。两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胸腔镜手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远期疗效均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在>60 岁心脏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选取2014 年12 月-2016 年7 月于该院接受了全胸腔镜心脏手术治疗>60 岁心脏疾病患者14 例。患 者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右侧股动、静脉+ 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第3 ~ 5 肋间隙分 别戳孔1 个,全胸腔镜下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左心房黏液瘤切除术、三尖瓣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或置换 术、单极射频消融术及左心耳内口缝闭术等手术操作。结果 全组无中转前正中开胸,无死亡,均痊愈出院。 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130.71±34.3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69.14±36.08)min,手术时间为(252.50± 80.1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8.93±5.40)h,术后ICU 停留时间为(24.93±16.08)h,术后住院时间 为(9.93±3.03)d。术中失血量为(160.71±84.10)ml,术后24 h 胸腔引流量为(108.57±55.59)ml,胸腔 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65±1.47)d,平均输血量为(375.00±183.71)ml。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未见异常。患 者随访(10.21±7.63)个月,无死亡,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较术前改善(P <0.05);心脏彩超提示左心房 内径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术前缩小(P <0.05)。结论 在>60 岁心脏疾病患者中采用右侧股动、静脉+ 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侧胸壁戳孔,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操作,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single utility port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SP?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本院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患者251例,其中单操作孔胸腔镜135例,双操作孔胸腔镜1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中转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24 h引流量、胸腔引流时间、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等。结果:单操作孔组与双操作孔组患者中转率(7/135 vs. 6/116)、手术时间[(132.9 ± 56.4)min vs.(120.1 ± 86.9)min]、术中出血量[(162.8 ± 56.3)mL vs.(150.2 ± 86.9)mL]、淋巴结清扫数[(11.8 ± 2.9)枚 vs.(13.1 ± 7.3)枚]、并发症发生率(19/135 vs. 15/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4 h引流量[(194.9 ± 68.1)mL vs. (214.4 ± 62.4)mL]、留置胸腔引流管时间[(3.9 ± 1.3)d vs.(4.2 ± 1.2)d]、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3.9 ± 1.8)分vs. (4.6 ± 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NSCLC安全可靠,手术创伤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全胸腔镜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VATS)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 方法自2004年7月~2009年6月应用全胸腔镜(VATS)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MAT)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自发性气胸共83例,VATS组共42例,VAMT组共41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VATS组手术时间为78.8&#177;6.1min、术后胸腔引流量87.5&#177;26.3ml,住院时间5.4&#177;0.7天、吗啡总用量11.2&#177;2.1mg。术后出现并发症7例;VAMT组手术时间为45.8&#177;5.6min、术后胸腔引流量141.8&#177;68.2ml,住院时间6.1&#177;1.2天、吗啡总用量18.1&#177;3.4mg。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吗啡总用量、术后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个月VATS组38例患者返回工作,VAMT组为25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VATS组1例复发。VAMT组2例复发,两组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全胸腔镜及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都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全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优点,在不考虑经济条件情况下应选择全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6.
谢柏胜  董礼文  杨勇  王军  谢悦 《浙江医学》2018,40(23):2571-2573
目的探讨胸腔镜单孔T4交感神经链切断手术治疗手汗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原发性手汗症264例,将其中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行全胸腔镜单操作孔T4切断术的166例作为双孔组,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行全胸腔镜单孔T4切断术的98例作为单孔组。术中监测手掌温度判断手术疗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住院天数。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治疗有效率为100%。单孔组手术时间(36.4±7.1)min、出血量(6.0±3.1)ml、术后疼痛(3.5±0.9)分、住院时间(2.2±0.7)d均明显优于双孔组的(40.9±7.6)min、(9.2±4.4)ml、(4.4±1.3)分、(3.2±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胸腔镜单孔T4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具有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胸腔镜(RATS)下肺叶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学习曲线。 方法 选择早期肺癌患者36例,均接受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资料。接受肺叶切除的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A,B,C组,每组12例,比较各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胸腔引流量、胸导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肺叶切除A,B,C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9.6±65.2),(34.2±19.9)及(34.2±27.8)mL,A组分别与B组和C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3±37.5),(193.5±29.8)及(171.3±40.0)min,胸腔引流管引流量分别为(1 049.0±476.0),(997.3±352.2)及(768.0±284.3)mL,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14.7±3.4),(16.3±2.8)及(19.8±2.5)个,3组间3个指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熟练掌握三孔电视胸腔镜(VATS)早期肺癌的肺叶切除术的基础上,采取RATS的学习曲线约需12例,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胸腔引流量和淋巴结清扫数量可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玉庚  葛明建   《四川医学》2021,42(5):448-452
目的观察经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中免放闭式引流管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收集从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胸外科同一治疗小组接受VATS肺楔形切除术患者109例,其中术中免安置胸引管患者41例(观察组),常规安置胸引管患者68例(对照组),以每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且比较匹配后组间患者手术后临床指标(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止痛药应用时间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在胸腔镜下顺利接受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事件和中转开胸等。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割闭合器个数、手术时长、总住院费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病变直径小于对照组(9.4±5.1)mm vs.(11.44±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长和术后止痛药的应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1.6±0.8)d vs.(3.9±2.3)d、(1.2±0.5)d vs.(3±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在术后迟发性气胸的发生率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皮下积气发生率中观察组大于对照组65.7%vs. 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一部分接受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术中免置胸腔引流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快速康复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孔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三孔组与单孔组各40例,分别行三孔、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孔组手术时间(170.41±35.05 min)、淋巴结清扫数量(12.16±4.83 枚)与单孔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三孔组相比,单孔组术中出血量(91.29±11.74 mL)、术后引流量(1142.98±622.28 mL)较少,引流管放置时间(3.72±0.99 d)、住院时间(6.20±2.22 d)较短,疼痛程度(3.49±0.97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CRP(15.19±3.11 mg/L)、PCT水平(0.12±0.04 ng/mL)低于三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孔组与单孔组IgA分别为1.08±0.40 g/L、1.26±0.33 g/L,IgG分别为10.14±2.32 g/L、12.36±2.31 g/L,IgM分别为1.05±0.31 g/L、1.20±0.3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50%,高于单孔组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三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相比,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临床整体疗效较好,可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改善术后炎症反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2种不同引流方式(单根多孔引流管与双胸腔引流管)的效果,选择较佳的引流方式.方法 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7年9月期间排除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持续出血、支气管残端持续漏气而再次手术的数据完整的83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及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患者,依据引流管放置方式不同分为单根多孔引流管组(44例)与双胸腔引流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量、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平分(VAS)的差异.结果 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术后引流量[(887.16 ±263.27)mL比(1081.41 ± 435.06)mL],引流管带管时间[(4.45 ±1.59)d比(6.21 ±3.43)d],术后住院时间[(9.43 ±1.72)d比(10.95 ±2.11)d]均少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根多孔引流管组患者术后第2天VAS评分[(3.91 ±1.07)分比(4.64 ±1.42)分]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1.66 ±0.75)分比(2.08 ±0.77)分]小于双胸腔引流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电视胸腔镜辅助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放置单根多孔引流管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