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同时实现对润滑油多信息的状态监测,开发了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QCM)的能同时监测润滑油黏度和磨损颗粒的复合传感器,并进行了传感器不同油温条件下的稳定性等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型传感器对润滑油黏度和磨损颗粒量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线性响应和灵敏度,能准确测量润滑油黏度及磨损颗粒含量,且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旋转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旋转式黏度在线测量方法。该方法利用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对转子旋转时的黏滞力矩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传感器直流电机电流和油液黏滞力矩的关系来仿真计算油液黏度。研发一种发动机润滑油黏度在线检测传感器,通过高低温试验测试传感器对润滑油黏度的响应,并对传感器进行标定。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油液黏度变化具有较快的响应与较高的灵敏度,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克服了传统黏度计测量时间长、对环境要求苛刻、尺寸较大且价格昂贵的缺点。  相似文献   

3.
目前基于油液介电常数的变化来在线监测润滑油品质和含水率的传感器,存在着需要对传感器输出值进行温度补偿的问题。研究一种具有自动温度补偿功能的在线润滑油水分监测传感器,通过实验考察温度和润滑油中水分含量对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和动态响应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型传感器无需温度和其他补偿,对润滑油中水分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线性响应和灵敏度,能准确测量润滑油中的水分含量,且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传统发动机润滑油检测设备存在实时性差、体积庞大且价格昂贵等缺点,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谐振式油品检测系统。该系统以STM32为控制核心,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特性和阻抗特性,采用石英音叉油液传感器来采集待测润滑油的黏度和密度。通过阻抗转换器采集石英音叉传感器发生谐振时的阻抗值,利用大数据分析润滑油黏度和密度与采集到的阻抗的关系,最终计算得出润滑油的黏度和密度。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在0~0.016 Pa·s黏度范围内,系统测量误差小于7%;在820~950 kg/m~3密度范围内,系统的测量误差误差小于8%。  相似文献   

5.
使用FPS油品传感器测量柴油机润滑油的黏度和介电常数,并将其标准化后建立润滑油的实车监测模型.使用该模型对某重型柴油机润滑油进行监测,所测量结果与使用石油产品运动黏度测定仪测量的结果一致.因此,采用该模型可监测柴油机润滑系统的技术状况,为实车机油的在线监测和按质换油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黏度传感器存在的测试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基于黏度测量原理提出数据处理算法模型对黏度传感器进行标定,设计并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在较大温度范围内进行流体的黏度测量,并对提出的标定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标定算法模型对黏度传感器进行标定,提升了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能够将黏度测量平均绝对误差控制在5%以内。设计的黏度传感器对油液黏度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和较高的灵敏度,较好地满足了流体黏度的工程在线实时测量需求。  相似文献   

7.
流体动压润滑理论表明,流体动压润滑油膜的厚度对润滑油的黏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通过实验室自主开发的面接触润滑油膜测量仪(FST II)实测了润滑油黏度与流体动压润滑油膜厚度的对应关系,对于某一固定的速度和载荷获得了润滑油黏度和油膜厚度的关系式。利用这一关系式,可以获得未知的润滑油黏度。同时,还研究了载荷和速度对润滑油黏度和油膜厚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动压条件下,膜厚值与黏度值在双对数坐标系下存在线性关系,计算所得黏度值与标定黏度值误差小于5%,从而证明了本文利用面接触试验台通过测量膜厚获取润滑油黏度这一方法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润滑油黏度等级对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适应柴油发动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使用的需要,出现了不同黏度等级的润滑油,但润滑油黏度等级与其低温性能、高温性能、抗磨损性能等使用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还不够十分明确。实验研究润滑油黏度等级对其低温性能、高温性能和润滑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燃机油的黏度等级对其低温性能和润滑性能影响显著,高黏度等级润滑油温度较低时黏度增加较快,影响发动机的低温启动并加剧磨损,且功耗增加,但较高黏度等级润滑油有利于摩擦表面油膜的形成,可改善润滑;内燃机油的黏度对其高温性能有一定影响,较高的黏度有利于减小蒸发损失,但对高温清净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王泓 《润滑与密封》2016,41(7):143-145
通过对K-5001低压溶剂回收压缩机轴瓦磨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润滑油中有烃类气体溶解,导致润滑油运动黏度下降严重。为减少烃类气体在润滑油的溶解,选择合成基础油,根据压缩机工况以及轴瓦处最小许用黏度,确定润滑油黏度范围,最后选择一种适合烃类压缩机的合成机油。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烃类气体对该润滑油的黏度影响较小,润滑油能够满足设备工况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超  夏威 《润滑与密封》2015,40(1):20-23
在不考虑润滑油可压缩性和油池高度相同的条件下,采用 Realizable k -ε湍流模型、VOF 两相流模型,研究润滑油黏度、压缩机频率对低压腔涡旋压缩机离心式供油系统曲轴出口润滑油流量和主轴承径向供油孔出口润滑油流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压缩机频率越高、润滑油黏度越低,曲轴出口和主轴承径向供油孔出口润滑油流量越大,润滑油到达摩擦副的时间和供油量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越短,且润滑油黏度对供油量的影响比压缩机频率对供油量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核主泵、船用轴系等特定工况下推力轴承润滑油的进水问题,以46润滑油和68润滑油为例研究润滑油水侵对推力轴承润滑性能的影响。通过黏度测试获得润滑油中水分质量分数为0、0.5%、1.0%时的运动黏度,采用黏温曲线对润滑油含水前后的动力黏度进行表征。将润滑油的黏温关系代入推力轴承的润滑计算当中,获得不同含水量下轴承的最小油膜厚度、温升、流量及功耗等静态特性参数,并分析含水量对推力轴承起飞转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含水后对最小油膜厚度和功耗影响较大,对温升和流量影响较小;随着润滑油含水量的增加最小油膜厚度和功耗均降低,而温升增大,流量减小;使用2种润滑油在不含水和水分质量分数为0.5%时的起飞转速都在50 r/min以下,水分质量分数为1.0%时起飞转速都在50 r/min以上,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起飞转速增大。  相似文献   

12.
高温高剪切条件下润滑油粘度测定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彬  夏鹏  金中令 《现代仪器》2003,9(6):27-29
本文介绍润滑油在高温高剪切条件下测定粘度的方法及国内相关仪器动态,应用CANNON HTHS-1F高温高剪切粘度仪对润滑油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通过径向泄漏通道从压缩腔泄漏到吸气腔的气体泄漏量与堆积在该处的润滑油量有极大的关系,为了准确描述径向间隙处的润滑油量,以滚动活塞压缩机本体为基础设计一套试验装置,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径向间隙处的润滑油进行观察和图像采集,将采集的图像导入MatLab进行图像处理,得到滚动活塞压缩机在运行过程中的径向间隙处的润滑油量。以润滑油密封角为衡量润滑油量大小的指标,分析润滑油密封角与偏心轴转速、供油量、润滑油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以汽缸中心点和活塞与汽缸的理论接触点的连线作为分界线,润滑油并不以该分界线作为对称中心均匀地分布在吸气腔和压缩腔两侧,而是整体偏向压缩腔侧,并且该分布规律与润滑油黏度、偏心轴转速和供油量都无关;润滑油密封角随着转速的提高而增大,随着供油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润滑油黏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全陶瓷球轴承在油润滑条件下内部温度场分布及变化情况,提高全陶瓷球轴承的运转性能与使用寿命,以7007C氮化硅全陶瓷角接触球轴承为研究对象,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分析不同工况和润滑油黏度条件下全陶瓷球轴承腔体内部温度场及润滑油的分布状态;在轴承寿命试验机上进行相同条件下全陶瓷球轴承的动态特性试验,研究在油润滑工况下全陶瓷球轴承的温升特性。结果表明:随着轴承转速的提高,全陶瓷球轴承腔体内温度呈增大趋势,腔体内润滑油体积分数呈减小趋势;更换不同黏度润滑油发现随着润滑油黏度的增大,全陶瓷球轴承腔体内温度场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存在最优黏度值使全陶瓷球轴承腔体温度达到最小值,轴承服役性能表现最佳。研究成果为实际生产中全陶瓷球轴承最优润滑油的选择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G6.6-0.78型给水泵汽轮机在运行中润滑油油质发生劣化,黏度、闪点发生大幅度降低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润滑油油质的主要因素,找到油质发生劣化的原因,通过改造汽轮机轴封系统,解决了汽轮机油早期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邹龙庆 《润滑与密封》2023,48(12):32-39
为研究不同工况下变截面密封圈密封特性及润滑油膜温度场与黏温特性的关系,根据变截面密封圈密封机制,建立润滑油膜三维数值计算模型,考虑黏温特性和流体内摩擦效应,采用FLUENT和MATLAB软件,研究变截面密封圈润滑油膜在实际工况下的密封特性以及温度特性。结果表明:考虑黏温特性和在定黏度2种情况下所得结果差距明显,表明黏温特性对密封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油膜最高温度区域均处于外界环境侧,并随工况的改变而移动;油膜最高温度值随转速增加而升高,随密封压力增加而降低,但转速的影响大于其他工况参数;随润滑油温度升高,考虑黏温特性时油膜最高温度值随之增加,而定黏度时呈先减后增的趋势;泄漏量均随转速、密封压力和润滑油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密封压力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航空发动机日益严苛的工况要求,通过向某烃类航空润滑油中添加不同量的添加剂,制备一系列改性航空润滑油;采用氧化工况模拟标准装置,分别测试不同氧化时间、不同氧化温度下,改性油样及原油样的黏度、酸值、倾点、抗磨性能、承载能力、起始氧化温度(IOT)、氧化诱导期(OIT)等性能指标,评价改性油样的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氧化温度越高,改性油样颜色加深速度越缓慢,即抑制油品氧化效果越明显;相同氧化条件下,改性油样与原油样相比,酸值增速较低,即改性后油样能有效抑制酸值升高,改善了油品的抗腐蚀性能,同时改性对油品的黏度、倾点未产生不良影响;油样改性后未对抗磨性能产生不良影响,但有可能导致油品的承载能力下降,不过影响在可控范围内;油样改性后IOT、OIT值提升,氧化安定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对11个不同基础油含量的50—1—4Ф润滑油样品(标准油)和从现场采集的28个在用50—1—4Ф润滑油样品(在用油)进行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光谱分析。选择1465cm。作为测定其运动粘度的特征峰,分别对标准油和在用油样品的运动粘度和相应红外光谱的特征峰处的吸光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给出了回归方程。用另外20个新油样品较正了标准油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利用傅立叶变换中红外光谱法测定未用及在用50—1—49Ф润滑油的运动粘度是可行的,测定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