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芬太尼对异丙酚静脉注射疼痛的预防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与利多卡因和对照组比较 ,观察苏芬太尼对异丙酚注射引起的疼痛缓解程度。方法 选择 1 60例ASAI-II级的病人行胃癌根治术、肝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结肠切除术等随机分为 4组 ,组I在施行异丙酚诱导之前 60s,给与苏芬太尼 50mg(2ml) ;组II在施行异丙酚诱导之前 60s给与利多卡因 40mg(2ml) ,组III在施行异丙酚诱导之前 60s给与苏芬太尼 50mg+利多卡因 40mg(2ml) ;组IV对照组在施行异丙酚诱导之前 60s给与生理盐水 (2ml)。根据Ambesh法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每组疼痛的发生率。结果 与组IV相比 ,组I、组II和组III静脉异丙酚注射疼痛发生率降低 (P <0 .0 5) ,组III较组I、组II疼痛的发生率更低 (P <0 .0 5) ,而组I、组II间疼痛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 .0 5)。结论 苏芬太尼作为麻醉的辅助用药与利多卡因一样可降低异丙酚引起的静脉注射痛 ,与利多卡因之间无明显差异 ,而苏芬太尼与利多卡因和用有协同作用 ,静注异丙酚的疼痛发生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曾睿峰  唐岩峰  何伟  李军  连庆泉 《海峡药学》2009,21(10):103-106
目的观察预给利多卡因、芬太尼或布托啡诺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法,选择符合标准择期手术病人160例,随机分为A组(布托啡诺组)、B组(利多卡因组)、C组(芬太尼组)和D组(对照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前1min,四组病人分别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2mL)、利多卡因40mg(2mL)、芬太尼0.05mg(2mL)或生理盐水2mL。然后,所有病人以每秒0.5mL速度缓慢静脉注射丙泊酚100mg,从预给药开始由另外一名麻醉医生观察是否发生注射痛及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利多卡因组和布托啡诺组注射痛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芬太尼组注射痛发生率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各试验组效果:布托啡诺组≈利多卡因组〉t;芬太尼组。结论预给布托啡诺或利多卡因均可有效减少和减轻丙泊酚注射痛,但预给芬太尼不能有效减少疼痛发生率只能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3.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防治异丙酚注射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防治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利多卡因组(n=30),2%利多卡因2 mL与1%异丙酚18 mL混合,30 s后注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组(n=30),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后,立即注射生理盐水2 mL与1%异丙酚18 mL混合液;对照组(n=30),生理盐水2 mL与1%异丙酚18 mL混合,30 s后注射。观察每组疼痛发生率,并根据Ambesh法进行疼痛评分。结果氟比洛芬酯和利多卡因均可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P<0.01),两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注1 mg/kg氟比洛芬酯能有效降低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并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及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旭 《中国实用医药》2009,4(4):225-226
目的比较了预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效果差别。方法使用4分法和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价各组疼痛发生率及程度。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各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A组、B组与C组(安慰剂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注射痛严重程度比较结果同上。结论扎止血带后静脉注射利多卡因0.5mg/kg或40mg并保留止血带1min,均可降低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3种方法使用利多卡因以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洪  谭朝华 《中南药学》2007,5(2):183-184
目的比较3种方法使用利多卡因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人工流产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0例。Ⅰ组静脉推注1%的异丙酚;Ⅱ组静脉推注加入20mg利多卡因的1%的异丙酚10mL(共11mL)后静脉推注1%的异丙酚;Ⅲ组静推20mg利多卡因后立即静推1%的异丙酚;Ⅳ组静推20mg利多卡因同时阻断局部静脉回流,30s后推注1%的异丙酚。各组在静推异丙酚5s后询问患者疼痛情况,并按不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四级记录疼痛程度。结果Ⅱ、Ⅲ、Ⅳ组与Ⅰ组比较发生异丙酚注射痛的程度轻,Ⅲ组异丙酚注射痛的程度较Ⅱ、Ⅳ组更轻。结论加入20mg利多卡因或预推20mg利多卡因均能减轻异丙酚的注射痛,预推20mg利多卡因让其维持在局部静脉内30s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麻黄素预防异丙酚诱导注射痛和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小云  王德明 《贵州医药》2006,30(3):208-210
目的探讨麻黄素预防异丙酚诱导时注射痛和低血压的效果。方法90例ASA分级为Ⅰ-Ⅱ级自愿接受异丙酚麻醉的门诊人工流产手术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三组:麻黄素组(n=30), 异丙酚注射前30s给予麻黄素30μg/kg(麻黄素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ml);利多卡因组(n=30),异丙酚注射前30s给予2%利多卡因2ml;对照组(n=30),异丙酚注射前30s给予生理盐水2ml。观察每组疼痛发生率和根据McCrirrick与Hunter的VRS(verbal rating scale)进行疼痛评分,记录诱导前后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麻黄素组、利多卡因组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麻黄素组诱导后2分钟血压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和时照组(P<0.01)。结论异丙酚诱导时预注麻黄素可减轻注射痛,预防异丙酚诱导时引起的低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地佐辛和利多卡因对人工流产术中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ASA分级Ⅰ-Ⅱ级行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丙泊酚注射前3min给予生理盐水3ml;利多卡因组:丙泊酚注射前3min给予2%盐酸利多卡因3m1;地佐辛组:丙泊酚注射前3min给予0.1mg/kg地佐辛。采用行为模糊指示法进行评分观察丙泊酚注射痛程度。结果:地佐辛组和利多卡因组之间注射痛无差异,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和利多卡因均能明显降低丙泊酚注射痛,同时地佐辛还能减轻流产手术所致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利多卡因用于预防丙泊酚静脉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0例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成4组,L0组1%丙泊酚液中不加利多卡因、L1组总量为10ml的1%丙泊酚与利多卡因混合液中加2%利多卡因1ml、L2组总量为10ml的1%丙泊酚与利多卡因混合液中加2%利多卡因1.25ml、L组总量为10ml的1%丙泊酚与利多卡因混合液中加2%利多卡因1.5ml,每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先静脉输注芬太尼1.0μg/kg后,再缓慢经脉注射1%丙泊酚或丙泊酚与利多卡因混合液,含丙泊酚1~2mg/kg。观察记录各组发生注射痛的情况。结果I_0组患者的静脉注射痛发生率最高,L1组仍有轻微静脉注射痛发生,L2组和L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本消除了丙泊酚静脉注射痛。结论总量为10ml的1%丙泊酚与利多卡因混合液中加2%利多卡因1.25ml,即混合液中利多卡因的浓度为0.25%,是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最低满意浓度,即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全麻诱导期应用不同药物配伍对异丙酚注射痛和芬太尼诱导的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8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6组(n=30)。D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均泵注0.2μg·kg-1右美托咪定10 min,泵注结束后,D1组:2 s内静脉推注芬太尼4μg·kg-1,2 min后予异丙酚2.0 mg·kg-1;D2组:2 s内静脉推注芬太尼2μg·kg-1,2 min后予异丙酚2.0 mg·kg-1,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再给予芬太尼2μg·kg-1;D3组:给予异丙酚2.0 mg·kg-1,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再2 s内快速静脉推注芬太尼4μg·kg-1。M组患者均静脉给予咪唑安定0.06 mg·kg-1,1 min后M1组:2 s内快速静脉推注芬太尼4μg·kg-1,2 min后予异丙酚2.0 mg·kg-1;M2组:2s内快速静脉推注芬太尼2μg·kg-1,2 min后予异丙酚2.0 mg·kg-1,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再给予芬太尼2μg·kg-1;M3组:给予异丙酚2.0 mg·kg-1,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再2 s内快速静脉推注芬太尼4μg·kg-1。6组患者丙泊酚给药速度均为4 mg.s-1,均予维库溴胺0.1 mg·kg-1行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记录第1次芬太尼注射后1 min内患者的呛咳反应发生情况和程度以及丙泊酚注射过程中的疼痛发生情况,记录开始静注右美托咪定至气管插管后3分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心血管反应事件。结果:D1~D3组以及M1~M3组患者呛咳的发生率分别为23.3%、20%、20%、60%、50%和43.3%,呛咳程度(中重度呛咳总发生率)分别为13.3%、10%、10%、46.7%、36.7%、和30%。D组各组的呛咳发生率和程度明显低于M组各组(P<0.01),D组各组间、M组各组间患者呛咳的发生率和呛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D3组以及M1~M3组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分别为6.7%、36.7%、60%、6.7%、33.3%和60%;D1组和M1组异丙酚注射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0.2μg·kg-1的右美托咪定和4μg·kg-1的芬太尼的使用能有效减少全麻诱导时产生的芬太尼呛咳反应和异丙酚注射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和比较单独使用氯胺酮预注射、利多卡因与异丙酚混合注射、氯胺酮与利多卡因联合3种方法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选择150例3~10岁择期行外科手术的患儿为实验对象,共分成3组,每组50例。L组接受盐水3 mL,15 s后给予混合有2%利多卡因的异丙酚(容积比1∶19);K组给予0.4 mg/kg的氯胺酮3 mL,15 s后给予1%异丙酚;KL组给予利多卡因+氯胺酮。实验由一名不知分组情况的麻醉师依据4分法给注射痛评分。结果 KL组注射痛发生率(8%)显著低于K组(28%,P〈0.05)、L组(32%,P〈0.05)。三组之间异丙酚诱导用量、意识消失时间及并发症(呕吐、喉痉挛、苏醒期躁动、苏醒延迟和注射部位水肿皮疹)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与利多卡因联合可显著降低异丙酚注射痛,完全消除重度疼痛,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诱导平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PH防治丙泊酚注射痛的疗效,并和芬太尼进行比较.方法 将9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患者于注射丙泊酚前缓慢注射芬太尼50 μg(A组)、氟比洛芬酯50 mg(B组)、生理盐水5 mL(C组),注射完毕60 s后推丙泊酚注射液行麻醉诱导,观察每组疼痛发生情况,并根据Amb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注入丙泊酚注射液后对于预防丙泊酚注射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58例择期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5组。A组11例患者给予单纯丙泊酚,B组12例患者给予内含0.5%的利多卡因10ml的丙泊酚,C组12例患者给予内含1%的利多卡因10ml的丙泊酚,D组12例患者给予内含2%的利多卡因10ml的丙泊酚,E组11例患者中于注射丙泊酚前给予利多卡因40mg。结果与A组比较,B、C、D、E组患者的中重度痛与总注射痛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D、E组的中重度痛与总注射痛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间中重度痛与总注射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E组组间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溶入丙泊酚内可有效减轻或防止丙泊酚注射痛,但利多卡因不影响丙泊酚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3.
傅海青 《中国药房》2010,(16):1476-1478
目的:观察特异性5-HT受体拮抗药格拉司琼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静脉预处理以减轻临床中静脉注射异丙酚引起注射痛和呕吐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效果。方法:40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利多卡因组(B组)、格拉司琼组(C组)和格拉司琼复合利多卡因组(D组),每组100例。A组患者给予氯化钠注射液3mL;B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20mg;C组患者给予格拉司琼2mg;D组患者给予2mg格拉司琼和20mg利多卡因混合液。1min后松开止血带,并推注1/4预计量异丙酚,同时记录注射部位疼痛评分。结果:B、C、D组与A组比较,注射痛发生的数量和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C组比较,注射痛发生的数量和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注射痛发生的数量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异丙酚注射痛、术后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特异性5-HT受体拮抗药格拉司琼复合局麻药利多卡因进行静脉预处理可以有效减轻术中异丙酚注射痛,并且还能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及寒战。  相似文献   

14.
周绪锋  王凤芝  周曙峰 《江西医药》2009,44(10):1000-1001
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方法对减轻异丙酚注射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O例。Ⅰ组推注生理盐水2ml,Ⅱ组推注1%利多卡因20mg,Ⅲ组推注地塞米松6mg,Ⅳ组推注1%利多卡因20mg和地塞米松6mg。四组药物均在肘部扎止血带后推注,1min后松止血带以2~2.5mg/kg计算推注异丙酚。各组在静推异丙酚10s后询问患者疼痛情况,并按不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四级记录疼痛程度。结果与I组比较,Ⅱ、Ⅲ、Ⅳ组发生异丙酚注射痛的程度较轻,Ⅳ组的注射痛程度最轻。结论预注20mg利多卡因或地塞米松6mg或两种药物同时注射均能减轻异丙酚的注射痛,但两种药物同时推注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麻黄碱联合丙泊酚对芬太尼咳嗽反射(fentanyl-induced cough,FIC)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320例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表随机进入4组:Ⅰ组(对照组)静脉注射2 mL生理盐水;Ⅱ组(麻黄碱组)静脉注射6 mg麻黄碱;Ⅲ组(丙泊酚组)静脉注射0.8 mg/kg丙泊酚;Ⅳ组(丙泊酚联合麻黄碱组)静脉注射0.8 mg/kg丙泊酚加6 mg麻黄碱.给予治疗药物2 min后,经外周静脉快速注射2 μg/kg芬太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血压、心率、脉博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由一位医师按照盲法观察注射芬太尼后1 min内是否出现咳嗽,记录咳嗽发生的次数,并且根据咳嗽发生次数进行严重程度分级.结果:Ⅱ组、Ⅲ组和Ⅳ组患者的FIC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较Ⅰ组明显降低,而且Ⅳ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结论:麻醉诱导时联合应用麻黄碱和丙泊酚对FIC的抑制效果更好,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是临床上一个简单、有效的防治FIC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诱导时,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丙泊酚TCI诱导浓度和气管内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全麻诱导期应用的最适剂量。方法选择80例拟在全麻下行甲状腺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对照组静脉推注生理盐水3 m L(A组),实验组分别静脉推注利多卡因0.5 mg/kg(B组)、1 mg/kg(C组)、1.5 mg/kg(D组),1 min后开始丙泊酚TCI诱导,每30 s观察意识反应,初始血浆浓度设定为4μg/m L,5 min后意识仍未消失的每分钟增加0.5μg/m L,直至意识消失。之后给予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6 mg/kg,面罩辅助通气2 min后,完成气管插管。记录患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前(T0)、丙泊酚TCI开始(T1)、意识消失时(T2)、插管前(T3)、插管后(T4)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询问患者丙泊酚TCI诱导开始后是否有注射痛。结果 T2时,B、C、D组的效应室浓度低于A组,而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各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气管插管前后MAP变化明显小于A组(P<0.05);T4时,C、D组HR明显低于A组(P<0.05)。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in后,B、C、D组BIS值下降(P<0.05);T2时,各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前后,B、C、D组的BIS值变化小于A组(P<0.05)。与A组比较,C、D组注射痛的发生率降低(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有明显镇静作用,可显著降低丙泊酚诱导浓度,减轻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和丙泊酚的注射痛。诱导期静脉应用利多卡因的最适剂量为1 mg/kg。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利多卡因对丙泊酚注射痛预防作用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9月择期行妇科手术的女性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R、L、C组,每组50例。R组静脉预注射1μg/kg瑞芬太尼;L组静脉预注射利多卡因40 mg;C组静脉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并记录3组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和程度,心动过缓(<50/min)、呛咳、低血氧饱和度(Spo2<90%)、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以及输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在R、L、C组中分别为22%、4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组注射痛发生率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重度注射痛发生率高于R、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组有3例患者发生呛咳,各组患者严重心动过缓、呛咳、低血氧饱和度、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回访,3组患者均未发生输注侧疼痛、肿胀、血管变硬等输注并发症。结论 预注射利多卡因40 mg和瑞芬太尼1μg/kg均能减轻丙泊酚注射痛,瑞芬太尼的效果优于利多卡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格拉司琼预处理对罗库溴铵注射痛和体动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全麻下行择期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2例。以止血带阻断上臂静脉回流,随后格拉司琼组、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格拉司琼3 mg、利多卡因40 mg和氯化钠注射液3 mL,1 min后松开止血带,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1)。注射结束后10 s内采用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法和4级评定(FPS)法评估患者注射痛和体动情况,随即完成全麻诱导并行气管插管。观察注射部位局部皮肤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静脉穿刺NRS评分和皮疹发生情况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罗库溴铵注射痛NRS评分高于格拉司琼组和利多卡因组(P<0.05),格拉司琼组和利多卡因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注射痛发生率为90%(19/21),高于格拉司琼组和利多卡因组[45%(10/22)和55%(12/22),P<0.05],格拉司琼组和利多卡因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格拉司琼组FPS评级低于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P<0.05),利多卡因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拉司琼预处理能显著降低罗库溴铵注射痛和体动反应的发生,效果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丙泊酚在全麻诱导中预防芬太尼咳嗽的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ASAⅠ~Ⅱ级年龄25~50岁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利多卡因1.5 mg,B组给予丙泊酚2.0 mg.两组药物分别在全麻诱导前1 min给予静注,观察芬太尼引发咳嗽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A组咳嗽的发生率为10%,B组咳嗽发生率为16%.结论 预注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的减少芬太尼诱发咳嗽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全麻诱导时不同给药顺序对苏芬太尼诱发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拟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100例,年龄20~60岁,体质量45~82 kg,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苏芬太尼-丙泊酚组(SP 组)静脉注射苏芬太尼0.4μg/kg,5 s 注射完毕,随即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丙泊酚-苏芬太尼组(PS 组)先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随即注射苏芬太尼0.4μg/kg,5 s 注射完毕。分别记录注射完苏芬太尼后1 min 内呛咳反应的发生情况、程度和出现时间。结果SP 组呛咳反应发生率为38%(19/50),高于 PS 组的12%(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3,P <0.01);SP 组呛咳反应出现时间为(20.6±5.8)s,PS 组为(18.8±8.4)s,两组呛咳反应出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247,P >0.05)。结论与苏芬太尼-丙泊酚给药相比,丙泊酚-苏芬太尼给药可有效减少全麻诱导期间苏芬太尼诱发的呛咳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