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解曲霉型豆豉发酵中细菌群落的演替规律,探究细菌菌群演替与发酵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测定豆豉发酵中主要理化指标,依托高通量测序及统计分析揭示曲霉型豆豉发酵中细菌群落组成和演替规律,并就发酵环境变化与细菌群落演替间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豆豉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总量、pH值、还原糖含量、总醇含量和水分含量逐渐减少,总酸含量升高;温度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物种注释及多样性分析发现,葡萄球菌属是整个发酵过程的核心菌属,相对丰度为24.16%~85.97%;细菌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均匀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各阶段群落的均匀度均具显著差异(P<0.05)。环境因子关联分析表明,发酵环境可影响曲霉型豆豉细菌群落的演替,其中还原糖含量、温度和pH值三者是推动曲霉型豆豉细菌群落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考虑到实际生产条件,温度可能是未来豆豉工业化生产的人为控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系统的探究泸型酒酿造期间酒醅中细菌的多样性及演替变化规律,尽可能多的得到各时期可培养的占主体地位的细菌。方法:选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对各时期的酒醅样品进行分离计数,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得到的纯菌进行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分离得到258株细菌,其中250株分别属于29个种,其余8株鉴定到属(芽孢杆菌属)。在发酵过程中占优势的主体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乳酸菌属细菌在发酵中期也较多。结论:泸型酒发酵过程中细菌的多样性很丰富,发酵前期细菌种类比较多,中期主要以乳酸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主,后期芽孢杆菌属为主体。可以推测出乳酸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细菌对泸型酒的酿造形成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细菌型豆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豆豉是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传统发酵副食品,根据制曲发酵时参与微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分为毛霉型、曲霉型、细菌型以及脉胞菌型。该文综述了细菌型豆豉的营养价值、功能成分和发酵菌种,并指出了生产中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采用454高通量焦磷酸测序技术测定了曲霉型豆豉发酵周期8个不同阶段样品细菌多样性变化,研究不同阶段细菌群落变化及多样性。结果表明:细菌在门、纲两个水平各个不同样品主要微生物类别相似度很高,总共厚壁薄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三者占90%以上,但目、科、属水平差别较大,样品均一性最好的样品为HY04,有31个主要属,魏斯氏菌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乳球菌属、肠球菌属、假单胞菌在发酵不同阶段出现,丰度差异较大。证明曲霉型豆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主要菌群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机械化生产黄酒酵母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生产黄酒(半甜型、半干型、干型)的发酵过程是糖化和以多品种、高密度的酵母与乳酸杆菌(细菌)协同作用的混合发酵过程(即:边糖化、边酵母发酵、边乳酸杆菌或细菌发酵同时进行的三边发酵)。基于“三边发酵”理论中对机械化生产黄酒对酵母菌生物学特性的要求,研究了黄酒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适宜黄酒机械化生产用的优良酵母菌株。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己烷提取大豆、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和曲霉型豆豉中粗脂肪,通过氢氧化钾-甲醇和硫酸-甲醇对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采用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用外标法对脂肪酸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大豆、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和曲霉型豆豉中均含有1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以亚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干基计)从高到低依次是毛霉型豆豉(23.52 g/100 g)、大豆(16.51 g/100 g)、细菌型豆豉(15.35 g/100 g)、曲霉型豆豉(7.00 g/100 g)。大豆经毛霉发酵成豆豉后,其主要脂肪酸含量得到提高,而经细菌和曲霉发酵成豆豉后,主要脂肪酸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细菌型豆豉中生物胺含量,通过响应面法构建细菌型豆豉纯种发酵低产生物胺的发酵模型。利用前期筛选出来的益酵益生型低生物胺菌株进行发酵,经过单因素实验得到较优的3个水平,以生物胺及感官评价为指标构建低生物胺发酵模型。细菌型豆豉低生物胺发酵模型为接菌量8%、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 d。经验证试验得到该发酵模型下的豆豉产品颗粒饱满、色泽深黄色、粘丝短而丰富,具有典型的豉香味,且总生物胺水平显著下降(P0.05),含量为10.65 mg/kg(较优化前降低1.36倍,较传统自然发酵降低10.68倍);其中降幅最大的生物胺为精胺(1.86倍和42.61倍),其次是酪胺(1.62倍和10.54倍)和苯乙胺(1.35倍和2.60倍),为研发低生物胺细菌型豆豉积累了资料,实现细菌型豆豉产品安全性的全面提升,得到安全优质产品,为特色传统豆豉的工业化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甜瓣子是传统豆瓣辣椒酱生产的主要成分,采用自然发酵方式,其中细菌是浓度较高微生物,但其菌群演替与发酵过程的对应关系仍不清晰。该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甜瓣子发酵过程细菌组成进行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结合Person相关性检验的方法解析发酵过程主要微生物与发酵条件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甜瓣子发酵过程细菌多样性先增加后降低,Lactobacillus、Leuconostoc、Tetragenococcus、Bacillus是主要功能微生物,并且其群落演替与pH值、盐度、氨基酸态氮、总酸、还原糖和水分等发酵条件密切相关。高盐高酸条件对多数细菌具有抑制作用,而Leuconostoc、Tetragenococcus、Bacillus、Klebsiella和Staphylococcus等细菌相对丰度的增加,逐渐成为优势细菌,从而完成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细菌型豆豉在工业生产上的品质稳定性,以4种不同品种的市售大豆(LS、DBL、DBS、BS)为原料,使用修正后的Gompertz方程拟合3种不同后发酵温度(15、25℃和40℃)下细菌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变化,并测定发酵终点时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Gompertz方程可以很好地拟合氨基酸态氮生成动力学(判定系数>0.96),3种不同后发酵温度下(25、15℃和40℃)拟合的预测发酵终点分别为发酵9、10 d和4 d左右;4种细菌型豆豉在15℃后发酵温度下的氨基酸态氮生成最大值为DBL>LS>DBS>BS,在25℃和40℃后发酵温度下的氨基酸态氮生成最大值为LS>DBL>DBS>BS;其中黑豆型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黄豆型豆豉,而黄豆型豆豉间无明显差异。相比于发酵前,4种细菌型豆豉发酵后的鲜味氨基酸比例增加、苦味氨基酸比例减少。但相比于15℃后发酵温度,后发酵温度为40℃时所得的4种细菌型豆豉均出现鲜味氨基酸比例降低,而苦味氨基酸比例增加,这可能与高温促进美拉德反应从而消耗鲜味氨基酸有关。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0.
以遵义细菌型干豆豉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该地区细菌型干豆豉菌群结构,并对其风味品质进行分析。根据多样性指数和可操作分类单元相对丰度综合分析得到该细菌型豆豉的主要贡献菌群为芽孢杆菌,少量的乳杆菌也是该豆豉发酵的重要细菌,二者协同发酵出具有独特豉香的遵义细菌型干豆豉;通过对遵义细菌型干豆豉风味品质的分析得到该豆豉中存在16 种氨基酸,均包括人体所需的6 种必需氨基酸;检测出26 种游离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15 种,不饱和脂肪酸11 种;另外以主要影响豆豉风味的挥发性物质作为参考,对豆豉主要贡献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及阈值的比较中,豆豉中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达到44.529%,其次是含氮类物质,醇、酮及酯类物质含量较少。本研究可为遵义细菌型豆豉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其风味物质形成的相关性提供重要参考,以及为其后续直投式复合菌剂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传统分离鉴定法对细菌型豆豉不同发酵时期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情况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表明,自然发酵过程中,蜡样芽孢杆菌最高达到2.3×104 CFU/g;纯种强化发酵过程中蜡样芽孢杆菌最高达1.1×103 CFU/g,自然发酵豆豉的蜡样芽孢杆菌含量高于纯种强化发酵。豆豉成品中总蜡样芽孢杆菌数量均<105 CFU/g,短期内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经分析,豆豉成品中蜡样芽孢杆菌主要来源于前发酵豆豉。  相似文献   

12.
陈窖豆豉粑传统工艺剖析及优势菌群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工艺独特的贵州黔西、大方两地陈窖豆豉粑微生物区系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黔西陈窖豆豉粑以泛酸芽胞杆菌(B.pantothenticus)、蜂房芽胞杆菌(B.alvei)、坚强芽胞杆菌(B.firmus)等芽胞杆菌为优势菌群,为细菌发酵型产品,而大方陈窖豆豉粑则是爪哇毛霉(M.javanicusWehmer)、鲁氏毛霉(M.rouxians(Calmette)Wehmer)、总状毛霉(M.racemosusFres.)、坚强芽胞杆菌、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等霉菌和细菌共存发酵的复合发酵型产品,同时两地产品的后期陈窖阶段,均有球菌(Stophylococcus或Pediococcus)和酵母菌(HansenulaanomalaH.etp.sydowvar.amomala)富集,可能对产品的风味和营养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家豆豉中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两种不同发酵类型的土家豆豉的微生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型的土家豆豉以长杆菌、短杆菌杆菌属的细菌为主;霉菌型的土家豆豉有毛霉、根霉、曲霉和青霉四种类型,随着培养基和温度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对细菌型豆豉的生产工艺作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豆豉纤溶酶产量的诸多因素,包括大豆浸泡水量、时间、大豆破碎程度、碳源、离子强度、蒸煮时间等。并对豆豉提取物的功能性进行了研究,如溶栓作用、抗氧化作用、抑菌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豆豉中生物胺含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纯种强化发酵和自然发酵豆豉样品中均检测出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纯种强化发酵条件下生物胺总含量在前、后发酵时期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自然发酵条件下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前发酵总生物胺含量高于后发酵时期。两种发酵条件下,酪胺和亚精胺为主要生物胺,苯乙胺存在纯种发酵中。纯种强化发酵豆豉总生物胺含量高于自然发酵,酪胺和苯乙胺的含量分别高出2倍和4倍,与生产环境中粪肠球菌的污染关联性较大。豆豉发酵过程和成品中总生物胺含量均<250 mg/kg,短期内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董蕴  许小玲  代凯文  尚雪娇  沈馨  郭壮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3):150-154,247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细菌型豆豉细菌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同时使用电子舌对不同样品各滋味指标的相对强度进行了测定,进而探讨了细菌类群对产品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acillus(芽孢杆菌)是细菌型豆豉中的优势细菌,其相对含量为95.26%。在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水平上,发现5个核心OTU相对含量大于0.1%,其中4个隶属于Bacillus,OTU2133(隶属于芽孢杆菌)的平均相对含量为91.91%。酸味是豆豉间差异最大的滋味指标,且Bacillus、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和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与豆豉酸味的形成均呈正相关。由此可见,鲊广椒中细菌微生物主要是由Bacillus组成,且Lactobacillus和Staphylococcus对豆豉滋味的形成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细菌型豆豉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豉是一种以黑豆、黄豆为主要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传统调味豆制品。根据制曲发酵时参与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可分为毛霉型、曲霉型、细菌型和脉胞菌型。有关研究表明细菌型豆豉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外,还含有蛋白酶、淀粉酶、纤溶酶、活性肽、异黄酮、低聚糖等生理活性成分,具有调理肠胃、预防骨质疏松、防癌、溶栓等保健功效。详述了细菌型豆豉在生产工艺和生理活性物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细菌型豆豉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Sufu is a form of food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fermented soybean. It has a unique flavor and contains abundant nutrients. With demands for healthy food on the rise, a higher level of sufu functionality is required. In fermentation of soybean-derived products,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are widely used as an adjunct culture, which provides health benefits and enhances flavor of food. Among LAB, Lactobacillus brevis has the potential to generate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which is well-known for it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this study, L. brevis was added to bacteria-fermented sufu to evaluate its impacts on sufu quality. Sufu was produced via co-inoculation with Bacillus subtilis and L. brevis (group A sufu) or a single inoculation with B. subtilis (group B sufu). Metabolite changes in the two groups during fermen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physicochem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L. brevis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GABA and de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histamine and seroton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volatile compounds, such as esters and acids, especially 2-methyl-butanoic acid ethyl ester, as well 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henylethyl alcohol and 3-methyl-butano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 A. Inoculation of L. brevis changed the metabolite profile of sufu and improved its functionality and safety of edibility. 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d the potential of applying L. brevis to the manufacture of bacteria-fermented sufu.  相似文献   

19.
鼠李糖乳杆菌耐酸及胆盐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来源于婴儿粪便鼠李糖乳杆菌进行耐酸、耐胆盐能力表征及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实验。结果获得鼠李糖乳杆菌菌株B在pH1.8条件下,维持2h,活菌数达到107CFU/ml以上;在pH值为2.2以上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菌株的数量增加。在胆盐浓度在0.5%以下的MRS-broth培养基中鼠李糖乳杆菌B菌株维持4h,活菌数均达到108CFU/ml以上,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活菌数均有所增加。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有效通过胃环境,并能在肠道中繁殖。结果可见,鼠李糖乳杆菌B具有较强的酸的胆盐的耐受能力,符合微生态制剂和乳酸菌发酵功能食品菌种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