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0年收治12例IL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和病理资料。结果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0.2岁。患者以腹泻、浮肿、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其实验室检查以淋巴细胞减少,白、球蛋白减少为主要表现。内镜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弥漫性分布小白点、小息肉样改变,其它如消化道造影、淋巴管造影均有一定阳性表现。所有患者的内镜下小肠黏膜活检病理均提示不同部位的小肠淋巴管扩张。治疗上以对症支持、低脂、中链脂肪酸饮食为主。部分继发性IL通过根治原发病,或针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手术切除病变肠段,或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等使病情得到缓解。结论对于浮肿、腹泻、腹腔积液的患者,同时有明显的低蛋白血症、低淋巴细胞血症,应高度怀疑IL,若活检证实淋巴管扩张,则可诊断淋巴管扩张。治疗可给予对症支持、低脂、MCT饮食,有部分患者可尝试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是一种蛋白丢失性疾病,其特征是:低蛋白血症,非对称性水肿,浆膜腔积液,及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由Waldmann1961年首次报道.1病因和发病机制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病因不明,常由先天淋巴管发育不良所致,近年认为与免疫因素有关[1].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感染(结核、丝虫病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缩窄性心包炎、Whipple病、腹外伤或手术损伤等使淋巴管狭窄,受压或回流不畅,可造成继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2-6].肠淋巴管分布于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主要经胸导管…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rimary 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s,PIL)是一种以肠腔内黏膜下淋巴系统扩张,淋巴液向肠腔渗漏为特征的罕见疾病[1],属于蛋白丢失性肠病的一种.临床上以低蛋白血症、腹泻、低淋巴细胞血症为主要表现[2],其中低蛋白血症是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合并病毒性肝炎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收治小肠淋巴管扩张症2例,均为慢性病程,合并病毒性肝炎,表现浮肿、腹胀、腹泻.辅助检查提示低蛋白血症,白蛋白及球蛋白均显著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降低.内镜检查发现小肠黏膜肿胀,皱襞增粗,绒毛水肿,表面可见乳白色乳糜样物质附着,并可见绒毛顶端乳白色囊泡样改变.2例均发现纵行糜烂.病理见黏膜下淋巴管扩张.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及肉芽肿.  相似文献   

5.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是一种罕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1961年Waldmann等首次报道,以小肠淋巴液回流受阻、乳糜管扩张以及绒毛结构扭曲为特征,淋巴管的阻塞及小肠淋巴管压力的升高导致淋巴液漏出至小肠管腔,最终导致吸收不良和蛋白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病因及胶囊内镜在其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月-2013年8月45例经胃镜、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灶并进一步行胶囊内镜的OGIB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45例OGIB患者中共有42例检出小肠病变,其中单纯小肠血管畸形29例,小肠炎症2例,小肠蛔虫病1例,小肠溃疡1例,小肠息肉1例,十二指肠血管畸形1例,小肠血管畸形伴小肠黏膜下病变2例,小肠血管畸形伴蛔虫病2例,小肠血管畸形伴小肠溃疡、小肠淋巴管扩张1例,小肠血管畸形伴小肠糜烂1例,小肠血管畸形伴小肠憩室、小肠淋巴管扩张1例。OGIB最常见的病因为小肠血管畸形(83.33%,35/42)。结论胶囊内镜在OGIB的病因分析中能提供较直接的线索,对探索其病因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胶囊内镜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二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是一种罕见的蛋白丢失性肠病,它以小肠淋巴液回流受阻、乳糜管扩张以及绒毛结构扭曲为特征,淋巴管的阻塞以及小肠淋巴压力的升高导致淋巴液漏出至小肠管腔,最终导致吸收不良和蛋白丢失。该病自1961年Waldmann等首次报道,目前国内报道少,主要通过手术、胃十二指肠镜或淋巴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Hennekam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疾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北京协和医院及北京世纪坛医院联合诊断的国内首例Hennekam综合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迄今国内尚无Hennekam综合征报道,国外共报道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0~40岁,多数患者于幼年起病。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淋巴管扩张(以小肠淋巴管扩张为主)、淋巴水肿、颜面部形态异常(眼距宽、鼻梁扁平、面部平坦)及生长发育迟缓。CCBE1基因突变可能参与了该综合征的发病。本例患者除以上临床特征外,还表现为长期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淋巴管造影提示小肠、下肢淋巴管扩张及胸导管出口梗阻。经胸导管末端粘连松解+反流支结扎术,术后贫血一度完全纠正,血白蛋白水平上升,身高增长2 cm。但患者连续进食油腻饮食后再次出现贫血及严重低白蛋白血症。结论 Hennekam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以淋巴系统发育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对临床难以解释的生长发育延迟、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需警惕先天性淋巴管发育异常疾病。同时应认识到消化道出血可能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少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46岁。主因间断腹痛2年,加重4d于2004年1月6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伴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于外院诊断为肠梗阻,予止痛对症治疗后缓解,以后间断发作均经保守治疗缓解。4d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外院予对症治疗无缓解,故收入本院。患者1978年患结核性胸膜炎;1982年因反复腹泻在北京协和医院经小肠黏膜活检病理确诊为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并发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平常大便3~4次/天。无家族遗传病史。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一例张顺财,王吉,刘厚钰,朱无难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PIL)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国内尚未见报告。患者女,43岁。因反复上腹部不适4年伴黑便一个月而入院。体格检查发现,严重贫血貌、少量腹水及下肢浮肿。胃镜未见消化性溃疡;结肠镜发...  相似文献   

11.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在成人中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分析病例结合回顾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与诊疗要点。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从肠道丢失情况较为常见,但在临床工作中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 losing enteropathy,PLE)的病例却非常少见,本文通过分析1例PLE-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治过程,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肠道蛋白丢失是炎症性肠病的并发症,蛋白丢失与肠道病变的程度有关而且是非选择性,很少需要经静脉补充蛋白质.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或缩窄性心包炎  相似文献   

14.
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ia,IL)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临床特点(内镜下形态特点及病理特点)报道较少。因而内镜医师对此病的了解十分有限,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现象。现将我院1例肠淋巴管扩张症误诊为十二指肠降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肠淋巴管扩张症及局限性淋巴管扩张张岚,关勤,戴希真,吴铁镛(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消化科100029)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rtinallymphangiecta-Sia,简称IL),和局限性淋巴管扩张(finitelymphangiectasia,简称...  相似文献   

16.
胶囊内镜下小肠黏膜特征分析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胶囊内镜检查患者53例,认识胶囊内镜下小肠正常黏膜特征及小肠病变黏膜特征.方法:2010-08/2011-08,利用Miro Cam胶囊内镜系统对患者53例行胶囊内镜检查.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将受检者分为不明原因的消化系出血,疑为功能性胃肠病,腹痛、腹泻、腹胀,便秘,体检等共5组;通过查阅病案及电话回访,搜集资料,将胶囊内镜下所见作出最终的临床诊断;分析胶囊内镜下小肠正常及病变黏膜特征.结果:在53例患者中,1例因吞服胶囊后无图像信号,未能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1例因患者吞咽胶囊困难而无法进行;其余51例均顺利到达结肠,到达结肠率为96.22%.胃的平均运行时间为69.78 min,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为513.25 min.48例有消化系疾病的阳性结果,3例未见异常,阳性率为90.57%.在所有疑诊小肠疾病的51例患者中,胶囊内镜小肠病变总的诊断率为92.15%(47/51);空肠及回肠阳性诊断率为52.94%,包括炎症12例(1例临床确诊为Crohn’s病),息肉3例,不明肿块3例,淋巴滤泡增生1例,疑似小肠淋巴管扩张7例,钩虫病1例;同时检出反流性食管炎1例;慢性胃炎26例,糜烂性胃炎7例,胃部息肉3例;结肠炎症3例,结肠息肉5例,大肠黑变病2例.胶囊均自然排出体外,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Miro Cam胶囊内镜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检查安全,顺应性好;在胶囊内镜下,正常小肠黏膜及病变黏膜均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及治疗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住院的58例小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患者共行66次DBE检查,发现病变48处,阳性率72.7%;发现CD27例,血管畸形出血2例,小肠糜烂2例,Meckal憩室1例,息肉3例,淋巴管扩张症2例,空肠占位3例,回肠黏膜炎1例,胶囊滞留3例,陈旧性出血1例,空肠梗阻1例,置小肠营养管1例。1例高淀粉酶血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DB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占重要地位,且镜下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韩新峰 《山东医药》2010,50(46):86-87
目的观察胰胆管合流异常(APBD)所致胆管扩张症(CBD)患儿胆管黏膜中145-67、survivin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7例APBD合并CBD患儿的肝外胆管黏膜组织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测算其Ki-67、survivin标记指数(LI)。其中胆管囊状扩张25例,梭状扩张12例。另取胆肠吻合时正常小肠黏膜为对照。结果胆管、胆囊黏膜Ki-67LI为37.43%±16.58%和19.86%±10.49%,高于正常小肠黏膜的2.85%±1.28%(P〈0.05)。胆管囊状扩张者胆管黏膜中Ki-67LI为45.6%±20.43%,高于梭状扩张者胆管黏膜的21.67%±10.57%(P〈0.05);胆囊黏膜中Ki-67LI胆管梭状与囊状扩张者比较,P〉0.05。胆管、胆囊、小肠黏膜中survivinu分别为9.64%±4.13%、7.54%±3.21%、6.290k±2.36%(P均〉0.05)。胆管囊状与梭状扩张者其胆管、胆囊黏膜survivinL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BD所致CBD患儿胆管黏膜、胆囊黏膜Ki-67LI显著增高,survivinLI无增加;CBD患儿胆管及胆囊黏膜中Ki-67LI增高是其癌变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小肠出血发病隐匿,但临床并不罕见,约占消化道出血的5%~10%~([1])。常见小肠出血的病因包括小肠血管性疾病、小肠炎症性疾病、小肠肿瘤、小肠憩室及小肠医源性损伤等~([2-6])。其他少见的原因包括息肉综合征、小肠寄生虫、过敏性紫癜、淀粉样变性、小肠胃黏膜异位、小肠子宫黏膜异位、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7])(blue rubber bleb nevus syndrome,BRBNS)、弹性假黄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其他罕见疾病。小肠出血临床表现各异,大致上分为显性和隐性小肠出血。  相似文献   

20.
西甲硅油在胶囊内镜检查中对小肠图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囊内镜主要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小肠肿瘤的检查,在一些少见的小肠疾病,如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蓝色橡皮大疱性痣综合征等的诊断中也有重要作用.其诊断效果不仅与胶囊内镜本身的特性有关,也与小肠腔清洁度有关.目前临床标准的胶囊内镜术前肠道准备方案尚少.本研究分析胶囊内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中,应用西甲硅油对图像质量及胶囊内镜运行时间的影响,探讨西甲硅油作为胶囊内镜检查前常规用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