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多物源薄砂体研究主要依据地层沉积韵律旋回反映在组合测井曲线上的特征,划分沉积类型确定砂体空间展布,多物源优砂体交汇配置关系和剖面上的叠置层序。应用于井楼油田IV^3T油层研究,砂层对比确认为3个物源方向的砂体,在平面上相互交汇,剖面上依次叠置。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单井岩性分析、测井特征对比,粒度分选特征分析,典型相标志识别等手段,结合前人研究,确定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构造带下白垩统兴安岭组Ⅰ、Ⅱ油组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环境。有利于储层砂体发育的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前缘席状砂和浊积砂等。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力储层砂体发育相。Ⅰ、Ⅱ油组存在3种砂体沉积样式,分别为"孤立型""接触型"和"叠置型"。"孤立型"沉积样式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不足,但沉积空间充足的B28井区,具有扇体朵叶分散,河道砂体独立的特征;"接触型"沉积样式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充足且沉积空间充足的B14井区,具有朵叶侧向接触,河道砂体侧向相切的特征;"叠置型"沉积样式主要发育在物源供给充足且"窄而深"的B16井区,具有多期发育的扇体朵叶垂向叠置,侧向加积,河道砂体上下叠置,侧向相切的特征。建立区内扇三角洲"叠置型"沉积相模式,认为断陷盆地内"叠置型"沉积样式最有利于发育优质储层并储存油气。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层因素影响地层发育的观点,分析了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的比值(A/S)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作用.在低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拼合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线"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好;在中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迷宫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点"或"点一点"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变差;在高A...  相似文献   

4.
下油砂山组(N21)为南八仙油气田主力油层,以细砂岩为主。对其岩心、钻井、录井和测井、地震等资料的研究表明,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及滨浅湖沉积。利用井间模拟技术,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砂体模式,共区分出五种类型的砂体,包括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沙坝砂体、远沙坝-席状沙砂体、滨浅湖坝砂体、滨浅湖滩砂体。研究区包括四种砂体搭接类型(孤立分散、水平搭接、错位叠置、垂向叠置);整个研究区河道砂体广泛发育,四种搭接类型砂体交替出现;顺物源方向砂体的连通性好于垂直物源方向,前三角洲-滨浅湖砂体、三角洲平原砂体连通性较差;三角洲前缘砂体连通性较好;总体上砂体连通性表现为从沉积中心向外先变好再变差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尚堡深层北区沙三段二、三亚段沉积特征与砂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尚堡深层油藏的复杂性已成为共识,长期以来储层特征成为制约油田开发生产的瓶颈。通过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沉积构造和沉积相序等综合分析,建立了高尚堡深层北区沙三段2+3亚段沉积模式和砂体结构剖面。沙三段2+3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处于凹陷陡坡带相对平缓的斜坡区,为浅水环境,具有近物源、多物源、牵引流与重力流沉积兼有的特点,砂岩含量平均为31%,为陡坡带浅水型多物源扇三角洲沉积。在低可容纳空间下,砂体发育较连片,砂体结构呈拼合板状,此类砂体主要分布在沙三段2+3亚段Ⅱ和Ⅲ油组的中、上部;在高可容纳空间下,砂体结构为孤立的河道砂体,主要分布在沙三段2+3亚段Ⅱ和Ⅲ油组的下部。油田开发中细分开发层系和井网重组时应区别对待这2类砂体。  相似文献   

6.
潍北凹陷下第三系孔店组沉积中砂砾岩体较为发育,由于地震资料质量较差,砂砾岩体的剖面特征及平面分布一直得不到较好的落实。从原始地震记录人手,分别进行了时频分析技术及均方根振幅(能量)技术处理,获得了相应的时频分析剖面及均方根振幅剖面。由时频特征确定了地震旋回体的存在,旋回体的横向变化揭示了砂砾岩体沉积环境的规律。均方根剖面能量团的变化反映了砂砾岩体的空间分布范围,揭示了研究区砂砾岩体沉积期多水系、多物源、纵向上多期叠置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早期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露头剖面实测及钻井资料,运用岩相古地理研究方法,从盆地构造演化背景分析入手,综合蚀源区与沉积区岩石粒度、轻重矿物组合特征、剖面古流向特征、沉积构造现象及古生物特征,对该区晚三叠世早期沉积体系进行了剖析。认为该区晚三叠世早期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沉积体系,即来自西部古陆粱区物源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来自南部秦岭物源区的辩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不同沉积体系沉积模式不同,砂体展布特点不同。辨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沿分流河道方向稳定性好,有利于石油大规模聚集。而扇三角洲有利砂体在桐川西南的向源方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储层精细刻画决定了剩余油分布及油田挖潜方向.以Q油田北块砂体为例,针对区域生产动态矛盾,结合新处理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以沉积模式为指导,完成复合砂体内部小层、单砂体级别储层精细对比.依据目标区存在的曲流河砂体叠置关系,建立3种叠置砂体的地震正演模型,明确不同叠置砂体剖面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  相似文献   

9.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多支水下分流河道,对其他沉积微相的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明确各支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和叠置关系对于井网部署和油田管理至关重要。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由于水下分流河道易发生迁移摆动,河道砂体在纵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泛连通分布。在泛连通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中,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较好,相反,不同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连通性则相对较差。目前JX油田部分油井表现为地层压力低,邻近注水井表现为自溢现象,严重影响开发效果,降低了采收率。通过沉积标志识别、沉积特征研究以及井-震结合砂体描述,确定JX油田东块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储层分布模式为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渐减薄,迅速相变为泥岩,垂直物源方向水下分流河道并列分布或叠置切割,砂体厚度呈现厚—薄—厚特征,岩性上表现为砂岩—泥岩—砂岩特征。经动态资料验证,研究结果准确、可靠。根据储层分布模式对研究区开发措施进行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 区克下组冲积扇储层构型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 区下克拉玛依组(简称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建立了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地震地质识别方法,总结了扇中多期次砂体垂向叠置界面的响应特征及侧向接触关系,形成了地震地质-动态相结合的砂体构型空间解剖方法。 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双物源沉积特征;扇根与扇中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叠瓦式”,在平面上,地震属性表现为“雁列式”特征。  相似文献   

11.
湖岸线位置的确定对于寻找优质储层非常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为例,在沉积环境标志分析的基础上,从地层厚度、砂体发育特征、砂地比、岩性及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剖面结构、地球化学指标等多方面入手,明确了长9沉积时期的湖岸线位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湖岸线对储集砂体发育的控制作用,以期为长9油层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家庄凸起北坡三角洲砂体储层描述及含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家庄凸起北坡沟谷内发育了东营组三角洲沉积。本文通过对古地貌,岩石电性特征,砂体地震反射特征和沉积相分析,认为东营组砂体为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沉积。文中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三角洲前积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行了描述;解释发现,15个前积砂体,由南向北依次呈叠瓦状排列。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技术对砂体进行了含油性分析,认为:①三角洲前积砂体仅部分含油,油气主要聚集在砂体高部位;②砂体含油高度较小,灌满程度较低;③油藏主要受砂体岩性控制,古地貌对砂体含油也有一定影响;④沟谷两侧超覆带砂体含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王58井区沙四段上亚段纯上5砂组发育了一套含油砂体。为了明确其成因、沉积特征及分布规律,通过分析岩石中碎屑组分类型、结构特征以及沉积地层中的砂砾岩分布、岩石特征元素分布特征等,认为王58井区沙四段上亚段纯上5砂组的砂体是南部和北部2大物源体系共同作用的产物。北部物源控制下的砂体以湖底扇沉积为特征,沉积物粒度粗;南部物源体系控制下的砂体以滑塌浊积扇为特征,沉积物粒度细。  相似文献   

14.
河道砂体含油性判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砂体的含油性预测确有一定的难度与风险性。然而,由于各类砂体的含油性总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在遵循地质特点和规律的条件下,对河道砂体含油性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条件进行分析,便可以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领域的多种信息对河道砂体的含油性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文中主要利用优化的地震属性、孔隙率预测结果、神经网络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的含油性预测结果,对埕东凸起北坡馆陶组上段河道砂体含油性进行综合判别,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上第三系河道砂体油气藏是济阳拗陷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通过近几年对埕东凸起北坡馆陶组河道砂岩油藏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地质综合分析为基础、地球物理技术为依托的比较成熟的上第三系河道砂储层描述技术及砂体含油气性判别技术。前者包括水平切片、相干分析、频谱分解等;后者包括含油性预测条件分析、地震属性差异分析、优选最佳属性、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含油性预测。这套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营凹陷洼陷带沙三中浊积岩含油性差异大、优选部署难的问题,以实现高效勘探为目的,同时考虑浊积岩岩性油藏控藏理论与油田生产的实际需要,最终优选砂体埋深、砂体厚度、孔隙度、地层压力系数、距油源断层距离等5项与砂体舍油性紧密相关的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基于82口井246个单砂体1230个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了浊积砂体含油性定量预测模型,并运用未参与统计分析的19口井27个解释层进行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解释吻合率达到了70.3%。该方法在研究区浊积岩勘探决策部署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辫状河单河道砂体接触类型及控制因素不清等问题,采用野外辫状河露头剖面观察实测的方法,并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对辫状河单期河道砂体接触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辫状河砂体接触关系可以分为3类,包括侵蚀接触型、局部接触型和不接触型。这3种类型砂体在分布形式、泥岩夹层发育程度、储集物性和含油气性差异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不同。沉积相带对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具有控制作用。近源砾质辫状河沉积地形坡度较陡,水体能量高,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侵蚀接触型为主;远源砾质辫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局部接触型为主;砂质辫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不接触型为主。基准面升降变化对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具有一定影响,当va与vs的比值较低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侵蚀接触型为主;当va与vs的比值中等时,河道砂体以局部接触型为主;当va与vs的比值较高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不接触型为主。研究结果对指导油田开发阶段井网部署和提高采收率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具有四周均发育三角洲沉积和多物源供给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应用储集砂岩薄片鉴定和骨架碎屑组分、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类型的分析结果,结合沉积构造、古生物及砂岩分布三次趋势面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物源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认为:①长8油层组沉积期该区物源来自东北、西北及西南3个方向,以西北和东北为主物源方向,不同物源方向的砂体于研究区中部的半深湖区发生汇集;②不同方向物源区的母岩性质有差别,西北方向的物源区母岩为火山岩、浅—中级变质岩组合,东北方向主要为火山岩-低级变质岩组合,西南方向主要为变质岩-沉积岩组合;③长8油层组砂体和岩性油藏的展布都具有同物源方向延伸的特点。上述研究成果为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砂体和岩性油藏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板桥油田中区板桥油层组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油区板桥油田中区目前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为寻找优质储量接替区块,2002年以来对全区板桥油层组进行系统综合评价,利用地震、地质及测井等资料,应用层位标定、构造精细解释技术,注重对小断层、微构造高点的解释,为建立准确的构造模型及寻找潜力目标奠定了基础;划分沉积微相,研究砂体类型,认为水道砂体、水道侧翼砂体是该区的主要含油砂体。根据综合地质评价结论,先后在3个断块部署新井7口,均获得高产油气流,新增探明含油面积1.9km^2,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20万t,为板桥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重要的后备资源。图5参14  相似文献   

20.
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在油藏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尕斯库勒油田位于柴达木盆地茫崖坳陷内 ,其中N1 —N2 1 油藏位于上第三系上新统下油砂山组 (N2 1 )和中新统上干柴沟组 (N1 )。由于该油藏含油井段长(12 0 0m)、沉积相类型多、对比标志层少 ,加之区内存在逆断层、同一油砂体油水界面不一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导致地层对比工作复杂、构造形态不落实、油砂体分布规律不清楚。通过运用精细地层对比技术和计算机三维地质模型演示技术相结合 ,对N1 —N2 1 油藏进行研究 ,落实了断裂系统和构造形态、油砂体分布规律、油藏类型及控制因素 ,为方案调整提供了可靠的油藏模型 ;同时预测了有利的含油气区块 ,增加含油面积1.0km2 ,石油探明地质储量 110× 10 4 t。图 1参 3(王光付摘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