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制备叶酸受体靶向载阿霉素/黑色素的多功能造影剂,评估其基本特性、体外细胞靶向能力、超声和光声显像效果以及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单乳化法和冷冻干燥减压充入C3F8气体的方法制备叶酸受体靶向载阿霉素/黑色素多功能造影剂,以马尔文激光仪检测其平均粒径及表面电位,应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量阿霉素载药量,于凝胶模型中观察其体外超声、光声增强显影能力,以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验证其体外细胞靶向能力和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结果叶酸受体靶向载阿霉素/黑色素脂质多功能造影剂平均粒径为(659.60±27.56)nm,Zeta电位为(-38.90±4.00)mV,阿霉素载药率为85.72μg/mg。叶酸受体靶向造影剂大量聚集在MDA-MB-231细胞表面,具有较好的体外超声、光声显像能力,对MDA-MB-231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叶酸受体靶向载阿霉素/黑色素多功能造影剂是集靶向治疗、超声和光声多模态显像于一体的多功能造影剂,有望成为乳腺癌精准显像和治疗的理想分子探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新型载Bi2S3液态氟碳纳米粒,观察其特性及其体外多功能显影效果。方法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载Bi2S3液态氟碳纳米粒(Bi2S3-PFH),检测其理化性质。对不同浓度Bi2S3-PFH纳米粒进行超声显像,并观察经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仪器辐照后的图像变化。对不同浓度Bi2S3-PFH纳米粒进行CT显像。结果 Bi2S3-PFH为棕色混悬液;显微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为(487.2±14.5)nm,Zeta电位为-(18.8±1.6)mV;随着纳米粒浓度的增加,体外超声信号强度增强,且经LIFU辐照后回声强度进一步增强。体外CT值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增高。结论成功制备的新型载Bi2S3液态氟碳纳米粒可用于体外超声、CT显影。  相似文献   

3.
包裹液态氟碳高分子纳米球相变及体外超声显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纳米级超声造影剂——液态氟碳(PFP)高分子纳米球,观察其物理特性、体外热致相变、声致相变及体外超声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乳化一蒸发法(单乳化法)制备包裹PFP的MPEG-PLGA纳米球(P-NP),以光镜观察纳米球形态分布,以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检测纳米球粒径和电位;在显微镜上放置加热板实时观察P-NP的相变情况;于体外应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仪辐照后,观察其超声显影效果。结果所制备的包裹PFP的高分子纳米球外观为乳白色混悬液,形态规则,呈球包球形;平均粒径为(393.2±40.7)nm,平均电位为(-5.23±8.69)mV;加热板显示的温度约为42.6℃时,光镜下显示纳米球开始转变为微气泡,且随着温度增高,所产生的气泡逐渐增多;体外行LIFU辐照后,在超声基波和谐波模式下可观察到显影明显增强。结论成功制备了PFP高分子纳米球,其粒径小、稳定性好,体外经LIFU仪辐照后可增强超声显影,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  相似文献   

4.
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体外显影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液态氟碳高分子微球,观察其体外物理特性及超声、CT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微球;以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分布,以激光粒度和电位分析仪检测微球粒径、电位;DiI着色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微球结构和荧光强度;行体外超声和CT,观察其显影效果。结果所制备的液态氟碳高分子微球外观为乳白色混悬液,形态规则,呈球包球形;平均粒径为(413±32)nm,平均电位为(-2.42±5.71)mV;荧光染色后微球的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外壳呈环形红色荧光,而内部包绕的液态氟碳不发光、呈黑色;体外超声与CT显影效果好。结论成功制备的液态氟碳高分子微球粒径小,稳定性好,体外可同时增强超声和CT,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超声造影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RNAⅢ抑制肽(RIP)缓释微球的合理制备方法,测定其载药率和体外释药特征。方法采用改良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PLGA/RIP缓释微球,观察其表征,测定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点PLGA/RIP的释放速度,观察PLGA/RIP微球的体外释药特点。结果采用改良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LGA/RIP缓释微球粒径均匀、表面光滑,包封率约为(68.22±6.20)%,载药率为(15.35±3.26)%。PLGA/RIP释药动力学方程为y=31.016x+59.611,符合Huguchi方程。结论采用改良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PLGA/RIP缓释微球粒径均匀、表面光滑,包封率和载药率较高,体外释放动力学符合Huguchi方程,是理想的缓释载药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一种特异性靶向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探讨其体外寻靶能力及双模态显影效果。方法采用多步乳化法制备载有印度墨水和液态氟碳的高分子造影剂,用碳二亚胺法将造影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单克隆抗体相偶联,制备出靶向VEGFR2高分子造影剂(Vi-PFH-PLGA)。检测该造影剂的一般特性、体外寻靶能力及双模态显影效果,并与非靶向高分子造影剂进行比较。结果所制备的靶向高分子造影剂的平均粒径为(565.5±15.6)nm,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到抗体成功的连接到造影剂表面,流式细胞仪测得抗体微球连接率为99.72%,体外寻靶能力实验显示较多的靶向造影剂呈花环状牢固的聚集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面,而非靶向组和抗体干预组未见造影剂与HUVEC的特异性结合。体外光声/超声显影实验显示,经脉冲激光辐照后,靶向造影剂组可检测到明显的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与非靶向造影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功制备出靶向VEGFR2的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该造影剂在体外与HUVEC细胞具有较强的靶向结合能力且具备较好的光声/超声双模态显影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一种脂质包裹液态氟碳(PFP)的新型温敏型纳米粒(HSNP),观察其于加热和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下的相变情况,体外检测其超声显影效果。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裹PFP的HSNP。检测其物理性质;光镜下观察HSNP加热下的相变情况;制备内含HSNP高分子聚丙烯酰胺凝胶模型,同时建立含磷酸盐缓冲液(PBS)和脂质悬液的凝胶模型作为对照,观察LIFU辐照后凝胶模型的超声显影效果。结果成功制备包裹PFP的HSNP,其外观呈乳白色混悬液,镜下微球大小均一,形态规则,平均粒径(507.9±101.7)nm,平均电位(-5.87±4.41)mV。HSNP于45℃时开始转变为微气泡,随温度升高气泡随之增多增大。LIFU辐照前,基波和谐波下含PBS和脂质悬液凝胶模型呈无回声,含HSNP凝胶模型基波和谐波呈无回声为主伴散在点状高回声,LIFU辐照后,含PBS和脂质悬液凝胶模型基波下呈散在点状高回声,谐波下未见明显改变,含HSNP凝胶模型基波下呈密集点状强回声,谐波下呈细密点线状高回声;辐照后含HSNP凝胶模型平均超声灰度值(161.13±2.74)明显高于含PBS(24.09±2.38)和脂质悬液(25.03±2.50)凝胶模型(P均0.05)。结论本研究制备包裹PFP的HSNP为新型超声造影剂,可声致相变,体外可实现增强超声显影。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负载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纳米囊泡体外标记人结肠腺癌细胞株(Lovo)进行MR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负载SPIO纳米囊泡,培养人Lovo细胞.分别取含有5×105、1×106的细胞量与含不同量(50μl和500μl)的负载SPIO纳米囊泡的培养液共同培养,经培养1、3和6 h后,分别取所培养的细胞进行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和MR T1WI、T2WI成像,未标记的Lovo细胞株为对照组.结果 Lovo细胞与负载SPIO纳米囊泡培养后6 h,电镜下见SPIO进入Lovo细胞的细胞质内.MR T1WI图像上,实验组各组间、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信号无明显差异.T2WI图像上,培养1 h后,实验各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信号无明显差异 培养3 h后,500μl SPIO标记1×106 Lovo细胞组出现轻度信号下降 培养6 h后,实验各组的信号均出现明显下降.结论 负载SPIO纳米囊泡可以标记人Lovo细胞,应用MR可以对其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靶向整合素αvβ3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造影剂对裸鼠肿瘤新生血管的超声分子显像能力。方法采用共价连接-碳二亚胺法制备出靶向整合素αvβ3的RGD-PLGA高分子造影剂,并用激光共聚焦鉴定其连接情况。建立裸鼠卵巢癌SKOV-3模型,分别经尾静脉注射靶向整合素αvβ3的RGD-PLGA造影剂(RGD-PLGA组)和PLGA普通造影剂(PLGA组)进行造影检查。记录造影情况,绘制时间一强度曲线,并对两组造影剂的持续时间和峰值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对造影40min后的图像进行数字减影和彩色编码,直观观察两种造影剂的强度差异。结果成功制备出靶向整合素αvβ3的RGD-PLGA高分子造影剂。RGD-PLGA组较PLGA组持续显影时间延长,峰值强度提高。对造影40min后的图像进行数字减影和彩色编码,可直观观察到RGD-PLGA组较PLGA组增强更明显。结论靶向整合素αvβ3 RGD-PLGA造影剂较普通PLGA造影剂有较好的造影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具有膀胱癌BIU-87细胞靶向结合的超声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并观察体外靶向能力、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和体外超声成像效果。方法通过机械振动法制备纳米脂质微泡,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NYZL1连接到纳米脂质微泡的表面制备靶向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一般特性,Zate检测仪检测粒径大小和表面电荷,使用倒置显微镜来观察其体外靶向效果,用MTT法检测其不同浓度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超声诊断仪观察体外显影效果。结果膀胱癌BIU-87细胞靶向超声纳米脂质微泡呈圆形,分布均匀,无聚集;在体外靶向实验中,靶向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能高效特异性的结合在膀胱癌BIU-87细胞表面并沿细胞表面规则排列;不同浓度下两种微泡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变化(P0.05);体外超声成像实验中,靶向纳米微泡呈点状细密高回声。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膀胱癌BIU-87细胞超声纳米脂质微泡造影剂,能够在体外与膀胱癌BIU-87细胞特异性地靶向结合,两种微泡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且体外超声显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一种叶酸受体靶向的相变超声造影剂,观察其体外细胞靶向效果及超声显影情况。方法采用单乳化法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纳米微球,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叶酸配体制备叶酸受体靶向的相变超声造影剂,以人卵巢癌SKOV3细胞验证其体外细胞靶向性能,以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体外辐照实验观察其超声显影情况。结果所制备叶酸受体靶向高分子相变超声造影剂平均粒径为(229.13±13.46)nm,体外细胞寻靶实验显示靶向造影剂与SKOV3细胞大量结合,而普通造影剂组与游离叶酸干预组未见明显特异性结合。造影剂溶液经一定功率HIFU辐照后,超声显影效果较辐照前明显增强。结论成功制备了叶酸受体靶向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造影剂,对高表达叶酸受体的SKOV3细胞具有良好靶向性,并具备HIFU辐照后增强超声显影的特性,有望成为卵巢癌靶向显影与治疗的理想分子探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链霉亲和素化载紫杉醇相变型PLGA纳米粒(PTX-PLGA-SA/PFPs),并观察其体外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致相变后超声增强显影特性。方法采用单乳化法(O/W)制备载紫杉醇相变型PLGA纳米粒,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杉醇包封率;碳二亚胺法连接链霉亲和素(SA),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二者连接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二者链接率;体外LIFU致相变观察超声增强显影情况。结果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322.2±85.6)nm,表面电位(-5.66±3.46)mV。紫杉醇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71.56±6.51)%、(6.57±0.61)%,与链霉亲和素的连接率为(97.16±1.20)%。LIFU功率7.5 W作用3min时可明显增强该纳米粒在体外的B-mode及造影模式下的超声显影。结论成功制备了PTX-PLGA-SA/PFPs纳米粒,其紫杉醇包封率高、链霉亲和素连接率高,体外声致相变后可显著增强超声显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叶酸靶向相变型载硫化铋(Bi_2S_3)纳米粒(FBS-PFH-NPs)并用于体外细胞靶向及CT/超声显像。方法采用旋转蒸发法和声振法制备FBS-PFH-NPs,检测其基本性质;以宫颈癌Hela细胞验证FBS-PFH-NPs体外寻靶能力;观察60、90、120、150、180 W功率HIFU辐照后FBS-PFH-NPs回声强度和温度变化,以及纳米粒中Bi_2S_3浓度为1.0、2.0、3.0、4.0、5.0 mg/ml时FBS-PFH-NPs体外CT及超声显像效果。结果光镜下FBS-PFH-NPs呈球形,平均粒径(458.50±69.22)nm;Bi_2S_3均匀分布于其外壳,浓度为1.0 mg/ml。FBS-PFH-NPs大量结合于Hela细胞周围。HIFU辐照后,FBS-PFH-NPs发生液气相变,且随功率增高,FBS-PFH-NPs回声强度及温度均逐渐增高(F=110.09、440.69,P均0.01)。随纳米粒中Bi_2S_3浓度增高,FBS-PFH-NPs的CT值及回声强度均逐渐增高(F=146.14、16.74,P均0.01)。结论 FBS-PFH-NPs兼具靶向Hela细胞及CT/超声双模态显像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一种包裹纳米炭和液态氟碳的纳米粒(CNPs),并验证其光声/超声实时双模态示踪能力。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CNPs。于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并通过激光粒径仪检测CNPs的基本性质;以激光仪辐照CNPs,观察其液气相变情况;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标记的CNPs被巨噬细胞吞噬的情况;激光辐照后观察CNPs体外增强光声/超声实时双模态显影情况;进行在体实验观察CNPs增强光声/超声实时双模态显影示踪VX2荷瘤兔腘窝转移淋巴结的效果。结果成功制备CNPs,其平均粒径为(483.32±45.09)nm,Zeta电位为(-26.30±5.02)mV;且经激光辐照后,可发生液气相变;与巨噬细胞共孵育后,CNPs大量被巨噬细胞吞噬;CNPs在体外、体内均具有良好的光声显影与超声造影效果,且CNPs浓度越高,平均光声信号值及平均灰度值越大。结论 CNPs可在激光辐照后发生液气相变,具备光声成像与超声造影的实时双模态显影能力,并可在活体实验中示踪兔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及不同相变材料[全氟正戊烷(PFP)或全氟己烷(PFH)]的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比较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相变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PFP或PFH的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分别称为IPNPs、IHNPs),比较两者的一般特性、稳定性及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声致相变和光声成像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光致相变所需能量的细胞毒性。结果IPNPs及IHNPs粒径分别为(490.53±36.96)nm及(512.23±38.52)nm,电位分别为(-14.40±1.40)mV及(-13.97±1.61)mV,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者形态、吸收光谱也均无明显差异,于37℃储存24h均较稳定;IPNPs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及声致相变所需能量均低于IHNPs,且IPNPs光声及超声成像增强能力高于IHNPs。经能使IPNPs及IHNPs发生相变的激光能量辐照后,MH7A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34±7.96)%,(54.92±6.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NPs是更适于诊疗一体化应用的多功能纳米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一种携光敏剂IR780并具有载氧功能的相变型纳米红细胞(Nano-RBCs),探讨其用于体外多模态成像及增强光动力治疗(PDT)的价值。方法通过一步乳化法制备包裹IR780及全氟己烷(PFP)的脂质体(Lip-PFPIR780),负载氧气后即为相变型Nano-RBCs。检测相变型Nano-RBCs的一般理化特性,观察其体外超声/光声/荧光三模态成像效果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单线态氧荧光探针(SOSG)评估其对体外PDT效果的影响。结果制备的Nano-RBCs大小均一,平均粒径(372.5±87.3)nm,IR780包封率92.50%。体外显影实验显示,随相变型Nano-RBCs浓度越高,体外超声、光声、荧光成像效果越好。在IR780浓度一定的情况下,激光照射后相变型Nano-RBCs的SOSG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单纯IR780(P0.0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相变型Nano-RBCs可用于多模态成像,并可增强体外PDT疗效。  相似文献   

17.
载吲哚菁绿超声微泡造影剂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兔淋巴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制备载吲哚菁绿的聚乳酸羟基乙酸(ICG-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并检测其特性,观察以之进行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兔淋巴结的效果。方法用双乳化法制备ICG-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行光镜、扫描电镜、粒径检测检查,观察其形态及大小;用分光光度法绘制吲哚菁绿的标准曲线,计算造影剂中吲哚菁绿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对3只正常大白兔经足垫注射该造影剂,观察活体近红外荧光显像兔腘窝淋巴结的效果。结果 ICG-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为淡绿色乳液,光镜和电镜下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大小均匀;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能清晰显示兔腘窝淋巴结。结论 ICG-PLGA超声微泡造影剂具备荧光成像的特征,具有高敏感性,可作为荧光成像的示踪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携载多西紫杉醇的新型超声微泡,并观察其药物携载能力。方法以PLGA为膜材料,以多西紫杉醇为携载药物,采用复乳化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载药超声微泡;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药物含量及超声环境下的释放量。结果载药超声微泡样品呈白色粉末状,表面光泽且粒径较均一,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可达2.36%和61.40%,且稳定可控;模拟超声环境下药物释放量明显增加。结论所制微泡对多西紫杉醇的携载能力有明显提高,并可在超声环境下稳定释放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