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对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单发或多发,肿瘤常位于脑表面或中线附近.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影,边界较清.MRI表现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增强多呈"团块状"或"握拳状"强化.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缺乏特征性须与某些其他颅内病变鉴别,以减少误诊.将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单发18例,多发7例,共37个病灶,其中幕上33个,幕下4个。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见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它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免疫状态正常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内淋巴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共发现病灶39个,病灶除分布于额叶、颞叶、基底节等常见部位外,还可见于胼胝体、视交叉和松果体区。CT平扫:95%的病灶呈等或高密度,82%呈均匀密度。MRI: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病灶占90%,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占100%。多数瘤灶呈轻至中度周围水肿(82%)和占位效应(82%)。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淋巴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其它肿瘤互相重叠,CT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应用有助于脑内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颅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单发病灶8例,1例为两个病灶,肿瘤常位于额叶或中线附近的脑白质,位于幕上8例,幕下1例。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MRI平扫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肿瘤占位效应轻,轻中度水肿。结论: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X线平片、CT、MRI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平片、CT、MRI诊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12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均有X线平片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CT检查,其中3例有增强扫描。结果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颈椎1例,胸椎7例,腰椎2例,胸腰椎受累2例,共有30个椎体受累。附件受累4例,软组织肿块10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6例,病理性骨折3例。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弓根影消失、椎体压缩性骨折。CT示椎体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MR T1WI上肿瘤呈略低及等信号,T2WI上呈低、等、高多种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论(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肿瘤可侵犯相邻多个椎体,软组织肿块常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3)MR T1WI上肿瘤信号较低可能与肿瘤细胞密集和含较多纤维组织有关:(4)肿瘤较易侵入椎管内沿硬膜外向上、下呈袖套状生长:(5)X线平片对发现病变及定性诊断价值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较CT更敏感。  相似文献   

6.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对25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单发病灶18例,多发病灶6例,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1例.平扫检查25例在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20例中17例病灶呈明显团块状增强,2例病灶轻度增强,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3例(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1例)呈线样及小结节样增强,增强程度较均一.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信号强度及增强方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表现。结果8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共13个病灶,其中大脑半球8个,基底节区4个,右侧背侧丘脑及基底节区1个。8例病变均表现为局灶性肿块,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7例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度强化。6例瘤周重度水肿,2例瘤周中度水肿。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较为罕见,MRI是诊断该病的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颅内PCNSL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具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8.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CT及MR的表现特征 ,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共检出 3 2个病灶 ,其中单发 9例 ,分别位于额、颞、顶叶深部脑白质 8例 ,位于颞叶表面 1例 ;多发 3例 ,病灶多位于深部脑白质。CT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密度灶 ,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 ,T2 WI为稍低信号。多数病灶周围有轻 -中度高信号水肿带 ,病灶边界尚清楚。增强扫描见所有病灶均有强化 ,2 3个 ( 72 .0 % )病灶呈均匀强化 ,18个 ( 5 6.2 5 % )病灶强化后出现缺口或凹陷改变。病理结果 :11例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1例为浆细胞淋巴瘤。结论 尽管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与其它颅内肿瘤如脑膜瘤、胶质瘤及转移瘤等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通过认真分析其影像特征 ,术前的正确诊断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脑淋巴瘤患者17例单发,3例多发,共有24个病灶。其中,CT及MRI图像有以下特点:a)瘤灶多为单发,幕上多见,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b)CT平扫多呈等或略高密度,无钙化,MR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相对较轻;c)CT及MRI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亦可不均匀呈环形或花瓣样强化。结论脑原发性淋巴瘤影像表现缺少特征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影像与临床(附2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少见的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规律与影像特征。方法 总结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 2 7例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规律与影像特点 ,其中全部病例行CT扫描 ,2 0例同时进行CT及MRI检查。结果 临床大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 ,其次为癫痫发作、头晕、偏瘫等 ,40岁左右男性多发 ,幕上多见。CT平扫病灶多呈等或高密度 ,MRI上T1WI绝大多数呈等或稍低信号 ,而T2 WI多接近灰质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均匀强化 ,约 1/3病灶中央可有囊变坏死 ,可单发或多发。结论 结合临床及影像学改变 ,对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可提出较准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MRI对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患者 ,对其CT、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1例CT平扫多呈高密度肿块 ,增强扫描呈明显均一强化 ;其MRI表现为 :(1)T1 WI等或稍低信号 ,T2 WI等或稍高信号 ,肿瘤无水肿 ;(2 )Gd -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或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CT和MRI的多轴位成像及Gd-DTPA应用有助于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病人性别和肿瘤部位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2.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提高对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和CT、MRI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0例,其中CT检查7例,MRI检查6例。结果 10例病人中检出13个病灶,CT和MRI所见肿瘤形态不规则,其中10个病灶有明显水肿。MRI对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检出率比CT更有效、MRI示大部分病灶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结论 分析了CT和MRI误诊的原因后,认为MRI应作为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和MRI资料。结果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CT平扫多呈稍高或高密度,MRI多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等高信号,除1例因肿瘤坏死致信号和强化不均匀外,余7例肿瘤密度、信号及强化较均匀;周围脑组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1例肿瘤稍向周围脑组织呈浸润性生长,病理诊断为恶性脑膜瘤。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底及面部骨纤维病变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提出术后影像学随访的重要性.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和组织学活检证实的颅底及面部20例骨化性纤维瘤和23例骨纤维发育不良患者的CT和MR影像学资料,并对两类病变共计27例进行术后影像随访.结果 20例骨化性纤维瘤中,18例为单骨发病,2例为多骨病变.CT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状稍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晰,瘤周有一层较完整或不完整的骨性包壳.内部呈不均匀密度13例,均匀磨玻璃样密度7例,其中11例有明显囊变坏死区;11例MR 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以等、高信号为主,11例增强后间隔和实性部分强化.23例骨纤维发育不良中,多骨型20例,单骨型3例,无明确边界,密度均匀或不均匀,骨皮质变薄、模糊,骨质周围无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反应.5例MRT_1WI、T_2WI均以等、低信号为主,信号不均匀.结论 颅底及面部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发育不良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有一定特征,有助于诊断和鉴别,部分病例两者鉴别困难.术后影像学随访以CT为主,MRI对需要再次手术者为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5.
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脑室内脑膜瘤的MRI特点,提高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脑膜瘤10例,其中9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四脑室.10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脑室内脑膜瘤具有典型的MRI表现:(1) 病灶大多为类圆形(8/10),边界规则、清晰.T1WI呈等信号(8/10)、稍低信号(2/10),T2WI呈略高信号(5/10)、等信号(2/10)、低信号(3/10),增强扫描大部分呈中到重度均匀强化(8/10),少数不均匀强化(1/10)和轻度强化(1/10).部分瘤内可见粗大血管影(2/10),可有小囊变、坏死(4/10)及瘤周脑实质水肿(2/10).(2) 脑室内脑膜瘤以成年女性多见(8/10).好发于侧脑室(9/10)及四脑室(1/10).所有病例的病理类型均为纤维型.结论 脑室内脑膜瘤有较典型的MRI特点,结合其发病部位和患者性别,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胸膜局限性纤维性肿瘤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胸膜局限性纤维性肿瘤(LFTP)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LFTP均行CT检查,其中3例MR I检查,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9例为良性,1例为恶性。CT表现为单发的附着于胸膜表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胸膜肿块帽征”是定位胸膜肿块的特征性表现;胸膜肿块与邻近胸膜夹角呈锐角或钝角,其与肿块大小及形态有关。MR I表现T1W I及T2W I为低或中等信号,肿块信号不均,1例巨大LFTP T2W I为混杂信号散乱交错分布,巨大胸膜肿块内侧瘤蒂与心包相连。结论CT是LFTP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MR I对较大胸膜肿块的定位及内部特征的显示优于CT。胸膜肿块瘤蒂的显示对LFTP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学证实的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CT和MRI影像资料.结果 16例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15例位于泪腺窝,1例位于眶缘前.5例呈类圆形,11例呈不规则形(其中9例后缘变尖,5例沿眶壁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生长),8例泪腺窝骨质受压,6例眶壁骨质破坏,1例眶壁骨质硬化;3例侵犯颅内;1例见额部皮下转移灶;2例CT可见钙化.MRI示肿瘤呈等、长T_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 CT及MRI可显示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特征,有助于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