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16例,多发9例,共有39个病灶,幕上35个病灶,幕下4个病灶。单发病灶多位于脑白质深部,多发病灶常位于脑实质中线部位及大脑凸面。肿瘤在CT表现呈稍高密度,病灶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呈斑片状强化;瘤周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并综合其影像学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其中4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1例仅有CT资料,6例仅有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中10例为单发,1例多发,共有12个病灶,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4个,占33.3%,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有7个,占58.3%,位于小脑部1个,占8.4%。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5例病变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组织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0例MR平扫中,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其余2个病灶呈低信号;在T2WI上,8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单发18例,多发7例,共37个病灶,其中幕上33个,幕下4个。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见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与其它颅内病变有重叠及类似之处,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的CT、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9例中4例为单发,5例多发,共有15个病灶,幕上13例,幕下2例,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7个,占46.6%,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4个,占26.6%,位于小脑部2个,占13.3%。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多为轻中度水肿。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团块状、结节状均匀强化;MR平扫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染色质颗粒粗,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弥散加权成像。结果:17例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共34个瘤灶;其中单发8例,多发9例;幕上病灶29个,幕下病灶5个。MR平扫T1WI等信号15个病灶,略低信号19个病灶,T2WI呈等低信号23个病灶,略高信号11个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均匀强化22个,不均匀强化12个,瘤周轻度、中度水肿各17个病灶。2例共3个瘤灶弥散受限。结论: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磁共振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其特点,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与MRI表现。结果 单发6例,多发4例,共计15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CT表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实质性肿块,无钙化,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占位效应轻,增强后瘤体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无囊变及环表强化。MRI显示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征象、发生部位无特征性,但以实质性均匀性强化多见,且对室管膜下转移灶的检测,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5例(3例CT平扫和增强,10例MRI平扫和增强,2例既有CT平扫和增强又有MRI平扫和增强)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中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4例,共检出21个病灶。18个病灶位于幕上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3个病灶位于幕下。5例CT平扫病灶实性部分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MRI平扫病灶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9个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个病灶表现为"握拳样"强化,6个病灶出现"脐凹征"、"缺口征"或"尖角征"。17个病灶瘤周水肿为轻~中度,4个病灶瘤周水肿为重度。本组无出血及钙化病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免疫状态正常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脑内淋巴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共发现病灶39个,病灶除分布于额叶、颞叶、基底节等常见部位外,还可见于胼胝体、视交叉和松果体区。CT平扫:95%的病灶呈等或高密度,82%呈均匀密度。MRI: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病灶占90%,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占100%。多数瘤灶呈轻至中度周围水肿(82%)和占位效应(82%)。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结论:脑内原发淋巴瘤少见,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其它肿瘤互相重叠,CT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应用有助于脑内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01-2005-09经神经外科手术或活检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44例的MRI表现,包括病灶数目、大小、分布、形态及增强前后MRI信号的表现.44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男29例,女15例.年龄12~76岁,平均53岁.结果 病变部位包括脑部41例,脊髓3例.病灶可单发或多发,MRI平扫T1WI大多呈略低信号,T2WI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大都均匀实质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少数呈环形强化.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单发或多发病灶明显实质结节状强化,尤其靠近脑脊液腔时,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者共28个病灶。单发病灶14例,多发病灶6例。病灶多位于脑深部白质、基底核、胼胝体及丘脑等近中线部位,以及额叶、顶叶等脑实质表面。CT检查5例,共10个病灶,9个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1个为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9个病灶明显强化,1个病灶轻度强化。MRI检查15例,共18个病灶,其中平扫11个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3个T1WI、T2WI均呈等信号,4个T1WI、T2WI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14个病灶明显强化,3个呈不均匀强化,1个呈环形强化。4例累及脑膜,引起脑膜增厚,见"脑膜尾征"。2例室管膜呈线样强化。28个病灶中可见"缺口征"2个、"尖角征"3个、"握拳征"2个。5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示4例为缓升型,1例为平台型。2例行MRS检查,见明显的脂质峰。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和MRS检查,能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1.
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特点,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正确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全部患者均进行了T1WI、T2WI平扫及增强检查,5例患者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检查。结果8例表皮样囊肿中,位于颞叶5例,额叶2例,额、颞叶交界区1例。所有病灶均发生在皮质区或皮质下区。病变轮廓不光整者5例,较光整者3例。病变与周围组织结构均分界清晰。在T1WI上病灶呈均匀低信号3例,以低信号为主其内间以斑片状、点状及条状中等信号或略高信号者4例,中心呈低、等混杂信号外围见同心圆形等信号者1例;在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信号相似者4例,以高信号为主其内间以斑片状、点状及条状略高信号者3例,以高信号为主其内间以略高信号及略低信号者1例;5例行FLAIR序列检查,病灶均呈略高、等、低混杂信号,病灶周边环以线样或斑片样高信号。除1例病灶周围脑组织有轻度水肿外,均未见灶周水肿征象。病灶占位效应轻,周围组织受压征象不明显。MR增强扫描,2例见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其余病例均未见明显强化。结论脑内型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具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脊柱转移瘤的MR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脊柱转移瘤的MR表现。结果 脊柱转移瘤灶的异常MR表现为:(1)信号异常,在T1WI上,112例(93.3%)呈低信号,8例(6.7%)为等或混杂的信号,在T2WI上,89例(74.1%)呈稍高信号,33例(27.5%)为低或混杂信号;(2)病灶可呈跳跃式破坏,椎体附件受累,出现椎旁软组织肿块,但椎间隙保持完整;(3)伴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病灶可呈“楔形”、“盘状”或“倒楔形”。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可显示病变范围并发现平扫中未能发现的病变。结论 MRI是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可靠而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鼻硬结病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硬结病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硬结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起源于鼻腔7例,鼻窦3例。CT表现:鼻腔硬结病表现为实性软组织影2例,索条影5例,7例均见中下鼻甲破坏,4例鼻中隔破坏;7例均侵及邻近鼻窦,其中上颌窦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余各窦壁骨质明显增生硬化,以上颌窦、蝶窦最显著;2例侵犯眼眶,侵犯翼腭窝及颅内各1例。鼻窦硬结病表现为窦腔充以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相应处窦壁骨质破坏,同时伴周围骨质硬化,3例均侵犯翼腭窝,2例侵犯眼眶及颅内。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与脑实质比较)3例,稍高信号4例;T277I呈等信号2例,明显低信号5例,但信号不均匀;均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窦腔外周伴阻塞性炎症,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有明显强化。结论CT可清楚显示骨质改变,是诊断鼻腔硬结病的主要影像方法;MRI能准确显示病变向邻近结构侵犯的范围,为临床分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CT和MRI两种影像方法结合能较准确地对鼻窦硬结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表现,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淋巴瘤的常规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灶大小、分布、信号特点及强化特征。结果MRI显示4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9个病灶,其中位于大脑半球深部4个,灰白质交界区5个,累及胼胝体2个。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团块或结节,边界较清晰,占位效应及瘤周水肿较轻。T2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显著强化。结论颅内原发淋巴瘤MRI信号及强化形式具有一定特征,将影像学征象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内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A)的CT、MRI表现及病理学基础,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典型PA 13例的CT与MRI表现.结果:位于小脑半球4例、小脑蚓部7例、右侧大脑半球2例.病变大小2.3cm×2.0cm×2.7cm~4.5cm×4.8cm×5.6cm.实性病变3例,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长信号或长信号中见少量短信号的混杂信号,CT及MRI增强后均表现为均质或不均质明显增强,其中2例病灶中心见少量无增强的低信号区,1例CT平扫见钙化灶.囊实性10例,MRI平扫显示肿瘤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性部分无增强,3例见明显增强壁结节,2例病变呈多房性,增强后分隔明显增强,其中1例见短T1、长T2出血灶 .结论:脑内PA的CT与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6.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对25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中单发病灶18例,多发病灶6例,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1例.平扫检查25例在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20例中17例病灶呈明显团块状增强,2例病灶轻度增强,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3例(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1例)呈线样及小结节样增强,增强程度较均一.结论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信号强度及增强方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CT及MR的表现特征 ,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 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共检出 3 2个病灶 ,其中单发 9例 ,分别位于额、颞、顶叶深部脑白质 8例 ,位于颞叶表面 1例 ;多发 3例 ,病灶多位于深部脑白质。CT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密度灶 ,MRI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 ,T2 WI为稍低信号。多数病灶周围有轻 -中度高信号水肿带 ,病灶边界尚清楚。增强扫描见所有病灶均有强化 ,2 3个 ( 72 .0 % )病灶呈均匀强化 ,18个 ( 5 6.2 5 % )病灶强化后出现缺口或凹陷改变。病理结果 :11例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1例为浆细胞淋巴瘤。结论 尽管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与其它颅内肿瘤如脑膜瘤、胶质瘤及转移瘤等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通过认真分析其影像特征 ,术前的正确诊断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