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医药卫生   2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日间病房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CBDS)中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包虫科接受ERCP术治疗的CBDS患者211例。其中在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间接受传统治疗的患者85例,设为传统治疗组;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接受ERAS日间治疗的126例,设为ERAS日间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 结果ERAS日间组患者的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早于传统治疗组(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口渴/饥饿感、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腹胀腹痛发生率及术后3、12 h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ERAS日间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6.66±3.39)分,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的(90.25±4.87)分(t=10.54,P<0.05),术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传统治疗组(z=-5.12,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30 d内再入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ERAS模式下行日间ERCP治疗CBDS是安全可行的,可加快患者康复,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方志兵  崔建中  王伟  李勇  徐成 《吉林医学》2014,(6):1186-1186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预防。方法:选择行择期腹部手术患者88例,所有患者均为ASA分级Ⅰ~Ⅱ级,将所有患者按照有无应用地佐辛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的比较,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预防具有明显的效果,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抗Siglec-9抗体Fab段在小鼠巨噬细胞上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小鼠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LPS+Ab组、Ab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NF-α、IFN-β、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采用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通过Western blot初步探讨抗Siglec-9抗体Fab段影响炎性细胞因子表达量的作用机制。结果 与LPS组相比,抗Siglec-9抗体Fab段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TLR4信号通路磷酸化水平。结论 抗Siglec-9抗体Fab段通过阻断TLR4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m RNA和蛋白水平,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神经鞘瘤32例,神经纤维瘤6例(5例Ⅰ型、1例Ⅱ型),副神经节瘤1例,节神经细胞瘤2例,其中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为Ⅱ型神经纤维瘤术后复发恶变),2例神经鞘瘤术后复发,神经鞘瘤中2例为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结论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而且可以评估手术及预后,辅助手术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 transeriptase,hTERT)基因转染对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腺相关病毒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recombinantadeno—associatedvirusvee—tor—nlediatedhTERTgene,rAAV—hTERT)按感染复数(muhiplieityofinfection,MOI)10^5v.g每细胞转染体外培养二代髓核细胞。没立rAAV—hTERT转染组,AAV空病毒转染组及未转染组;利用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转染后hTERT基闪的表达;对体外培养120d的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将3组细胞(100μL,3×10^7/mL)分别注入裸鼠腋下检测其成瘤性,以人Hela细胞为阳性成瘤实验对照。结果成功检测出rAAV—hTERT转染髓核细胞后hTERT轼因的表达;G-带核型分析未见染色体结构异常克隆;3组细胞均未观察到裸鼠体内肿瘤形成。结论rAAV—hTERT能成功转染人惟问盘髓核细胞并IF确表达,rAAV—hTERT转染髓核细胞在有限的体外培养过程中是安全的,可为进一步的在体研究提供安伞性证据.  相似文献   
6.
徐成 《兵团医学》2012,(2):35-36
正肱骨外上髁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俗称"网球肘",好发于40-50岁的男性,以及42-46岁的女性,其总人口总发生率为0.1%-0.3%。主要由肱骨外上髁伸肌腱起点处的小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之间发生粘连慢性损伤性炎症所致,故造成局部的疼痛.病变虽不重,但影响上肢功能,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但病程长,一般1-2年,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该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较  相似文献   
7.
背景:通过将两种及两种以上材料共混制备复合支架材料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利用各种材料的互补特性来满足组织工程对支架的要求。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丝素蛋白复合三维支架材料,并研究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与丝素蛋白分别按质量比为1∶1∶5、1∶2∶5、1∶3∶5的比例混合,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丝素蛋白复合材料,测试其孔隙率、孔径大小、吸水膨胀率及压缩力学性能。将表征结果良好的质量比为1∶2∶5的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丝素蛋白复合材料与MC3T3-E1细胞体外复合培养,MTT法检测复合培养2,4,6,8,12 d后的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丝素蛋白按质量1∶2∶5的比例混合更符合要求:孔径98-260μm,孔隙率为(96.72±2.78)%,吸水膨胀率为(549.37±35.29)%,生物力学试验机测定其力学性能稳定、压缩应变及弹性模量等指标适宜骨组织工程研究应用。MC3T3-E1细胞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丝素蛋白复合三维支架上生长增殖良好,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丝素复合三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耿莉  王莉红  曹雷  刘佩勇  曹潇  徐成 《山东医药》2007,47(33):17-18
目的 研究p53和Bcl-2蛋白在舌鳞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舌鳞癌(A组)、20例13腔癌前病变(B组)及10例正常口腔舌上皮组织(C组)中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比较A、B、C三组,p53和Bcl-2蛋白的表达在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P均〈0.05,在A组与B组之间,P〉0.05;ps3蛋白异常表达在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Bcl-2蛋白高表达与p53蛋白高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p53和Bcl-2蛋白高表达与舌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鼠疫疫情与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其中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 142 km,沿途所经过的地区为鼠疫自然疫源地,多年来动物鼠疫流行不断,时有波及人间,是我国鼠疫疫源性最为活跃的地区。这一地区鼠疫菌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动物及人类感染鼠疫后发病急、病情重、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所以对动物间疫情采取积极主动监测措施是保证动物间疫情不波及到人间的主要手段。目前在鼠疫疫情处理和常规监测工作中,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和准确计算疫区面积,也不能直观的反映疾病的动态趋势。这样势必造成监测和疫情处理工作中的盲目和浪费。另外对监测数…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生态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和整理青藏铁路沿线人间鼠疫流行病学资料、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和鼠疫流行病学资料、鼠疫细菌学特征以及2001~2006年鼠疫监测资料,总结出青藏铁路沿线鼠疫生态学基本内容,确定青藏铁路鼠疫综合防控策略。方法人间鼠疫资料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利用微卫星技术研究旱獭生态学;现场调查方法研究疫源地结构、动物和昆虫种群结构;实验室常规检测鼠疫菌的生化、营养、毒力、药敏和遗传物质;藏系绵羊鼠疫和青海田鼠鼠疫调查按照《国家鼠疫监测方案》中的方法进行。结果自1966年以来青藏铁路沿线已累计发生人间鼠疫疫情11起,发病43人,死亡23人,病死率53.48%;喜马拉雅旱獭的繁殖与种群密度有关联性,旱獭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地形地貌和植被有关,所研究的各旱獭种群之间亲缘性较近;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属于青藏高原型,对Trp、Thr、Leu、Arg不依赖,而对Phe、M et、Cys依赖,对Ile和G lu表现出低营养。属于强毒力菌株,对广谱抗生素敏感,尤其对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青藏铁路沿线的鼠疫菌都具有6、45 Mdal,大质粒分别为52 Mdal或65 Mdal或92 Mdal。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宿主、媒介、病原体的生态学特点,掌握了人间和动物间鼠疫流行规律,为青藏铁路鼠疫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且可以改变目前鼠疫监测技术和方法的落后局面,对全国鼠疫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