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周钟珩  张碧云  黄海青 《放射学实践》2008,23(11):1183-1186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健康成人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1WI、T2WI、DWI及DTI检查;对DTI数据离线后处理,采用Volume-one 1.64和dTVII-R1软件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对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内囊、胼胝体以及半卵圆中心选择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测量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及健侧对应白质区的FA值。结果:FA图和DEC图可显示脑内主要的白质纤维束。正常组不同部位脑白质的FA值不同;大脑半球两侧白质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期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可轻度升高或降低;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7,P<0.01);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下降率与发病时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41,P<0.05)。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FA图及DEC图可以显示梗死区白质纤维束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的改变程度。急性期脑梗死区FA值下降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大,该指标可用于反映脑梗死的病程。  相似文献   

2.
DT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利用DTI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和皮质脊髓束受损与肌力的关系。方法:对9例正常被试和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 T1WI、T2WI和DTI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II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3D纤维束图。结果:在正常组双侧白质纤维束FA值无明显差异,重建FA值图与方向编码彩色图可显示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在脑卒中病人组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有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为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DTI FA值图及DEC图可以显示卒中病人梗死区白质纤维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程度。3D纤维束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有利于探讨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肌力的关系,对临床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急性兔脑缺血模型MR扩散张量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验性急性兔脑缺血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改变。材料与方法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常规行T2WI、DWI、DTI检查,测量比较缺血灶和正常对照侧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彩色FA图和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结果通过比较缺血灶与正常对照侧ADC值和FA值,两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且病灶侧明显减低。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显示病灶白质束表现为缺失、断离、稀疏,邻近白质纤维束受压。结论DTI不仅可以准确评价急性期脑缺血的灰质、白质内水分子扩散各向异性改变的特点,并且脑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病灶远端神经束走向改变及其完整性。本实验通过研究兔急性脑缺血模型的DTI特点,为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和实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值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柬成像(DTT)在显示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低级别、高级别)、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资料(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5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18例,脑膜瘤16例,转移瘤10例)共59例.行常规T_1WI、T_2WI、增强T_1WI及DTI.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邻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1-容积比(1-VR)值及相对各向异性(RA)值,分析各测量值在肿瘤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利用DTI数据进行DTT重组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正常白质区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5).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而常规MRI难以显示;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四型,即推挤型、水肿型、浸润型和破坏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良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恶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确切、直观地显示脑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合FA值、1-VR值及RA值能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DTT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肿瘤及其周围白质纤维束的信息,指导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术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价帕金森病患者脑白质纤维束与正常老年组间的差异.方法 对2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患者和相匹配的22例正常老年人行DTI成像,采用人工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方法在DTI参数图,包括部分各向异性图(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图(mean diffusivity,MD)上测量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及MD值,采用t检验的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PD组双侧钩束、后扣带束及上纵束的FA值低于对照组(P<0.05),双侧后扣带束及右侧上纵束的MD值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 PD的病理改变不仅存在于黑质纹状体系统,也累及白质纤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和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在成人白血病脑实质浸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8例白血病脑实质浸润病例DTI之ADC、FA参数图,分别测量病变、水肿及健侧相应部位FA值和ADC值;观察各例在DTT图的变化。结果白血病脑实质浸润的肿瘤实质部分FA值8例全部较健侧降低,ADC值5例减低,3例增高;周围水肿区FA值全部降低,ADC值全部增高;脑白质纤维束DTT显示有中断、移位、浸润。结论DTI对脑侵犯神经纤维束损伤具有独特诊断价值;DTI的参数变化能够量化神经纤维受压后微细结构的变化,DTT图像重建能直观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及损伤程度,DTI联合DTT可更加准确地评估白血病脑侵犯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在星形细胞瘤与邻近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术前计划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TI技术fMR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项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肿瘤的病灶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灶周水肿区各项异性分数(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ADC值和FA值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质纤维束可见受压、移位、浸润及破坏三种改变。4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8例Ⅱ~Ⅲ级星形细胞瘤侵润脑白质;10例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DTI图可以清晰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磁共振DTI技术联合fMRI是目前唯一在活体无创、三维清晰星形细胞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由于二者的联合应用不仅能够显示大脑重要功能激活区在病理情况下的移位和改变,同时还能显示肿瘤与重要功能区和白质纤维束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急性脑静脉闭塞模型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实质损害的扩散规律及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材料与方法取家猫3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n=24)和假手术组(n=6).手术组制备急性脑静脉闭塞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行开颅上矢状窦暴露.术后采用常规MRI和DTI对各组模型脑实质损害病灶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测最病变区的平均扩散系数(ADCav)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病变区与健侧区的ADCav、FA比值.用纤维示踪技术(FT)显示脑白质纤维柬的完整性,并与病理学对照.结果 手术组24只猫,9只常规MRI检查为阴性;15只猫脑实质出现异常信号,术后1 h ADCav值较健侧降低,3 h后ADCav值较健侧逐渐增高,12 h后增高明显.FA值于术后各时问点均降低.各时间点病变区与健侧ADCav、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ADCav、F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2.07、9.37.P<0.05).术后1 h,FT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移位和穿过病灶区,6 h后脑白质纤维束断裂、破坏,12 h后脑白质纤维束于病灶边缘处中断.术后1 h病灶区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3 h后以血管源性水肿为主,12 h后出现静脉性脑梗死、脑出血.假手术组未见上述异常表现.结论 DTI能清楚显示并定量判断急性脑静脉闭塞脑实质损害的动态变化规律,FT能更好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柬的受损和移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单发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5例脑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16例单发脑转移瘤,术前行DTI扫描,测定瘤周脑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白质纤维示踪图,观察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与脑转移瘤瘤周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227±0.05、0.169±0.07,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TI白质纤维示踪图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论瘤周实质区FA值有助于高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MR弥散张量成像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DTT显示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T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柬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MR螺旋桨扫描技术在消除伪影方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螺旋桨扫描技术(periodically rotated overlapping parallel lines enhanced reconstruction,PROPELLER)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健康志愿者在头部晃动状态下、64例头颅MR检查中出现躁动不合作或口腔有固定金属异物的患者,应用PROPELLER技术进行T2WI和(或)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常规T2WI和(或)DWI进行对比。64例患者中,脑梗死40例(其中脑干梗死16例),脑梗死伴脑出血1例,脑转移瘤3例,癫痫、病毒性脑炎和高血压等20例。56例为运动伪影,8例为金属异物引起的磁敏感伪影。结果10例健康志愿者PROPELLER T2W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T2WI。分别对10例志愿者和56例患者的常规T2WI、DWI与PROPELLER T2WI、DWI的图像进行比较,显示因运动产生的伪影,导致图像质量降低,无法达到诊断要求;采用PROPELLER T2WI,均显著消除伪影的影响,病变显示清晰,诊断明确。8例因固定义齿产生的磁敏感伪影,采用PROPELLER DWI,均明显消除伪影干扰,获得有诊断价值的图像。结论应用PROPELLER T2WI、DWI技术,明显消除患者因运动或金属异物造成的伪影,可生成高分辨率、无伪影、具有临床诊断意义的理想图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0.5T磁共振机的弥散加权像(DWI)对急性脑梗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计算5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脑组织各不同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对急性脑梗塞发作后3~12小时的10名患者进行DWI及常规T_1WI、T_2WI、FLAIR及MRA检查。结果:测得正常人额、顶、枕叶脑白质、半卵圆中心、基底节、脑干、小脑半球、脑脊液部位的ADC平均值。对于临床患者,DWI可明确显示急性期脑梗塞病灶,常规T_1WI、T_2WI、FLAIR均不能显示或显示不清。结论:以DWI为主,结合T_1WI、T_2WI、FLAIR及MRA序列能非常准确、可靠的诊断急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TI技术诊断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FCD患者的临床、MRI及DTI等资料.DTI经过图像后处理,获得平均扩散系数(MD)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彩色编码张量图,于FCD的皮质下白质区及对侧相应皮质下白质区设置椭圆形ROI,测量每个ROI的MD及FA值.病灶侧与对侧MD、FA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以T_2 WI图像为参照,ROI设置同DTI,以ROI中的任一点作为种子点,获得通过该ROI区域的所有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像.结果 12例患者MR平扫均显示局灶性脑皮质增厚及灰白质界限不清,其中7例显示皮质下白质稍长T_1、稍长T_2信号,2例皮质下白质萎缩,3例皮质下白质无明显异常.DTI分析显示FCD邻近皮质下白质与对侧比较FA值明显下降(患侧0.31±0.05,对侧0.42±0.08,t=-3.995,P<0.01),MD值明显上升[患侧(1.02±0.16)×10~(-3)mm~2/s,对侧(0.86±0.13)×10~(-3) mm~2/s,t=2.65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T显示10例FCD患者皮质下白质纤维束较对侧明确减少,2例较对侧可能减少,主要表现为皮质下白质纤维稀疏,与深部白质纤维间联系减少.结论 FCD除了导致脑皮质结构异常外,也影响局部皮质下白质纤维的发育,DTI是常规MR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脑炎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病毒性脑炎脑内病灶和对照侧镜像区的扩散特性的差异,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1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经处理后分别获得每个层面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各向异性(FA)图、1-VR(VR)图和纤维束成像(DTT)图,并对DTI各输出参数ADC、FA、1-V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例患者共计20个病灶,病灶区的FA值及1-VR值减低,病灶区与对照侧的FA值及1-VR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区与对照侧的ADC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6,P>0.05)。FA图显示病灶的范围比常规T2WI大。DTT图显示受累白质纤维束是浸润性改变,部分纤维中断。结论:DTI指标可以反映病毒性脑炎病变组织的微观结构变化信息,为常规MRI检查提供补充信息,对其临床诊疗和评估也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MRI及MR扩散张量成像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描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的脑部MR影像学表现特点 ,探讨常规MR成像及MR扩散张量成像 (DTI)部分各向异性 (FA)值在本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14例临床确诊的ALS患者和 12例正常人行MR扫描 ,其中 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对 10例患者及 12例正常人行DTI横轴面和冠状面扫描 ,使用自旋回波 回波平面成像 (SE EPI)序列 ,b值为 10 0 0s/mm2 ,扩散敏感梯度方向为 2 5。为定量评价锥体束 ,在内囊后肢和中脑大脑脚水平测量双侧锥体束的FA值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6例患者双侧内囊后肢呈局限性T1WI略低信号及T2 WI高信号 (高于皮层信号 ) ,冠状面T2 WI可明确显示内囊后肢至大脑脚纵向连续的带状高信号影 ,符合锥体束走行 ;8例患者双侧内囊后肢呈局限性T1WI略低信号及T2 WI略高信号 (与皮层信号相等 )。 2例行增强扫描者均未见异常对比增强。 12例正常人双侧内囊后肢均呈局限性T1WI略低信号及T2 WI略高信号 (与皮层信号相等 )。病变组FA值在内囊后肢水平和中脑大脑脚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A值 (F =7.38,P <0 .0 1;F =7.31,P =0 .0 1)。结论 常规MR成像诊断ALS时须结合临床资料。ALS患者锥体束区域FA值的下降提示存在神经元变性及继发性脱髓鞘 ,DTI可以在活体无创性地对锥体束及其潜在病变进行检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3.0T 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进行MRI常规检查、扩散加权成像(DWI)及DTI检查,重建平均扩散系数(DCavg)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A)图。以T2WI与DWI图像为参照,测定各期脑梗死灶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DCavg值、平均FA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脑梗死平均DCavg值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显著减低(P〈0.01),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恢复升高的变化趋势;脑梗死平均FA值在超急性期无一致性变化,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轻度升高或轻度降低,随着病程进展呈不可恢复持续减低规律。结论:联合DCavg值与FA值可对脑梗死进行更精确的临床分期,有助于及时准确了解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大鼠脑梗死后超急性期缺血半暗带(ischemic penumbra,IP)随时间变化趋势。材料与方法 2型糖尿病大鼠及血糖正常对照组大鼠各9只,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MCAO后30min、1 h、3 h、6 h、9 h、12 h分别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及T2WI,测量并计算病灶核心区及边缘区的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相对平均扩散系数(rDCavg)值、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值。结果 2型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后3 h以内、血糖正常大鼠9 h以内,缺血边缘区与核心区之间rADC、rDCavg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正常大鼠脑IP存在的时间窗为9 h;2型糖尿病大鼠脑IP存在的时间窗<3 h。缺血前高血糖加速脑缺血后血管源性水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MR扩散加权成像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例临床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脑外伤患者磁共振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扩散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出血性病灶和水肿性病灶检出均很敏感,尤其是对小出血灶和小水肿灶的检出能力显著超过自旋回波序列.扩散加权成像对小出血灶有独特优势,其特征性表现是斑点状低信号周围有水肿环,而且通过消除脑脊液信号,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好显示胼胝体水肿灶.讨论:与自旋回波序列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能更加敏感地检出脑内小病灶,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显示出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颅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各向异性进行成像,是目前唯一反映人体活体组织空间组成信息及病理状态下各组织成分之间水分子交换功能状况的检查方法,可以从细胞及分子水平来研究疾病状况。本文回顾DTI的原理和潜在的临床应用,如脑缺血性疾病、脑发育、脑肿瘤、外伤性脑损伤和癫痫、多发性硬化、代谢性疾病等。  相似文献   

20.
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MRI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增强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在颅内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4例颅内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共有病灶124个。分别行增强前、后T1WI和FLAIR扫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病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增强例数、增强病灶个数及强化病灶部位;对比度及增强率;病变大小和范围。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4例中,增强后FLAIR(CEFLAIR)成像、增强SE T1WI(CET1WI)均显示98例有强化。CEFLAIR成像检出了117个强化灶,CE T1W1检出了120个。4个病灶仅在CEFLAIR显示而CET1WI未显示。另有7个病灶仅在CET1WI显示而CEFLAIR未显示。两者之信噪比(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270),脑灰白质对比度(GMC)、对比噪声比(CNR)及强化率(C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6、7.10、9.67,P值分别为0.015、0.000、0.000)。在显示病灶大小上,CEFLAIR成像明显大于CET1WI(t=4.13,P=0.000),在病灶范围上,有62例CEFLAIR成像较CET1WI大。CEFLAIR成像对位于脑沟、凸面、侧脑室旁及侧脑室内病灶的检出优于CET1WI,而对大脑半球及第四脑室内的病灶的显示不如CET1WI。结论 CEFLAIR成像与CET1WI比较,强化病灶数,两者无明显差别,强化程度CET1WI明显高于CEFLAIR成像,但两者对不同部位病灶的显示有明显差异,CEFLAIR成像显示病灶大小和范围明显大于CET1WI。两种序列相互补充,建议将CEFLAIR成像序列列为增强后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