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MRI特征征象,评估患者鼻窦累及范围,提高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术前诊断的精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资料,重点观察其在MRI上的特征影像表现,结合手术记录评估病灶累及范围。结果①24例病例中,21例行CT扫描,24例均行MRI扫描;②病变单侧发生23例、双侧1例;③病变发生于单侧窦腔17例(单侧上颌窦16例、单侧蝶窦1例),同时发生多个窦腔7例(累及上颌窦、筛窦及额窦2例,累及蝶窦及筛窦2例,累及上颌窦及筛窦2例,累及双侧上颌窦及单侧筛窦1例);④21例CT检查病变窦腔内均充填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19例病灶内可见结节状、斑点状、絮状高密度钙化,2例未见钙化。21例中13例伴窦壁骨质硬化;12例伴窦腔扩大,其中9例伴部分骨质吸收、破坏;⑤MRI可见病灶多数位于窦腔中央(15/24),部分位于窦口区(6/24),少数同时累及窦腔和窦口(3/24),T1WI表现为稍低至稍高信号,T2WI均呈现特征性低信号,低信号范围大于CT钙化灶的范围;受累窦腔黏膜增厚,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增厚黏膜明显强化,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T2WI呈现特征性低信号,范围大于CT所显示钙化灶范围,结合增强扫描MRI能更准确地判断病灶范围、邻近组织受累情况,有助于提高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术前诊断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TI技术诊断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C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FCD患者的临床、MRI及DTI等资料.DTI经过图像后处理,获得平均扩散系数(MD)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彩色编码张量图,于FCD的皮质下白质区及对侧相应皮质下白质区设置椭圆形ROI,测量每个ROI的MD及FA值.病灶侧与对侧MD、FA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以T_2 WI图像为参照,ROI设置同DTI,以ROI中的任一点作为种子点,获得通过该ROI区域的所有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像.结果 12例患者MR平扫均显示局灶性脑皮质增厚及灰白质界限不清,其中7例显示皮质下白质稍长T_1、稍长T_2信号,2例皮质下白质萎缩,3例皮质下白质无明显异常.DTI分析显示FCD邻近皮质下白质与对侧比较FA值明显下降(患侧0.31±0.05,对侧0.42±0.08,t=-3.995,P<0.01),MD值明显上升[患侧(1.02±0.16)×10~(-3)mm~2/s,对侧(0.86±0.13)×10~(-3) mm~2/s,t=2.65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TT显示10例FCD患者皮质下白质纤维束较对侧明确减少,2例较对侧可能减少,主要表现为皮质下白质纤维稀疏,与深部白质纤维间联系减少.结论 FCD除了导致脑皮质结构异常外,也影响局部皮质下白质纤维的发育,DTI是常规MR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
分析原发性肝癌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介入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7例原发性肝癌并动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进行了分析,并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经导管动脉内栓塞术及防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特征,结合多平面重组及三维后处理图像.结果 3例发生在肠系膜起始部,均能显示内膜破口,1例破口位于肠系膜中部,1例表现为广泛的壁间血肿且形成动脉瘤.结论 双源CT不仅能较好的显示肠系膜夹层本身的影像特征,其伴发多脏器病理改变也能较好显示,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应用冠脉CT血管成像术(CTA)检测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病情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在福建省立医院进行CTA检查的住院患者173例,根据具体冠心病存在与否及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冠心病组49例、心绞痛组78例、心肌梗死组46例。比较三组患者的CACS、冠心病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评估冠心病患者CACS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心肌梗死组患者的CACS高于非冠心病组和心绞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血清TC、LDL-C、CRP、Hcy的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和心绞痛组,HDL-C的水平低于非冠心病组和心绞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CACS与血清TC、LDL-C、CRP、Hcy的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的水平呈负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CACS与病情及血清生化指标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指导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手术方式选择。该研究探讨双能量CT成像在术前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8月—2017年5月55例临床可疑甲状腺癌拟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颈部双能量增强CT扫描及定量分析,并与常规CT征象对比。测量及计算短径≥5 mm的淋巴结感兴趣区动脉期、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对比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转移组及未转移组淋巴结的常规CT表现和双能量CT中动脉期、静脉期NIC及λHU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IC及λHU的最佳诊断阈值,评价诊断效能。结果: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与术前CT准确配对淋巴结212枚,包括转移淋巴结124枚(58.5%)和未转移淋巴结88枚(41.5%)。通过常规CT形态学征象包括淋巴结短径(>10 mm)、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淋巴结坏死(囊变)、淋巴结内钙化及侵犯周围组织等对PTC转移淋巴结进行诊断的灵敏度为4.0%~79.0%,特异度为63.6%~100.0%。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的动脉期NIC、静脉期NIC、动脉期λHU及静脉期λ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动脉期NIC对PTC颈部转移淋巴结诊断效能最高,以25.8%为最佳诊断阈值,其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96.6%,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86。动脉期NIC及λHU的诊断效能均高于静脉期(P<0.001)。结论:双能量CT成像的定量参数NIC及λHU较常规CT形态学征象在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比食管鳞癌MRI联合序列与多排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multi 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的T分期诊断效能,为临床精准T分期提供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90例福建省立医院活检证实为食管鳞癌的住院患者,皆有完整MRI联合序列(高分辨率T2-TSE-BLA...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长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TNP-470是近年来文献报道最多的血管生长抑制剂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TNP-470对肿瘤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及TNP-470与介入治疗联合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MD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9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膀胱镜和MDCT平扫及四期增强检查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MDCT表现特征.结果 19例膀胱非上皮性肿瘤中,良性肿瘤11例,其中平滑肌瘤6例,嗜铬细胞瘤4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8例,其中原发性淋巴瘤3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低度恶性间质瘤及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MDCT对膀胱非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准确率为89.47% (17/19),病理类型诊断准确率为63.16% (12/19).5例膀胱镜提示膀胱腔内肿瘤,诊断为膀胱癌,14例膀胱镜提示膀胱黏膜光滑,诊断为黏膜下病变.结论 膀胱非上皮性肿瘤各自有一定的MDCT表现特征,仔细分析大部分可正确诊断,有效地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DSCT)尿酸盐结晶检测技术(gout)和综合技术(general)在痛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回顾性分析61例(64对部位)关节肿痛患者行DSCT扫描并分别经gout及general两种技术成像,所得图像分别设为A、B组,统计两组方法所显示尿酸盐结晶(MSU)数量,每一个小关节或一处肌腱、韧带为一个计量,并用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中痛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选取长径>5 mm MSU 30个,在两组图像上分别测量同一MSU最大截面积,用t检验比较两组面积差异.(3)比较A、B两组微小骨质破坏的检出.(4)比较两组在小灶MSU数量(长径<3mm)的检出.结果 (1)共检测61例(64对部位),符合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痛风关节炎诊断60例,非痛风关节炎4例.其中A组MSU 59例,396处,敏感性92.18% (59/64),特异性80%(4/5).B组MSU 49例,206处.显示MSU敏感性80.3% (49/64),特异性60%(3/5).A、B组均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A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B组稍高,但t检验P>0.05.(2)A组测MSU最大截面积(129.26 ±5.16)mm2;B组最大截面积(308.47±32.6)mm2;t检验显示两组面积差异有显著性(P =0.036).(3)在微小骨质破坏(<3 mm)显示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4)在小灶(<3 mm) MSU识别方面,A组图像能快速识别和定位病灶;B组图像容易漏诊漏判.结论 DSCT gout和general技术对痛风检测均具有很高敏感性和较高特异性;gout技术优势在对尿酸盐小病灶的快速识别和定位;general技术优势在显示微小骨质破坏.两者联合应用有利于痛风患者MSU负荷评价和骨关节侵蚀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