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时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的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1.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其他麻醉方式26例(0.2%).术后留置导尿管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CI 1.36~2.27,P<0.001)和女性(OR=1.36,95%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针药复合麻醉相比,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使POUR风险增高(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OR=1.42,95%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CI 1.09~6.93,P=0.032).在校正性别、年龄及疾病诊断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得结果类似(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校正OR=1.33,95%CI 1.06~1.67,P=0.014;静脉麻醉:校正OR=1.43,95%CI 1.06~1.92,P=0.019;椎管内麻醉:校正OR=4.93,95%CI 1.92~12.6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CI 0.42~0.84,P=0.003)及年龄<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CI 0.54~0.90,P=0.006).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后妇科良性疾病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POUR)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良性疾病患者195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OUR,分为POUR组和非POUR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后管理时间、主穿刺孔选择、术前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xy disorder-7, GAD-7)评分和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术后POUR的影响因素。结果 195例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38.3±8.7)岁。发生POUR的患者65例,POUR组的术前焦虑及术后VAS较非POUR组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轻度焦虑(OR=4.226, 95%CI:1.950~9.158, P=0.000)、术前中/重度焦虑(OR=5.698, 95%CI:2.180~14.892, P=0.000)和术后中/重度疼痛(OR=6....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GA)和区域阻滞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 RA)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57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内科合并症、术前卧床时间、骨折原因、手术和麻醉方法、术后心肺并发症以及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应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麻醉方法对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率的影响。结果:8例老年患者发生住院期间死亡(8/572,死亡率1.4%),其中RA组5例(5/392,死亡率1.3%),GA组3例(3/180,死亡率1.7%),两组患者间住院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0.18,95% CI:0.03~1.05,P=0.057)、年龄(OR=1.22,95% CI:1.07~1.38,P=0.002)、术前肺部合并症(OR=12.09,95% CI:2.28~64.12,P=0.003)和手术方式(OR=9.36,95% CI:1.34~64.26,P=0.024)是术后发生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6例患者术后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36/572,发生率6.3%),其中RA组19例(19/392,发生率4.8%),GA组17例(17/180,发生率9.4%), 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3,95% CI:1.07~1.19,P<0.001)、高血压(OR=2.72,95% CI:1.24~5.96,P=0.012)和术前脑血管合并症(OR=2.11,95% CI:0.99~4.52,P=0.054)是发生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56例患者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56/572,发生率9.8%),其中RA组19例(19/392,发生率4.8%),GA组37例(37/180,发生率20.6%),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3,95% CI:1.07~1.19,P<0.001)、术前肺部合并症(OR=2.89,95% CI:1.28~7.05,P=0.020)、术前卧床时间(OR=1.11,95% CI:1.04~1.18,P=0.003)和麻醉方法(OR=5.86,95% CI:2.98~11.53,P<0.001)是术后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和GA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但RA组患者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GA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6月间收治的10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腰硬联合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方案,对照组患者只使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麻醉效果及麻醉时间.结果 麻醉前和停止麻醉时两组患者一般生命体征均较平稳,未见显著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阻滞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下肢手术中有积极作用,在保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可提高麻醉效果和效率,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老年住院患者(≥60岁)52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系统软件”对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并利用其中的SDS量表对住院患者进行抑郁状态的评估。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抑郁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果。  结果  在525例新入院患者中,非抑郁组418例(79.6%),抑郁组107例(20.4%);2组间的年龄、性别、慢病数量、MNA-SF、SAS、MMSE、BADL、ALS、Morse、RomaⅢ量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慢病数量(OR = 1.473,95%CI:1.050~2.067,P = 0.025)、失能(OR = 1.450,95%CI:1.073~1.958,P = 0.015)、焦虑(OR = 2.442,95%CI:1.829~3.259,P < 0.001)、认知功能障碍(OR = 1.488,95%,CI:1.072~2.066,P = 0.018)、失眠(OR = 1.620,95%CI:1.147~2.288,P = 0.006) 、社会支持障碍(OR = 2.544,95%,CI:1.165~5.555,P = 0.019)是老年住院患者抑郁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通过将模型预测概率作为新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AUC为0.859,临界值为0.595(CI:0.822~0.897,P < 0.001),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0.818,特异度为0.782。  结论  老年抑郁状态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基于该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亦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下肢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临床上常用手术进行治疗。通过分析PAD血管重建术麻醉并发症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麻醉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下肢动脉重建术的PAD患者200例,收集其个人信息、病史资料和麻醉并发症情况等,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对麻醉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200例患者中,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33.00%(66/2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升高,麻醉并发症的风险增大,OR值为1.969(95%CI为1.055~3.675,P=0.033);高血压病史和冠心病史会增加麻醉并发症的风险,OR分别为5.184(95%CI为1.421~18.904,P=0.013)和26.402(95%CI为1.919~363.327,P=0.014);全身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超过了椎管内麻醉,其OR值达311.132(95%CI为71.116~1 361.193,P<0.001)。结论下肢PAD血管重建术中,在考虑麻醉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前提下,可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另外,对高龄、有高血压或冠心病史的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部阻滞麻醉在足踝部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90例ASAⅠ~Ⅱ级的单侧足踝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硬膜外)、膝部阻滞和踝部阻滞组。观察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止血带反应、术后麻醉持续时间。结果:踝部阻滞组5例术中欠满意,出现在后足部及踝部手术。在中足及前足部手术3组麻醉均满意,无统计学差异。踝部阻滞组均出现止血带反应,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时间,踝部阻滞(3±1)h,膝部(6±1)h,椎管内麻醉(6±2)h,P〈0.05,踝部与膝部及椎管内有统计学意义,膝部及椎管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前足及中足部手术,除止血带反应外,3组无明显差异,均适合。对后足及踝部手术,选择膝部阻滞及椎管内麻醉。术后镇痛时间,膝部阻滞与椎管内阻滞比较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成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3篇,中文文献9篇;累计合并EA组1 520例,Non-EA组13 80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R=1.57(95% CI:1.17,2.10)]、ASA分级高[R=2.39(95% CI:1.80,3.17)]、有吸烟史[R=1.87(95% CI:1.23,2.84)]、有酗酒史[R=2.34(95% CI:1.79,3.05)]、合并糖尿病[R=1.63(95% CI:1.02,2.59)、手术时间长[R=22.78(95% CI:5.64,39.92)]、留置导尿管[R=8.27(95% CI:2.89,23.65)]、镇痛不足[R=6.26(95% CI:1.59,24.66)]、使用催醒药[R=1.85(95% CI:1.08,3.16)]、使用静吸复合麻醉[R=2.26(95% CI:1.34,3.82)]为成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成人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ASA分级高、有吸烟及酗酒史、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留置导尿管、镇痛不足、使用催醒药、使用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情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hi X  Liu XY  Wang W  Wu X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3):2324-2327
目的明确应用目前全身麻醉方法行择期手术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对可能引起术中知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术中知晓病例的术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随访接受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2025例,以准确回述记忆确定术中知晓。对存在术中知晓的患者记录知晓时的感知觉、心理反应,并于术后2周追踪有无后遗症状发生。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与术中知晓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28例(1.4%)患者存在术中知晓。女性(OR=2.836;95% CI 1.181~6.810),应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OR=19.609;95%CI3.894~98.740),麻醉维持过程中一段时间或全程未应用挥发性麻醉剂(OR=3.084;95%CI1.246~7.629),术中血压波动(OR=10.430;95%CI3.918~27.763)的患者易发生术中知晓,应用术前药(OR=0.326;95%C10.110~0.965)有助于使发生术中知晓的危险性下降。而患者的年龄、体重、ASA分级、麻醉时间、术中是否复合应用阻滞麻醉、术中是否复合应用阿片类镇痛药对术中知晓的发生并没有显著影响。28例术中知晓患者中,23/28(82%)术中存在听觉;7/28(25%)术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10/28(36%)术中有恐惧和焦虑感;6/28(21%)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结论术中知晓可在多种择期手术中散发。女性,应用喉罩进行气道管理,麻醉维持过程中一段时间未用或全程未用挥发性麻醉剂,术中出现血压波动,是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可能危险因素,术前药物的应用对预防术中知晓有益。术中知晓的患者术后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针三分”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观察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行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组,,n=30),氯胺酮、咪唑安定基础麻醉后,应用“二针三分”法行腋路臂丛阻滞,成功后注入1%利多卡因+0.25%罗比卡因0.5ml/kg;单纯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组(II组,n=30),术中氯胺酮1~2mg/kg、咪唑安定0.5~1mg间断静注。结果术中I组循环、呼吸功能较II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II组少(P〈0.05);J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II组(P〈0.01);术后I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II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可明显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麻醉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与非前哨淋巴结转移(NSLN)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前哨淋巴结阳性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274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可能影响NSLN状态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74例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中,NSLN转移92例(3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P=0.013)、脉管浸润(P =0.031)、SLN转移灶大小(P=0.002)、SLN(+)/SLN比率(P<0.001)、分子分型(P<0.001)与NSLN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OR=1.452;95% CI:1.020-2.068;P=0.039)、SLN微转移(OR=0.140;95% CI:0.030-0.663;P=0.013)、SLN(+)/SLN比率(OR=3.533;95%CI:1.834-6.806;P <0.001)以及分子分型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以Luminal A作为参考,Luminal B(OR=3.994,95% CI:1.961-8.131;P<0.001)和HER2过表达型(OR=3.252;95% CI:1.057-10.004;P=0.040)发生NSLN转移的风险显著增加,而三阴性乳腺癌发生NSLN转移风险并未明显增加(OR=1.560;95%CI:0.658-3.698;P =0.313)。结论:乳腺癌分子分型是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Luminal B和HER2过表达型更易出现NSLN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短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以3 231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疾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入院血压、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出院结局等临床资料。将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脑率中量表(NIHSS)≥10或住院期间死亡定义为不良结局。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栓塞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脑血栓者,腔隙性梗死者最低。吸烟(OR:1.228;95% CI:1.013~1.637;P=0.039),血脂异常(OR:1.264;95% CI:1.081~1.478;P=0.003),糖尿病(OR:1.371;95 %CI:1.075~1.747;P=0.011)与脑血栓的不良结局相关联;心房纤颤(OR:3.131;95% CI:1.206~8.128;P=0.019)和风湿性心脏病(OR:5.601;95% CI:1.561~20.091;P=0.008)与脑栓塞的不良结局相关联;年龄(1.011;95% CI,1.003~1.02))和饮酒(OR:1.428;95% CI:1.063~1.919;P=0.018)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不良结局相关联。结论脑栓塞患者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最高;在3种脑梗死亚型中,与短期不良结局相关联的危险因素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其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1285例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栓塞将患者分为栓塞组和未栓塞组。选取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感染、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成、使用骨水泥、使用止血带作为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的可能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器官栓塞15例(1.17%),其中脑栓塞3例,肺栓塞12例。糖尿病(P=0.020、OR=4.778、95%CI=1.275~17.904)、深静脉血栓形成(P=0.029、OR=4.098、95%CI=1.156~14.541)、年龄(P=0.029、OR=2.944、95%CI=1.119~7.752)、心脏病(P=0.031、OR=3.930、95%CI=1.134~13.626)、使用骨水泥(P=0.036、OR=3.870、95%CI=1.095~13.667)与使用止血带(P=0.041、OR=4.052、95%CI—1.062~15.456)是围手术期发生器官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成、年龄、心脏病、使用骨水泥、使用止血带可能是人丁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器官栓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脑内出血后血肿增大是死亡和预后不良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虽然脑内出血(ICH)体积是死亡的一个预测因素,但对于后来的血肿增大是否进一步增加死亡或不良功能预后的风险还不清楚。方法:通过对发病3h内进行CT检查并随访24h的自发性ICH患者进行单独的荟萃分析,确定血肿增大是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安慰剂组患者(n=115)来自旨在研究rFVIIa剂量、安全性和疗效的3项试验,103例患者来自一项辛辛那提研究(共218例)。其他的基线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糖、血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室内出血(IVH)和部位。结果:共有72.9%的患者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血肿增大,血肿增大的比例[每增加10%的风险比(HR)1.05,95% CI 1.03~1.08,P〈0.0001]、初始ICH体积(每毫升的HR 1.01,95%CI 1.00~1.02,P=0.003)、GCS评分(HR 0.88,95% CI 0.81~0.96,P=0.003)以及IVH(HR 2.23,95%CI 1.25~3.98,P=0.007)均与死亡率增加相关。增加的百分比(累积0R 0.84,95% CI 0.75~0.92,P〈0.0001)、初始ICH体积(累积OR 0.94,95%CI 0.91~0.97,P〈0.0001)、GCS(累积OR 1.46,95%CI 1.21~1.82,P〈0.0001)和年龄(累积OR 0.95,95%CI 0.92~0.98,P=0.0009)可预测改良Rankin量表的评分结果。性别、部位、血糖和血压对预后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验证围手术期吸入高浓度氧能降低肥胖剖宫产产妇手术切口感染并促进手术切口愈合的假设。方法 随机、对照、双盲设计。随机分配产妇至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期间和术后6小时内分别吸入80%或30% FIO2。两组产妇的手术操作、麻醉、抗生素使用等措施标准化。双盲法调查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指标,同时收集产妇基本资料、麻醉及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和感染病原学资料。比较两组的切口感染率和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30% FIO2组有18例发生感染,切口感染率9.38%。80% FIO2组有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3.56%。30% FIO2组的感染风险高于80% FIO2组 (P=0.019,OR=2.808,95%CI: 1.145~6.885)。对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 OR= 2.323 (95% CI, 1.217~4.871,P=0.018)。分析围手术期氧对肥胖剖宫产产妇手术愈合的影响,结果30% FIO2 组的平均愈合等级较80% FIO2组差(Z=-3.907,P<0.001),OR= 2.018 (95% CI, 1.216~3.669,P<0.001)。结论 围手术期吸入80% FIO2能降低肥胖剖宫产产妇的切口感染风险,促进切口愈合,辅助用氧是预防肥胖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改善切口愈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静脉全麻复合小儿单次骶管阻滞麻醉与单纯静脉全麻用于尿道下裂手术的效果。方法489例尿道下裂手术患儿随机分成两组:骶管阻滞加静脉全麻(I组);另一组用全凭静脉麻醉(Ⅱ组)。结果全麻药的用量,Ⅱ组比Ⅰ组明显增多(P〈0.05);Ⅰ组苏醒时间短,分泌物少,手术后呕吐发生率少(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小儿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比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尿道下裂手术麻醉费用少,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术前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开颅手术,观察其循环的稳定性。探讨头皮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能否有助于开颅手术的安全性,能否降低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行开颅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头皮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实验组)。在实验组中,根据手术切口的范围,选择性阻滞眶上神经、耳颞神经、枕大、枕小神经。记录围手术期重要的生命体征、药物使用量、苏醒与拔管时间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循环在围手术期更加平稳,波动较小。实验组丙泊酚(P=0.00)、舒芬太尼(P=0.00)及瑞芬太尼(P=0.00)的使用量低于对照组,其拔管时间(P=0.00)及苏醒时间(P=0.00)也相应缩短。实验组二次手术发生0例,对照组二次手术发生率为2例(P=0.492)。结论:头皮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能够更有效地维持开颅手术术中心率和血压的稳定,使患者能够早期恢复,可能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97年以来,采用骶管阻滞麻醉辅以静脉麻醉行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计36例,麻醉效果好于静脉复合麻醉,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患儿72例,分骶管阻滞辅以静脉麻醉组(骶管组)和静脉复合麻醉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单纯瓣膜置换(HVPI)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心胸外科2013 年度的HVPI 的400 例患者。记录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等多种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呼吸机时间延长定义为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24 h。结果 PMV患者87 例(21.8%)。单因素分析发现非PMV 组(A 组)与PMV 组(B 组)患者在总胆红素水平、心功能Ⅲ~Ⅳ级、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转机时间、手术当天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血糖、乳酸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发现LVEF>50%(OR=0.051,95% CI :0.005 ~0.541,P =0.014)是避免术后PMV 的保护因素,而转机时间>120 min(OR=2.144,95% CI :1.061 ~ 4.335,P =0.034)、术后24 h 肌酐>133μmol/L(OR=2.979,95% CI :1.463 ~ 6.069,P =0.003)和乳酸>5 mmol/L(OR=4.379,95% CI :2.115 ~ 9.067,P =0.000)是导致术后PMV 的危险因素。术后PMV 患者组患者术后死亡率(OR=8.0,95% CI :1.4 ~ 44.3,P =0.019)和ICU>2 d(OR=9.4,95% CI :5.4 ~ 16.3,P =0.000)的风险较对照组增加。结论 HVPI 术后PMV 与左心收缩功能、转机时间、术后早期肌酐和乳酸水平等多因素相关,PMV 可导致术后死亡率增加和ICU 滞留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20.
张立娜  汲振荣  曹学照  刘钢 《当代医师》2013,(10):1366-1368
【摘要】目的探讨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不同股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组(B1组,n=20)、全麻复合非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组(B2组,n=20)。复合麻醉组全麻诱导前行股神经阻滞。术中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并根据BIS值及血流动力学调整药物用量。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唤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后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评价及并发症情况。结果B1、B2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A组(P〈0.05)。B1、B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并发恶心、呕吐、寒战和呼吸抑制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股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术后快速苏醒,并且可减轻早期术后疼痛。常规股神经阻滞方法提供同样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