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芍药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究其对UC大鼠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TNBS诱导制作UC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芍药汤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7 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结肠组织大体形态、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IL-1β、TNF-α、IL-4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CMDI评分、血清和结肠组织IL-1β、TNF-α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L-4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一般形态和病理变化显著改善,CMDI评分、血清和结肠组织IL-1β、TNF-α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IL-4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芍药汤能有效改善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一般状况及病理变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L-1β、TNF-α及IL-4等细胞因子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车前子对腹泻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和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腹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番泻叶药液灌胃法复制大鼠腹泻模型。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氢氯噻嗪组(9 mg·kg-1)和车前子低、中、高剂量组(0.95,1.9,3.8 g·kg-1)。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于每日上午灌胃番泻叶药液(20 mL·kg-1),正常组灌胃等量的蒸馏水;每日下午各治疗组灌服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连续14 d。实验结束后,根据粪便性状和大便次数,统计对比各组大鼠的稀便率、平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采集血清和结肠组织标本,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AQP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稀便率、平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肠黏膜表皮细胞出现凋亡坏死,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明显,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血清中TNF-α,IL-6和CR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AQP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车前子各剂量组大鼠的稀便率、平均稀便级和腹泻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结肠黏膜表皮细胞凋亡坏死、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明显改善,血清中TNF-α和CRP的含量降低(P0.05,P0.01),AQP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车前子具有较好的止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炎症反应、修复结肠黏膜病理损伤,上调AQP4的表达,调节水液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针穴区的特异性及眼针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雄性Wistar大鼠40只,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法建立D-IBS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穴区组和非穴区组。后3组先造模,穴区组针刺眼针"下焦区""大肠区""肝区""脾区";非穴区组选取同名眼针穴区外3mm处。模型组与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测定各组大鼠粪便含水率;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8(AQP 8)的mRNA表达;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和AQP 8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18d及25d时模型组、穴区组和非穴区组大鼠粪便含水率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肠组织黏膜层、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VIP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结肠AQP 8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而模型组和非穴区组结肠黏膜层AQP 8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25d时穴区组大鼠粪便含水率明显减少(P<0.01),结肠组织VI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肠AQP 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与穴区组比较,25d时非穴区组大鼠粪便含水率明显升高(P<0.01),VI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结肠AQP 8的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针刺眼针穴区能够有效治疗D-IBS,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之一与上调结肠组织中AQP8并同时抑制VIP的表达有关。而针刺眼周非穴区部位则无明显疗效,从而说明眼针穴区部位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5,(9)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p38MAPK)信号通路在参苓白术散调控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3、AQP4表达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氯化钠注射液)、参苓白术散组、U0126+参苓白术散组、SB203580+参苓白术散组。除正常组外,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结合环境与饮食干预复制。14 d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AQP3、AQP4蛋白表达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蛋白及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B203580+参苓白术散组及U0126+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蛋白及mRNA表达较模型组有较小幅度升高,与正常组和参苓白术散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显著改善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蛋白及mRNA表达,ERK/p38 MAPK信号通路参与了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AQP3、AQP4表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康复新液对噁唑酮(oxazolone,OXZ)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康复新低、中、高剂量组,后5组以OXZ溶液灌肠诱导UC模型。造模后第1天开始各组灌肠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7 d。每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造模后第8天处死大鼠,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mucosa damage index,CMDI)评分和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和结肠黏膜中IL-13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的DAI评分,结肠指数,CMDI评分,HS和结肠黏膜中IL-13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P0.01),而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4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康复新高剂量能显著降低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HS和结肠黏膜中IL-13含量(P0.05,P0.01),而血清中IL-4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康复新液能够有效地缓解噁唑酮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观测UC大鼠结肠黏膜IL-1βmRNA表达的变化及药物的影响。方法采用TNBS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半定量检测结肠黏膜IL-1β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结肠黏膜IL-1βmRNA表达在3,7,14 d续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或SASP在3,14 d可显著降低结肠黏膜致炎因子IL-1βmRNA的表达(P0.05,P0.01),而在7 d时作用不明显。结论致炎因子IL-1β在TNBS急性UC模型中持续参与炎症及结肠黏膜的损伤过程;在炎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早期是药物干预的关键时期,而恢复期同样需要持续用药。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21,(6)
目的观察党参多糖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结肠上皮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SASP)阳性对照组(0.3 g/kg)、党参多糖高剂量组(9 g/kg)、党参多糖低剂量组(3 g/kg),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联合灌肠制作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给药21 d后,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结肠组织形态,生化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MDA(丙二醛)、白介素IL-6、IL-10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0、TNF-α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测定结肠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结果党参多糖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UC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改善结肠黏膜形态,降低结肠组织中MDA、IL-6、TNF-α水平,提高结肠组织中SOD活性和IL-10水平(P0.01),抑制IL-6、TNF-α mRNA表达,促进IL-10 mRNA表达(P0.01),抑制NF-κB蛋白表达(P0.01)。结论党参多糖具有保护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方(GGQL)对Wa株轮状病毒(RV-Wa)感染性腹泻的乳鼠结肠上皮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RV-Wa感染4d龄乳鼠的腹泻模型,采用实时SYBR green Ⅰ嵌合荧光定量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GQL对乳鼠结肠AQP4表达变化.结果 模型组结肠组织AQP4 mRNA较正常对照组表达升高(P<0.01); GGQL组较模型组结肠组织AQP4mRNA表达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GGQL组结肠组织AQP4表达阳性细胞减少.结论 GGQL对RV-Wa的感染性乳鼠腹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下调结肠AQP4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味附子理中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疗效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用7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组(0. 5 g·kg-1),加味附子理中汤高、中、低剂量组(23. 62,11. 81,5. 91 g·kg-1)。运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造模法复制UC大鼠模型,连续灌胃治疗2周,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取结肠组织。运用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半定量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结肠黏膜组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1(p-S6K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MDI评分显著升高(P0. 01),血清IL-4,IL-10含量显著下降,IL-6,TNF-α含量显著上升(P0. 01),结肠黏膜组织mTOR,p-S6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 01);与模型组比较,加味附子理中汤高剂量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下降(P0. 05),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促炎因子IL-6,TNF-α显著降低(P0. 01),抗炎因子IL-4,IL-10明显升高(P0. 05,P0. 01);加味附子理中汤高剂量大鼠mTOR,p-S6K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 05,P0. 01)。结论:加味附子理中汤高剂量组可显著减轻UC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扭曲、排列紊乱等病理表现,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mTOR/p-S6K1信号、调控炎症因子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0.
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二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复制UC大鼠模型;待复制模型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0.3 g·kg~(-1))以及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组(204,136,68 g·kg~(-1)),每组10只;灌胃相应药物21 d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和结肠黏膜组织损伤情况,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HSP70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HSP70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结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均可增加结肠组织HSP70的蛋白和mRNA表达(P0.05,P0.01),其中以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健脾益肠散可能通过促进HSP70的表达而达到对UC大鼠结肠黏膜的免疫保护,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影响,从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穴位敷贴组、穴位敷贴组及柳氮磺吡啶(SASP)组。采用番泻叶、腺嘌呤分阶段灌胃结合外因干预,并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穴位敷贴组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大肠俞""膈俞",非穴位敷贴组予溃结宁膏敷贴臀部肌肉丰厚处,SASP组予SASP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干预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κB激酶-α(IKKα)、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P0.05),结肠组织NF-κB p65和IKK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κB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敷贴组和SASP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IL-1β、IL-6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结肠组织NF-κBp65和IKK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IKKα、NF-κB p65和IκBα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IL-1β、IL-6及TNF-α的含量,抑制结肠黏膜炎症反应,进而控制UC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五苓散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的作用,揭示五苓散止泻作用的机理。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泻模型组、氢氯噻嗪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中、高剂量组7组,观察大鼠腹泻状态并测体重等。分别于第4天上午、第7天上午取大鼠结肠,免疫组化法检测AQP4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QP4 mRNA的表达。结果:腹泻模型组、口服盐液组、五苓散低剂量组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明显下调,氢氯噻嗪组、五苓散中剂量组AQP4及AQP4mRNA表达下调但明显高于模型组,五苓散高剂量组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下调不明显。结论:AQP4及AQP4mRNA表达下调是番泻叶致大鼠腹泻的机制之一,上调腹泻模型大鼠结肠AQP4及AQP4mRNA表达是五苓散的止泻机理之一,但与剂量相关,5.4g/kg灌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对脾阳虚大鼠水通道蛋白4(AQP4)的影响,探讨附子理中汤止泻作用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附子理中汤低、中、高剂量组5组,每组20只.在模型组基础上,低剂量组按10g·kg-1ig,中剂量组按20 g·kg-1 ig,高剂量组按40 g·kg-1 ig,每天1次,连续4周.取结肠标本,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AQP4含量,RT-PCR法检测AQP4 mRNA表达.结果:和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AQP4含量(13.25 ±4.22) ng·L-1.AQP4mRNA相对表达量(0.38±0.11)均降低(P<0.01或P<0.05).和模型组比较,附子理中汤中剂量组的AQP4含量(23.84±5.68) ng·L-1,AQP4 mRNA相对表达量(0.54±0.26)均升高(P<0.05).和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的AQP4含量(28.98±6.12) ng·L-1,AQP4 mRNA相对表达量(0.62±0.32)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附子理中汤能恢复脾阳虚大鼠AQP4含量和AQP4 mRNA正常表达,以高剂量的恢复作用较明显,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上调AQP4表达,促进胃肠道黏膜对水液的重吸收而起到止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水通道蛋白在慢性应激肝郁气滞证模型大鼠组织中的表达,研究逍遥丸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中药组,采用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复制大鼠肝郁气滞证;中药组造模第7天始每天1次逍遥丸灌胃。以免疫组化研究AQP4及AQP3、AQP8在大鼠海马及胃肠中的表达。结果 AQP4在大鼠海马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三组中,中药组结肠黏膜中AQP3表达下调,三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6±0.05),(0.21±0.07),(0.13±0.02)(F:1.039,P0.05);模型组胃肠黏膜中AQP8表达上调,三组胃黏膜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5±0.01),(0.19±0.04),(0.26±0.07)(F:8.591,P0.05);三组小肠黏膜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6±0.01),(0.21±0.04),(0.16±0.01),结肠黏膜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6±0.01),(0.22±0.04),(0.15±0.03),与正常组、中药组经统计学处理有差异(F:3.219,P0.05;F:8.821,P0.01),中药组小肠与结肠黏膜中AQP8平均光密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郁气滞证大鼠胃肠黏膜AQP8则表达上调,逍遥丸可以下调其在肠黏膜中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NLRP3炎症小体及IL-27表达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 (DSS) 法制备UC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连续灌胃14 d,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简易埋线,每7 d 干预1次,共3次。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记录疾病活动度指数(DAI)、黏膜损伤指数(CMDI)和结肠长度变化;HE 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ELISA测定大鼠血清IL-18、IL-1β、IFN-γ、IL-27炎性因子水平;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NLRP3、caspase-1及IL-27的蛋白和mRNA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穴位埋线治疗可有效改善 UC大鼠一般状况,降低DAI和CMDI评分,增加大鼠结肠长度,并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同时降低了大鼠血清中IL-18、IL-1β、IFN-γ水平,升高IL-27的水平(P<0.05);下调结肠组织中NLRP3、 caspase-1的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了IL-27的表达(P<0.05)。 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对DSS所诱导的UC大鼠模型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27的表达,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激活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减轻UC肠黏膜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激酶(IκK)/NF-κB抑制蛋白(I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参苓白术散改善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15.6 g·kg-1)组、奥沙拉嗪钠(0.68 g·kg-1)组,每组12只,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结合环境与饮食干预法复制,给药组连续灌胃14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 p65,IκBα,IκKβ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IκBα,IκKβ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NF-κB p65,IκKβ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IκBα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和奥沙拉嗪钠组大鼠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NF-κB p65,IκKβ蛋白和mRNA均显著下降(P0.01),IκBα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明显下调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NF-κB p65,IκKβ,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IκBα蛋白和mRNA表达;参苓白术散抑制UC大鼠IκK/IκB/NF-κB信号通路活化是其发挥肠黏膜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四逆散及其不同配伍对实验性UC大鼠NF-κB和IL-1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14组,免疫法造模,采用Q-PCR技术检测实验大鼠结肠组织NF-κB和IL-1β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NF-κB mRNA表达(2.22±0.44)明显高于正常组(1.00±0.26),P<0.01;枳甘组(4.66±0.81)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其余各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与正常组(1.00±0.27)比较,模型组、柴枳甘组、芍甘组和枳甘组实验大鼠结肠黏膜IL-1β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7.84±1.18)比较,各药物组实验大鼠结肠黏膜IL-1β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四逆散能够通过下调结肠黏膜NF-κBI、L-1βmRNA的基因表达干预UC,方中柴胡、芍药发挥了君药、臣药的重要作用,并体现为相须配伍;就四逆散下调UC大鼠结肠黏膜IL-1βmRNA的表达的作用而言,方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芍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联合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Notch受体1及靶基因Hes 1、Math 1表达的影响,从Notch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治疗UC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埋线+艾灸组、埋线组、艾灸组,每组6只。采用5%三硝基苯磺酸+50%乙醇混合溶液灌肠法复制UC模型。模型成功次日开始治疗,穴位取"上巨虚""天枢""大肠俞"。艾灸组艾条温和灸10 min, 1次/d,共14次。埋线组用简易埋线针进行穴位埋线,1次/周,共2次。埋线+艾灸组于艾灸后6 h埋线。HE染色法观察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变化;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和Math 1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上皮完整、结构清晰,杯状细胞丰富,腺管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结构模糊,上皮大量破损、脱落,杯状细胞缺失,腺管破坏,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治疗组较模型组结肠损伤有不同程度改善,埋线+艾灸组最为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Math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埋线+艾灸组、埋线组Math 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各治疗组结肠黏膜组织Math 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埋线+艾灸组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P0.05),Math 1 mRNA表达水平高于艾灸组(P0.01),Math 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埋线组、艾灸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艾灸对UC大鼠结肠损伤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结肠黏膜组织Notch 1、Hes 1表达水平,上调Math 1表达水平,抑制Notch信号通路的过度活化,从而调节结肠上皮分泌细胞系和吸收细胞系间分化的平衡而起效。  相似文献   

19.
溃结灵对UC大鼠结肠黏膜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动态观测UC大鼠结肠黏膜IL-1β mRNA表达的变化及药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TNBS灌肠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 半定量检测结肠黏膜IL-1β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结肠黏膜IL-1β mRNA表达在3,7,14 d续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溃结灵或SASP在3,14 d可显著降低结肠黏膜致炎因子lL-1B mRNA的表达(P<0.05,P<0.01),而在7 d时作用不明显.结论 致炎因子TT-1β在TNBS急性UC模型中持续参与炎症及结肠黏膜的损伤过程;在炎症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早期是药物干预的关键时期,而恢复期同样需要持续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4含量及结肠组织内Caspases-8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60只SPF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与造模组,造模组采用复合因素法建立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造模时间3周),造模成功后将造模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各组均按设定实验方法给药,连续3周;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内IL-1β、IL-4的表达;q PCR法检测结肠组织Caspase-8 mRNA表达变化,WB法检测Caspase-8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一般生存状况较差,血清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IL-4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Caspase-8基因表达及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治疗组IL-1β含量明显下降、IL-4含量明显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具有改善脾虚湿困型UC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调节UC大鼠血清IL-1β、IL-4含量及下调Caspase-8基因和蛋白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