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钢1号高炉(有效容积350m3)处于炉役后期,炉体冷却壁破损严重.原料条件变化和炉缸侵蚀制约高炉生产.通过调整操作制度,强化对冷却器的管理,高炉利用系数达到3.6t/m3·d,焦比424kg/t,煤比158kg/t,达到了顺行、低耗、优质和长寿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济钢对2#1 750 m3高炉进行了为期10d的项修,主项修复四段冷却壁.通过制定合理的开炉方案和充分准备,装料制度及送风后调剂合理,在开炉5 d内利用系数突破2.3 t/(m3·d),煤比达160 kg/t,实现了快速达产达效.  相似文献   

3.
一、课题的提出济钢集团总公司的三个炼铁厂目前共有大小高炉13座,2005年新上两座1750m3高炉后,高炉的数量将达到15座。随着钢铁技术的发展,高炉的强化冶炼程度越来越高,2000年的高炉利用系数基本上还在3.0t/m3·d,目前的利用系数已经突破4.0t/m3·d,高炉的强化冶炼以及炉役末期都导致高炉炉底、炉缸部分的耐火材料侵蚀严重,给高炉生产带来严重威胁。为此高炉需要配加钒钛类矿进行护炉,原来高炉护炉使用的钒钛生块,由于运输问题,价格大幅度上升,导致护炉成本上升。近年来进口矿价格和海运费大幅度升高,而且资源紧张,2004年四季度进口矿价格…  相似文献   

4.
通过发展精料技术、改造工艺设备、优化高炉操作以及优化生产管理等措施,使高炉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2000年利用系数达到2.827t/(m3·d),焦比达到452kg/t,煤比达到103kg/t.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安钢6号高炉第一代炉役采用先进实用的设计技术和成熟的强化冶炼经验,通过强化冶炼措施的实施,2006年高炉全年实现生产生铁51.79万t,平均利用系数3.73t/m3·d,焦比395kg/t,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取偏析布料、蒸汽预热混合料、应用破板结装置、强化小球烧结工艺及低温烧结工艺,改造采用ZTM头尾密封装置及新型双层卸灰阀等措施,莱钢4#265m2烧结机实施了低碳厚料层烧结生产,料层厚度达到750~780mm,固体燃耗由55.27kg/t降至49.32kg/t。  相似文献   

7.
大冶冶炼厂根据冶炼工艺用水水质、水量的水平衡情况,采用雨污分流、源头治理、涉重废水梯级利用的原则,对设备冷却水、蒸汽冷凝水进行了回用;采用离子交换法和膜处理法进一步提升循环水的水质,提升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了污水后续处理成本。2016年全厂新水单耗由18.16 t/t·Cu降低至13.6 t/t·Cu,污水外排水量由7 200 m3/d降低至3 000 m3/d。  相似文献   

8.
莱钢3200m3高炉2014年在入炉综合品位55.32%的条件下,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开发煤气流控制模型、改善炉缸活性、加强高炉生产管理等措施,取得了利用系数2.456 t/(m3·d)、焦比340.5 kg/t、煤比175.4 kg/t、燃料比515.9 kg/t的良好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高炉经济冶炼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殷欢 《钢铁》2003,38(2):5-9,21
马钢 2 5 0 0 m3高炉通过不断提高操作技术水平 ,改善原燃料条件 ,加强基础管理 ,2 0 0 1年在维持13 0 kg/ t煤比条件下 ,实现年平均利用系数 2 .3 13 t/ (m3· d)。 2 0 0 2年在继续保持稳产高产的同时 ,通过技术攻关 ,大力提高煤比 ,创造了月平均利用系数 2 .5 74t/ (m3· d) ,煤比 15 2 kg/ t的历史新高 ,达到了国内同类型高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莱钢1000m3高炉喷煤系统设计特点及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亓伟  张敬现  邵玲  潘辉 《山东冶金》2006,28(4):10-12
介绍了莱钢两座1000m 3高炉喷煤系统的设计特点和顺利投产后迅速达产达效的情况。喷煤系统工程采用短工艺流程、循环利用高炉废气、整体流化上出料、仓流化装料方式等多项先进技术。通过喷煤设备技术改造,优化高炉操作,强化冶炼,短时间内实现了高炉利用系数2.8t/m 3.d以上和最低入炉焦比315kg/t。  相似文献   

11.
攀钢钒新三号高炉通过采用大批重、重负荷、间隙加焦的新型操作模式,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改善,高炉利用系数历史性地突破2.4t/m3·d,焦比降到445kg/t,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莱钢型钢炼铁厂3号3200m3高炉投产以来,通过使用全风温、提高炉顶压力和富氧率、逐步提高矿批、优化上下部调剂、控制合理的煤气流分布、稳定炉体热负荷以及参数的合理搭配,保证了高炉技术经济指标稳定,生产顺行,平均利用系数2.33t(/m·3d),平均燃料比514kg/t。  相似文献   

13.
刘存芳  杨云  刘德楼  栾吉益  安铭 《山东冶金》2011,33(1):17-18,23
由于原燃料条件变差,造成高炉风量减少,透气性变差,炉缸侧壁温度升高,炉况出现波动。济钢2#1750m3高炉采用大矿批冶炼,通过优化热制度、造渣制度、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等,高炉风量由3002m3/min提升到3186m3/min,利用系数由2.234t(/m·3d)提高到2.394t(/m·3d),炉缸侧壁温度由1023℃降至669℃,基本实现了低耗、高效冶炼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莱钢6#1 000 m3高炉高效化生产的经验.通过提高原燃料质量,精料入炉.采取高风温、富氧喷煤、上下部调剂相结合,完善高炉操作及加强车间管理等措施,高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平均利用系数2.960t/(m3·d),焦比309.1 kg/t,煤比189.4 kg/t,实现了高炉稳定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济钢铸管公司通过采用精料方针,优化炉料结构,实施技术改造,优化高炉操作技术,实施强化冶炼等措施,提高了原燃料质量和装备水平,降低了高炉休风率,炼铁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炉利用系数由2.91t/m3·d提高到3.85t/m3·d。  相似文献   

16.
赵健  李京业  曹岸 《山东冶金》2002,24(Z1):50-52
针对 12 0 m3高炉原燃料筛分系统设备存在的缺陷 ,引进 XBSF弹性悬臂振动筛先进技术 ,将部分烧结及焦炭振动筛改造为自定中心振动筛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振筛的筛分效率 ,改善了高炉炉内透气性 ,高炉利用系数由 2 .5 t/m3· d提高到 3 .2 t/m3· d ,创直接经济效益 64 5 .12万元 ,年节约备件维修费用 3 .3万元  相似文献   

17.
莱钢1880m3高炉通过改进喷枪系统,杜绝了管道堵塞问题,最大喷吹量达到50t/h;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实施多环布料技术,优化下部送风制度等,增强了炉况稳定性,提高了高炉接受高煤比的能力;同时使用高风温并降低休风率。煤比达到了170kg/t以上,入炉焦比降至350kg/t以下,利用系数达到2.6t(/m·3d)以上。  相似文献   

18.
针对鞍钢鲅鱼圈高炉设备检修维护过程中传统处理煤气方法煤气处理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分段处理煤气方法,通过采取将煤气净化系统分成五段,在各段之间安装可靠的切断装置并分别安装吹扫介质等改造措施,节省煤气处理时间3 h,缩短高炉休风时间3.5 h,使高炉产量损失平均降低了349 t/d,高炉电耗和风耗分别减少了2.04 kW·h/t、30 m3/t,具有推广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山西通才工贸公司3#1 300 m3高炉设计采用全冷却壁、砖壁合一薄壁炉衬、铜冷却壁、碳砖-陶瓷杯复合炉底、全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系统、炉顶布料控制技术、干法除尘、BPRT等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高炉投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最高日产量4 040 t/d,利用系数达到2.78 t/(m3·d),燃料比502 kg/t,煤比152 kg/t,风温1 313℃。  相似文献   

20.
目前,包钢焦炭质量还不能满足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2 t/(m3·d)的需要.通过与国内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2 t/(m3·d)且炉容为2000 m3级的高炉所使用的焦炭质量指标对比分析,找出包钢焦炭质量差,特别是焦炭灰分、硫分较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焦炭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