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血栓通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合并心血管病变 ,约占其死亡原因的 70 % ,其中以冠心病为主。我院于1999~ 2 0 0 0年采用丽珠血栓通治疗 4 2例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简要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82例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符合1985年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 1994年《胸痹痛(冠心病心绞痛 )急症治疗规范》的标准。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 9.0~ 2 0 .3mmol/ L,餐后 2小时血糖为12 .5~ 18.6mmol/ L ,经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 <8mmol/ L,餐后 2小时 <10 mmol/ L。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我科1999年5月~2003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80例进行总结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7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男21例,女59例,年龄40~75岁,糖尿病病程半年至25年,空腹血糖》11.0mmol/L52例,餐后血糖》16.0mmol/L者61例,HbA1c6.73~16.14%,有尿路刺激症状者41.25%(33/80),无症状者58.75%(47/80),神经原性膀胱,尿潴留8例.  相似文献   

3.
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下调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受损 (IFG)诊断点从 6.1mmol/L下调至 5 .6mmol/L的合理性。方法对1986年入选的 468名非糖尿病人群〔3 41例正常糖耐量 (NGT) ,12 7例糖耐量受损 (IGT)〕在 1988年 ,1990年和 1992年分别进行OGTT复查 ,测定空腹血糖 (FPG)及 2h血糖 (2hPG)。以COX模型分析不同基线血糖水平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结果  (1) 10 9例 6年后发生糖尿病。COX成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BMI)影响后发现FPG与 2型糖尿病发病显著相关 (P =0 .0 0 0 1)。基线FPG 5 .6~ 6.0mmol/L组糖尿病发病危险性比FPG <5 .6mmol/L组已显著增加 ,RR为 3 .3 (95 %CI 2 .0~ 5 .3 ,P =0 .0 0 0 1)。 (2 )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FPG预测糖尿病发病的最佳阈值是 5 .6mmol/L ,以FPG 5 .6mmol/L为诊断点IFG预报糖尿病发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45 .0 % ,92 .8%和 65 .3 %。 (3 )NGT个体中COX成比例风险模型校正年龄、性别、BMI后显示 ,FPG分组 (5 .0~ 6.0mmol/L与 <5 .0mmol/L)与糖调节受损 (IGR ,包括IFG或IGT)发生显著正相关 (P =0 .0 0 7)。ROC曲线显示 ,FPG预测糖耐量恶化而进展为DM或IGR的最佳阈值为 5 .3mmol/L。结论  (1)本组非糖尿病人群中FPG预测糖尿病发病的最佳阈值为 5 .6mmol/L  相似文献   

4.
Zeng WH  He XW  Shen J  Gu W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5):397-40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的动态血糖特征.方法 对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核素扫描评估胃排空,并以7例正常糖调节者作对照;所有入组对象在平衡饮食状态下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结果 31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胃轻瘫占58.1%.胃轻瘫组和非胃轻瘫组在早餐后2 h平均血糖值[(7.82 4-1.42)mmol/L比(9.35 4±2.28)mmol/L]、早餐后血糖最高值[(10.21±2.17)mmol/L比(12.24±2.82 mmol/L)]和2 h平均血糖曲线下面积[(877.62±272.78)min·mmol·L-1比(1028.40±283.98)min·mmol·L-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延迟可能有助于降低餐后平均血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果糖及木糖醇注射液对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的影响,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补液治疗提供选择依据.方法 选择稳定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0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在第1,2,3天9:00~11:00分别匀速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200 ml、5%果糖注射液200 ml或5%木糖醇注射液200 ml.同时用CGMS监测血糖的动态变化,比较9:00~12:00血糖波动情况.结果 生理盐水组、果糖组、木糖醇组9:00~12:00(180 min)内血糖最高值[(10.63±2.42) vs (9.87±1.96) vs (10.18±1.44)mmol/L]、血糖最低值[(5.34±1.72) vs (5.95±1.68) vs (5.63±1.45)mmol/L]、血糖平均值[(7.78±1.85) vs (7.73±1.42) vs (7.19±0.87)mmol/L]、血糖波动最大幅度[(5.29±2.24) vs (3.93±2.53) vs (4.56±2.15)mmol/L]、血糖标准差[(1.67±0.61) vs (1.49±0.65) vs (1.62±0.61)mmol/L]及血糖曲线下面积(AUC)[(1 377.40±295.51) vs (1 391.75±258.57) vs (1 425.84±157.38)mmol·min-1·L-1].三组间血糖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血糖波动最大幅度、血糖标准差及血糖AUC均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 果糖注射液及木糖醇注射液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无明显影响,可作为其补液治疗的安全选择.  相似文献   

6.
选择糖尿病并眼肌麻痹病人18例进行初诊时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PG)检查.结果本组空腹血糖值6.2~7.0 mmol/L 8例,7.1~22.5 mmol/L 10例;餐后2小时血糖6~9 mmol/L 8例、10~25 mmol/L 10例;病程为1个月至8年.结论本组发病与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无明显关系,可能与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血液循环不足或B族维生素代谢障碍等多种因素并存有关.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的调脂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脂代谢异常 ,单纯控制血糖不能完全消除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等大血管并发症 ,因此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 ,必须进行调脂治疗。现简要介绍如下。一、血脂治疗目标亚太地区 2型糖尿病政策组 2 0 0 2年制订的血脂控制目标 (第 3版 )见表 1。表 1 血脂控制目标血脂 良好一般不良总胆固醇(mmol/L) <4.5≥ 4 .5≥ 6 .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1 .1 1 .1~ 0 .9<0 .9甘油三酯(mmol/L) <1 .5 <2 .2≥ 2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2 .5 2 .5~ 4 .0 >4.0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倾向为显著增高的甘油三酯 (TG)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及 2 0 0 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标准诊断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 ,从而探讨中国人IFG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 对 1999年上海华阳社区 40岁以上代谢综合征及其相关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肥胖、血脂紊乱 )的横断面调查人群在 2 0 0 2~ 2 0 0 4年进行随访。随访对象接受了 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并检测血糖、血脂、胰岛素、血压、体重指数、腰围与腰臀比等。调查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基线资料中无糖尿病人群共170 4例 ,完成随访 12 92例。 3年糖尿病累积发生率为 4.64 % ,年发病率 1.5 5 %。 (2 )正常糖调节及糖调节受损人群的糖尿病年发病率分别为 0 .97%及 6.97%。 (3 )随访空腹血糖 (FPG) 5 .6~ 6.0mmol/L、6.1~ 6.9mmol/L而餐后 2h血糖 (2hPG) <7.8mmol/L的人群见到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 3 .71及 2 8.12倍 (P <0 .0 0 1) ,但未见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4 )在FPG <5 .6mmol/L且 2hPG 7.8~ 11.0mmol/L人群中 ,发生糖尿病及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对风险分别显著增加 4.3 1及 3 .40倍 (P <0 .0 0 1)。结论 FPG 5 .6~ 6.0mmol/L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将空腹血糖受损的下限调整至 5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用药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该社区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健康管理,观察患者管理前和管理后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用药情况,掌握患者疾病动态信息。结果社区管理前,空腹血糖监测结果≤7.0 mmol/L为37.50%(30例),7.0 mmol/L为62.50%(50例);社区管理后,空腹血糖监测结果≤7.0 mmol/L为81.25%(65例),7.0 mmol/L为18.75%(15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管理前,餐后2 h血糖平均为(11.38±2.43)mmol/L,与管理后(8.48±0.93)mmol/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积极影响,能够降低患者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控制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总体疗效,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药养阴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期间诊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64例,其中32例接受常规西药治疗,为对照组;另外32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养阴消渴汤,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6.02±1.46)mmol/L、餐后2血糖(7.11±1.92)mmol/L及HbA1c(6.45±1.23)%低于对照组[(7.48±1.54)mmol/L,(8.25±1.88)mmol/L,(7.2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养阴消渴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效果良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糖基化血红蛋白,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社区糖尿病强化管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在该社区医院接受社区糖尿病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社区糖尿病强化管理模式和常规社区糖尿病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指标。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8.33±1.64)mmol/L和(8.67±3.21)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22±1.24)%,总胆固醇(5.08±1.26)mmol;对照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6.65±0.82)mmol/L和(10.36±5.4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03±1.45)%,(5.22±1.16)mmol/L,除总胆固醇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糖尿病强化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糖耐量异常(IGT)是指患者的血糖值介于正常血糖值与糖尿病血糖值之间的中间状态.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定义:IGT是指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2 h后的血糖水平超过7.8 mmol/L,但未达到11.1 mmol/L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或空腹血糖升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即空腹血糖在6.2~7.0 mmol/L之间)[1].这部分人虽然不是糖尿病,但将来发生2型糖尿病(T2DM)危险性非常高.有研究报道,每年5%~8%的IGT者发展成为T2DM.老年高血压常伴有IGT,临床上替米沙坦除治疗高血压外,还改善IGT,预防新发糖尿病.  相似文献   

13.
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且BMI 29. 4kg/m~2,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3个月,指尖血糖由13. 2mmol/L降至6. 5mmol/L,糖化血糖蛋白由8. 9%降至7. 3%。患者监测餐后2小时指血血糖12~15mmol/l,加用沙格列汀5mg qd治疗4个月。后监测空腹指血血糖5~7mmol/L,餐后2小时指血血糖7~10mmol/L,复查糖化血红蛋白7. 3%。体重由83kg降至80kg,无不良反应和低血糖发生,结论: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调整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后可有效控制血糖,且6月体重无增加。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患者多脏器功能的损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多脏器功能的受损状况。方法 :回归性分析 6 4例 型糖尿病 (D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 4例患者中 ,空腹血糖 <1.5 mm ol/L 4例 (6 .3% ) ,>35 mmol/L 2例 ,余 5 8例为 11.4± 4.5 mm ol/L ;糖化血红蛋白 (10 .3± 1.5 ) % ;C肽基础水平 <0 .3mmol/L 4例 (6 .3% ) ,其余均 >0 .3mmol/L;甲状腺功能 :T3<0 .5 μg/L 9例 ,0 .5~ 2 .3μg/L 5 0例 ,>2 .3μg/L 5例 ;T4<40 μg/L 10例 ,40~ 140 μg/L 48例 ,>140 μg/L 6例 ;TSH<1μU/ml 10例 ,1~ 10μU/ml 46例 ,>10μU/ml 8例 ;血脂代谢 :TC<2 .9mmol/L 5例 ,2 .9~ 6 .0 mmol/L 49例 ,>6 .0 mmol/L 10例 ;TG<0 .2 2 mmol/L 8例 ,0 .2 2~ 1.4mm ol/L 18例 ,>1.4mm ol/L 38例。 2例低血糖昏迷患者死亡 ,其余达到临床治愈效果。结论 :DM患者长期血糖异常导致体内多器官功能变化 ,是衰竭和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瑞格列奈和拜糖平对2型糖尿病降糖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瑞格列奈和拜糖平治疗 2型糖尿病时的降糖作用。方法 将 5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瑞格列奈组 3 2例和拜糖平组 2 4例 ,观察治疗 8周。定期检测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HbA1c、C肽和体重。结果 瑞格列奈组的空腹血糖从 (11.0 1± 1.63 )mmol/L降至 (6.73±1.47)mmol/L(P <0 .0 1) ,平均下降了 3 .47mmol/L ;拜糖平组空腹血糖从 (10 .43± 0 .5 3 )mmol/L降到 (7.0 5± 1.2 1)mmol/L (P <0 .0 1) ,平均下降了 2 .84mmol/L。瑞格列奈组的餐后血糖从(13 .98± 2 .5 6)mmol/L降至 (8.67± 2 .5 9)mmol/L(P <0 .0 1) ,拜糖平组的餐后血糖从 (14 .17±3 .71)mmol/L降至 (8.80± 2 .14 )mmol/L(P <0 .0 1)。瑞格列奈和拜糖平都能明显降低HbA1c(P <0 .0 1) ,分别降低 1.16%和 0 .91%。两药对C肽和体重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瑞格列奈和拜糖平均有明显的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以及HbA1c的作用。瑞格列奈降空腹血糖的作用优于拜糖平 ,两种药物对餐后血糖和HbA1c的降低程度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特点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IS)及胰岛素抵抗(IR)状况.方法 对40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和40名糖耐量正常者(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按空腹血糖(FPG)水平分为4组,与对照组比较.93例FPG≥8.3mmol/L者应用格列齐特(达美康)缓释片进行干预治疗1~3个月,血糖达标后重复OGTT并计算干预后的IR及IS.结果 (1)随着FPG水平的升高,糖尿病各组IR、IS逐级恶化:在FPG≥9.7mmol/L组,胰岛素敏感性为正常组的30%,IS仅为正常组的5%;(2)在FPG<9mmol/L组,IR能解释70%的血糖水平变化,而在FPG高于≥9mmol/L组,IS能解释60%的血糖变化;(3)格列齐特缓释片干预治疗IR及IS有了显著的改善.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IR及IS随空腹血糖升高而恶化,但是IS恶化更为严重;这种双重恶化在高血糖状态得到纠正后在相当程度上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既往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多中心、非随机、开放、单组治疗达标研究,包括2周筛选期、4周导入期和16周治疗期.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联合OA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转用每日两次BIAsp30注射联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收集疗效及安全性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293例患者(男154,女139)入选,平均年龄(54.0±9.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8.54±5.49)年,平均体重指数(24.89±3.28)kg/m2,HbA1c 8.16%±0.89%,122例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类似物,169例使用人中效胰岛素.经16周的治疗,平均HbA1C降幅达1.30%±0.96%(P<0.01);HbA1C达到<7.0%和≤6.5%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0.4%和38.9%.患者8点血糖谱各点血糖值均有显著降低(P<0.01),8点血糖均值由基线时的(10.53±2.58)mmol/L降至(7.79±1.58)mmol/L(P<0.01),降幅为2.76 mmol/L.早餐和晚餐后血糖增幅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1.73 mmol/L(P<0.01)和1.28 mmol/L(P<0.01),而午餐后的血糖增幅未发现显著性降低(-0.09 mmol/L,P=0.734 5).研究治疗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和重度低血糖事件报告,总体低血糖发生率为2.68例/患者年;患者体重平均增加(0.76±0.14)kg(P<0.01).结论 BIAsp30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基础胰岛素联合OAD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院时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性分析国际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7446例出现症状12 h内STEMI的中国患者,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患者分组:入院血糖水平<6.1 mmol/L组(2018例),6.1~7.7 mmol/L组(2170例),7.8~11.0 mmol/L组(1929例),11.1~13.0 mmol/L组(465例)和>13.0 mmol/L组(864例),后3组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组.分析各组患者30 d的病死率.结果 在人院高血糖患者中有相当比例无既往的糖尿病史;各血糖水平组内,非糖尿病的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比例均明显低于糖尿病患者.随血糖水平升高,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呈逐渐增加趋势(血糖<6.1 mmol/L组6.8%,6.1~7.7 mmol/L组8.3%,>13.0 mmol/L组18.6%,P<0.001),而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血糖<6.1 mmol/L组16.7%,6.1~7.7 mmol/L组8.2%,>13.0 mmol/L组22.0%,P<0.001);除显著高血糖(血糖>13.0mmol/L)外,非糖尿病的高血糖患者病死率高于相同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随血糖升高死亡危险逐步增加(血糖7.8~11.0 mmol/L组:OR=1.85,95%CI:1.45~2.34,P<0.001;血糖>13.0 mmoL/L组:OR=2.69,95%CI:1.97~3.66,P<0.001);而糖尿病患者中,除显著高血糖组外(血糖>13.0 mmol/L组:OR=3.08,95%CI:1.16~8.17,P=0.024),其他组近期死亡危险均无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与糖尿病患者相比,无既往糖尿病史的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升高也很常见,但接受治疗的比例较低,并且是与近期预后不良更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素E1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2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进  李戈阳  朱蕾  刘敏 《山东医药》2002,42(12):35-36
糖尿病肾病 (DN)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 ,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 ,我院采用前列腺素 E1(PGE1)治疗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早期糖尿病肾病 (IDN)患者2 2例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 (IDN) 42例 ,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均符合 1 999年 WHO专家咨询报告的 IDN标准[1] 。年龄 3 5~ 72岁 ,平均(5 1 .6± 1 0 .2 )岁 ,病程 3~ 1 4年。近期血糖控制较满意。空腹血糖 (FBG) <7.8mmol/L,餐后 2 h血糖(2 h BG) <1 0 mmol/L ,2 4 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  相似文献   

20.
1997年 2月~ 2 0 0 1年 2月 ,我们收治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 5 3例 ,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33例 ,女 2 0例 ;年龄为 49~ 89岁 ,平均 6 9.4岁。43例原有糖尿病史 ,病程 1个月~ 18年 ,平均 7.5年 ,绝大多数未接受正规治疗 ;男 10例入院后发现患有糖尿病。所有患者均为 2型糖尿病 ,入院时空腹血糖为 6 .11~2 6 .81mmol/ L ,平均 11.33mmol/ L ;糖化血红蛋白 (Hb Alc)为6 .87~ 9.2 8% ,平均 7.2 1% (正常参考值 5 .89± 0 .9% )。42例发现有高血压病。并发脑梗塞 49例 ,其中有 2次以上脑梗塞病史者 6例 ,有意识改变 10例 ,肢体瘫痪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