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根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重新厘定的油气藏概念为:储层中连续的油气聚集,具有独立或统一的压力系统。按照油气藏的聚集方式或分布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油气聚集,认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由连续到不连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上3种类型的油气聚集。1连续型聚集:形成于烃源岩内,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藏和煤层气藏。其主要特点是:储层致密-超致密,渗透率在纳达西-毫达西之间;油气呈游离态、吸附态、溶解态等多相态形式存在;一个连续型聚集实际上仅由一个油气藏构成,其油气在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广泛而连续分布,缺乏明确边界,不存在边水和底水;油气主要是原位或就近聚集成藏,无需经过显著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圈闭控制。2准连续型聚集:主要形成于邻近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大多数致密油气藏属于此类。其特点是:油气呈大面积准连续分布,一个准连续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聚集缺乏明确边界,边、底水无或仅局部分布,无区域性油气水倒置;油气为大面积弥漫式充注,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为非浮力驱动,非达西流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背斜圈闭控制,而主要受非背斜圈闭特别是岩性圈闭控制。3不连续型聚集:又称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主要形成于常规储层中,少数致密油气藏、煤层气藏甚至页岩油气藏亦属此类。其特点是:油气藏呈孤立分散不连续分布;油气藏边界明确,通常具有完整边、底水;油气藏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二次运移,浮力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油气藏形成严格受包括构造圈闭在内的各种圈闭控制。在含油气盆地中,上述3种油气聚集可同时存在,且往往形成于一个共同的烃源灶,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分布规律。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应当将三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通盘考虑和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广覆式分布;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力和毛细管压力,浮力作用受限;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以涌流和扩散为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国内外致密油气聚集成藏特征的分析,提出致密大油气田存在3种成藏模式,即连续型(深盆气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与连续型油气藏相似,准连续型油气聚集也表现为:油气分布面积较大,无明确边界,也无边底水;源、储邻近,广覆式分布;油气运移主要为非浮力驱动,运移动力主要为异常压力、扩散作用力和毛细管压力,浮力作用受限;运移的方式主要为非达西流,以涌流和扩散流为主。所不同的是:准连续型油气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呈准连续分布;油、气、水分布比较复杂,无显著油、气、水倒置;油气充注以大面积弥漫式垂向排驱为主,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储层先致密后成藏或边致密边成藏,且非均质性较强;圈闭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一定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以深盆气或盆地中心气为代表的连续型油气藏与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油气藏,分别代表了复杂地质环境中致密油气藏形成序列中的两种端元类型,二者之间应存在不同的过渡类型。准连续型油气藏就是这样一种过渡类型的致密油气聚集,并且可能是致密储层中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方式。事实上,典型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应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内的油气聚集(如页岩气和煤层气),典型的不连续型油气聚集则是那些形成于烃源岩外近源-远源的常规储层中、受常规圈闭严格控制并且具有边底水的油气聚集;而形成于烃源岩外并且近源的致密油气藏则主要为准连续型油气聚集,其次为非典型的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而像盆地中心气或深盆气那样的连续型聚集则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4.
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油气不均一聚集的重要性,认为“聚集系数”这一平均概念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含油气系统中有成因联系的一群油气藏具有储量规模序列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为理论基础,定义了油气聚集度(同一含油气系统中一群有成因联系的油气藏,按储量规模大小排序后,前若干个油气藏储量之和在所有油气藏总储量中所占百分比)。应用这一特征参数,可描述含油气系统中油气不均一聚集现象,并可对其理论聚集度进行动态分析,预测最终油气聚集度。改进了描述油气藏规模序列结构的Zipf模型,提出修正Zipf模型,用于计算油气藏群的理论聚集度。用该修正模型拟合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地区截至1995年底发现的三叠系油气藏储量规模序列,认为该地区油气聚集丰度中等。图1参9(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西部碎屑岩领域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来源将中国中西部碎屑岩层系油气藏类型分为内源型、外源型和混源型,其中内源型又细分为内源自源型油气藏和内源它源型油气藏,外源型细分为外源次生油气藏和外源原生油气藏。内源自源型油气藏具有烃源岩与储集层在纵、横向上就近配置的特点,易于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或富集高产的构造油气藏,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强生烃灶、凹中隆起和有利相带,是碎屑岩层系中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首选领域;内源它源型油气藏既需要碎屑岩层系内部存在烃源岩,又需要通过纵、横向运移至上部碎屑岩层系中聚集成藏,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强生烃灶、输导体系和(古)构造,是寻找富集高产构造油气藏的重要领域;外源型油气藏需要与下伏海相层系强生烃灶或者大型海相层系油气藏(田)在横向上邻近,还需要断层、不整合或疏导层构成的运移网络,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输导体系有效性和下伏油藏规模,是寻找中小型次生油气藏(田)群和较大型地层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6.
岩性油气藏是东营凹陷的重要勘探领域,按照油气来源划分为两种类型,自源型岩性油气藏和他源型岩性油气藏,两类岩性油气藏的运聚模式特点明显不同,自源型岩性油气藏成藏的运聚模式具有"近邻排放,自生自储"的特点,烃源岩包裹砂岩储集体,油气直接排注,在砂岩储集体中富集成藏;他源型岩性油气藏成藏的运聚模式具有"远程运移,异源成藏"的特点,下伏层系的油源,通过深切断层和隐蔽输导体系组成的复杂油气运移通道,进入砂岩储集体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随着油气藏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勘探从有明显圈闭型的油气藏,进入大规模连片储集体系的连续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从东部盆底基岩潜山油气藏,进入中西部大型不整合面控制的大规模地层油气藏。根据圈闭是否具有明确界限和油气聚集分布状态,把油气藏分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藏和非圈闭连续型油气藏两大类,明确了连续型油气藏内涵,阐述了其主要地质特征。大型浅水三角洲体系及其砂质碎屑流砂体是连续型油气藏形成和大面积分布的地质基础,成岩相定量评价是低-特低孔渗连续型储层评价的重要方法。在湖盆中心陆相沉积上,建立了以鄂尔多斯盆地长6组为代表的湖盆中心深水砂质碎屑流重力成因沉积模式,拓展了中国湖盆中心部位找油新领域;在储层评价上,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为例,系统提出了成岩相内涵、分类和评价方法,运用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率等参数定量表征成岩相,为落实有利储集体分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业化评价方法。中国连续型油气藏储量规模与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生油岩热演化,构造发育,地层沉积等特征,从油气运移和聚集角度分析台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藏。指出台北凹陷的油气藏以侏罗系统为油源,油气运移的最主要通道为断层,其次为裂缝和渗透性砂岩。由于其构造圈闭在燕山运动中期具雏型,只有在此以后的油气运移才有效。提出了台北凹陷的运聚模式有巴喀式,丘东一七克台式,胜金口式,鄯勒式。运聚模式不同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特点和富集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负向构造油气藏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负向构造带(洼陷)内蕴藏着丰富的可开采油气资源。在正向构造勘探程度高的区域风,负向构造是今后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场所。本文论述了负向构造油气藏类型、形成机理、分布特征、聚集规律等,进而总结洼陷内3种油气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油气勘探面临着挑战,在石油地质理论方面主要有:(1)海相油气生成、聚集;(2)油气藏形成机理;(3)如何建立起我国的含油气系统并以此指导油气勘探。在研究方法和勘探技术方面如资源评价、盆地模拟、油藏描述及三维地震等虽已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较高水平的操作规程,但这些技术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应用油气运聚单元改善圈闭预测及评价质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含油气系统思路为认识盆地的油气富集规律和远景目标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但是研究存在尺度效应。大多数情况下,含油气系统研究评价成藏组合,油气运聚单元研究评价圈闭。运聚单元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边界流量定义,是实现运聚过程动态模拟的最小成因单元。在运聚单元中进行圈闭研究时,边界的选择必须以目标圈闭的形成和发育期为依据。同时,为了体现地层和断块等多种圈闭类型的流场特征,运聚单元的纵向尺度要细划到层序体系域。与传统方法比较,基于运聚单元的圈闭分析更加强调输导网络的有效性,以及关键时刻的圈闭条件。只要能够建立关键时刻与圈闭尺度匹配的运聚体系框架,及相对确定的油气源分析,就可能通过运聚的过程模拟切实改善圈闭预测及评价质量。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确定与成藏组合划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不仅需要确定成藏期次,而且还要结合垂向封隔层的分布,将不同成藏期的油气藏从垂向上划分为不同的成藏组合,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油气成藏过程和描述油气空间分布。以准噶尔盆地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为例,基于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包裹体光性特征与均一温度分析、埋藏-热演化史分析,确定该油气系统共有4个主要的成藏期(P2—3、T3J、2—K1和N)。在此基础上,结合垂向封隔层(T3b、J1s1、K1tg泥岩)的分布,划分出C—T3、T3—J1J、2—K1和K—N等4个成藏组合,不同的成藏组合在不同区带具有不同的勘探意义。图4表1参18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可能存在的断层体圈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石油地质理论,如果一个具有储集条件的断层体周缘被封闭,且其上方又有良好的封盖条件,便可形成断层体圈闭,若有油源供给,就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断层体油气藏。自然界可能存在沥青封堵型、断层交汇型、断层尖灭消失型和层间滑动型等4种成因类型的断层体油气藏(圈闭)。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冷湖三号石深1井侏罗系油气藏可能是典型的沥青封堵型断层体油气藏。断层体圈闭位于地质情况复系的断裂发育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但保存条件差,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是值得探索的新勘探领域。图4表1参9  相似文献   

14.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petroleum systems (PSs) based on reservoir qualities is proposed. We classify PSs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basic types: (1) source-rock petroleum system (SPS); (2) tight-reservoir or tight petroleum system (TPS); and (3) conventional-reservoir or 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 (CPS). The CPS is a PS in which hydrocarbons accumulate in conventional reservoirs, and all the essential elements and processes are significant and indispensabl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are geographically discrete and therefore exist as discontinuous accumulations. The TPS is a PS where hydrocarbons accumulate in tight reservoirs and the source rock, reservoir, seal, migration, and trap are also indispensable, but the traps are mostly non-anticlinal and the accumulations are primarily quasi-continuous and secondarily discontinuous. The SPS is a PS where both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ccurred in source rocks and traps and migration are unnecessary or inconsequential; the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is extensive and continuous and has no distinct boundaries. The aforementioned three PSs can be derived from a common hydrocarbon source kitchen and are closely linked in terms of their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refore, to maximize the exploration efficiency, a comprehensive study and different strategies are needed by considering the SPS, TPS, and CPS as parts of a greater whole.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在7 000 m以深持续发现大型油气聚集,但由于其复杂的地质结构与演化特征,仍需进一步加强油气成藏研究。位于塔北隆起西南部围斜的跃满地区发现了埋深在7 100~7 600 m之间的超深油藏,通过对该油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厘定了超深油藏成藏的有利条件:深大断裂一方面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生,导致一间房组大规模层间岩溶的发育与断溶体圈闭的形成、并与上覆吐木休克组和桑塔木组有效盖层组成了有利的储盖组合;另一方面作为流体运移的优势通道,为来自寒武系—奥陶系烃源的油气运移提供了便利条件;油气成藏后在低地温梯度和晚期快速深埋条件下,由于时间与温度的补偿效应不足,原油未发生裂解,以单一油相保存。跃满地区超深油藏成藏演化过程揭示了深层仍具有巨大的液态石油勘探潜力,勘探目标以具有串珠状强反射的断溶体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6.
油气成藏期探讨(为庆祝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50周年而作)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成藏期是一个时间段,一个油气藏由多次充注形成.烃包裹体的存在是油气运聚的直接证据,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图所对应的时间可以确定出成藏期.均一温度直方图分为连续分布型和非连续分布型两类:前者表示连续性的充注一期成藏;后者表示非连续性的充注多期成藏.成藏期是成藏史研究的一部分,新生代油气的成藏史比较短,多为一期成藏;古生代油气的成藏史比较长,可能有多个成藏期.但古老油气藏大部分都已破坏消失,只有那些不断有油气充注或是晚期成藏的才能被保存下来,而目前它们未必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只有作成藏史研究才能对它们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从油气聚集带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油气聚集带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对比了几种油气聚集带划分方案和依据。分析了从油气聚集带概念发展到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理论基础、原因和过程,讨论了两者的关系,以及含油气系统分类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束鹿凹陷存在多种圈闭类型的油藏,由于岩性复杂、断层发育等因素,导致凹陷内油气成藏规律性差异很大,需要进一步认识成藏主控条件。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地质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区内烃源岩分布规律和断层系统的发育特征,进一步总结了断层与烃源岩的空间配置关系对区内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其中,晋105、晋95、晋93以及晋94断块油气成藏均受控于断层与烃源岩的空间配置关系。研究断层与烃源岩的空间配置关系,对区内可能发育的有利油气区带进行预测,为研究区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经过改进的含油气性预测方法,适用于结构复杂和油气藏形成期长的古老地层。这种含油气性预测方法是建立在综合地层、构造、岩性-岩相、地球化学和本文地质指标和对每种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的。介绍了盐下陆源层和碳酸盐岩层(维柳依、下涅普斯克、上涅普斯克齐尔、下达尼洛夫、上达尼洛夫和乌索尔等储集层)的含油气性的详细预测结果。在它们的分布地区划分了不同含油气性的详细预测结果。在它们的分布地区划分了不同含油气远景区,油气聚集带和首批应进行石油普查的目标,预测了这些地区的主要圈闭类型、油藏数量和烃类组分。这些研究成果将能极大地提高石油普查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