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手足口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HFMD患儿56例作为病例组,年龄8个月~6岁;另外选取48例健康幼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22、IL-23和TNF-α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T淋巴细胞总数(61.22±8.68)%、CD4^+ (42.46±7.53)%、CD8^+(22.82±7.82)%、CD4 ^+/CD8^+ (2.78±0.38)%比较,病例组T淋巴细胞总数(46.26±12.32)%、CD4^+ (25.56±6.86)%、CD8^+(13.22±4.67)%、CD4^+/CD8^+(1.62±0.21)均下降(P<0.05或P<0.01);与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12.32±1.05)μg/L、IL-22(15.14±3.65)pg/mL、IL-23(16.46±0.96) pg/mL和TNF-α(1.87±0.23) pg/mL比较,病例组IL-17水平(33.21±3.56) μg/L、IL-22(48.18±7.83) pg/mL、IL-23(38.2±1.66) pg/mL和TNF-α(3.02±0.46) pg/mL均升高(P<0.05或P<0.01).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和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2、IL-23和TNF-α参与手足口病免疫机制与炎症反应,对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夏乐敏  王运律  胡琦 《临床荟萃》2009,24(9):812-812
患者,女,58岁,因右侧淋巴结肿痛伴发热2个月,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于2008年5月26日入院。既往:因乏力2个月余于1997年8月22日入院。血常规:白细胞1.0×10^9/L,血红蛋白47g/L,血小板48.7×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红细胞比例5:1,粒系占0.50,其中原始粒细胞0.02,早幼稚粒细胞0.05,部分粒细胞可见颗粒异常,红系0.12,淋巴细胞0.20,浆细胞0.02,全片巨核细胞6个,单核细胞0.13。骨髓活检:增生活跃,造血组织占80%,可见畸形巨核细胞和小圆核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3.
李小龙  周少文 《临床荟萃》2010,25(13):1129-1129
患者,男,68岁,因头晕、乏力、纳差2月余,于2005年6月17日入院。入院后血液检查:红细胞1.2×10^9/L,白细胞1.8×10^9/L,血红蛋白55g/L,血小板(80~100)×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红系细胞40%,增生明显,原始细胞〈4%。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型。  相似文献   

4.
儿童过敏性紫癜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PS)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单克隆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免疫球蛋白检测采用散射比浊终点法。结果HPS患儿IgG为(12.89±3.59)g/L,IgA为(2.17±0.78)g/L,IgM为(2.02±0.85)g/L,C3为(1.45±0.38)g/L,C4为(0.31士0.11)g/L,CD3^+细胞为(49±5.7)%,CD4^+细胞为(30±3.4)%,CD8^+细胞为(29±3.7)%,CD4^+细胞/CD8^+细胞为1.03±0.21。本组HPS患儿IgG、IgM及补体C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细胞亚群改变明显,CD4^+细胞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4^+细胞/CD8^+细胞比值降低。结论HPS患儿免疫功能失调。观察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程度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常见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萍  鞠秀丽 《新医学》2011,42(2):96-99,101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年龄分布、骨髓细胞学改变及血小板、肝功能、心肌酶和免疫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将60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设为观察组,并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另选取58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也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AL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1岁以下患儿占所有患儿的63%,其中又以6~8月龄最多,占35%;②骨髓常呈增生活跃或减低,易于见到异型淋巴细胞;③观察组的婴儿组血小板、AL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IgM、CD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观察组婴儿组的IgG、CD3^+、CD4^+、CD4^+/CD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P〈0.05或0.01);④观察组的儿童组血小板、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IgM、CD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观察组的儿童组IgG、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的同龄组(P〈0.05或0.01);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血小板、肝功能、心肌酶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可能与病毒感染以及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6.
张贤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63-2864
目的:回顾性研究氟达拉滨(F1u)联合阿糖胞苷(Ara.C)治疗难治、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副作用,旨在评价FA方案治疗难治、复发AL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5例ALL中,难治ALL7例、复发ALL18例。全部病例接受nu30mg/(m2·d),静脉注射3—5d(其中3d占1例.4—5d占24例)。其中13例联合Ara—C0.2—0.5g静脉注射5—7d,4例联合Ara—C0.5g/d5d.6例联合Ara—C1.0g/d4。7d.6例联合Ara.C2。3g3d,Ara.C全部在nu应用4h后开始静脉注射。并有11例在FA基础上联合长春新碱2mg/d1d.强的松50—80mg/d5d,1例在FA基础上联合米托蒽醌8mg/d3d.1例在FA基础上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8mg/d2d。在化疗后白细胞低于1.0×10^9/L时加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600μg/d至白细胞恢复至2.0×10^9/L以上。适时成分输血和抗感染治疗。结果:25例难治、复发ALL总的完全缓解率为18.7%.部分缓解率为18.7%。难治性ALL例中完全缓解率为14.2%(1/7),复发ALL中完全缓解率为11.1%(2/18),组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除1例在骨髓抑制发生前即失访,其余24例均发生不同程度骨髓抑制.感染发生率在Ara-C0.2g/d组为77.7%,在Ara—C0.5—3g/d组为87.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Flu联合Ara-C治疗难治、复发ALL初步结果显示有效,其合理的Ara—C剂量有待进一步积累更多病例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AEG方案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高三尖杉酯碱(Har)1mg/d,第1~10天;阿糖胞苷(Ara-C)30mg/d,第1~14天;足叶乙甙(VP-16)50mg/d,第1~5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μg/d,第1~14天,组成HAEG方案,治疗15例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观察疗效。结果完全缓解8例(53.3%),部分缓解2例(13.4%),总有效率为66.7%。结论HAEG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患者为男性,72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热与反复感染、肝脾肿大、贫血而就诊,主诉头疼,眩晕,视力下降。主要病史:缘于入院前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不适,活动后加重,休息可好转,家属发现其面色稍苍白,尚可忍受,无心悸、气促,无胸闷、胸痛,无畏寒、发热,无关节、肌肉疼痛,无皮肤、黏膜淤点或淤斑,起初未重视及诊治,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为诊治,求诊当地诊所,予口服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缓解,之后未再就诊。3个月前,头晕、乏力仍持续,伴双下肢浮肿,按压可凹陷,仍无心悸、气促,无腹痛、腹胀,无排泡沫尿,于2012年10月1日就诊当地镇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13.1×109/L ,HGB 80 g/L ,HCT 0.243,MCV 73.3 fL ,MCH 26.5 pg ;尿常规大致正常;肝肾功示:ALT 45 U/L ,GGT 65 U/L , UREA 9.8 mmol/L ,CREA 180μmol/L ,UA 529 mmol/L ,TG 4.71 mmol/L。给予利尿处理,浮肿渐渐好转,但头晕、乏力不适仍较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求诊本院门诊,腹部彩超示:双肾体积大,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并囊肿。发病以来精神尚可、体力下降、食欲一般及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体质量减轻,具体不详。实验室检查:HGB 68 g/L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116 mm/h),WBC正常,PLT 195×109/L ;全血、血浆黏滞度增高,球蛋白增高,IgM75.3g/L,IgG17.4g/L,IgA0.96g/L,TP104.7,ALB 26.7,GLB 78.0。蛋白电泳:显示出一个窄而尖的峰,为M带。尿本周蛋白阴性,全身骨扫描均未见异常,免疫分型:B淋巴细胞标志(CD20、CD19、HLA‐DR)阳性。骨髓形态学检查骨髓增生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粒系增生活跃占40.0%,红系增生减低占6.0%,淋巴样浆细胞浸润,占12%,成熟红细胞出现缗钱样排列,血小板常见,骨髓象见图1。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例戈谢病伴骨髓增生异常结合征(MDS)的改变.病例患儿,女,岁.1个月前出现腹胀,饮食不佳.B超发现肝脾肿大而入院诊治.查体:患儿发育迟缓,营养欠佳,颌下可触及1cmX1cm有活动的淋巴结,心肺(-),腹胀,肝于肋下5cm,质中度硬,脾于助下10cm,质硬.血象:RBC:4.0X1012/L,Hb:90g/L,WBC:7.7X109/L中性粒细胞63%,淋巴细胞37%,BPC:120X109/LRDW15%,网织红细胞0.1%.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原粒12%,早幼粒13%,其它粒细胞42%,中幼红5%,晚幼红10%,淋巴18%.涂片尾端可见大量戈谢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1~3岁健康儿童指血血常规各项参数的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用日本SySmex XS-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407名1~3岁正常儿童手指血常规,得出17项血细胞参数,将这些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幼儿末梢血参考范围白细胞(4.7~10.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14%~54%,淋巴细胞百分率36%~76%,单核细胞百分率3%~10%,嗜酸细胞百分率男0~9%,女0~6%,嗜碱性细胞百分率0~1%,红细胞(4.0~5.6)×10^12/L,血红蛋白109~142g/L,红细胞比积31.9%~43.3%,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4.7~30.7)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30~365g/L,平均红细胞体积男68~86.5fl,女72~88.7fl,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男10.5%~17.5%,女10.9%~16.3%,血小板计数(147~466)×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5.3~11.0fl,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10.6~19.8fl,血小板比积0.12%~0.36%。结论:幼儿血细胞参数除嗜酸细胞百分率,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三项性别间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项目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幼儿需建立独立的血常规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重急变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重急变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22岁。于2003-04-27因消瘦头晕、乏力伴低热,WBC升高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T38.1C,心肺未见异常,脾脏肿大。血常规:RBC1.44×10^12/L,Hb48g/L,WBC167×10^9/L,PLT354×10^9/L。骨髓穿刺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7.82: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占86%,红系占11%。细胞化学染色:NAP积分值为0。[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8岁。因左上腹不适伴反复乏力、盗汗、咳嗽3个月入院。查体:T38.0℃,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咽稍红,扁桃体不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下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无特殊;腹膨隆,巨脾,Ⅰ线10cm,Ⅱ线12cm,Ⅲ线2cm,质中,轻压痛。入院血常规:WBC286.2×10^9/L,HB75g/L,PLT302×10^9/L,幼稚细胞62%,网织红细胞(RET)1.9%;骨髓涂片:粒系增生极度活跃,中性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为71%;Ph染色体阳性;肝功能:白蛋白31g/L,总胆红素(TB)64.1μmol/L,  相似文献   

13.
1病历简介女,31岁。双下肢瘀斑7天,齿龈出血2天,于1998年7月8日入院。查体;中度贫血貌,牙龈渗血,双下肢皮肤散在瘀斑,胸骨有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脾、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Hb87g/L,RBC3.05×1012/L,BPC79×109/L,WBC4.2×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0.32,淋巴细胞0.18,幼稚细胞0.50。骨髓增生活跃,粒:红=12:1,粒细胞系增生活跃,早幼粒细胞占0.55。PT15.1s(对照10.0s),纤维蛋白原定量0.8g/L,3P试验阳性。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给予全反式维甲酸、小剂量H…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以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联合氟达拉滨(Flud)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即FLAG方案巩固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对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影响。对15例AML患者在诱导缓解后采用FLAG方案巩固治疗(氟达拉滨,50mg/d,第1-5天;Ara—C2g/(m^2·d),第1—5天;G—CSF300μg/d,皮下注射,化疗前1天至中性粒细胞〉1.0×10^9/L)。15例中男10例,女5例,中位年龄36(14—51)岁,13例为初发AML,2例为复发难治AML。12例FLAG观固2个疗程,3例巩固3个疗程。动员方案为:9例为FLAG,6例大剂量足叶乙甙(VP16)+G—CSF。结果表明:15例患者中11例(73.3%)被证实有足够的造血干细胞(CD34’细胞〉2.0×10^6/kg),CD34细胞中位数为3.52×10^6/kg[(2.2—4.6)×10^6/kg]。在4例仅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MNC),而CD34^+细胞含量却较低。结论:2个疗程的FLAG巩固治疗对AM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影响不明显,毒副作用不明显且不影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别测定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直肠癌患者Th1/Th2平衡偏移情况及CD4^+CD45R细胞的比例变化,以比较两种术式对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检测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和常规开腹手术2组患者术前1d、术后2、7d的外周血中CD4^+IFN-γ^+T和CD4^+IL4^+T细胞比率及IFN-γ和IL-4血清浓度,同时检测CD4^+CD45RA^+T细胞和CD4^+CD45RO^+T细胞在不同手术影响下的比例变化。结果开腹组术后2、7d的Th1细胞[(4.51±1.52)%,(7.26±2.59)%]与术前[(12.06±1.82)%]相比明显减少(P均〈0.05),Tha2细胞[(6.70±2.41)%,(6.70±2.41)%]与术前[(4.47±1.90)%]相比明显增加(P均〈0.05);开腹组术后2、7d的IFN-γ[(57.15±23.64)ng/L,(72.70±27.31)ng/L]与术前(123.47±32.52)ng/L相比明显下降(P均〈0.05),而术后2、7d的IL-4[(55.55±7.29)ng/L,(57.56±7.13)ng/L]与术前[(41.87±5.83)ng/L]相比明显升高(P均〈0.05);腹腔镜组Th1细胞、Th2细胞、IFN-γ和IL-4手术前后数量无明显变化(P均〉0.05);术后7d开腹组CD4^+CD45RA^+T细胞(35.11±7.82)与术前(31.11±6.72)相比明显增加(P均〈0.05),开腹组术后CD4^+CD45RO^+T细胞(61.21±9.13)较术前(68.11±11.42)减少(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较开腹手术对机体免疫平衡影响较小,有利于保护直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12个月内患者免疫重建特点及其与供受者年龄、供受者间HLA相容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病毒感染的关系,随访3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移植后1、3、6及12个月的T细胞亚群(CD3^+、CD4^+、CD8^+)、B细胞(CD19^+)及NK(CD16^+CD56^+)细胞,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CD3^+细胞的百分比为(47.5±23.2)%,3个月为(75.1±6.4)%,6个月为(69.7±12)%,12个月为(71.7±4.2)%。移植后1个月CD4^+细胞百分比为(13.3±6.4)%,3个月为(20.2±11.4)%,6个月为(18.4±9.3)%,12个月为(29.1±8.7)%;移植后1个月CD8^+细胞百分比为(43.1±17.4)%,3个月为(42.6±16.9)%,6个月为(46.9±10.3)%,12个月为(47±5.6)%;移植后1个月CD16^+CD56^+细胞百分比为(14.4±8.4)%,3个月为(15.9±7.6)%,6个月为(14.7±6.6)%,12个月为(13.6±3.4)%;移植后1个月CD19^+细胞百分比为(6.4±5.6)%;3个月为(11.7±2.4)%,6个月为(13.3±7.3)%,12个月为(16.7±5.7)%。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移植后1个月IgA为(0.37±0.14)g/L,3个月为(0.28±0.21)g/L,6个月为(0.42±0.18)g/L,12个月为(0.53±0.34)g/L;移植后1个月IgG为(12.7±3.8)g/L,3个月为(16.3±5.2)g/L,6个月为(14.3±6.2)g/L,12个月为(15.4±6.9)g/L。移植后1个月IgM为(0.56±0.24)g/L,3个月为(0.64±0.16)g/L,6个月为(1.1±0.35)g/L,12个月为(1.2±0.28)g/L。大于等于45岁的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和血清免疫球蛋白与小于45岁患者比较无差异。发生慢性GVHD的患者移植后12?  相似文献   

17.
1临床资料 男,43岁。2005年6月因乏力、贫血来我院就诊。检查:肝脾淋巴结不大,白细胞5.0×10^9/L,血红蛋白89g/L,红细胞2.45×10^12/L,血小板213×10^9/L。血片分类:原粒0.01,杆状粒细胞0.03,分叶粒细胞0.63,单核细胞0.05,淋巴0.28。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占0.18,原粒细胞0.01,中幼粒细胞0.105,晚幼粒0.02,杆状粒细胞0.015,分叶粒细胞0.03。  相似文献   

18.
1 病历摘要 女,38岁。因乏力、纳差、水肿1年余入院。外院先后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慢性肾炎;予硫酸亚铁、益血生、肾炎舒等药物治疗无效后,遂转入我院。查体:重度贫血貌,面部及双下肢可凹性水肿。血红蛋白70g/L,骨髓穿刺见早幼红细胞增生活跃,多见中幼、晚幼红细胞。甲亢全套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38nmol/L,甲状腺素37.5nmol/L,促甲状腺激素16.1mU/L,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给予口服甲状腺素片30mg,3次/d;安体舒通40mg,2次/d,2周后血红蛋白升至95g/L,乏力、纳差、水肿等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年龄47岁,平常体格健壮,以血尿3 d 于2014年2月10日就诊。患者于14年2月7日发现血尿,不伴尿频、尿急和尿痛、无发热、乏力和腹痛。查体:体温、血压正常,四肢散在分布出血性皮疹,淋巴结轻度肿大,胸骨压痛阳性。实验室未梢血象,血色素112g/L,白细胞5.2×109/L,血小板83×109/L,网织红细胞1%,涂片分类:中性分叶细胞44%,淋巴细胞40%,可疑单核细胞16%。尿液分析:蛋白(+),潜血(++++),镜检:红细胞:满视野。肝肾功能正常,丙肝(-)、梅毒(-)、乙肝表面抗原(-)。胸骨正位片正常。胆、胰、双肾、膀胱 B 超正常。住院后查:凝血酶原时间12.2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5 s,凝血酶时间13 s,纤维蛋白原测定3.1 g/L,3P 试验(-)。骨髓穿刺:增生明显活跃,组织细胞[1]占72.5%,此类细胞体积较大,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粗网状,常有1~2个较清晰的核仁,胞质较丰富,淡蓝色,有少许天青胺蓝颗粒。POX 染色阴性,ACP染色阳性,诊为恶性组织细胞。予以 COPP 方案联合化疗1周。化疗第5天尿液分析正常,第8天出血性皮疹消失。间休3周后复查未梢血象,血色素92 g/L,白细胞3.2×109/L,血小板43×109/L,涂片分类:组织细胞20%,患者要求放弃治疗,于5月10日随访说已于4月份去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T细胞亚群、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患者中的变化,运用ROC曲线分析它们在K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8年本院收治的KD患儿33例(实验组)和具有相似体征的非KD患儿34例(对照组),于入院3d内分别测定T细胞亚群、PLT、ESR和CRP,并观察其ROC曲线特征。结果实验组的CD3+、CD3+CD4+、CD3+CD8+测定值分别为:(67.2±9.42)%、(39.0±9.93)%、(24.8±7.42)%;对照组的CD3+、CD3+CD4+、CD3+CD8+测定值为:(65.1±12.6)%、(38.2±10.8)%、(24.3±8.4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PLT、ESR和CRP测定值分别为:(406.2±167.3)×109/L、56.0(59.5)mm/h、21.0(60.2)mg/L;对照组PLT、ESR和CRP测定值分别为:(284.7±105.9)×10^9/L、12.0(18.75)mm/h、8.0(10.5)mg/L,其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LT、ESR和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1.2%、89.1%、70.2%;诊断界值分别为:336.5×10^9/L、15.0mm/h、14.5mg/L。结论T细胞亚群在KD早期的变化不明显,其诊断可靠性较低;而PLT、ESR和CRP分别在336.5×10^9/L、15.0mm/h、14.5mg/L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力,能作为KD早期诊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