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进一步探讨移植肾超急性排斥(HAR)的病理学发生机制及临床对策。方法 1978年6月至1998年2月共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525/1604例次,64例发生HAR,对其中63例切除的移植肾标本分别从以质、髓质及血管取材,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早期肾间质小血管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大量红细胞淤滞为主要改变。随着排斥反应的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聚集,可见毛细血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并形成梗死  相似文献   

2.
急性移植肾肾小球肾病及其病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3份移植肾及活检标本进行PAS及六胺银染色,同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肾移植术后急性移植肾肾小球肾病(AAG)的发生率较高(58%),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肾小球渗出性改变及基底膜增生性改变,有时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对其病因的研究表明,AAG发生与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及T细胞亚群改变有关。通过PCR技术及ELISA法诊断HCMV感染,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技术检测T细胞亚群,发现HCMV感染及CD4/CD8<1.5组AAG发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未感染及>1.5组的32倍与12倍。10例接受移植肾活检的患者中,5例确诊为AAG,其中3例因治疗无效而行移植肾切除术。AAG是影响移植肾成活的重要问题,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排斥反应155例的临床病理学研究[郑军华等.解放军医学杂志,1997;22(5)∶344]对155例移植肾标本进行了组织学、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研究,其中超急性排斥27例,急性排斥74例,慢性排斥54例。超急性排斥反应早期以肾间质小血管及肾小球毛...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肾组织中病毒感染及抗原的来源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分别对西安、沈阳、上海、江西和广州地区收集的30例HFRS尸检肾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28例进行病毒抗原检测,有26例阳性(26/28/30);28例进行病毒RNA检测,26例阳性(26/28/30)。西安及沈阳病例,病毒抗原和RNA阳性部位主要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上海及江西病例,病毒抗原定位于肾间质血管内皮,血管壁和肾小管上皮;而病毒RNA主要定位于肾间质血管和血管内皮,少数病例伴肾小管上皮细胞阳性;1例上海病例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病毒RNA阳性。广州病例,病毒抗原主要定位于肾血管平滑肌细胞;在3例西安病例和6例上海病例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中检测到NP和HA抗原阳性的胞浆内病毒包涵体(CIB)。在病变严重的肾小管和间质血管部位可同时检测到IgG,IgM和C3阳性;少数病例肾小球也有不连续阳性,但较前两者弱。结论:HFRS病毒可感染肾脏中肾小管上皮和血管内皮,并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包涵体,不同地区病例肾脏中病毒感染的部位不同,可能与不同地区病例所感染的病毒毒株或血清型不同有关。病毒感染所诱发的Ⅱ  相似文献   

5.
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肾脏活检组织病理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骥良 《北京医学》1998,20(3):140-142
通过对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脏病理学(包括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资料分析,全部病例光镜检查均显示病理改变。轻度弥漫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6例,IgA肾病3例,膜性肾小球肾炎1例,血管性疾患所致肾小球病变1例(肾血管炎)微小病变1例,11例做了电镜及免疫荧光检查,9例在肾小球系膜区内肾小球基底膜见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结合临床,RA固有肾脏损伤确实存在,尽管临床表现相对轻微,但是RA的肾脏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内皮素1( E T1)及其基因在早期链脲 菌素 ( S T Z) 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作者采用免疫组化 A B C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24只早期 S T Z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 E T1及 E T1 m R N A 的定位及半定量表达。实验分为4组,每组6只。结果: E T1和 E T1 m R N A 的分布一致,主要分布于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之中。髓质中 E T1和 E T1 m R N A 的表达高于皮质, 在糖尿病发生后1~2周, 二者在肾小球内均明显减少 ( P< 005), 但在4周时开始增高 ( P< 005), 而且在髓质中持续性增高。上述结果表明, E T1及 E T1 m R N A 参与了早期 S T Z糖尿病大鼠肾小球高灌注及有关小管间质损伤。  相似文献   

7.
肾综合征出血热肾脏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了5倒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死亡病人的肾组织超微形态。结果表明:5例病人的肾小球超微形态结构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其中1例的肾小球基膜足突侧可见免疫复合物沉积且与病程有明显关系,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和肥大。结果提示:肾小球的超微结构改变是HFHS进入肾衰少尿或无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参与形成HFRS肾衰的重要细胞学基础,肾小管的组织学改变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到破坏,因而加剧了肾功能恶化导致肾衰,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可能在介导HFRS的初期病变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EHF肾组织肾小球超微结构和细胞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流行性出血热(EHF)肾组织中肾小球超微结构和细胞表型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多重PAP30例EHF肾组织中肾小球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结蛋白(desmi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肾小球的超微结构。结果 EHF肾脏仅4例肾小球显示痕量的a-SMA阳性表达,无desmin和PCNA的表达。电镜下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不同程度肿胀。部分  相似文献   

9.
纤维连接蛋白及其整合素受体在人胚胎和成熟肾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及其β1整合素受体在人胎儿和成熟肾中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纤维连接蛋白及其整合素受体(α5β1)的α5亚单位在胎儿和正常成熟肾组织中的分布。结果发现:在胚胎肾组织中,FN及α5在输尿管芽细胞周围有弱阳性表达,在肾小球发育早期,FN及α5在肾单位中表达较弱,其在间质网状分布,当血管插入肾单位后,FN表达明显增加,主要分布于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成熟肾组织中FN及α5在肾小球基底膜(GBM)强阳性表达且以血管极节段明显,间质及小血管壁亦为阳性。结果提示,FN和整合素的表达和相互作用在肾小球系膜区,肾间质及GBM的形成、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肾病综合征大鼠血管紧张素Ⅱ系统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肾病水肿及蛋白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及逆转灵-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阿霉素肾病大鼠血浆和肾组织AngⅡ含量及肾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R)mRNA表达。结果:阿霉素肾病组血浆及肾组织Ang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而肾AT1RmRNA表达较正常减 。结论:表明阿霉素肾病大鼠存在AngⅡ及其受体的异常AngⅡ通过影响肾小球血流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20.
罗岩 《当代医学》2010,16(11):247-248
患者女,19岁,体检发现全身多处固执破坏4个月。影像学检查:平片及CT平扫检查:双侧髂骨、耻骨、股骨颈及股骨上段均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略呈膨胀性,边界清楚,部分可见硬化边。双侧肱骨上段、肩胛骨近关节盂处骨质及股骨下段、右胫骨近端、左腓骨中上段可见多个囊性骨及右侧锁骨亦可见多发局限性低密度减低区、略呈膨胀性(图1、5)。MRI平扫:脊柱可见多个囊状长T1长T2信号,部分略呈膨胀性。(图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