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尿夜 pH值对尿镜下红细胞的影响。 方法 采用泰特 10 0 (CLINITEK - 10 0 )尿 项测定仪和尿 项试纸条分别测定男性和女性患者各 2 0 0例尿液标本。结果 潜血阳性 — ,pH值 <6 .0时 ,红细胞破坏较多 ,而 pH值≥ 6 .0时红细胞破坏较少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对尿常规十项检验单 ,不仅要重视尿中镜下的红细胞数 ,而且还要同时注意尿 pH值对红细胞的影响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对疾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液标本放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从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检验科采集的尿液标本中随机抽取100份,在采集尿液标本后0 h、1 h、2 h、3 h、4 h、5 h检测尿液标本中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及溶解细胞的数量,对比分析尿液标本放置时间与各种细胞计数检查结果 的关系.结果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红细胞、上皮细胞、大红细胞、白细胞及小红细胞计数逐渐下降,溶解细胞计数逐渐上升.标本放置5 h后,上皮细胞、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其放置0 h时;标本放置5 h后,只有溶解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放置0 h.结论 尿液标本放置时间会对各种细胞计数产生影响,放置时间越长,细胞计数越不准确.因此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减少误差,检验人员在采集尿液标本后,应尽快对标本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PH值的尿液对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将PH值在4.5~8.5的560例凝为有泌尿系血尿及81例肉眼血尿的尿液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结果当PH值为4.5时,对两种方法检出的结果比较,0.01〈P〈0.05,有明显差异性;当PH值为5.0~6.5时对两种方法检出的结果比较,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当PH值为7.0~8.5时对两种方法检出的结果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而肉眼血尿在PH值为4.5~8.5范围,两种方法检出结果一致。结论PH值在4.5~6.5时,对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结果的影响较大;PH值在7.0-8.5时,对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结果的影响很小。PH值不影响肉眼血尿在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放置时间对尿液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富含红细胞、白细胞以及上皮细胞的尿液60例,分别于尿液采集后的第0、1、2、3、4、5h进行红细胞、白细胞以及上皮细胞的计数检测,并对红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与尿液采集后立即进行检测相比,白细胞计数与上皮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计数则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在放置4h后,尿液中红细胞计数较立即检测的结果明显降低(P<0.05);第3h开始,溶解红细胞的数量开始明显增加(P<0.05);而大红细胞的数量从第4h开始,数量明显下降(P<0.05);而小红细胞的数量5h内基本保持不变(P>0.05).结论放置时间过长会对尿液检验的结果造成明显的影响,因此需要尽量在尿液标本采集后的4h内完成尿液标本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由于红细胞从肾小球逸出到最终达到终尿的过程中受到肾小球滤过屏障机械损伤,肾小管内复杂的渗透压变化、尿液pH值、破碎红细胞释放出来细胞内容物化学损伤,故红细胞易发生形态改变。目前采用相差显微镜、普通光镜染色检查、扫描电镜直接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或采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反映尿红细胞形态变化,为判断肾小球源性血尿提供依据[1]。我科自2004年开展了相差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图像清晰准确,结果可靠,价格便宜,因而是尿红细胞镜检标准方法,因而值得推广。1留标本注意事项1.1浓缩晨尿(第1次)晨尿为均酸性、沉渣稠,细胞成分良好…  相似文献   

6.
血球计数仪对血尿中红细胞MCV值大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尿的病因诊断十分重要 ,尿中红细胞的大小及形态的改变 ,在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中具有较高的价值[1] 。近年来 ,国内外采用相差显微镜 ,电镜及普通光学显微镜红细胞活体染色法 ,来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 ,以鉴别血尿来源。但这些检验手段结果的判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没有一个量的衡量标准。基于这一现象 ,我们用血球计数仪检验4 6例血尿中红细胞的MCV值[2 ] ,证实了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 ,两者的MCV值有明显差异 ,从而有助于鉴别诊断。1 材料与方法1.1 器械 F82 0型血球计数仪 ,日本产。1.2 方法 取患者新鲜尿…  相似文献   

7.
尿中红细胞的大小及其改变 ,对鉴别肾小球和非肾小球血尿来源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近年来 ,国内外多采用相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和测定尿中红细胞的电泳时间 ,以此鉴别血尿的来源[1~ 3]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而难以推广应用。我们采用K— 45 0 0血细胞计数仪 ,检测血尿中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值 ,对鉴别血尿的来源同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标本采集 收集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9月经临床确诊患者的新鲜血尿标本共 5 0例 ,其中肾小球性疾患的血尿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排泄异常增多,医学上将患者尿液离心沉淀后,显微镜下检查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红细胞计数超过50万,称为血尿(hematuria).目的 讨论血尿患者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血尿严重时应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剧烈的活动.每日测量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排尿中血色的变化,观察出血性质并记录尿量.肉眼血尿严重时,应按每次排尿的先后依次留标本,以便比色,并判断出血的发展.留血尿标本送常规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尿患者2次晨尿中红细胞形态的差异,从中选择较好的尿液标本留取方式。方法:采用尿液分析仪筛选出尿潜血阳性的空腹患者147例,留取同一患者的第1次晨尿,并间隔1h后留取第2次晨尿,2h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对尿中红细胞形态进行分析。分别计算特异性、临床诊断总符合率、误诊率、敏感性以及漏诊率。结果:肾小球疾病和非肾小球疾病血尿患者第1次晨尿和第2次晨尿红细胞形态检测结果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第1次晨尿和第2次晨尿的特异性分别为65.0%和93.3%,临床诊断总符合率分别为80.3%和90.5%,误诊率分别为35.0%和6.7%,敏感性分别为96.6%和94.3%,漏诊率分别为3.4%和5.8%。结论: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应纠正用第1次晨尿做尿中红细胞形态分析,选择第2次晨尿做尿中红细胞形态分析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0.
用尿中平均红细胞体积及分布密度鉴定血尿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鉴别血尿来源。方法 用F - 82 0血球计数仪测定平均红细胞体积 (meancorpuscularvolume ,MCV)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图 (redbloodcelldistributionwidth ,RDW )。结果 肾小球肾炎患者尿红细胞体积与正常人红细胞体积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非肾小球肾炎患者则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肾小球性血尿患者尿中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左移 ;非肾小球血尿与正常红细胞分布曲线图基本一致 ;混合性血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出现双峰。结论 采用自动细胞分析仪测定尿中MCV及RDW ,可用来鉴别血尿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肾性血尿过程中非红细胞因素的干扰和不同时间段对不同电导率尿液检测红细胞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肾性血尿中,非红细胞因素对机检产生干扰、机检与显微镜检测红细胞数量的差异;观察其中80例门诊肾性血尿标本,不同电导率尿液在不同时间段检测对红细胞检出结果的影响。结果 92例肾性血尿中,10例(10.86%)尿液标本机检结果存在完全或部分的非红细胞因素的干扰;机检与显微镜检测红细胞数量存在差异(P<0.01);低电导率尿液中的红细胞随时间的推移,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肾小球肾炎病人的尿液应在留尿后立即上机检测和显微镜检验,并将二者结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2.
肾病患者尿液红细胞荧光定位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免疫荧光方法对尿中红细胞膜上进行荧光定位,以区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方法:以荧光标记兔抗人免疫球蛋白为抗体,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肾病患176例,非肾病患163例,观察尿中红细胞膜上的荧光着色程度,从而建立红细胞荧光定位检查方法,用于肾病的鉴别诊断,同时做尿沉渣形态学对比检查.结果:用荧光标记的兔抗人Ig抗体(抗IgA,IgG,IgE及IgM抗体)分别对肾病组患176例尿中红细胞上4种Ig抗体染色检查,总阳性率为97.2%(171/176);形态学检查总阳性率为64.2%(113/176);对非肾病患163例尿中红细胞上Ig染色检查,总阳性率为1.2%(2/163).结论: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是在尿沉渣检查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特异性强,对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能否采用血球仪对肉眼全程血尿进行定位诊断。方法:对肉眼全程血尿的病人同时采集其血和尿用血球仪进行平行测定,通过比较同一病人的血和血尿的RDW、MCV、RBC/WBC的比值、RBC直方图的变化来判断其血尿的来源。结果: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疾病血尿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可采用血球仪对肉眼全程血尿进行定位诊断,尤其是肾小球性血尿。  相似文献   

14.
G1红细胞鉴别血尿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敏 《河北医学》2005,11(4):326-327
目的:探讨普通光镜下G1红细胞鉴别肾小球性血尿的意义。方法:应用普通光镜对127例各型肾小球疾病患者及109例非肾小球疾病患者的血尿标本进行观察;并对其中41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应用利尿剂后的血尿标本观察,了解其中具有明显芽孢状的红细胞(G1)的出现情况。结果:用G1≥3%的标准,对肾小球性血尿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84.3%;若应用利尿剂后,敏感性降为60%。结论:形态特异的G1红细胞鉴别肾小球性血尿,方法简单,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强度军事训练后不同军龄及训练场地对训练后非创伤性肾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32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进行5kin武装越野后,以干化学法检测尿中蛋白及血红蛋白;尿液离心后镜检红细胞;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N-乙酰-8-D-氨基葡萄糖苷水解酶(NAG)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各项检验结果进行不同军龄及训练场地间的对比分析。结果训练后血尿发生率为2.1%,血红蛋白尿为7.4%,蛋白尿为44%,尿NAG异常为57.1%,尿RBP异常为57.3%。军龄小于1年者与1年以上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军龄1年以上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训练场地的部队在尿NAG、RBP比较中存在差异(P〈0.05)。结论高强度军事训练后非创伤性肾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与不同军龄及训练场地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新型免疫抑制剂来氟米特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过肾活检确诊为过敏性紫癜肾炎、达到肾病综合征程度的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配来氟米特实验组、环磷酰胺对照组及单纯皮质醇激素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患者,总共治疗时间6个月至1年,停药后随访2年.观察治疗前后尿红细胞计数、24 h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皮肤紫癜以及肾炎复发次数及药物不良反应,按照疗效评定标准对比分析来氟米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尿蛋白定量与尿红细胞数均有明显减少(P<0.01),来氟米特组尿蛋白与尿红细胞数又明显少于两对照组(P<0.05),环磷酰胺对照组尿蛋白明显少于单纯皮质醇激素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来氟米特组复发率为6 7%,环磷酰胺对照组复发率为16.7%,单纯皮质醇激素对照组复发率为33.3%.来氟米特组明显低于环磷酰胺组(P<0.01),环磷酰胺组又低于单纯皮质醇激素对照组(P<0.01).结论 来氟米特联合皮质醇激素对过敏性紫癜肾炎的血尿和蛋白尿均有良好的疗效,并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尿红细胞形态以判断血尿来源的诊断效能。方法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对185例血尿患者的血尿进行分型,然后评价其诊断符合率。结果55例肾性血尿的诊断符合率为89.1%,130例非肾性血尿诊断符合率为72.3%,185例血尿患者诊断总符率为77.3%。结论应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鉴别血尿来源是一操作简便、经济、且便于在基层推广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40 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制模组,大鼠慢性血清病肾炎模型形成后,将制模组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虫草肾康组(虫草组)、强的松组。虫草组和强的松组灌胃相应药物,最后同时测定各组血生化指标、尿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红细胞C3b受体阳性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阳性花环率、T细胞总数和肾脏病理改变。结果表明,尿蛋白虫草组轻于模型组,血清白蛋白高于模型组(P<0.05),红细胞免疫复合物阳性花环率、CIC低于模型组,红细胞C3b受体阳性花环率高于模型组(P< 0.05),肾小球病理改变轻于模型组,提示虫草肾康可改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降低CIC,减轻肾小球病理损伤,减少尿蛋白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电针强度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强度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随机分成强电针组、中电针组和对照组,强电针组、中电针组分别以相同电针波型、频率和不同电针强度(前者5.5 mA,后者3.5 mA)刺激“昆仑”和“阳陵泉”穴,对照组只用同样方法固定而不针刺,比较电针前后3组大鼠痛阈的变化。【结果】电针治疗后,中强度电针组和高强度电针组的患侧痛阈均比对照组高(均P<0.01),而中强度电针组的镇痛效果比高强度电针组更优(P<0.05)。两个针刺组的健侧痛阈均有上升(与对照组比均P<0.05),但针刺组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性关节炎疼痛,在相同波型和频率的情况下,中强度电针的镇痛效果优于高强度电针,提示这种镇痛效果可能与中枢的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2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4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及2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病例组的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及中、低切值、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例组血液流变学异常率为95.7%,红细胞电泳时间异常率最高,为57.45%。[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