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国产干扰素(α1b-IFN)对慢性乙型肝炎(CBH)与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差异方法对46例CBH与39例CHC患者分别采取用α1b-IFN300万U隔日一次,疗程3mo,同时设立对照组CBH57例,CHC33例,于治疗前、治疗后8wk、治疗结束及治疗后0.5a采血清测HBsAg、HBeAgHBV、DNA、HCV、RNA并动态观察丙氨酸转氨酶(ALT)变化结果对CBH及CHC的ALT复常效果皆优于对照组,并且IFN对CHC疗效优于CBH(P<0.05),IFN对HBsAg、HBeAg阴转疗效皆不明显(P<0.05),但对HBV.DNA阴转疗效明显(P<0.05),对HCV.RNA阴转有明显疗效(P<0.01),并且IFN对HCV.RNA阴转疗效明显优于HBV.DNA(P<0.05)结论提示IFN对CHC疗效优于CBH。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治疗前后肝组织内HCV—RNA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前后,肝组织内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 的变化与血中HCV- RNA 及ALT 的关系。方法:对丙型慢性肝炎(CAH) 患者20 例,经过干扰素(IFN) 治疗,使用逆转录PCR(RT- PCR) 和原位杂交方法(ISH) ,对肝组织内和血中HCV- RNA 及ALT 值分析。结果:IFN 治疗丙型CAH 的有效率为70 % ,停药后6 个月有效率为30 % 。血中HCV- RNA 转阴率为55 % ,停药后6 个月转阴率为15 % 。肝组织中HCV- RNA,经治疗消失的有3 例,占15 % 。结论:肝组织中HCV- RNA 的有无,对IFN 疗效的判定非常重要,即使血中HCV- RNA 阴性、ALT 正常的病例,如果肝组织中有HCV-RNA 残留,以后血中ALT 值上升的可能性很大,应该进行抗病毒的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性抗原增殖反应与干扰素(IFN)疗效关系。方法:用3H-TdR掺入法研究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的增殖反应以及HCV-RNA阴转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指标。结果: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对HCV合成肽CP9、NS4增殖反应相比,前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血清HCV-RNA阴转和ALT复常分别达到36.36%(4/11)和55.55%(5/9),明显高于未经IFN治疗组。结论:IFN治疗丙型肝炎可提高PBMC对HCV抗原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干扰素(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因素,并预测IFN的疗效。方法;采用美国AG-9600型PCR定量仪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CVRNA水平和抗HCV-IgM水平。结果;5例患者对IFN产生完全应答,9例部分应答,6例无应答,治疗前血清抗HCV-IgM水平完全应答组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P〈0.01)及无应答组(P〈0.05);血清HCVRNA水平完全应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性抗原增殖反应与干扰素(IFN)疗效关系。方法:用^3H-TdR掺入法研究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的增殖反应以及RNA阴转和丙氨酸转氨酸产ALT复常指标。结果: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对HCV合成肽CP9、NS4增殖反应相比,前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怀意义,且血清HC  相似文献   

6.
肝病患者血清中AFP,HBV—DNA,抗—HcV存在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定瑞 《广西医学》1995,17(4):278-279
本检测203例肝病患血清中AFP,HBV-DNA和抗-HCV,其阳性结果为:AFP42.4%,HBV-DNA67.9%,抗-HCV23.6%,在87例AFP阳性血清中,HBV-DNA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72.4%和35.8%,其中:HBV-DNA阴性抗-HCV阳性率45.8%,HBV-DNA阳性抗-HCV阳性率31.7%,结果表明,HBV与HC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的发生,关系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临沂市45例肝癌患者HBV、HCV双重感染的研究。37/45例HBsAg阳性;8/45例HBsAg阴性;45例抗HBc阳性;18/45例HBc-DNA阳性,10/45抗-HCV阳性;其中2例HCV-RNA阳性,HCV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2例HCV-RNA阳性肝癌均为HCVⅡ型感染。本文研究表明:本市PHC患者是以HBV感染为主,其次为HBV、HCV双重感染。  相似文献   

8.
HBV与HCV重叠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CR法和套式PCR法对深圳地区44例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者进行HCV-RNA检测,并同时作HBV-DNA检测,以了解HBV与HCV重叠的感染情况,同时观察其血清ALT的情况。结果发现,44例患者中HBV-DNA阳性12例(27.27%);HCV-RNA阳性22例(50.00%),抗HCV阳性21例(47.73%).表明HBV与HCV的重叠感染率较高,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抗HBV效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抗HBV的启动效应。方法:将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4组(A~D),每组10例。A组为原干扰素初治无效组(完成疗程,≥45针),而此次治疗前HBeAgCOI≥20的提示HBVC高复制状态者,以3TC伍用IFNα治疗;C组为初次抗病毒治疗的HBeAg,COI≥20的慢乙肝患者,单以3TC治疗;B、D组分别为A、C组的配对对照组。以HBeAg、HBV DNA的双阴转率与ALT复常率作为完全应答的疗效评估指标。结果:A组的即、近及一年持续的完全应答率分别为60%、50%与40%,疗效明显(P〈0.05);而C组则为30%、30%与20%,未能提供满意疗效(P〉0.05)。结论:对IFNα初治无效的HBV高复制的慢乙肝患者,3TC伍用IFNα治疗有效,并提示3TC有明显的抗HBV效应。  相似文献   

10.
88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HCV与HBV-M,阳性率分别为14.77%和90.91%。用PCR法检测发现血清HCVRNA阳性12例(13.64%);11例血清HBVDNA阳性病人的肝癌组织中8例HBVDNA阳性;1例肝癌组织中同时检出HCVRNA与HBVDNA。结果表明,本组肝癌的发生主要与HBV感染有关。而与HCV感染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彭惠利  蒋伟伦  顾士民  唐美芳 《上海医学》2001,24(5):277-277,294
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核心IgM抗体 (抗HCV cIgM ) ,作为HCV活跃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1,2 ] 。为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用α 干扰素 (α IFN)治疗时 ,血清抗HCVcIgM检测结果与疗效的关系 ,我们对 35例接受α IFN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和随访期的系列血清检测抗HCVcIgM ,同时根据HCVRNA和血清ALT的检测结果将此 35例患者分为治疗应答组、无应答组和反复组 ,对各组的抗HCVcIgM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 .研究对象35例慢…  相似文献   

12.
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HBeAg 阴性CH- B 患者血清HBV- DNA 定量检测的意义。方法 应用定量PCR法对经肝穿活检确诊的52 例HBeAg 阴性,33 例HBeAg 阳性CH- B 血清进行了HBV- DNA 含量检测,并将HBeAg 阳性与阴性患者HBV- DNA 含量、HBeAg 阴性HBV- DNA 高水平与低水平患者肝脏病理损害分别进行了比较。结果 HBV- DNA 含量HBeAg 阳性患者显著高于阴性患者,HBeAg 阴性HBV- DNA 高水平患者肝脏病理损害明显重于低水平患者( 均P< 005) 。结论 提示血清HBeAg 阳性;确为判断HBV 复制的良好指标; HBeAg 阴性HBV- DNA 高水平者,尤以重视,及时给予抗病毒等治疗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3.
抗-HCV阴性献血员丙肝病毒感染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HCV阴性献血员隐匿性HC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逆转录套式PCR检测100例抗HCV阴性献血员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CV-RNA。结果:血清中HCV-RNA阳性2例,PBMC中HCV-RNA阳性6例;有1例血清及PBMC中HCV-RNA均阳性。结论:抗-HCV阴性的献血员中仍有少数存在HCV输血传播的可能,对献血员仅筛查抗-HCV是不够的,应对血清和PBMC中HCV-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逆转录巢式多聚酶链反应等方法,对49例输血后肝炎患者同时检测HCV RNA,HBV DNA及其有关血清学标志,结果显示:HCV与HBV感染率分别为81.6%,34.6%,其中双重感染者占22.4%。抗-HCV与HCV RNA符合率为79.4%,抗-HCV阴性患者中,40%可检出HCV RNA,表明检测抗-HCV对诊断排除HCV感染有一定意义,但抗-HCV阴性并不能排除HCV感染。  相似文献   

15.
88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细胞癌患者,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HCV与HBV-M,阳性率分别为14.77%和90.91%。用PCR法检测发现血清HCVRNA阳性12例(13.64%);11例血清HBVDNA阳性病人的肝癌组织中8例HBVDNA阳性;1例肝癌组织中同时检出HCVRNA与HBVDNA。结果表明,本组肝癌的发生主要与HBV感染有关,而与HCV感染也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普柱  张明良 《北京医学》1995,17(6):335-337
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LISA)及聚合酶反应(PCR)方法,对20例烧伤病人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进行了检测。结果:入院时,输血组及非输血组抗-HCV及HCVRNA检测均为阴性。一个月后。输血组10例病人中发现抗-HCV阳性5例、HCVRNA阳性4例;而非输血组抗-HCV及HCVRNA检测均为阴性。说明输血是烧伤病人感染HCV的重要途径。本还对烧伤病人输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抗HAV-IgM、抗HBC-IgM、抗HCV及HCV-DNA、HCV-RNA(RT-PCR法)等方法检测了低温保存的400例各型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本,结果HBV-DNA与HCV-RNA在CPH、CAH、LC-D、CHF中均呈逐渐升高之热,而HCV感染率较高的主要是各型慢性肝炎,这与慢性肝炎病程较长且大部分输血与血制品史有关。同时HCV感染可加重乙型肝炎的肝损害,促进病情向重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淡以锐  谈莉 《吉林医学》1998,19(1):8-8,40
应用PCR技术检测尿毒症病人血清HCV—RNA165例,结果显示:EIA检测病人血清抗HCV阳性率为63.0%;抗HCV阳性病人HCV—RNAPCR检出阳性率为65.3%;抗HCV阴性病人检出率为9.8%;PCR总阳性检出率为75.1%。提示:CRF病人抗HCV和HCV—RNA检出率与输血呈正相关。CRF病人接受透析与输血次数愈多,感染HCV的机会就愈大。在血清中单独出现抗HCV或同时检出抗HCV和HCV—RNA者,表明与早期输血感染HCV者已产生抗HCV,HCV—RNA阳性与近期输血再次感染者关系极为密切。用PCR法直接检测病毒毒粒要早于EIA检出抗HCV的阳性结果,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60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肝效果好瑞典为评价延长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丙肝患者的血清转氨酶和HLVRNA的作用,Reichard等对40例血清ACT升高1年以上,抗HCV阳性,组织学也符合慢性丙肝的患者用IFN-r2b治疗(3MU,每周3次,共60周)的效果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TDF)单独与联合其他核苷类似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经治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TDF单独治疗组31例及TDF联合其他NA组24例的CHB经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各组治疗前后第4、12、24、36、48、72周HBVDNA水平、HBV DNA不可检测率,HBV DNA阴转的多因素分析、ALT复常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HBV DNA不可检测率、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大于0.05;0.700;0.664)。HBVDNA阴转多因素分析显示TDF单独治疗与TDF联合其他NA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720)。两组中各时间点CK超过2倍正常上限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各组内前后两两比较显示,HBV DNA水平进行性下降、HBV DNA不可检测率进行性上升,且在24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内ALT复常率也在36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对于核苷类似物经治的CHB患者,TDF单独治疗或TDF联合其他NA治疗均能早期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且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