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比较替诺福韦(TDF)单独与联合其他核苷类似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经治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TDF单独治疗组31例及TDF联合其他NA组24例的CHB经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各组治疗前后第4、12、24、36、48、72周HBVDNA水平、HBV DNA不可检测率,HBV DNA阴转的多因素分析、ALT复常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HBV DNA不可检测率、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大于0.05;0.700;0.664)。HBVDNA阴转多因素分析显示TDF单独治疗与TDF联合其他NA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720)。两组中各时间点CK超过2倍正常上限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各组内前后两两比较显示,HBV DNA水平进行性下降、HBV DNA不可检测率进行性上升,且在24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各组内ALT复常率也在36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对于核苷类似物经治的CHB患者,TDF单独治疗或TDF联合其他NA治疗均能早期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且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性抗原增殖反应与干扰素(IFN)疗效关系。方法:用3H-TdR掺入法研究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的增殖反应以及HCV-RNA阴转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指标。结果: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对HCV合成肽CP9、NS4增殖反应相比,前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血清HCV-RNA阴转和ALT复常分别达到36.36%(4/11)和55.55%(5/9),明显高于未经IFN治疗组。结论:IFN治疗丙型肝炎可提高PBMC对HCV抗原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干扰素(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疗效的因素,并预测IFN的疗效。方法;采用美国AG-9600型PCR定量仪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HCVRNA水平和抗HCV-IgM水平。结果;5例患者对IFN产生完全应答,9例部分应答,6例无应答,治疗前血清抗HCV-IgM水平完全应答组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P〈0.01)及无应答组(P〈0.05);血清HCVRNA水平完全应答  相似文献   

4.
应用PCR及ELISA技术,分析HCV RNA阳性及阴性标本的HBV DNA及HBsAg的感染状况,以探讨HCV对HBV的干扰作用。结果发现当HBsAg阳性时,无论HCV RNA是否阳性,HB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3.85%和59.09%无明显差异,(P〉0.05);当HBV DNA阳性时,两驵HBsAg的转阴率分别为33.33%和23.53%,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表明HCVCF  相似文献   

5.
脂质体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脂质体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逆相蒸发法制备脂质体干扰素(L-IFN)。44例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组,L-IFN(含IFNα1b1mu)1支隔天1次肌肉注射(肌注),连续5次,以后改为每周3次,共6个月;对照组20例,IFN(含IFNα1b3mu)1支连续肌注10天,后改为每周3次,共6个月。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HCV-RNA阴转率分别为62.5%主30.0%,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3个月后远期阴转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L-IFN可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用量,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39例慢性肝炎患者,其中乙型肝炎12例,丙型肝炎27例,接受人α_1型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rHIFNα_1)。10例丙型肝炎病人rHIFNα_1每日肌注1×10 ̄6U,连用90天,17例丙型肝炎病人和乙型肝炎rHIFNα_1每日肌注3×10 ̄6U,连用90天。治疗后乙型肝炎组HBeAg和HBVDNA的阴转率均为41.67%;丙型肝炎用1×10 ̄6U/d和3×10 ̄6U/d组HCVRNA阴转率分别为50%和64.7%,两个剂量组阴转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在62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中,38例(治疗组)接受重组α-2b干扰素治疗,24例(对照组)接受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醚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HBeAg和HBVDNA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ALT>70U)及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的治疗反应明显优于ALT正常及慢性迁延型肝炎病人(P<0.05)。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41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IFN的治疗前、中、后采用ELISA法检测抗IFN-HBV-M,用PCR法检测HBV DNA,HCV RNA,结果,乙型肝炎抗INF治后转阳性及治前后均阴性组,HBeAg阴极转及HBV DNA的阴转均略优于治疗前抗IFN阳性组,但无显著差异;丙型肝炎,ALT复常、HCV RNA的阴转,汉前后均阴性组好于治转为阳性且又好于治前阳性组。78.3%的患者抗IFN出现高峰在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丙型肝炎病毒(HCV)特异性抗原增殖反应与干扰素(IFN)疗效关系。方法:用^3H-TdR掺入法研究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的增殖反应以及RNA阴转和丙氨酸转氨酸产ALT复常指标。结果:11例经IFN治疗与13例未经IFN治疗病人PBMC对HCV合成肽CP9、NS4增殖反应相比,前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怀意义,且血清H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至HBV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仍然异常的高危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回顾加前瞻性随访核苷(酸)类似物初始治疗至HBV DNA阴转(<20 IU/mL)后的慢性HBV感染者(n = 388),对比ALT复常者(n= 298)及异常者[n = 90;定义为在每1 ~ 3个月的随访间隔中,连续2次以上ALT > 40 U/L(男)或 > 35 U/L(女)]的临床特征,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ALT异常的高危因素。【结果】总随访中位数为42.0月。两组在人口学和病史数据(性别、年龄、乙肝/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既往嗜酒史等),基线特征(HBeAg阳性率、ALT、AST、HBV DNA水平等),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方案构成比,治疗后的病毒学突破和优化治疗率、治疗中的肝癌发生率等,均无显著差异。但ALT异常组体质指数[(24.1 ± 3.5) vs. (22.5 ± 3.2)kg/m2, t = 4.165, P < 0.001]、基线肝硬化比例(45.6% vs. 27.2%,P =0.001)和HBeAg转换率[58.1%(25/43) vs. 39.2%(49/125),P = 0.016]高于ALT复常组。Logt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抗病毒基线时即诊断肝硬化(OR= 2.472,95% CI = 1.424-4.292,P =0.001)、高体质量指数(OR = 1.170,95% CI = 1.077-1.271,P< 0.001)和治疗1年时HBV DNA水平(OR = 1.727,95% CI = 1.017-2.933,P = 0.043)是NA治疗至HBV DNA不可测后ALT仍然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有肝硬化,更高的体质指数和治疗1年时HBV DNA的对数水平是慢性HBV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HBV DNA < 20 U/mL后,ALT持续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AK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机制。方法应用生物学方法检测HBeAg、HBVDNA均阳性慢乙肝患者治疗前后IL-2水平。结果40例患者治疗后HBeAg、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0.4%和68.6%。治疗前IL-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有显著提高(P<0.005)。依HBV标记阴转情况分组:1组HBeAg(-)、HBVDNA(-)16例;2组HBeAg(+)、HBVDNA(-)9例;3组HBeAg(+)、HBVDNA(+)15例。1、2组治疗前IL-2均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05,P<0.01)。3组治疗前IL-2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IL-2比对照组低(P<0.02)。结论IL-2水平明显降低的慢性乙型肝炎采用LAK细胞回输治疗HBV标记阴转率高。  相似文献   

12.
拉米夫定抗HBV效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3TC)抗HBV的启动效应。方法:将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4组(A~D),每组10例。A组为原干扰素初治无效组(完成疗程,≥45针),而此次治疗前HBeAgCOI≥20的提示HBVC高复制状态者,以3TC伍用IFNα治疗;C组为初次抗病毒治疗的HBeAg,COI≥20的慢乙肝患者,单以3TC治疗;B、D组分别为A、C组的配对对照组。以HBeAg、HBV DNA的双阴转率与ALT复常率作为完全应答的疗效评估指标。结果:A组的即、近及一年持续的完全应答率分别为60%、50%与40%,疗效明显(P〈0.05);而C组则为30%、30%与20%,未能提供满意疗效(P〉0.05)。结论:对IFNα初治无效的HBV高复制的慢乙肝患者,3TC伍用IFNα治疗有效,并提示3TC有明显的抗HBV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甘草甜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的影响。治疗组(50例)用甘草甜素,对照组(50例)用维肝福泰。甘草甜素对HBsAg阴转率为12%,抗HBC为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2%和44%,抗HBe阳转率为40%。疗效明显(P<0.01).经1年随访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8%和42%,抗HBe阳转率为38%。结果表明甘卓甜素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检测了140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抗-HCV)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CHC)的HCV核酸(HCVRNA)和IgM抗体(抗-HCVIgM)两项指标。结果表明,原始诊断为不同临床型的肝炎(HC)患者,8年随访时,HCVRNA和抗-HCVIgM阳性率分别为80.7%和90.7%(u=2.39P<0.05).在原始诊断不同临床型HC转慢者中,上述两项指标均未发现统计学上的差别(均为P>0.05)。HCVRNA与抗-HCVIgM配对比较,符合率为78.6%。基因分型初步结果表明,河北省固安HCV以基因Ⅱ型为主。本研究提示,随访8年的CHC患者绝大多数仍有传染性;本文方法检测的抗-HCVIgM不能代表早期感染标志,但代表慢性感染活动化或带毒,所以,在不具备检测HCVRNA的地方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味小柴胡汤与病毒唑联用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作用。方法:112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57例,以病毒唑静滴,联用加味小柴胡汤煎服,对照组55例单用病毒唑静滴,现代化且疗程相同。结果:两组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ALT复常时间治疗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HBeAg阴转率及HBV-DNA阴转率治疗组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论:此方案治疗慢性乙  相似文献   

16.
海力特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海力特联合病毒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海力特联合大剂量病毒唑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并与60例用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了观察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明显优于对照组(71.62%),(P<0.05)。其ALT,γGT,A/G复常率分别为90%,95.25%,68.4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另外对HBV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38.00%和38.46%,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海力特联合病毒唑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均有较好疗效,且具有一定的HBeAg,HBVDNA转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患者肝组织中病毒的复制状况和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技术,以抗-HCVNS3、抗-HCVNS5单克隆抗体和抗-HBs、抗-HBc多克隆抗体,检测25例尸检肝组织中HCVAg和HBVAg的分布和表达。结果HB-sAg和HCVNS3Ag同时阳性11例,HBsAg和NS5Ag阳性12例,HBcAg和HCVNS3Ag及HCVNS5Ag阳性各10例。几乎所有单标记染色阳性切片,其双标记染色也阳性。感染HCV或HBV的肝细胞各呈灶性、散在或弥散混杂分布,在重叠感染肝组织中,与HBV复制有关的表达类型,如HBsAg膜、浆型和HBcAg浆型以及HCVNS3Ag和HCVNS5Ag的检出例数,同单纯感染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154及0.198,P>0.05)。结论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在重叠感染时,两种病毒在肝组织内可能不存在互相干扰和抑制。  相似文献   

18.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佘会元  邬祥惠 《宁波医学》2000,12(9):409-410
目的 观察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6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CHB患者,用苦参素注射液600mg,肌肉注射,1次/天,共6月;另选择36例CHB患者。采用一般保肝降酶药治疗6个月作为对照。结果 两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和恢复肝功能方面效果明显(P〉0.05)。苦参素组HBeAg与HBV DNA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阴转率分别是41.7%、39.6%和60.4%、58.3%,比对照组16.7%、13.9%和22.2%、16.7%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6个月时HBeAg与HBV DNA阴转率无较3个月时高(P〈0.05)。治疗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达58.6%。除注射部位的疼痛、硬结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苦参素注射液治疗CHB有确切疗效,如剂量大(600mg)、疗程长(6个  相似文献   

19.
a—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前瞻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2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中,38例(治疗组)接受重组a-2b干扰素治疗,24例(对照组)接受抗乙肝免疫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HBeAg和HBV DNA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ALT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ALT〉70U)及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的治疗反应明显优于ALT正常及慢性迁延型肝炎病人(P〈0.05)。  相似文献   

20.
采用国产干扰灵和进口干扰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5例,其中干扰灵300万u/d,连续或间日共3月;干扰能3O0万u/间日,共3月。治疗结束时HBeAg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4.4%和39.28%(P>0.05)。随访3-24月,HB_sAg转阴率分别为11.1%及7.1%,HB_sAg及HBV-DNA转阴率达51.85%和46.43%(干扰灵组有1例夏发)说明国产干扰灵与进口干扰能疗效相似,两组干扰素清除病毒的疗效均以、4LT≥100u/L比较<100u/L者疗效高(P<O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