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3 毫秒
1.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正癸醇为配体,制备得到了V型直链淀粉-正癸醇复合物。研究了配体添加量、乙醇浓度、结晶温度等因素对复合物形成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XRD)分析得到最佳复合条件,并对最优的V型复合物进行扫描电镜(SEM)、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的制备条件为:淀粉/正癸醇配比为10:2.5、溶剂中乙醇溶度为9.10%、结晶温度为50℃,最优条件下制得的V型复合物的结晶度最高,为61.28%;SEM图片显示B型淀粉为球状颗粒,而V型淀粉为圆饼状颗粒;IR图谱中,由于V型复合物中淀粉和正癸醇发生叠加,其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比B型淀粉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大;DSC图谱显示V型复合物的吸收峰峰值温度比B型低。  相似文献   

2.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得到直链淀粉,加入一定比例的茶多酚制备茶多酚/直链淀粉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反应时间、茶多酚添加量和反应温度对茶多酚包埋效果和复合物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得到最佳结晶度的复合条件,并对最优复合物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的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最优结晶结构的制备条件为:反应时间为1 h、淀粉/茶多酚配比为10:1、反应温度为50 ℃,在该工艺下,制得的B型复合物的结晶度最高,为61.51%;XRD测试复合物为典型的B型结晶结构;SEM图片显示复合物颗粒破碎,形状不规则;IR光谱中,由于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中淀粉和正辛醇发生叠加,其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比茶多酚/直链淀粉复合物与B型微晶淀粉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大。  相似文献   

3.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正辛醇为配体,在Et OH/H2O体系中采用加热回流的方法制备得到了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淀粉/辛醇的配比、乙醇浓度、结晶冷却条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复合物形成的影响。运用X射线衍射对复合物的结晶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制备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辛醇的配比10∶1,乙醇浓度为35%,保温温度80℃,保温时间60 min,结晶冷却速率是5℃/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物为V型结构,其结晶度可达到61.29%。  相似文献   

4.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经酸解、结晶化并与茶多酚混合,采用增压高温方法制备得到直链淀粉-茶多酚复合物。研究淀粉茶多酚配比、复合时间和复合温度3个因素对直链淀粉-茶多酚复合物结晶结构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淀粉-茶多酚配比100︰3、复合时间40 min、复合温度120℃。应用XRD、IR、SEM和RAMAN等方法对复合物进行表征,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复合物为黏连的球型,具有B型结晶结构,结晶度为45.06%,茶多酚未与淀粉发生化学反应。  相似文献   

5.
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型微晶淀粉作为原料,分别在水和醇作溶剂的情况下,与正己醇络合制备得到V型复合物。应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两种条件下得到的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应用红外光谱对水及醇溶剂法制备得到的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进行测定,定性确定了V型复合物中正己醇配体的存在;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及醇溶剂法制备得到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水化物和无水形式晶体。水化物形式晶体颗粒间粘连较严重,无水形式晶体的颗粒直径均为0.5~1μm,二者的结晶度均达到70%以上。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的水化物与无水形式晶体的熔化温度几乎相同,且其复合物中醇类配体的含量分别为9.79%和4.3%。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原淀粉经酸解、重结晶后形成B型微晶淀粉,将B型微晶淀粉与色氨酸混合,经过加压高温制得直链淀粉-色氨酸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淀粉色氨酸配比、复合时间和复合温度3个因素对直链淀粉-色氨酸复合物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和拉曼光谱(RAMAN)对复合物进行表征,研究表明,直链淀粉-色氨酸复合物最好结晶度的制备条件为:B型微晶淀粉与色氨酸配比为10∶4,复合时间为40 min,复合温度为120℃,此工艺下的复合物的结晶结构为C型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B型淀粉为原料,溶于乙醇/水溶液中,在加热回流下加入一定比例正辛醇的乙醇溶液,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淀粉/辛醇的配比、乙醇浓度、结晶冷却条件对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得到V型直链淀粉-正辛醇最佳制备条件。采用XRD、IR、SEM、DSC和GPC对复合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直链淀粉-正辛醇复合物的工艺条件为:淀粉/辛醇的配比10:1,乙醇浓度为35%,结晶冷却速率是5℃/h。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复合物为V型结构,其结晶度可达到57.85%;SEM测试表明复合物颗粒直径约为3μm;IR显示复合物键的相关特征;DSC分析表明V型复合物的稳定性小于B型微晶淀粉;凝胶渗透色谱表明复合物的相对分子量及分布,复合物的重均分子量为3243。  相似文献   

8.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正己醇为配体,采用非水溶剂法制备得到了V型直链淀粉-正己醇复合物。研究了反应温度、滴加时间和冷却温度等对V型复合物结晶度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70℃、滴加速率为2mL/min、室温冷却制备条件,此时所得到的V型复合物的结晶度为70.7%,且具有优异的结晶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微波制备淀粉-油酸复合物,降低大米淀粉消化速率,调控其消化特性。方法在微波作用下,将油酸引入淀粉体系使其与直链淀粉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分析比较复合物的短程有序度、结晶结构、晶粒大小、热稳定性与消化特性的关系。结果相比于原淀粉,油酸的引入提高了淀粉的抗消化性,淀粉与油酸形成的复合物呈典型的V型结晶结构,并显示出比原淀粉更好的热稳定性。淀粉油酸复合物的短程有序度、相对结晶度、晶粒尺寸与微波处理温度呈负相关,且较低温度下制备的复合物具有更好的抗消化性。结论淀粉和油酸复合后消化速率降低,较低微波处理温度下制备的淀粉油酸复合物结晶结构更好,因而赋予其更好的抗消化性。  相似文献   

10.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十二醇为配体,水作为溶剂,制备得到了V型直链淀粉-十二醇复合物。通过单因素变量分析了不同乙醇浓度、保温温度、淀粉/十二醇比例对V型复合物结构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40%、保温温度为50℃、淀粉/十二醇配比为11:1时,衍射峰峰型尖锐,合成效果最好,相对结晶度达到63.72%。  相似文献   

11.
以马铃薯B型微晶直链淀粉和正葵醇为原料,采用溶剂法合成直链淀粉-正葵醇复合物,研究了乙醇浓度、直链淀粉与正葵醇的质量体积比、结晶温度等因素对该复合物结晶度的影响,建立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试验优化了复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直链淀粉-正葵醇复合物的最佳复合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80%,直链淀粉与正葵醇质量体积比(g∶L)10∶2.6,结晶温度55℃.在此条件下,预测产品结晶度将达到63.25%,验证试验所得产品平均结晶度为62.97%,说明该模型可靠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别与乙醇、正丁醇、正己醇和正辛醇复合,制备得到系列的V型直链淀粉-醇类复合物。应用红外光谱对得到的V乙醇、V正丁醇、V正己醇、V正辛醇进行测定,定性确定了V型复合物中醇类配体的存在;进一步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结合SPSS13.0、DPS7.05统计软件对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V乙醇、V正丁醇、V正己醇和V正辛醇复合物中醇类配体的含量分别为:19.8%、14.1%、9.79%、8.3%。  相似文献   

13.
淀粉-配体复合物的制备及结晶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B-型微晶淀粉为原料,经二甲亚砜溶解后,分散到热水中,随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脂、棕榈酸和异戊醇的乙醇溶液中,再经过混合、结晶、离心分离、洗涤,制得淀粉-配体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对得到的复合物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发现在单硬脂酸甘油脂∶淀粉质量比为1∶4的和硬脂酸∶淀粉质量比为1∶5的条件下制备的V-型复合物的晶型结构最优。  相似文献   

14.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备得到B型微晶淀粉, B型微晶淀粉与茶多酚混合后,通过加热回流法制备得到A型淀粉。通过单因素对照试验,研究了淀粉/茶多酚配比、乙醇体积分数和结晶温度对淀粉样品相对结晶度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热重(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淀粉样品的结构与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样品相对结晶度最佳的制备条件为:淀粉/茶多酚比例12︰1、乙醇体积分数35.48%、结晶温度60℃。通过XRD分析,样品的结晶结构为A型结构; IR分析表明,样品中不含茶多酚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热重分析显示, A型淀粉样品的热稳定性高于B型微晶淀粉; SEM图像显示, A型淀粉样品呈无规则块状结构。  相似文献   

15.
利用3种方法制备了直链淀粉-单甘酯(GMS)复合物,并对复合物结晶结构进行了研究.XRD图谱显示其均为V-型结晶结构,25℃样品会有少量的GMS杂峰出现,高温环境更利于复合物V-型结晶结构的形成,且经过121℃处理之后的样品的初始分解温度为287℃,表明经高温之后的V-型复合物的热稳定性好.红外光谱图也证实了配体GM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了减缓大米淀粉在加工过程中的老化,延长大米淀粉制品的货架期,制备具有抗老化效果的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物。方法 以复合指数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复合物制备工艺中甘油单棕榈酸酯添加量、复合温度和复合时间进行优化,对大米淀粉及最优条件下制备的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物的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和糊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试验得到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甘油单棕榈酸酯添加量5%、复合温度80 ℃、复合时间30 min。同时与大米淀粉相比,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物的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糊化特征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冻融后复合物的析水率下降了35.62%。 X衍射结果表明,复合物的晶型由A型向V型转变。结论 大米淀粉-甘油单棕榈酸酯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淀粉老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芋艿淀粉为原料,选取醋酸为酯化剂制备醋酸酯化改性淀粉,考察反应温度、反应p H、醋酐用量及反应时间对醋酸酯改性淀粉中乙酰基质量百分比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醋酸酯法芋艿改性淀粉的最优工艺,并对原淀粉和醋酸酯化淀粉进行性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p H、反应时间对乙酰基质量分数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醋酸酐用量(0.16~0.37m L)对乙酰基质量分数的影响较显著(p0.01),醋酸酐用量(0.37~0.51m L)对乙酰基的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25℃、p H8.0、醋酸酐用量0.44m L、反应时间1.5h,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芋艿改性淀粉乙酰基质量分数为3.56%。理化性质的检验结果表明改性淀粉较原淀粉透明度提高41.28%、溶解度增大12.36%,膨胀率提高2.94%。改性淀粉的X-射线衍射图和芋艿淀粉的特征谱线一致,晶型为A型;芋艿淀粉颗粒较完整,没有裂缝,表面较光滑,形貌呈多面体,大颗粒淀粉周围附着许多小颗粒。芋艿改性淀粉颗粒完整,较光滑、多孔,呈多面体。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淀粉分别与油酸、亚油酸的复合工艺,提高淀粉与脂质的复合指数,试验采用淀粉酶对淀粉进行水解处理,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脂质的添加量、搅拌时间和水浴温度为试验因素,以复合指数为试验指标,对复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复合物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油酸添加量3%,搅拌时间45 min,水浴温度90℃,在此条件下,复合物的复合指数为51.45%;亚油酸添加量3%,搅拌时间30 min,水浴温度90℃,在此条件下,复合指数为48.33%。结果验证了不饱和程度高的脂质复合指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行星式球磨机先对玉米淀粉进行机械活化,再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交联玉米淀粉。考察了机械活化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交联剂用量及反应体系p H等因素对玉米淀粉交联反应的影响,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对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机械活化对玉米淀粉交联反应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得到最优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36.2℃、反应体系p H9.7、反应时间100.7min。在最优条件下制得的交联淀粉的沉降积为1.86m L。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不同晶型淀粉结构变化规律,对马铃薯淀粉进行酸解、重结晶,分别制备酸解淀粉、B型微晶淀粉及马铃薯直链淀粉-正癸醇,马铃薯直链淀粉-十二醇复合物,使用拉曼光谱仪检测并分析其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不同处理后淀粉及其复合物的拉曼光谱特征峰强度逐步降低,相对峰面积也发生变化。马铃薯淀粉与配体复合时,双螺旋解旋为单螺旋结构,不同复合物的特征峰位置基本一致,但强度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