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南药学》2015,(9):977-979
目的建立替加环素中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替加环素中钯的残留量。方法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替加环素中钯的残留量。结果钯在0~80 ng·m L-1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6)。检测限为0.09 ng·m L-1,定量限为0.31 ng·m L-1,3种不同浓度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100.7%、105.2%。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替加环素中钯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定量检测替加环素中的有机溶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PEG-20M(30m×0.53mm,1μm);柱温采用程序升温;载气为氮气;采用氢离子火焰检测器。结果乙醚、甲醇、二氯甲烷和异丙醇均能得到有效分离;测得各组分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99.3%,97.5%和98.8%;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42,0.61,1.53和0.65μg.mL-1。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可用于替加环素中残留溶剂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中米诺环素的含量,并对其色谱条件进行筛选。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RSD为0.95%。结论:可采用此方法测定注射用盐酸米诺环素中米诺环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替加环素中痕量钯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247.6 nm,灯电流10 mA,狭缝宽度0.2 nm,燃气流量2.0 L·min-1,助燃气流量13.5 L·min-1.结果 钯0.5 ~5.0 mg·L-1与吸光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 =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4%,RSD...  相似文献   

5.
李冬  金鎏  雒香茹  范广俊  王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42(12):1264-1266,1275
目的: 建立替加环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探究该类人群中影响替加环素药动学的因素。方法: 收集静脉使用替加环素的危重症患者的血样,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利用NONMEM软件估算替加环素的药动学参数,通过向前纳入法和逆向剔除法建立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 收集54名患者的143个血药浓度建立替加环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静脉给药的一室模型较好地描述替加环素的药动学特征,替加环素的清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d)的群体典型值分别为11.3 L·h-1和105 L,患者的APACHE Ⅱ评分和年龄对模型有显著影响。结论: 建立的替加环素群体药动学模型预测性能稳定良好,APACHE Ⅱ评分影响替加环素CL,年龄影响替加环素Vd,可为临床替加环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7,(14):1892-1895
目的:建立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为临床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以替加环素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规范和文献,建立替加环素DUE标准;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院2012年11月-2016年10月179例住院患者替加环素使用的管理指标、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该院替加环素DUE标准评价结果显示,病历中有会诊记录的患者比例为83.2%(目标值为100%),微生物送检率为90.5%(目标值为80%);用药指征符合标准百分率为98.9%(目标值为90%);溶剂选择、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特殊人群用药符合标准百分率为100%(目标值为100%);处方权限符合标准百分率为20.1%(目标值为100%);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符合标准百分率为7.3%(目标值为100%);有效率为54.7%(目标值为80%)。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替加环素DUE标准可用于规范替加环素的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8,(2):187-191
目的:为临床合理应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以替加环素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考相关规范和文献,并通过与临床专家讨论协商,从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和行政监管4个方面建立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估(DUE)标准;同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使用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病历应用该DUE标准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使用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病历71份。经评估我院替加环素使用总体基本符合该DUE标准的要求,但尚存在一些不合理情况,包括微生物送检率为81.7%(目标值为90%),给药疗程符合标准率为76.1%(目标值为90%),病历中有会诊记录的患者比例为81.7%(目标值为100%),处方权限符合标准率为85.9%(目标值为100%)。结论:所建立的替加环素DUE标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可为医师和临床药师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症患者静脉使用替加环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某院ICU使用替加环素静脉治疗的重症患者数据,按照替加环素剂量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测定患者用药前、用药过程中、停药后的凝血指标。收集患者年龄、感染部位、肝肾功能情况、病原学培养结果等指标并分析。结果:替加环素可显著延长PT、APTT及TT,显著降低FBG、PLT水平(P=0.015、0.027、0.001、0.003、0),高剂量组APTT(P=0.024)、死亡率、出血率、输血率均高于低剂量组。替加环素剂量、用药前基础凝血功能水平可显著影响用药疗程中的凝血功能(P<0.05)。结论:替加环素可显著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使用时需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所致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本院应用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54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7例,对照组27例,均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替加环素应用剂量为50mg,q12h,观察组替加环素用药剂量为100mg,q12h,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基础疾病、年龄等因素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大(P>0.05).结论: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所致重症肺炎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加倍剂量的替加环素以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可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陈子晞  陈方慧 《中国药房》2014,(21):2010-2013
目的:综述国内外在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替加环素""耐药"等为关键词,使用布尔逻辑算符"and"进行检索,收集从2004-2013年以来有关主动外排系统介导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结果:主动外排系统在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的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参与耐药形成的外排泵家族包括耐药节结化细胞分化(RND)家族、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MATE)家族与主要易化子(MFS)超家族。在医院常见的革兰阴性耐药菌如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中,RND家族外排泵是介导上述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在革兰阳性致病菌中,MATE家族参与替加环素耐药性的产生;而主要MFS超家族中的TetA外排泵仅介导沙门氏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结论: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的现象有增多趋势,临床上应慎重、合理地使用替加环素;主动外排系统在细菌产生替加环素耐药的机制中占关键地位,进一步研发外排泵抑制剂,可遏制细菌对替加环素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抗感染药学》2016,(1):35-39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替加环素对细菌性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近年来不同剂量替加环素随机对照研究和非随机对照研究以及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和革兰阳性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资料。结果: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两组不同剂量替加环素临床好转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后,200 mg组和150 mg组患者APACHE II评分值、CPIS评分值和主要抗生素治疗失败分层分析好转率分别为85.7%∶71.4%,100%∶33.3%和80%∶54.5%;非随机对照研究说明替加环素与其他敏感的抗生素联用治疗危重病,可能会提高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VAP的临床治愈率;表明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在逐渐增加。结论:对高剂量替加环素治疗方案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其可用的数据有限,未来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鑫  陈洋  王之赫  陆思静 《中国药房》2015,(8):1101-1102
目的:观察替加环素单药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院使用替加环素单药(20例)与经验性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20例)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重症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替加环素单药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有效率分别为80%、50%(P<0.05)。结论:在治疗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选择替加环素。  相似文献   

13.
邱波  田延猛 《中国抗生素杂志》2022,47(12):1280-1284
目的 比较进口与国产替加环素的临床抗菌疗效,为国产替加环素的药品一致性评价和临床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和2019年神经外科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住院患者病例,按照替加环素生产厂家分组,对比国产泽坦与进口泰阁在不同剂量下的抗菌效果和成本。结果 在各组给药方案下,二者抗菌效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泰阁对照,泽坦50 mg剂量组和100mg剂量组增量成本-效益比分别为-1403和-1897。结论 泽坦的临床抗菌效果不低于泰阁,使用泽坦治疗CRO感染在不降低疗效的同时,可降低抗感染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建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方法: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建立替加环素DUE标准。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9年8月使用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和血药浓度,评价替加环素使用的合理性。结果:851例患者中,用药指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用药指征符合率为77.0%,用法、用量及疗程符合率为55.7%,抗菌药物相互作用项目的符合标准率为98.5%。有82例患者进行了治疗药物监测,47.6%的患者谷浓度位于100~300 ng·ml-1。结论:开展替加环素DUE,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临床用药问题,有利于提高替加环素用药合理性,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注射用替加环素进行凝胶法干扰试验,建立注射用替加环素细菌内毒素检查的试验方法。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注射用替加环素稀释至浓度为0.0833mg.mL-1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无干扰作用。结论使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注射用替加环素中的细菌内毒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对某院替加环素临床用药及管理情况进行评价。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替加环素临床应用评价细则》,对某院2018年替加环素的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与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收集到相关病例共64份。替加环素用药前微生物送检率为98.4%,联合用药率为100%,临床应用评价得分(84.77±26.03)分;临床应用不合理43例(67.19%),主要表现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不规范37例(57.81%),适应证不适宜5例(7.81%),用法用量不适宜10例(15.63%),使用抗菌药物前未送病原学检查1例(1.56%)。使用替加环素病例的临床有效率为56.25%;发生不良反应5例(7.81%)。替加环素给药剂量超说明书23例(35.94%)。结论:某院住院患者使用替加环素不合理率较高,主要表现为适应证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与会诊管理不规范。替加环素合理用药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对肺部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疗效。方法对1例使用替加环素的病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替加环素是治疗肺部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基于加权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的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细则,为临床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以注射用替加环素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规范及文献,建立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细则,并以此为依据,对某院2012-2017年100例住院患者替加环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评价的100份病历中,与最优方案接近程度大于70%的2例(占比2.0%),接近程度50%~70%的63例(占比63.0%),接近程度40%~50%的35例(占比35.0%)。结论:基于加权TOPSIS法的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方法可用于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替加环素不合理使用现象较为普遍,医院需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替加环素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替加环素治疗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肺炎(CRKP)的疗效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某院2年中使用替加环素标准剂量治疗CRKP的患者,并对其临床疗效和基本临床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替加环素合并使用其他敏感抗生素的临床疗效优于替加环素环素单药治疗,替加环素合并使用碳青霉烯的治疗方案并不优于单药治疗,且出院死亡率较高,但差距均无显著性。患者高龄、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为替加环素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适当提高患者的替加环素使用疗程以及延长在ICU病区的住院监护时间有利于替加环素疗效的发挥。结论:替加环素对于CRKP具有一定治疗价值,患者高龄以及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能显著影响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了解替加环素(200 mg·d-1)在心脏外科术后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感染中的使用情况。方法:调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监护病房使用替加环素的病例,对感染部位、致病菌及药敏情况,以及替加环素给药方案、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收集到相关病例共50例,其中肺部感染46例,血流感染4例。治疗方案分别为替加环素联合含舒巴坦制剂(36例)和替加环素联合碳青霉烯类药物(14例)。50例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为60.0%(30/50),细菌清除率为46.0%(23/50);替加环素+含舒巴坦制剂组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均优于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组(P<0.05)。共发生替加环素相关不良反应10例,包括肝功能损害5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其次是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和胰腺炎1例。结论: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后XDRAB感染,替加环素(200 mg·d-1)联合含舒巴坦制剂方案有效性优于联合碳青霉烯方案;替加环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高度警惕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胰腺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