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根据患者室间隔缺损解剖形态、部位和大小,“个体化”选择封堵器对防治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作用。方法243例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形态、部位和大小及缺损口周边组织结构的距离,有明确适应症。对其术前、术后1-7d心电图的记录,术中全程及术后24h持续心电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243例均成功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结果室间隔缺损解剖形态、部位和大小,选择植入封堵器型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植入封堵器型号对膜周部室间隔缺介入封堵治疗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经积极治疗大多数均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TC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规律。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临床表现诊断为VSD的患者共92例,对其心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束支传导阻滞占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33.33%,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占29.17%,左心室高电压占27.08%,房室传导阻滞(AVB)占10.42%。3例术后3~7d发生Ⅰ度AVB,予以地塞米松(DXM)减轻水肿治疗后,其中2例术后11d~3周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仍为Ⅰ度AVB。1例术后7d发生Ⅰ度AVB、一过性Ⅱ度AVB伴晕厥,经DXM治疗后,出院前心电图示Ⅰ度AVB,术后1月心电图随访正常。1例术后6d晕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Ⅰ度AVB、一过性Ⅲ度AVB、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立即予以激素和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术后10d恢复。结论TCVSD后1周内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包括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传导阻滞为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3~7d,以RBBB为主;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5~7d,以Ⅰ度AVB多见。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VSD部位、解剖结构、封堵器的张力及大小有关,此类患者术后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加强跟踪随访。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一般可自行恢复,无须干预。对于那些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标准,但分流量仍较大、存在多处缺损的患者,术后1~3d不宜大量补液,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改变。方法:对53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术患儿,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用12导联ECG各描记1次。结果: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其中1例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观察15min后ECG无改善而终止手术,其余患者在观察15min后都有好转趋势而释放封堵器;3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7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室缺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4-2010年成功行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患者127例,其中ASD45例,VSD 42例,PDA 40例。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d,1、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127例患者均成功介入治疗。与术前比较,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心腔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缩小(P<0.05或P<0.01),心电图检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房室传导阻滞(AVB)消失或减少(P<0.05或P<0.01)。结论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MVSD)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60例MVSD患者,手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或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60例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MVSD,其中男41例,女19例。超声心动图测定MVSD直径为3~9,4mm,左心室造影测定MVSD直径为3~9.4mm,所选国产MVSD封堵器直径为4~12mm。封堵操作技术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0.5%,3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7%。手术中出现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均恢复。术后3例患者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随访3个月,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使用非偏心伞介入治疗无残端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对20例无残端膜部瘤型室内隔缺损患者经导管置入非偏心室缺封堵器,于封堵后行左室造影检查,并于术后立即、3d、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心电图检查有无房室传导阻滞。结果 20例患者封堵治疗成功,术后3d、1个月心电图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 非偏心伞介入治疗无残端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成功进行导管封堵术治疗VSD的183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别于封堵术前1d及术后1周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由同一心电专业人员分析.结果 183例中,25例(13.7%)于术前检测出右束支传导阻滞.封堵术后检测出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95例,新发心律失常70例(包括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并以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在术中及术后迟发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评价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珐308例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应用Amplatzer封堵器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造影结果显示室间隔缺损口平均(5.8±3.1)mm,其中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7例为多发孔型缺损,4例为嵴内型缺损,3例造影显示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结果 308例患儿中295例(95.8%)封堵成功,其中257例应用对称型封堵器,22例应用非对称型封堵器,16例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手术时间(68±31)min,X线透视时间(27±18)min.所选的封堵器大小为(7.8±2.5)mm.69例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患儿中68例成功封堵.4例嵴内型缺损均选用非对称型封堵器.3例造影有轻度主动脉瓣脱垂者.封堵术后行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反流消失.295例封堵成功的患儿中,术后造影显示即刻完伞封堵263例(89.2%),残余分流32例(10.9%).术后24 h超声心动图检查完伞封堵者为287例(97.3%),术后1、6和12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封堵成功的患儿均无残余分流.随访过程中无封堵器的移位及破裂.2例术后即刻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1个月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3-4 d内均转为正常.结论 Amplatzer法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安伞有效的方法,伴有膜部瘤形成的室间隔缺损是介入治疗良好的适应证,部分嵴内型缺损和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的病例可采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封堵治疗50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0例VSD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在透视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室缺封堵器封堵VSD,术后1, 3, 6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50例VSD患者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1.8~13.4(5.54±2.75)mm,封堵成功率96.0%(48/5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8/48),封堵术后3个月超声复查左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是一种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创伤小、疗效可靠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3.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18.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和评价头孢他啶(泰得欣)应用于普通胸外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对比试验,观察2005年8-10月96例普胸手术预防和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泰得欣在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中总有效率95.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结论 泰得欣临床效果满意,使用安全,值得在普胸手术中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