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对脑缺血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中医“中风”的范畴。针刺治疗脑缺血历史悠久 ,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随着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 ,有关针刺保护缺血性脑损伤分子调节机制的研究 ,取得一定进展。现就近 6年来文献综述如下。1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调节1 1 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加脑血流量是针刺治疗中风的原理之一。李汉先等[1] 发现 ,针刺可显著提高缺血脑的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Ⅰ和Ⅱ的含量 ,可直接改善局部血供。1 2 对“TXA2 —PGI2 ”系统的调节“T -P”系统对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和血液内环境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李…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220-2222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其中枢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脑灌注成像影像学技术,它能重复、无创地检测脑血流量的变化,探讨部分作用机制,逐步应用于针灸临床中。文章从ASL技术成像的原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应用、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小结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狗脑血流量及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电磁流量计和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观察了电针足三里和曲池穴对正常狗脑血流量和脑软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1分钟及停针后20、30、60和90分时脑血流量均显著增加,脑血管阻力下降,表现为即时效应和后继效应。同时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在电针1、5和10分及停针后30分时均显著增加。结果提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机理之一可通过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从而加快缺血脑组织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且在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发现,针刺通过改善脑血流量和促进脑血管生成、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元修复与再生、调节代谢、抑制炎性反应、抑制凋亡、抑制自噬、降低钙离子浓度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针刺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今后的研究有必要从现代科学角度更深入探索,以期为临床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猫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针灸作为中国的一个有效治疗方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和现今的文献中均有很多报导,在我们的临床研究工作中,观察到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效率为87.5%和92.31%。但针刺为什么能治疗缺血性中风?其原理如何?这是应该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动物的血液动力学,包括脑血流量和脑血管阻力的影响,来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原理。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公认的严重危害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 ,在我国其死亡率占首位 ,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位居第一。由于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一旦达到不可逆阶段 ,就无法再生修复 ,后果严重。因而探讨有效防治措施和发病机理 ,是国内外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针刺治疗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的临床研究已有大量报道 ,疗效较为肯定。但基础研究、机理探讨甚少。本实验应用凝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选择能够灵敏反映脑缺血、缺氧及脑功能局部状态的脑血流量 (rCBF)和自发脑电(EEG)为指标 ,观察电针督脉经“大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3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缺血性中风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刺足三里、悬钟,以治疗前后TCD脑血管血流指数的变化情况进行两组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较治疗前均显著加强(P<0·05,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悬钟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大脑半球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猫脑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动物脑血流量、脑血管阻力的影响,来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原理。方法一、针刺穴化:曲池、阳陵泉,连续手捻20分钟,用平补平泻手法。二、实验性脑缺血动物的制备:1.动物与分组:实验用健康猫,体重2.0~3.5Kg,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stroke)起病急,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引起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治疗上强调早期综合干预[1]。针刺能通过多种途径改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CIS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抵抗神经元凋亡、调节自噬、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促进血管重塑、调节脑血管储备、调节脑代谢、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等多种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以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CI...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医学领域对缺血中心区已坏死组织,使用任何药物均无效,但却强调超早期治疗,阻止缺血半影区可存活组织发生进一步不可逆损害。很多文献资料证实了针刺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如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电活动及氧代谢、缩小脑梗塞体积、调节血液流变和微循环状态、调整神经生化代谢紊乱及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等,说明针刺超早期介入的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尼莫地平是一种新型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能选择性地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急性脑梗死、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效果较满意,其用药过程中所需观察的护理问题,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针刺疗法广泛应用于中枢缺血性疾病的不同临床治疗时期并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大量研究致力于探讨针刺促使脑功能改善的病理生理机制,发现针刺能通过调节中枢血流量、流速,降低血液黏稠度等改善脑血流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基底前脑胆碱能血管舒张系统及血管舒缩物质的水平、抑制炎性反应、调控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中枢缺血性损伤有关。本文对以上研究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针刺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缺血性中风的保护、修复作用以及内在的调节机制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近几年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增加脑缺血区的血供针刺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区脑供血不足的异常状态,增强脑动脉弹性,使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提高脑组织氧分压,增加病灶周围脑细胞营养,促进中风病人的康复。张红星等[1]发现头针能增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缺血局部血流量,升高血浆cAMP含量。蒋红芝等[2]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右侧后三里、曲池、少海针刺治疗,激光多谱勒检测发现梗死边缘区72 h后血流值增加。另有研究表明缺血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可以增加缺血区血流[3]。易玮等[4]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给予电针督脉大椎、百会穴治疗后,采用氢气清除法测量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发现缺血组在治疗10m in后,rCBF迅速恢复,证明电针能够迅速改善脑缺血后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从而保护神经元缺血性损伤。2病理形态学改变脑组织形态学可直接反映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5.
桑葛合剂对脑缺血、脑血流及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桑葛合剂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机理。方法:建立动物模型,观察桑葛合剂对脑缺血、脑血流、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桑葛合剂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指数、脑含水量及脑毛细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加犬脑血流量,降低其脑血管阻力,而对血压、心率、心电图均无明显影响;能使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引起离体兔大脑中动脉的收缩产生舒张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式特点。结论:提示桑葛合剂可能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改善脑循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针刺前后脑血流变化。方法: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头针针刺前后缺血区脑血流变化情况。结果:头针针刺后患者缺血区脑血流明显改善。结论:头针增加缺血性中风患者缺血区周围脑血流量是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动力学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外周阻力、动脉搏动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67%(71/75),高于对照组的78.67%(5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2/75),低于对照组的12.0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脑血管动...  相似文献   

18.
普乐林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普乐林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使用普乐林注射液静脉滴注,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比较其血液粘滞性及脑血流量变化。结果: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粘稠度高,97.6%有脑循环障碍,表现为脑供血不足和脑血管痉挛。普乐林治疗后血液粘稠度明显下降,脑血管扩张,脑血液循环明显改善,脑血流量显著增加。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意义。结论:普乐林对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本病发病机理复杂,脑内神经递质紊乱是主要内容之一。针刺治疗缺血性脑病行之有效,可以通过调控神经递质来发挥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现结合有关文献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引用美国 Sramek 介绍的头部总血流量的测定方法,以针刺激发感传方法对主要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椎动脉型颈椎病55例,和颈动脉供血不足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66例进行了临床疗效和实验观察,结果提示,气至病所组疗效最明显,有感传组次之,局感组相对最差。实验结果提示针刺激发感传后使血管痉挛得以缓解,降低了血管紧张度和阻塞程度,使颈动脉、椎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起到了通经脉、调气血、活血化瘀及改善脑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