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比较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65例有移位或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行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或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治疗.其中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组共30例患者,平均年龄28.1岁;重建钢板内固定组共35例患者,平均年龄26.1岁.所有患者得到12个月随访并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与重建钢板内固定组相比,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组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组的术中损伤明显小于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骨折愈合率、JOA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治疗有移位或粉碎性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优于重建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锁骨中段骨折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6年11月间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31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23~61岁。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1)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桥接组):共15例,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29~61岁,平均44.67岁。(2)锁定加压钢板组(锁定钢板组):共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3~60岁,平均45.19岁。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肩关节Constant评分,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85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伤口均无感染及不愈合等并发症,均为一期愈合。桥接组中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锁定钢板组中有2例男性患者分别在术后28d及36d出现钢板断裂。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0.60±2.41)周,显著短于锁定钢板组的(24.07±3.8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锁骨中段骨折,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固定效果比锁定钢板更好,能减少对骨折端血供的破坏,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空心螺钉髓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共42例(其中91.22A1型17例,91.22A2型15例,91.22B1型1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空心螺钉组(22例)和切开复位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一般情况、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Neer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空心螺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切开复位组(P0.01);Constant-Murley评分总分及日常生活、疼痛、活动度和Neer评分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切开复位组(χ2=4.2667,P=0.03890.05)。两组术后畸形愈合发生率无显著差异(χ2=0.5818,P=0.44560.05)。结论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微创空心螺钉髓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创伤较少,患者术后恢复快,肩关节功能较佳,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在肱骨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14年8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肱骨骨折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A组(n=45)与B组(n=45)。A组采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上肢功能手臂与肩关节运动障碍(DASH)评分评价;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DAS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B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高于A组,DASH评分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2/45),低于A组的17.7%(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能促进手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髂骨植骨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2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20例, 女22例;年龄65~75岁[(69.5±8.5)岁]。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6例, 四部分骨折16例。18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植骨组), 24例行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非植骨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1, 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和肱骨头高度丢失程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6, 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Neer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8.5±3.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植骨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1±0.7)个月, 短于非植骨组的(4.2±0.9)个月(P<0.05)。随着术后时间延长, 两组肩关节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克氏针和重建钢板在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克氏钢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46例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39例的治疗效果。结果85例经1~2年随访,克氏钢针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其中1例骨折处分离、畸形、不愈合,1例发生断针,均重新手术外,余44例骨折全部愈合。参照韩平良等锁骨疗效标准:优35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5.7%。重建钢板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其中1例术后3周发生钢板翘起,螺钉被拔脱重新手术外,其余38例骨折全部愈合,优35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7.4%。对两组疗效比较作χ2检验(P〉0.005),两组间优良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固定牢靠,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为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之首选材料。克氏钢针治疗锁中段骨折只要术后制动患肢6~8周,仍可取得满意疗效,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记忆合金接骨板、重建钢板、克氏针髓内固定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通过三种内固定术治疗的160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记忆合金接骨板固定60例(A组),重建钢板固定53例(B组),克氏针髓内固定47例(C组)。结果A、B、C三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5.0%、90.6%、74.5%;A组临床疗效最好,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时间短等特点,B组介于中间,C组疗效最差。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适用于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但从疗效上分析,以记忆合金接骨板为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于不同位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为选择手术方案建立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新鲜成人尸体锁骨标本15具(共30根),随机选取10具(20根)用锯条切割制备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标本。将骨折标本随机等分为钢板上置组和钢板前置组各5具(10根)。前组将重建钢板塑形后固定于锁骨上方,后组固定于锁骨前方,保证两组标本的骨折线两侧均固定有3枚螺钉;余下5具锁骨标本(10根)作为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三组标本的强度、弯曲刚度、扭转刚度等生物力学性质。结果在不同载荷下,三组模型的平均应变及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标本的最大强度与弯曲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标本的平均最大拉伸载荷由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1260±57)N]、钢板前置组[(1078±65)N]和钢板上置组[(989±62)N],钢板前置组的抗拉伸作用明显强于钢板上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3,P=0.047);钢板前置组内固定的平均应力遮挡率[(18.73±2.98)%]明显低于钢板上置组[(27.52±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14,P=0.031)。结论对于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明确。在钢板位置的选择上,前置的生物力学性质更加稳定,应作为临床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应用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以及锁骨远端钩形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对比分析两种内固定治疗此类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患者58例,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安放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n=25)、钩板(n=3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疗效(采用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和美国肩肘外科评分)、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以及美国肩肘外科评分,发现无论采用哪种内固定方式,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组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以及美国肩肘外科评分分别为(30.5±1.4)分、(80.5±13.4)分,明显优于锁骨钩板组评分(25.7±2.1)、(65.4±12.1)分,P0.05;但术后6个月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组(33.5±1.7)、(89.5±11.7)分和锁骨钩板组(32.9±1.9)、(88.9±10.9)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估,术后3个月时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组[(83.3±6.4)分]要明显优于锁骨钩板组[(71.5±5.9)分,P0.05],但术后6个月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组[(91.3±4.2)分]和锁骨钩板组[(92.7±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和锁骨钩板都可以有效重建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但是锁骨远端微孔锁定钢板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6月手术治疗的63例(年龄>55岁)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组)36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27例.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9.7个月,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内翻畸形愈合、腋神经损伤、肱骨头坏死、异位骨化各1例,撞击综合征4例.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大结节不愈合2例,大结节移位消失、撞击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各1例.钢板组三部分骨折Constant- Murtey评分优于置换组(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ale,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部分骨折Constant - Murley评分和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出血量置换组少于钢板组(P<0.05). 结论 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均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对患者年龄、骨的质量、骨折类型、粉碎程度及肱骨头坏死可能性的判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改良前外侧入路组(改良组)38例,传统前外侧入路组(传统组)3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半年以上。改良组手术时间[(55.0±5.2)min]少于传统组[(83.0±5.5)min],改良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0例,少于传统组3例(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手术可清晰显露视野,简化钢板放置操作,缩短手术时间;且无需常规游离显露桡神经,可降低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与锁定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创伤关节外科收治的32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治疗16例(置换组),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术后4周时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 (1)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一次性手术费用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置换组Neer评分优良率为75.00%,内固定组Neer评分优良率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置换组VAS评分(2.14±0.52)分,内固定组VAS评分(2.37±0.6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置换组Constant-Murley评分(65.28±13.04)分,内固定组Constant-Murley评分(61.44±11.6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与锁定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花费无明显差异,术后疗效相近。术式的选择主要依赖骨折复杂程度和患者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多功能带锁髓内钉(TINMI)、双钢板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笔者医院2009年3月~2014年7月治疗的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患者80例,根据采用内固定的不同分为TINMI组、钢板组,TINMI组3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5.7±7.9)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8例,高空坠落伤12例,其他伤5例。钢板组4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3±8.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4例,高空坠落伤15例,其他伤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部分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NMI组患者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钢板组(P0.05),TINMI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82.9%,钢板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NMI组患者总并发症率为14.3%,钢板组患者优良率为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NMI与钢板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手术操作复杂程度类似,但TINMI具有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短、骨折愈合优良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自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白锁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并分析其疗效. 方法 本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9~92岁,平均53.5岁.所有骨折均按Neer分型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二部分骨折19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1例.手术采用胸人肌-三角肌间隙入路,均采用PHILOS自锁钢板进行固定.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平均18.9个月(6~46个月)的临床随访,主要包括X线片和Constant功能评分. 结果 X线片证实所有肱骨近端骨折均得到良好的复位并完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2周.最近一次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平均89.5分(82~94分).随访期间未发生钢板松动、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和需肱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结论 PHILOS自锁钢板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好方法,具有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及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6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采用Henry入路切开旋前方肌进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旋前方肌与肱桡肌之间的筋膜进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12~18个月随访,平均13.5个月。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活动度(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尺偏度、旋后度、旋前度)及Gartland-Werley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良率96.8%,较对照组优良率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侧入路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有效保护旋前方肌的功能,具有手术风险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锁定加压钢板(1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及普通解剖钢板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5月,采用LCP及解剖钢板治疗入选的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42例.解剖钢板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20~54岁,平均39岁.按AO分型:A型13例,B型5例,C型6例.LCP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25~55岁,平均40岁.按AO分型:A型11例,B型3例,C型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参照Mazur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LCP组平均随访11.6个月,解剖钢板组平均随访14.2个月,均显示骨折愈合.解剖钢板组植骨比例多于LCP组.CP组透视次数L多于解剖钢板组.LCP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出血量、放射学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总数优于解剖钢板组.结论 LCP及解剖钢板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效果,但LCP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体现了生物学固定的优点,是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 effect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fixation and the anatomical plate in treatment of high-energy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Methods The study involved 42 patients with high-energy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treated between May 2003 and May 2009. The anatomical plate group included 24 patients ( 16 males and 8 females, at average age of 39 years), of whom there were 13 patients with type A fractures, five with type B and six with type C according to the AO/ASIF classification. The LCP group included 18 patients ( 15 males and 3 females, at average age of 40 years), of whom there were 11 patients with type A fractures, three with type B and four with type C according to the AO/ASIF classifica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17 months. Their function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were collected.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X-ray exposure, bone healing tim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both groups. Mazur's criteria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 of the ankle. Results The LCP group was followed up for average 11.6 months and the anatomical plate group for average 14.2 months, which showed fracture healing in all the patients. The bone graft in the anatomical plate group was used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 LCP group, while the X-ray exposure in the LCP group was much more than that in the anatomical plate group. The operation time, incision siz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adiographic bone healing time in the LC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anatomical plate group. Conclusions Both the LCP and anatomical plate ar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high energy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LCP has advantages of less trauma, quick fracture healing and less complicati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biomechanics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hence is an ide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high-energy tibial fra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