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NeerⅠ型及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r plate,LCP)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6~72岁,平均56.4岁。21例患者随机分为采用经肩峰下三角肌入路MIPPO治疗10例(MIPPO组),采用传统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即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周内VAS评分、术后3个月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MIPPO组手术切口长度较ORIF组短[(7.23±0.54)cm vs.(14.45±1.56)cm],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2周VAS评分均较ORIF组低[(30.14±10.24)mL vs.(100.51±12.45)mL、(80.20±14.38)mL vs.(100.68±20.47)mL、(2.40±0.76)分vs.(4.17±1.21)分],术后3个月,MIPPO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ORIF组高[(79.34±6.17)分vs.(60.63±5.01)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感染。结论 MIPPO治疗NeerⅠ型及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具有伤口小、失血量少、疼痛轻,早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但有其应用指征,其风险主要是腋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1月重庆市梁平县人民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钢板内固定疗组46例(锁定钢板组)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组46例(传统组)。锁定钢板内固定组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龄56~68岁,平均62. 8岁;传统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57~66岁,平均61. 7岁。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并对比术后第4周两组患者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吡啶啉(PYD)、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等骨转化生化标志物水平,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锁定钢板组患者优良率93. 48%,显著高于传统组73. 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肱骨头内翻角度明显降低,分别为[(216. 56±42. 73) mL vs.(427. 31±67. 32) mL、(2. 76±0. 59)°vs.(4. 59±1. 12)°]。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分别为[(86. 18±11. 42) d vs.(97. 88±13. 89) d、(9. 43±1. 33) d vs.(12. 78±2. 45) d、(3. 45±0. 52)周vs.(4. 68±0. 76)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传统组对比,锁定钢板组患者PINP、BGP、BALP水平明显升高,分别为[(95. 87±10. 42) ng/mL vs.(79. 68±8. 94) ng/mL、(9. 12±1. 0)μg/L vs.(6. 37±0. 86)μg/L、(75. 39±8. 97) IU/L vs.(67. 87±7. 66) IU/L]。PYD、CTX、TRAP水平明显降低,分别为[(25. 92±3. 14) U/L vs.(32. 58±5. 94) U/L、(4. 63±0. 52) ng/mL vs.(8. 14±0. 76) ng/mL、(1. 33±0. 15) U/L vs.(3. 28±0. 42)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锁定钢板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普通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骨折端愈合,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内固定对四肢骨干骨折中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4月—2017年6月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四肢骨干骨折患者98例,男性55例,女性43例;年龄20~59岁,平均36.6岁。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弹性髓内钉组(50例)和锁定钢板组(48例),弹性髓内钉组行弹性髓内钉内固定处理;锁定钢板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后VAS评分、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弹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锁定钢板组(77.04±12.67)min vs.(117.76±17.64)min、(6.56±1.12)d vs.(7.93±1.27)d、(14.19±1.67)周vs.(17.42±1.98)周、(16.89±2.24)周vs.(19.45±2.64)周,P<0.05;弹性髓内钉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锁定钢板组(98.67±12.74)mL vs.(211.84±23.4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术后2、4周弹性髓内钉组VAS评分(4.34±0.36)分、(3.65±0.34)分显著低于锁定钢板组(5.17±0.49)分、(4.68±0.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性髓内钉组愈合率96.00%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81.25%(P=0.006);弹性髓内钉组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锁定钢板组64.58%(P=0.00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与1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结论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干骨折效果显著,且其能显著加速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角肌入路与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肱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角肌入路组和肩峰下入路组各40例。三角肌入路组患者采用三角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肩峰下入路组患者采用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并发症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三角肌入路组[(65.80±11.51)min vs.(87.41±10.22)min、(7.23±2.10)d vs.(9.71±3.21)d、(68.49±6.60)d vs.(94.39±8.79)d、(89.63±6.92)mL vs.(93.17±7.19)mL,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e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其中肩峰下入路组Neer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三角肌入路组[(93.17±7.94)分vs.(77.56±10.51)分],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角肌入路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水平明显高于肩峰下入路组(P<0.05);肩峰下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三角肌入路组(15.00%,χ~2=3.914,P=0.048)。结论肩峰下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近期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老年患者肩关节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带锁髓内钉(L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8月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治疗83例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采用LCP治疗52例,采用LMN治疗31例。LCP组男性19例,女性33例,年龄(73.8±8.2)岁;LMN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74.1±7.7)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临床指标、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骨性愈合时间[(14.1±1.8)周vs.(13.9±2.5)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80.3±5.4)mL vs.(96.3±9.5)mL]、手术时间[(137.9±5.6)min vs.(108.6±8.6)min]和术后住院时间[(7.6±1.8)d vs.(4.2±1.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在术后3个月[(57.2±3.8)分vs.(65.3±3.3)分]、6个月[(69.5±3.8)分vs.(74.4±4.4)分]、12个月[(81.1±3.5)分vs.(84.1±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6%vs. 3.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LC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LMN治疗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Multi Loc髓内钉、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9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髓内钉组(n=49,给予闭合复位Multi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和钢板组(n=50,给予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至术后24h的血红蛋白变化和术后24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愈合时间、Δ颈干角、前屈上举角度、外旋和外展角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髓内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55. 48±32. 60) mL,手术时间为(113. 15±26. 09) min,术前至术后24h血红蛋白变化量为(20. 38±7. 12) g/L,术后24h的VAS评分为(2. 48±0. 46)分,均少于钢板组[(289. 52±50. 32) mL、(158. 59±23. 71) min、(12. 45±4. 83) g/L和(3. 14±0. 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髓内钉组患者愈合时间为(11. 05±2. 61)周,短于钢板组的(15. 70±3. 21)周,髓内钉组患者的Δ颈干角为(3. 30±0. 97)°,小于钢板组的(4. 41±1. 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前屈上举、外旋和外展角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156. 04±14. 12)°vs.(160. 63±17. 76)°、(34. 75±8. 24)°vs.(32. 12±7. 05)°、(111. 37±18. 70)°vs.(113. 44±14. 21)°、(73. 02±16. 15)分vs.(69. 20±15. 3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 00%vs. 8. 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HILOS钢板和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Muhiloc髓内钉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防止术后颈干角丢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thesis,MIPPO)技术结合肱骨近端接骨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2年4月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48例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患者,其中采用MIPPO技术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7例(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1例(ORIF组)。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天数、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8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MIPPO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问等明显优于ORI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及功能恢复情况等比较MIPPO组优于ORIF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O技术结合LPHP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取得较好的疗效,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具有轻微优势,是目前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较为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5.4岁;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14例)和空心螺钉组(17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记录肩关节功能活动度(ROM)及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CSS)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32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45.9±8.2)minvs.(44.1±8.8)min]、术中出血量[(58.2±8.5)mLvs.(52.7±12.1)mL]、切口长度[(4.4±0.5)cmvs.(4.7±0.5)cm]及骨折愈合时间[(9.6±1.6)周vs.(10.1±2.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锁定钢板组无严重并发症.空心螺钉组有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行非手术治疗,4个月畸形愈合,功能可;2例复位丢失,再次行手术治疗,恢复较满意.两组关节活动比较(微型钢板组vs.空心螺钉组),前屈上举[(156.4±13.1)°vs.(127.1±17.1)°、外展(128.2±11.7)°vs.(117.9±10.0)°、后伸(43.9±11.1)°vs.(32.1±14.5)°],微型钢板组优于空心螺钉组(P<0.05).微型钢板组CSS评分高于空心螺钉组[(85.7±8.9)分vs.(72.7±8.1)分],P<0.05.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微型钢板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稳定型(Evans分型1组及Ⅰ型2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FLP组(21例)和PFNA组(15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8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得骨折愈合,PFNA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短于PFLP组[(10.80±2.93)周vs.(15.14±2.10)周、(5.33±3.24)周vs.(8.38±2.6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PFNA组少于PFLP组[(206.67±62.18)m L vs.(296.67±98.96)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均达70%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 PFNA与PFLP均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优秀内固定选择,但PFNA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更快,更适用于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与锁定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6年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创伤关节外科收治的32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治疗16例(置换组),采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临床疗效、术后4周时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 (1)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一次性手术费用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置换组Neer评分优良率为75.00%,内固定组Neer评分优良率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置换组VAS评分(2.14±0.52)分,内固定组VAS评分(2.37±0.6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置换组Constant-Murley评分(65.28±13.04)分,内固定组Constant-Murley评分(61.44±11.6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假体置换与锁定板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花费无明显差异,术后疗效相近。术式的选择主要依赖骨折复杂程度和患者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固定治疗急性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2015年5月—2018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与创伤中心收治的急性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1例,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18~54岁,平均37.4岁。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法为传统组(20例)和联合组(21例),传统组行单纯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联合组在传统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基础上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辅助固定喙锁关节治疗,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瘢痕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Karlsson评分以及内固定取出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0个月。传统组与联合组在手术切口瘢痕长度(5.6±0.9)cm vs.(6.8±0.8)cm及术中出血量方面(48.7±8.5)mL vs.(50.1±7.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传统组显著低于联合组(55.3±6.8)min vs.(70.5±7.3)min,P<0.05;术后13个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联合组显著优于传统组(109.7±13.2)°vs.(90.2±0.75)°、(98.6±11.5)°vs.(80.5±8.7)°,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联合组显著低于传统组(2.0±0.7)分vs.(3.0±1.5)分,P<0.05;术后14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及Karlsson评分,联合组显著优于传统组(90.1±3.0)分vs.(80.2±4.0)分、95%vs.60%,P<0.05。联合组内固定取出后未见关节再发脱位,出现锁骨远端骨性融合1例;传统组内固定取出后出现复位丢失2例,锁骨远端骨吸收及骨性融合2例,在术后1年出现类似肩峰撞击征阳性症状1例。结论锁骨钩钢板联合双股不可吸收线固定治疗急性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手术操作简单、关节固定牢靠,术后疼痛轻,临床疗效较单纯钢板内固定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与传统切开治疗髌骨简单骨折的初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7年12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手术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0±12.9)岁,均为简单横形骨折。按手术方法分为传统切开组12例,关节镜微创组12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12.4±2.2)个月。关节镜辅助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49.6±6.2)min显著少于传统切开组(57.9±7.2)min(P=0.006)。两组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6±1.3)周vs.(12.3±1.2)周,P=0.210],关节镜辅助微创组患者术后HSS评分优于传统切开组(91.6±3.8 vs.86.3±4.8,P=0.007),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骨不连、感染和断钉情况。结论相较于传统切开,关节镜辅助微创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质量可靠、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且不影响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术前CT模拟指导俯卧位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7例骨盆骨折损伤俯卧位行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8例,女性29例;年龄30~62岁,平均37.5岁;BMI 17.8~27.2kg/m^2,平均22.5kg/m^2。俯卧位行术前CT模拟指导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38例(CT模拟组),俯卧位行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29例(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置入螺钉数量、位置、长度与术前规划符合率,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Majeed功能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T模拟组患者置入螺钉数量和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模拟组位置、长度与术前规划符合率均为100%,均分别高于常规组的83%和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79,P=0.007;χ^2=5.657,P=0.017);CT模拟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常规组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77.9±12.6)min vs.(90.4±13.3)min、(6.5±0.8)s vs.(7.2±0.9)s、(3.2±0.5)个月vs.(3.5±0.6)个月、(86.8±17.1)m L vs.(97.8±18.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CT模拟组Majeed功能评分中疼痛、工作、坐、站立、性生活及总评分均高于常规组[(25.6±3.6)分vs.(23.6±3.3)分、(17.5±2.3)分vs.(16.3±2.2)分、(8.8±1.3)分vs.(8.1±1.2)分、(31.8±4.9)分vs.(29.4±4.5)分、(3.0±0.5)分vs.(2.8±0.5)分、(86.7±10.2)分vs.(80.2±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T模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常规组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术前CT模拟用于指导俯卧位经皮微创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可提高置入螺钉位置、长度的精准率,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射线辐射少、骨折愈合快、螺钉植入准确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精确、安全、有效的影像学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Ⅰ期肩袖修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撕裂的长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40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2-93岁[(72.5±10.2)岁]。Neer分型:两部分肱骨近端骨折7例,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27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Ⅰ期术中缝合修补肩袖撕裂,术后功能锻炼。观察伤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4.5~8.5年[(6.2±1.2)年]。伤口及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骨不连等。末次随访时,患肩前屈上举活动100°~150°[(121.8±15.8)°]、体侧外旋活动30°~80°[(47.0±15.9)°]、外展位外旋.活动60°-80°[(73.5±6.2)°]和外展位内旋活动60°~80°[(70.5±7.1)°]分别与术前前屈上举活动30°~60°[(44.8±11.1)°].体侧外旋活动0°-30°[(12.0±10.4)°]、外展位外旋活动0°~30°[(13.8±7.7)°]和外展位内旋活动30°~60°[(47.0+8.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末次随访时,VAS[1(0,1)分]与术前[6(5,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为28~35分[(31.0±2.3)分],与术前8~11分[(10.3±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10例,良23例,差7例,优良率为83%。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Ⅰ期肩袖修补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撕裂,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大粗隆入钉点与梨状窝入钉点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7年12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患者80例,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23~44岁,平均31.5岁;BMI 19.8~24.7kg/m^2,平均22.11kg/m^2;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8例,坠落伤29例,摔伤13例。根据髓内钉入钉点的不同将其分为大粗隆组和梨状窝组,其中大粗隆组43例,选用股骨大粗隆入钉点;梨状窝组37例,选用梨状窝入钉点。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以及颈干角、股骨颈直径、股骨头最高点平面与股骨大粗隆顶点平面间距离(ATD),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显性出血量[(272.5±43.3)mL vs.(292.4±50.5)mL]、隐性出血量[(1592.4±185.3)mL vs.(1667.5±192.2)mL]、骨折愈合时间[(23.6±7.4)周vs.(23.9±6.8)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粗隆组的手术时间为(68.5±12.3)min,短于梨状窝组的(81.2±18.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93%vs.92%)、颈干角[(131.97±5.36)°vs.(132.15±4.25)°]、股骨颈直径[(33.54±4.27)mm vs.(33.81±4.53)mm]、ATD [(27.45±4.31)mm vs.(27.68±4.19)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股骨大粗隆入钉点与梨状窝入钉点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且无明显的术后并发症,但股骨大粗隆入钉点操作更方便,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intramedullary nail,IMN)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中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7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IMN组(38例)和MIPPO组(38例),采用Mazur评分评价两组术后踝关节功能,统计两组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愈合率。2014年2月选取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的新鲜成人踝关节标本10具,建立胫骨中下段骨折模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例。分别采用IMN和MIPPO两种方法固定,进行三点弯曲实验、轴向压缩实验以及扭转强度实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败状况,IMN组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3例,骨折不愈合2例,愈合时间平均(13.6±2.1)周;MIPPO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1.3±1.7)周。术后1年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弯曲偏移量、轴向压缩偏移量和扭转角度均大于IMN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PO与IMN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各有利弊,MIPPO可减轻手术创伤,但力学性能不如IMN,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法(MIPPO)结合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胫骨远端解剖钢板应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PO)治疗。骨折分型按AO分型A型14例,B型2例,C型9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5~25个月,平均14个月,伤口全部愈合,其中2例延迟愈合,皆为糖尿病患者。X线片示骨痂出现时间12周,无短缩以及旋转畸形,外观无明显畸形,膝踝关节功能正常。按Johner-Wruhs胫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优19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2%。结论MIPPO技术结合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优势,降低了手术损伤,提高治疗成功率,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切口内使用氨甲环酸(TXA)对早期手术治疗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TBF)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6月—2019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伴神经损伤TBF患者59例,男性34例,女性25例;年龄35~63岁,平均46.9岁。患者均接受后路减压骨折复位内固定术,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XA组(30例)和生理盐水组(29例)。在切皮暴露后30例患者切口处浸泡100mL TXA溶液(1g)5min(TXA组);29例患者浸泡相同体积生理盐水5min(生理盐水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及引流量;同时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1、3天红细胞浓度(Hgb)及红细胞压积(Hct),并记录每组输血例数、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药物相关并发症。结果TXA组手术时间较生理盐水组显著减少(110.67±12.95)min vs.(135.14±15.68)min,P<0.05。失血量分析发现TXA组术后总失血量(942.11±49.03)mL vs.(1192.20±51.94)mL、显性失血量(514.92±68.54)mL vs.(754.57±59.43)mL、术中失血量(250.45±60.35)mL vs.(364.73±52.17)mL及术后引流量(170.46±25.04)mL vs.(312.36±46.53)mL均较生理盐水组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428.19±35.44)mL vs.(437.63±39.28)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TXA组Hgb(123.51±10.36)g/L、(120.39±12.35)g/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109.43±11.69)g/L、(107.59±9.38)g/L,因此输血例数TXA组显著减少(1/30 vs.5/29)(P<0.05),但两组患者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04±5.39)%vs.(36.18±5.57)%、(35.86±4.43)%vs.(35.91±4.69)%,P>0.05。同时,TXA组下地时间、住院时间(2.31±0.79)d、(5.43±1.48)d较生理盐水组(4.45±1.24)d、(8.15±2.05)d显著缩短(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切口内使用TXA对于伴神经损伤TBF早期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