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大豆分离蛋白与葡萄糖为原料,通过干法糖基化反应制备大豆蛋白–葡萄糖共价复合物。采用JMP数据分析软件的定制设计,以大豆球蛋白抗原抑制率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蛋白与糖的比例、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干热糖基化反应过程中大豆分离蛋白―葡萄糖糖基化复合物抗原性的影响,建立了预测模型,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糖基化复合物的抗原性影响程度依次为反应时间>温度>蛋白与糖比例;此外,根据回归方程和预测模型,得到最佳制备条件为蛋白与糖比例5∶1、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为72 h,糖基化产物的大豆球蛋白抗原抑制率从89.95%降至64.28%。  相似文献   

2.
研究蛋白-葡萄糖质量比(4∶1,2∶1,1∶1,1∶2),反应温度(70,80,90℃)和反应时间(0,1,2,3,4,5,6 h)对大豆分离蛋白糖基化产物功能特性(溶解性和乳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蛋白与葡萄糖质量比1:2,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 h条件下制得的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度最高,达92.93%,是未改性SPI的4.38倍,差异显著(P0.05);在蛋白与葡萄糖质量比1∶1,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6 h条件下制得的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活性最高,达0.63,是未改性SPI的3.94倍;在蛋白与葡萄糖质量比1∶2,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h条件下制得的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最高,达50.92,是未改性SPI的1.98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糖基化改性过程可显著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能,这为拓宽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该文采用微波辅助糖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乳化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微波时间、大豆分离蛋白与葫芦巴胶质量比、糖基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并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糖基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在微波时间3 min、SPI与葫芦巴胶质量比1∶3、反应时间41 min、反应温度58℃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达到最高,糖基化程度达到最佳的水平,与只进行微波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乳化活性提高了51.33%,乳化稳定性提高了294.14%;与未改性的大豆分离蛋白相比,乳化活性提高了88.67%,乳化稳定性提高了788.84%。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表征改性产物,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与葫芦巴胶发生了糖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4.
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凝胶强度为目的,采用添加D(+)木糖和黄原胶进行糖基化改性处理,中心组合设计模型对大豆分离蛋白共价改性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测定并分析了改性复合物在各个条件下的凝胶强度。结果表明: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87.27℃、反应时间40 min、复合糖添加量3.9%、糖胶比2.81∶1,此条件下凝胶强度可达到91.35 g,较未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提高78%。  相似文献   

5.
大豆是营养丰富的植物蛋白资源,但也是八大过敏原之一;糖基化修饰是一种降低食物过敏原的有效方法。本文将木糖通过糖基化的方法引入大豆分离蛋白制备大豆分离蛋白-木糖复合物,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在一定温度、一定质量比、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木糖复合物中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的变化,并且对糖基化产物进行了结构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基化能有效降低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和过敏原性,其抗原性从83.01%降到67.43%;过敏原性从46.32%降低到29.48%;两者在反应10 h时免疫活性都较低。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SDS-PAGE电泳证明了糖基化反应的发生;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SPI-木糖糖基化产物的α-螺旋、β-转角的含量下降,而无规卷曲、β-折叠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将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分别与葡萄糖和麦芽糖进行糖基化反应,对SPI/糖复合物进行超声预处理,探讨超声预处理对SPI/糖复合物结构和溶解性的影响。葡萄糖比麦芽糖更易与SPI发生糖基化反应,超声预处理能制备高接枝度且低褐变的SPI/糖复合物,且超声预处理20 min时,SPI/糖复合物的接枝度最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证明了SPI/糖复合物的形成。糖基化反应会减少热处理过程中SPI二级结构由有序向无序的转变程度,使其三级结构变得松散;超声预处理对SPI/糖复合物二级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但会加强糖基化复合物三级结构的松散程度,这可能是导致超声预处理制备的SPI/糖复合物具有较高溶解性的主要原因。此外,溶解性的改善可能与超声预处理提高SPI/糖复合物的接枝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乳糖通过糖基化反应引入到大豆分离蛋白(SPI)上制备大豆分离蛋白-乳糖复合物,采用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不同温度、不同质量比、不同反应时间下大豆分离蛋白-乳糖复合物中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变化,并对糖基化产物进行了结构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糖基化能有效降低β-伴大豆球蛋白的抗原性,其抗原性从93.79%降到37.75%。糖基化改性后,大豆蛋白中游离氨基含量降低,在反应60 h时,游离氨基含量下降最大;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原大豆分离蛋白相比,大豆分离蛋白-乳糖糖基化产物的α-螺旋、β-转角、无规卷曲的含量下降,而β-折叠的含量增加;SDS-PAGE电泳及PAS染色结果表明,随着糖基化反应的程度增加,SPI谱带逐渐的减弱,说明SPI与乳糖分子发生了共价连接。  相似文献   

8.
研究糖种类对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糖共价复合物冻融特性的影响,以改性产物的乳化性质和乳析指数为指标,研究SPI与葡萄糖(glucose,G)、麦芽糖(maltose,M)和葡聚糖(dextran,D)共价复合产物冻融特性的变化,并分析改性产物的出油率、接枝度、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 h、蛋白质量分数4%、SPI与M质量比4∶1的条件下,SPI-麦芽糖共价复合物(SPI-M)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分别是对照样品的1.41倍和1.29倍,经过3次冻融循环后,乳析指数分别降低了29.68%、28.3%、29.57%,出油率分别降低了4.8%、16.8%、22.6%,SPI-M的冻融稳定性显著提高,且SPI-M的乳化性和冻融稳定性均好于SPI-葡萄糖共价复合物(SPI-G)和SPI-葡聚糖共价复合物(SPI-D)。接枝度分析表明SPI-M的接枝度明显高于SPI-G和SPI-D的接枝度;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糖分子以共价键的形式接入到SPI分子中;荧光分析表明蛋白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对溶液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葡萄糖和麦芽糖之间的糖基化反应进行超声预处理,探讨超声预处理对SPI/糖复合物酸诱导凝胶性质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糖分子与SPI形成了共价复合物。超声预处理20 min时,SPI/糖复合物的接枝度最大。葡萄糖和麦芽糖与SPI的糖基化作用会降低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H0)和平均粒径(D43),而超声预处理能够使SPI/糖复合物具有更高的H0和更低的D43。由于疏水相互作用的减小,糖基化反应会削弱SPI酸诱导凝胶网络,导致凝胶强度和凝胶持水性降低。然而,超声预处理能够降低或消除糖基化反应对SPI酸诱导凝胶的弱化作用,甚至能够改善蛋白质的凝胶性。  相似文献   

10.
为改善燕麦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拓宽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采用糖基化反应对燕麦分离蛋白进行改性。研究糖的种类(木糖、葡萄糖、乳糖、葡聚糖2万和葡聚糖4万)和糖基化反应进程对燕麦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在90 ℃、pH9反应条件下,测定糖基化反应的接枝度、褐变程度、SDS-PAGE及糖基化产物的溶解性和乳化性。结果表明:木糖与燕麦分离蛋白反应的接枝度和褐变程度最大,pH下降最快,表明低分子量的木糖与燕麦蛋白反应速度最快,其次是葡萄糖、乳糖、葡聚糖两万和葡聚糖四万。SDS-PAGE电泳证实燕麦分离蛋白与不同糖发生共价结合。研究糖基化产物功能性质发现,葡萄糖与燕麦分离蛋白的糖基化产物溶解度大幅提高。多糖特别是葡聚糖4万与燕麦分离蛋白生成的糖基化产物具有较高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燕麦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拓宽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采用糖基化反应对燕麦分离蛋白进行改性。研究糖的种类(木糖、葡萄糖、乳糖、20 ku葡聚糖和40 ku葡聚糖)和糖基化反应进程对燕麦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在90℃、p H 9反应条件下,测定糖基化反应的接枝度、褐变程度、SDS-PAGE及糖基化产物的溶解性和乳化性。结果表明:木糖与燕麦分离蛋白反应的接枝度和褐变程度最大,p H下降最快,表明低分子量的木糖与燕麦蛋白反应速度最快,其次是葡萄糖、乳糖、20 ku葡聚糖和40 ku葡聚糖。SDSPAGE电泳证实燕麦分离蛋白与不同糖发生共价结合。研究糖基化产物功能性质发现,葡萄糖与燕麦分离蛋白的糖基化产物溶解度大幅提高。多糖特别是40 ku葡聚糖与燕麦分离蛋白生成的糖基化产物具有较高的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大豆蛋白-葡萄糖复合物的抗原性及结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豆是优质的植物蛋白资源,同时也是八大食物过敏原之一;糖基化改性是降低蛋白质过敏原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葡萄糖为原料,在蛋白与糖不同质量比、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取糖基化复合物;并以β-伴大豆球蛋白抗原抑制率为指标,采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检测糖基化复合物抗原性的变化。发现在温度55℃、蛋白与糖比例为3:1时,制备的糖基化复合物抗原性较低;当反应时间为72 h时,抗原抑制率从93.54%降低到22.58%。同时,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证明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紫外光扫描、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这些基础研究可能为探究糖基化修饰对抗原性影响的作用机理、开发低敏性大豆蛋白制品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MTG)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改性,结果表明:SPI浓度、MTG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pH值对SPI改性具有显著影响。改性SPI的凝胶性为11.6kcp,比对照提高了1833%。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经MTG改性,SPI可在分子间生成共价键,形成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从而增加了SPI的凝胶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蛋白-葡萄糖质量比(4∶1、2∶1、1∶1、1∶2)、反应温度(70、80、90℃)和反应时间(0、1、2、3、4、5、6 h)对大豆分离蛋白糖基化产物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体系的颜色随加热时间延长逐渐加深,p H逐渐降低;在适当的糖基化改性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SPI)凝胶质构特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蛋白与葡萄糖质量比为1∶1时,70℃下反应6 h所得产物的硬度最大值达383.21 g,是未改性SPI硬度的7.51倍;相同比例底物在70℃反应4 h所得产物的弹性最大,达到0.981,比天然SPI的弹性提高了8.16%;不同底物比例的各温度反应体系产物的色差值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均逐渐变大;SPI在SDS-PAGE图谱中主要显示了6条带,不同比例反应底物在70、80、90℃反应1~6 h的糖基化产物均在大于200 k D分子量处出现新的条带。因此,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适当的糖基化改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干热糖基化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改性,研究其功能特质及结构特性。以葡聚糖和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为原料,考察底物质量比和反应时间两个因素。结果表明:蛋白质与糖质量比2∶1,反应温度60℃时,产物接枝比较高,褐变程度中等;与SPI相比,糖基化之后大豆蛋白的溶解度提高了72.72%,乳化活性(emulsifying activity,EAI)和乳化稳定性(emulsion stability,ESI)分别提高了117.53%和134.20%。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表明SPI与葡聚糖发生了糖基化反应;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荧光光谱分析表明,糖链的引入导致了大豆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模拟体外消化特性结果表明,葡聚糖糖基化修饰对SPI体外消化性的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谷氨酰胺转胺酶对大豆分离蛋白改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谷氨酰胺转胺酶 (MTG)对大豆分离蛋白 (SPI)进行改性 ,结果表明 :SPI浓度、MTG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pH值对SPI改性具有显著影响。改性SPI的凝胶性为11 6kcp ,比对照提高了 1833%。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 ,经MTG改性 ,SPI可在分子间生成共价键 ,形成相对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 ,从而增加了SPI的凝胶性。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大豆蛋白在冷冻食品中因冷冻变性导致功能性下降的问题,本研究对大豆分离蛋白进行了葡萄糖糖基化改性,并分析了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抗冻性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改性可以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凝胶的抗冻性,糖基化改性反应条件为蛋白:葡萄糖=2:1、反应pH 7、蛋白含量为40 mg/g。糖基化改性蛋白制备的凝胶在冻藏过程中的蛋白溶解性、亚基及凝胶水分分布等结果显示,改性大豆蛋白凝胶抗冻性的提高是由于糖基化蛋白中葡萄糖分子增强了对水分子的束缚作用从而减少蛋白质的脱水变性,同时,接枝在蛋白链上糖分子的空间位阻作用,阻止了蛋白分子间聚集和新键的形成,维持凝胶的均匀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大豆分离蛋白(SPI)用木瓜蛋白酶适度水解再与氨基葡萄糖在转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进行糖基化交联改性,制备高乳化性能SPI。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氨基葡萄糖与SPI质量比、SPI水解度和交联反应时间为自变量,以乳化活性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对SPI糖基化改性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氨基葡萄糖与SPI质量比0.96∶1、SPI水解度0.64%、交联反应时间3.29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改性SPI乳化活性为16.97 m2/g,是未改性SPI乳化活性的3.25倍,乳化稳定性提高了35个百分点,达到96%。  相似文献   

19.
本论文研究不同p H(10、11、12)、不同加热温度(70、80、90℃)和不同甘油浓度(0~3.0 m L/100 m L)对浓度为6 g/100 m L大豆分离蛋白溶液及大豆分离蛋白-葡萄糖(w/w=1)美拉德反应溶液、大豆分离蛋白-木糖(w/w=1)美拉德反应溶液成膜条件的影响。通过测定大豆分离蛋白-葡萄糖/木糖溶液的色差值及吸光值来判断美拉德反应程度,通过肉眼和手感观察和评价膜的可揭性、颜色和表观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当大豆分离蛋白和糖浓度均为6 g/100 m L的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成膜条件为甘油浓度:2.5 m L/100 m L、溶液p H11、80℃加热60 min;大豆分离蛋白与木糖美拉德反应产物成膜条件为甘油浓度:0.125 m L/100 m L、溶液p H11、80℃加热60 min;而大豆分离蛋白与葡萄糖在此条件下美拉德反应程度不明显,因此未对其进行膜的制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大豆分离蛋白(SPI)的持水性,采用HCl对SPI进行去酰胺改性。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以持水性为响应值,研究了HCl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SPI持水性的影响。并对去酰胺改性前后的蛋白样品进行疏水性和电镜扫描(SEM)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HCl对SPI能够发挥去酰胺作用,其酸法提高SPI持水性优化的工艺条件为HCl浓度0.21 mol/L、反应温度66℃、反应时间3 h。该条件下生产的SPI样品与未改性的SPI样品相比,持水性由5.60 mL/g提高到7.82 mL/g,提高了39.6%,其脱酰胺程度为2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