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淋巴结阳性食管癌术后预防性IMRT同期化疗的MTD和缩小靶区的影响。方法 对2007—2011年在我院行根治性手术的33例胸中、下段食管鳞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行术后预防性IMRT同期化疗临床Ⅰ期研究。中位年龄52岁,76%为T3+T4期。放疗随机分为60 Gy分30次(2.0 Gy/次)18例、54 Gy分30次(1.8 Gy/次)15例。化疗每周顺铂20 mg/m2+紫杉醇20、30、40、50 mg/m2递增(每阶梯3例),连用5~6周。依据CTCAE3.0标准,DLT为4级白细胞下降或≥3级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及≥3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果 60 Gy分30次(2.0 Gy/次)组,紫杉醇20 mg/m2时1例3级体重下降,增加3例后1例4级白细胞降低,递增实验失败。54 Gy分30次(1.8 Gy/次)组1例紫杉醇过敏中止化疗,其余20~40 mg/m2无DLT,50 mg/m2时2例4级白细胞和3级血小板下降而终止实验;MTD为每周顺铂20 mg/m2+紫杉醇40 mg/m2连用5~6周。缩小靶区后60 Gy分30次(2.0 Gy/次)组12例无DLT,顺利完成递增实验;MTD为每周顺铂20 mg/m2+紫杉醇50 mg/m2连用5~6周。靶区修改前、后平均PTV和残胃D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3)。结论 淋巴结阳性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术后预防性IMRT同期紫杉醇+顺铂周方案在合理缩小靶区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局部不可手术或局部复发直肠癌常规3个野等中心照射或三维适形放疗同步羟基喜树碱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DLT)和最大耐受剂量。方法 2004—2007年间 22例局部不可手术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入组研究。按照羟基喜树碱(HCPT)用法分为1 次/周用药组和2 次/周用药组,剂量分别为6、8、10 mg/m2和4、6、8、10 mg/m2,从放疗开始同步经静脉注射。盆腔常规分割,总剂量50 Gy,局部肿瘤部位序贯加量 10~16 Gy。≥3级非血液学和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为HCPT的DLT。结果 2 次/周用药组 8例患者完成了2个水平剂量递增试验,其中4 mg/m2组未出现DLT,6 mg/m2组前 3例出现 1例DLT (3级腹泻)、追加 3例后再次出现 1例DLT (3级腹泻)。1 次/周用药组 14例患者完成了3个水平剂量递增试验,其中6 mg/m2组未出现DLT,8 mg/m2组前 3例出现 1例DLT (3级腹泻、放射性皮炎)、追加 3例后未出现DLT,10 mg/m2出现 1例DLT (3级腹泻)、追加的第 2例出现DLT (3级恶心)。全组 5年总生存率为23%,中位生存期18个月。结论 局部不可手术或局部复发直肠癌放疗同步HCPT推荐每周8 mg/m2,可1次或分为2次给与。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为3级腹泻、恶心和放射性皮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同步放化疗是局部进展期宫颈癌和无法手术切除早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紫杉醇(PTX)联合顺铂(DDP)是同步放疗常用的化疗方案.本研究通过药物剂量递增试验,明确原发宫颈癌每周PTX和DDP同步三维适形盆腔放疗的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方法 选取2008-10-18-2013-05-15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FIGO分期为Ⅰ B1~ⅣA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阴性的初治原发宫颈癌患者18例.盆腔采用6、10 MVX射线,4个野三维适形外照射,照射剂量为50~50.4 Gy/25~28次,其中在36~40 Gy予盆腔中央挡铅,根据病情继续予宫旁加量10~20 Gy/5~10次;192 Ir高剂量率腔内照射,A点剂量为6 Gy/次,共6~8次.化疗DDP剂量为每周40 mg/m2保持不变,PTX分为每周10、20、30、40和50 mg/m2 5个剂量组,共6个周期.每组3例患者,第5剂量组为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does-limiting toxicity,DLT)组,共6例患者.结果 18例患者中位年龄46.5岁(32~66岁),均在8周内完成外照射和腔内照射.在前4个剂量组中,1例(第1剂量组)在拟行第6个周期化疗前1d出现2级非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菌血症性发热),伴3级恶心呕吐和电解质紊乱停化疗,完成5个周期化疗;其余11例完成6个周期化疗.在第5剂量组的6例患者中,1例出现4级白细胞减少,另外3例均因为出现3级白细胞减少无法恢复至正常导致化疗延迟2周以上中断化疗,仅有1例按时完成6个周期的化疗.结论 原发宫颈癌三维适形盆腔照射联合每周PTX和DDP化疗的最大耐受剂量为6个周期的每周PTX 40 mg/m2和DDP 40 mg/m2,该方案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同期放化疗中多西紫杉醇固定周剂量时奈达铂(NDP)的周最大耐受剂量(MTD),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共入选20例初治食管鳞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方法,DT:60~64Gy/30~32f,42~44d,同步化疗方案固定多西紫杉醇剂量20mg/w,共6w,NDP采用周剂量递增方法,起始剂量12mg/m2,递增剂量为6 mg/m2。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定义为≥3级不良反应,出现DLT的前一剂量即为MTD。[结果]NDP 24mg/m2剂量水平时共有2例患者发生3~4级的DLT;NDP 18mg/m2、多西紫杉醇20mg即为MTD。主要不良反应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乏力和骨髓抑制。[结论]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中固定多西紫杉醇20mg每周剂量时奈达铂每周最大耐受剂量为 18mg/m2。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一线化疗后多出现复发或转移,需要二线及以上治疗。本研究旨在确定洛铂联合固定剂量多西紫杉醇治疗化疗后进展的实体肿瘤时洛铂的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tolerated dose,MTD),并评价其不良反应。方法:应用改良的Fibonacci法进行洛铂剂量递增,固定多西紫杉醇剂量为60 mg/m2,洛铂初始剂量为30 mg/m2,组间递增剂量为5 mg/m2,每21天重复。每组至少3例,如1个剂量组中3例均无剂量限制性毒性(dose-limiting toxicity,DLT)出现,则进入下1个剂量组,直至出现DLT,DLT的低一剂量水平即为MTD。结果:17例患者共完成58个周期化疗,进行3个剂量组的研究(洛铂分别为30、35、40 mg/m2),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0例,疾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3例;有效率(response rate,RR,CR+PR)为7.1%(1/14),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为78.6%(11/14)。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3例出现DLT,其中2例发生在洛铂40 mg/m2组。确定洛铂35 mg/m2组为MTD。结论:本组洛铂联合固定剂量多西紫杉醇的MTD为35 mg/m2,其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同期放化疗中适合中国人的顺铂单药化疗每周方案剂量。方法 ⅠB2~ⅣA期需放疗的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Ⅰ期临床试验(15例)为剂量递增试验,顺铂剂量以20、25、30 、35、40 mg/m2逐渐递增(≥3例/剂量),40 mg/m2后不再增加剂量。依据Ⅰ期临床试验所得出的最大耐受剂量(40 mg/m2)进行Ⅱ期临床试验(36例)。盆腔放疗采用三维适形方法。结果 Ⅰ期临床试验剂量递增至顺铂40 mg/m2未出现限制性不良反应。Ⅱ期临床试验中住院的9例患者都完成了6周化疗,门诊治疗的27例患者18例完成6周化疗,19例完成5周化疗,25例完成4周化疗。所有患者都完成了放疗。主要不良反应为1、2级胃肠道反应与白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7.
常规放疗加每周紫杉醇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Ⅰ期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常规放疗的同时每周1次紫杉醇持续3小时滴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ose-limiting toxicity,DLT),确定此治疗模式下紫杉醇的最大受剂量(maximal tolerant dose,MTD)。方法: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进入前瞻性临床I期试验。急性毒性按常见毒性评价标准(Common Toxicity Criteria:Version 2.0,CTC2.0)分级,紫杉醇MTD定义为≥2/6患者出现DLT剂量水平的下一级剂量。紫杉醇每周1次,持续静滴3小时,开始剂量20mg/m^2,每个剂量水平治疗3例,如无DLT发生则逐次递增10mg/m^2。放疗每周5次,每次2Gy,总剂量68-70Gy。结果:2000年12月-2001年6月,16例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治疗。在20mg/m^2剂量水平未发生DLT,30mg/m^2水平1/3患者发生Ⅲ级口咽部粘膜炎并持续5周,再以此剂量治疗的3例未发生DLT。40mg/m^2水平的3例中1例发生Ⅲ级粘膜炎并持续4周,1例发生Ⅲ级皮肤损伤并持续4周。为增加试验的可靠性,再以30mg/m^2治疗了4例患者,未有DLT发生。按照计划试验到此停止。中位随12个月后,1例放疗后6个月死于多发性骨转移,1例右上颈淋巴结足量照射后残留,观察至3个月时,淋巴结开始增大,予以手术摘除。其余14例均无瘤生存。结论:急性粘膜和皮肤反应是常规放疗联合每周紫杉醇持续滴注3小时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主要DLT,其他毒性轻微;紫杉醇MTD为30mg/m^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紫杉醇加顺铂化疗同步放疗与顺铂加氟尿嘧啶化疗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紫杉醇加顺铂化疗(TP组)同步放疗组和顺铂加氟尿嘧啶化疗(PF组)同步放疗组各36例。TP组采用紫杉醇:135~165 mg/m2,d1,顺铂:20~30 mg/m2,d1~3,21天一个周期,共3~4周期。PF组采用顺铂:20~30 mg/m2,d1~3,氟尿嘧啶:500 mg/m2,d1~5,21天一个周期,共3~4周期。两组放疗方法相同,总剂量GTV:(60~66)Gy/(30~33)F。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1)。TP组和PF组的1年和3年生存率:TP组分别为86%和53%;PF组分别为83%和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8,P=0.701)。不良反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紫杉醇加顺铂化疗同步放疗与顺铂加氟尿嘧啶化疗同步放疗食管癌相比疗效相当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调强放疗同期化疗前多西泰索加顺铂加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中顺铂最大耐受剂量(MTD)及方案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 33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通过剂量递增试验确立顺铂MTD并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多西泰索60 mg/m2第1天、氟尿嘧啶550 mg/m2第 1~5天剂量下顺铂MTD为65 mg/m2第1天,每3周重复下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中性粒细胞降低 67%,粒细胞缺乏性发热9%,腹泻21%,口腔黏膜炎6%。除剂量限制性毒性患者外,其余均完成了治疗。诱导化疗后有效率为97%,其中完全缓解率为21%。结论 鼻咽癌流行地区每3周重复用多西泰索60 mg/m2第1天、顺铂65 mg/m2第1天、氟尿嘧啶550 mg/m2第 1~5天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胃癌术后替吉奥同期IMRT中,替吉奥的MTD和DLT。方法 入组标准为接受R0或R1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TxN1~3M0期近端或远端胃腺癌患者。术后放疗采用IMRT,R0术后总剂量45 Gy分25/次5周完成,R1术后在45 Gy基础上对吻合口进行局部加量10.8 Gy分6次。替吉奥剂量水平分6级,分别为Ⅰ级30 mg/(m2·d)(6例)、Ⅱ级40 mg/(m2·d)(3例)、Ⅲ级50 mg/(m2·d)(6例)、Ⅳ级60 mg/(m2·d)(3例)、Ⅴ级70 mg/(m2·d)(3例)和Ⅵ级80 mg/(m2·d)(6例),于放疗日分2次口服。结果 2010—2013年共 27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 54岁(29~65岁),男 23例。最常见 1~3级不良反应是恶心(85%)、食欲下降(85%)、白细胞减少(85%)、乏力(70%)和血小板减少(52%)。3级不良反应 4例中 2例为白细胞减少、2例为DLT (3级恶心和食欲下降,Ⅰ级;3级血小板下降,Ⅲ级)。在最高80 mg/(m2·d)水平入组 6例患者均未出现DLT后研究结束。结论 局部晚期胃癌术后替吉奥同期IMRT,替吉奥的MTD为80 mg/(m2·d),于放疗日分2次口服。该剂量被推荐为以后Ⅱ、Ⅲ期研究的剂量水平。DLT为恶心、食欲下降和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胃癌术后卡培他滨同期调强放疗(IMRT)中,卡培他滨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和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方法 入组标准为接受根治术(R0切除)或非根治术(R1、R2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TxN (+) M0期的近端或远端胃癌患者。共18例患者入组,其中R0术12例、R1术2例、R2术4例。放疗采用IMRT技术,R0术后总剂量45 Gy,1.8 Gy/次,5 次/周。R1或R2术后,对有肉眼或镜下肿瘤残存部位进行局部加量10.8 Gy分6次。卡培他滨剂量水平分5级,分别为625 mg/m2(Ⅰ级)、700 mg/m2(Ⅱ级)、800 mg/m2(Ⅲ级)、900 mg/m2(Ⅳ级)、1000 mg/m2(Ⅴ级),口服2 次/d。结果 最常见1~3级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89%)、食欲下降(83%)和恶心(83%)。Ⅰ级中1例出现3级食欲下降、恶心和4级呕吐。Ⅱ级中1例出现3级食欲下降和恶心。Ⅲ级时2例分别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3级放射性食管炎。结论 局部晚期胃癌术后卡培他滨同期IMRT的MTD为800 mg/m2,2 次/d,DLT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放射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螺旋断层调强(HT)放疗同步顺铂化疗和高剂量率(HDR)腔内照射的早晚期不良反应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根治性放疗的Ⅰb~Ⅲb宫颈癌患者46例。外照射采用HT-IMRT,14例盆腔淋巴结受累进行勾画定义为GTVnd,临床靶区(CTV)包括盆腔淋巴结区(6例扩大野包括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GTVnd、全部子宫、宫颈及阴道,外扩0.8~1 cm构成计划靶区(PTV)。PTV中位剂量50.4 Gy(45~50.4 Gy),常规分割;同步顺铂化疗,40 mg/m2/周;外照射30~40 Gy后联合HDR腔内照射,HDR的A点中位剂量30 Gy (30~36 Gy),总的A点生物等效剂量(EQD2)90.3 Gy(84.9~98.3 Gy)。治疗期间每周及治疗后1~24个月评价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24例患者完成4~5周期同步化疗,22例患者仅完成2~3周期同步化疗。3级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9例(19.6%),腹泻2例(4.3%),恶心5例(10.9%)及呕吐1例(2.2%);晚期3级不良反应2例:1例直肠出血,1例膀胱出血;无4级,5级不良反应发生。2年内无复发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91.7%、86.0%及97.1%。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螺旋断层调强放疗同步每周顺铂化疗联合HDR腔内照射,不良反应以血液学反应和恶心为主,晚期不良反应小,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方法 2010-2013年共52例患者入组。IMRT临床靶区包括瘤床+相应高危淋巴引流区,放疗总剂量为50~60 Gy,2.0 Gy/次,5 次/周;同步化疗奈达铂25 mg/m2第1天+紫杉醇45~50 mg/m2第1天,放疗期间每周重复。不良反应评价采用CTCAE 4.0标准,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患者治疗耐受性较好,51例(98%)按既定方案完成放疗,化疗中位周期数为4个,42例(81%)完成≥3周化疗;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3级主要为白细胞下降(29%)、放射性食管炎(10%)和吻合口狭窄(4%),1例患者(2%)出现5级消化道出血。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8.7个月,1、2、3、4年OS率分别为83%、64%、51%和38%。总复发率为46%,其中LRR率为15%,DM率为37%。结论 食管鳞癌术后IMRT同步紫杉醇+奈达铂每周方案化疗安全有效,值得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同期化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宫颈癌术后患者调强放疗(IMRT)同期化疗的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及不良反应。
方法 2005-2009年宫颈癌术后病理至少有1项预后不良因素的 115例患者入组。盆腔IMRT 96例、扩大野 19例,临床靶体积中位剂量50.4 Gy分28次;阴道残段高剂量率内照射参考点位于阴道黏膜下0.5 cm,驻留1 cm或 1/2阴道长度,中位剂量为15 Gy;97例同期每周40 mg/m2顺铂化疗。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随访率为94.8%。全组 2年和 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2%和86.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2%和76.7%、盆腔控制率分别为96.0%和87.8%;40例出现 3~4级骨髓抑制,1例出现3级急性直肠反应,无≥3级泌尿系反应。100例患者8周内完成放化疗,2例出现≥3级慢性直肠反应,3例患者出现下肢水肿。
结论 宫颈癌术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者术后IMRT同期化疗具有较好的局部控制率及较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中心前程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治疗巨块型宫颈癌大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1例伴有阴道大出血的巨块型宫颈癌患者,前程(前3次)给予肿瘤中心(宫颈大肿块边界内收2 cm的范围)同步加量放疗15 Gy分3次后给予常规分割剂量(2 Gy/次),肿瘤周边和盆腔全程采用常规分割照射剂量46 Gy分23次。同步化疗采用顺铂25 mg/m2每周方案。外照射结束后给予腔内放疗20 Gy/4次。结果 首程大剂量放疗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较前减少50%,1周内阴道出血渐止,止血率100%。结论 采用肿瘤中心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是巨块型宫颈癌阴道大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洛铂单药单周方案同期放疗中洛铂最大耐受剂量(MTD)。方法 选择18例Ⅲ-ⅣA期鼻咽癌初治患者,采用根治性IMRT同时进行洛铂剂量递增试验。洛铂初始剂量10 mg/m2,组间递增剂量为5 mg/m2,每个剂量组至少3位受试者。如无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MTD,定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0、15 mg/m2剂量组各3例,20、25 mg/m2剂量组6例。25mg/m2组出现2例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因此MTD确定为20 mg/m2。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部肿瘤和颈部阳性淋巴结临床缓解率为100%。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洛铂单药周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MTD为20mg/m2,该方案疗效可靠安全性较好,值得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洛铂单药单周方案同期放疗中洛铂最大耐受剂量(MTD)。方法 选择18例Ⅲ-ⅣA期鼻咽癌初治患者,采用根治性IMRT同时进行洛铂剂量递增试验。洛铂初始剂量10 mg/m2,组间递增剂量为5 mg/m2,每个剂量组至少3位受试者。如无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MTD,定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0、15 mg/m2剂量组各3例,20、25 mg/m2剂量组6例。25mg/m2组出现2例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因此MTD确定为20 mg/m2。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部肿瘤和颈部阳性淋巴结临床缓解率为100%。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洛铂单药周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MTD为20mg/m2,该方案疗效可靠安全性较好,值得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常规放疗联合每周1次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NPC)的剂量限制性毒性( DLT),以确定此治疗模式下吉西他滨的最大耐受剂量(MTD).方法 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18例随机进入前瞻性临床研究.吉西他滨每周1次,开始剂量200 mg/m2,如无DLT发生则逐次递增50 mg/m2.放疗采用常规技术,每周5次,每次2 Gy,总剂量68~70 Gy.结果 18例患者按计划完成了治疗.在200 mg/m2、250 mg/m2、300 mg/m2剂量内未发生DLT,剂量为350 mg/m2时1例发生Ⅲ级口咽部黏膜炎并持续达4周时间,追加治疗3例患者未发生DLT,剂量为400 mg/m2时2例出现DLT,其中1例发生Ⅳ级黏膜炎并持续2周且发生Ⅳ级血小板减少,1例发生Ⅲ级皮肤损伤并持续4周.结论 急性黏膜炎、急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是常规放疗联合每周吉西他滨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DLT,吉西他滨MTD为350 mg/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全脑照射加拓普替康每周化疗综合治疗肺癌脑转移,观察其不良反应、耐受剂量及临床 可行性。方法18例肺癌脑转移患者成为研究对象,全程常规分割照射,全脑剂量40Gy/20次,病灶较大者 局部加量至50~60Gy。拓普替康的用量从低剂量逐渐上升至高剂量,起始剂量为1.0 mg/m2,1次/周,4次 ,递增剂量为0.25 mg/m2,每剂量组至少3例,如无剂量限制毒性(DLT)出现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出 现DLT,DLT的次一剂量即为最大耐受量(MTD)。结果DLT为3级放射性骨髓抑制,发生在拓普替康2.0 mg/m2剂量水平;则其次一剂量1.75 mg/m2即为MTD。主要不良反应为放射性骨髓抑制。结论全脑照射加拓 普替康每周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具有临床可行性;拓普替康的最大耐受剂量为1.75 mg/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开放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同期顺铂化疗加调强放疗(IMRT)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安全性。方法 100例Ⅲ~Ⅳb期初治鼻咽癌患者入组,IMRT处方剂量鼻咽原发灶 66.0~75.9 Gy,颈部阳性淋巴结 60~70 Gy;同期顺铂化疗剂量80 mg/m2(每3周);西妥昔单抗首剂400 mg/m2(放疗前,第1周),其后250 mg/m2(每周)。按不良反应常见术语标准3.0版评价这一联合方案的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鼻咽原发灶大体肿瘤体积实际中位剂量为69.96 Gy,颈部阳性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为68 Gy。同期顺铂中位剂量为133 mg/疗程;西妥昔单抗中位起始剂量为690 mg,中位维持剂量为410 mg/周。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反应为痤疮样皮疹、口腔黏膜炎以及放射性皮炎,其中1级放射性皮炎及>2级口腔黏膜炎分别占58%、90%,2%患者出现4级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较为轻微,仅分别有8%、4%和5%患者出现>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和贫血。结论 西妥昔单抗联合同期顺铂化疗加调强放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患者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