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3篇
医药卫生   32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11.
阐明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及再生过程中细胞凋亡的意义。方法:给Wistar大鼠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分别造成急性和慢性肾小管损伤模型,不同时间宰杀。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观察增殖情况。将不同浓度的庆大霉素加入培养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诱导凋亡。结果:大剂量庆大霉素主要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少量细胞凋亡。小剂量庆大霉素长时间作用以空泡变性、凋亡为主。各个时间点后者的凋亡细胞数均高于前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第5天出现再生,第9天达高峰,细胞凋亡于第5天出现第一个高峰,第12天出现第二个高峰,发生于再生高峰之后。体外实验中,小剂量庆大霉素引起较多细胞凋亡,大剂量庆大霉素主要引起细胞坏死。结论:大剂量庆大霉素造成肾小管上皮损伤以坏死为主,小剂量庆大霉素造成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以变性、凋亡为主。凋亡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过程中,有重要的修饰和改建作用。  相似文献   
112.
目的:了解薄基底膜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图象分析仪测量基底膜的厚度,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研究了5例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薄基底膜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5例病人临床均以大量蛋白尿伴镜下血尿为主要特点,光镜及免疫荧光检查无明显病理改变,电镜下基底膜弥漫性变薄伴上皮足突节段性或广泛性融合,是其主要的病理改变及诊断依据。结论:薄基底膜肾病临床上除多数表现为血尿外,也可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3.
胶原Ⅲ肾小球病(附二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为加强对胶原Ⅲ肾小球病的认识,首次报道国内两例胶原Ⅲ肾小球病。方法对肾活检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两例均表现肾病综合征、贫血和高血压,其中1例有轻度肾功能减退,无肾脏病家族史,临床资料除外指甲髌骨综合征。肾脏病理光镜表现类似非典型膜性肾病,电镜和免疫组化检查证实大量Ⅲ型胶原纤维在肾小球内沉积。结论经病理学确诊为胶原Ⅲ肾小球病。同时,就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和发病机理等方面对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114.
电烧伤的血管损伤机制的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流通过人体可引起全身性和局部性损伤。局部损伤主要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接触部位的皮肤及其下深部组织的损伤。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电流的强度、性质(交流或直流)、电压、接触部位的电阻、接触时间的长短和电流在体内的经路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5.
本文报告了6例急进性肾炎(RPGN),均为学龄儿童,平均起病后36天发展为尿毒症。4例死亡,2例存活。本组病例病因各异,其中IgA肾病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为儿童RPGN少见病因。急性链球菌感染者预后相对好些。综合治疗有可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6.
肾轻链沉积病和轻链型淀粉样变的电镜及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镜及免疫电镜方法在肾轻链沉积病(light chain deposition disease,LCDD)和轻链型淀粉样变(amyloid,AL)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2年2月间的肾活检病例进行电镜观察,对疑为LCDD及早期AL的病例进行轻链(κ、λ)的免疫电镜标记。结果:6例符合LCDD的诊断,36例符合AL的诊断。LCDD电镜下可见肾小管基底膜外侧、肾小球基底膜内侧、鲍曼囊外侧及小血管壁的点状、颗粒状电子致密物质沉积,其中2例早期病例表现颗粒状物质节段性分布;免疫电镜标记,颗粒状物质被单种轻链标记,其中K轻链4例,λ轻链2例。AL电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壁及小动脉壁的纤维物质分布,其中15例早期病例表现系膜区或/及毛细血管壁的纤维结构呈节段性分布;15例早期AL的免疫电镜标记结果,纤维结构被单种轻链标记,其中κ轻链4例,λ轻链11例。结论:肾脏LCDD及早期AL的诊断需依赖于电镜检查,免疫电镜检查对早期LCDD及早期AL的确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7.
膀胱原位癌与其他部位的原位癌一样,是膀胱的上皮内癌,癌的最早期阶段,浸润性癌的前期(浸润前癌)。进行膀胱原位癌的病理学研究,对膀胱原位癌的病理诊断、临床处理和预后等方面的估计,以及膀胱癌的多发和再发原因的了解,均有重要指导意义。自本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对膀胱原位癌已有多方面的观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探讨肾炎的病理形态与免疫学的关系,及其能否帮助分型,近两年来我们作了一些工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对临床上有血尿及蛋白尿的患者70例进行了肾活体组织检查,并依据光镜(部分用电镜),作病理分型。33例用免疫荧光技术六接法查肾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研究肾组织中缺乏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线样沉积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BM)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 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1991年至2008年确诊的抗GBM病患者93例,其中40例肾脏病理中冰冻切片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缺乏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沉积的患者为研究组(A组),53例肾组织中有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线样沉积的经典抗GBM病患者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咯血、少尿或无尿和肉眼血尿的发生率、蛋白尿水平、贫血程度、循环中抗GBM抗体百分结合率、ANCA阳性率、肾脏病理肾小球中新月体的比例及组成成分、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肾脏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肾组织中缺乏IgG沉积的患者,从起病到确诊所需的时间较长(68 d比36 d,P = 0.013);确诊时的血肌酐水平较低(716.0 μmol/L比896.8 μmol/L,P = 0.027)。其中4例患者肾组织石蜡切片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以见到IgG沿GBM呈线样沉积。 结论 肾脏病理冰冻切片直接免疫荧光缺乏IgG线样沉积的抗GBM病患者,与经典抗GBM病患者相比,肾脏病变进展较慢,但其他临床及病理表现并无显著差异,肾脏预后及患者存活率亦无显著差异。因此,临床上应尽早检测血清抗GBM抗体,早期给予血浆置换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0.
患者,女,23岁,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伴蛋白尿.外院按“肾炎”对症治疗,水肿仍反复出现.7年前间歇性发作四肢不自主细微震颤.2年前震颤加重,动作笨拙,渐进性言语含混.在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时发现角膜K-F环阳性,血清铜蓝蛋白下降等,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HLD).予二巯丁二酸胶囊、葡萄糖酸锌和中药等治疗,病情好转,基本稳定.2个月前因腹胀、双下肢水肿及大量蛋白尿再次入住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经治疗症状未能缓解.于2010年8月9日收住我院肾内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